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即刻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元香南 李晓婷 +4 位作者 李菡婷 刘宇 孙师 万峪岑 张志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91-1196,共6页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在足底压力测量步道上分别进行测试。分析比较脑卒中患者刺激前后步行的足底压力特点;比较步行速度、初始触地时间、触地时间占支撑相百分比、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等指标。结果刺激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的初始触地点大部分由足跖部外侧移至足跟部;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提前,足跖部外侧的触地时间相对延后,足跟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均增加(P<0.05)。同时,非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也提前(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异常模式,使得患者在提高步行稳定性及诱发正常步行模式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 步态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蒋玮 张茂舒 +4 位作者 谭波涛 殷樱 贾功伟 虞乐华 廖春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725-1728,共4页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36例神经源性膀胱的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患者每日给予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和标准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18例患者每日仅给予标准护理干预治疗。两组分...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36例神经源性膀胱的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患者每日给予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和标准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18例患者每日仅给予标准护理干预治疗。两组分别进行8周的治疗。治疗前后患者采用排尿日志、尿动力学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P<0.05),但膀胱压力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在排尿次数、日均排尿量、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生存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上的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且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盆底刺激 神经源膀胱 脊髓损伤 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绝经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阳慧 李昌叶 张惠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3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绝经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绝经后PF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绝经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绝经后PF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试验组患者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仅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子宫脱垂及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Ⅰ、Ⅱ、Ⅴ级肌力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Ⅰ度轻型与Ⅱ度重型子宫脱垂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Ⅰ度尿失禁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在增强绝经后PFD患者盆底肌力、减少子宫脱垂和尿失禁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锻炼 盆底生物反馈刺激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盆底 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亚 白文佩 +1 位作者 张瑾 张蕊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背景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 背景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能,以预防和治疗PFD。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PFMT)联合疗法在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妇产科分娩后存在PFD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对照组仅采用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盆底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情况以及SUI比例、POP分度情况;产后PFMT训练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共纳入327例、对照组共纳入343例。治疗后:观察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SUI比例低于对照组(P=0.005);两组POP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MT频次≥5次/周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DI-20、PFIQ-7、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PFMT比较,产妇经阴道分娩后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进行盆底功能康复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更好、SUI比例更低,实施PFMT的依从性更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 生物反馈刺激 阴道分娩 盆底训练 生活质量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儿童功能性排尿失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牛之彬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991-995,共5页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神经电刺激对严重功能性排尿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对收治的28例6~15岁传统治疗无效的功能性排尿障碍儿童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其中女...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神经电刺激对严重功能性排尿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对收治的28例6~15岁传统治疗无效的功能性排尿障碍儿童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其中女童12例,男童16例。主要症状为日间遗尿(89.2%),尿急迫(82.1%),夜间遗尿(39.4%)。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膀胱过度活动和逼尿肌括约肌协调障碍分别占92.9%和71%。在治疗前教育的基础上,采用无创会阴表面电极进行生物反馈结合神经电刺激疗法对上述患儿进行治疗,一个疗程2周,共20次。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指导患儿进行如厕和盆底训练。结果末次治疗6个月后随访结果:日遗尿患儿治愈率40%,好转率46.4%;夜间遗尿患儿治愈率18%,好转率54.5%。治疗12个月后随访结果:日遗尿患儿治愈率56.5%,好转率39.2%,夜间遗尿患儿治愈率和好转率均为36.4%。结论短期高频度针对盆底功能训练的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学龄期重症DV无创、有效,可考虑对该疗法的疗效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治疗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排尿失调 生物反馈训练 神经刺激 盆底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即时效应 被引量:36
6
作者 兰月 王茜媛 +3 位作者 徐光青 窦祖林 于帆 林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干损伤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即时影响。方法: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15例,分别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神经...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干损伤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即时影响。方法: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15例,分别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无干预措施下吞咽唾液(干吞咽)2次及吞咽3ml水2次。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实时采集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的压力及时间参数。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咽部收缩速率,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结果:与无干预状态时相比,干咽时sEMG组吞咽时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42),咽部收缩峰值增加(P=0.029),咽部收缩速率提高(P=0.016),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8)。NMES组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1)。吞咽3ml水时,sEMG组吞咽时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33),咽部收缩速率提高(P=0.007),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4)。NMES组UES松弛残余压升高(P=0.020),咽部收缩速率有所降低(P=0.008),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39)。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显著延长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持续时间和咽部收缩持续时间;神经肌肉电刺激会显著增加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残余压,降低咽部收缩速率,但是可以显著增加咽部收缩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高分辨率测压 神经刺激 表面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与电刺激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性生活质量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商晓 朱兰 +3 位作者 郎景和 李琳 王文艳 孙智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2-455,共4页
90年代以来女性尿失禁已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健康的5大疾病之一,其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性生活,并能引起精神抑郁、孤独、心理障碍,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卫生问题^[1]。1948年Amold Kegel提出了盆底肌肉恢复性... 90年代以来女性尿失禁已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健康的5大疾病之一,其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性生活,并能引起精神抑郁、孤独、心理障碍,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卫生问题^[1]。1948年Amold Kegel提出了盆底肌肉恢复性锻炼方法(即Kegel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尿失禁 生物反馈 盆底肉锻炼 刺激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促进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7
8
作者 高晶 岳虹霓 +1 位作者 毛红梅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用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变化,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和E功能区进行站立与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降低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康复重建疗法 生物反馈 神经刺激 痉挛双瘫型脑瘫患儿 下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偏瘫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9
作者 颜华 张惠佳 +6 位作者 李惠枝 王益梅 郭春光 胡继红 周平秋 何金华 王晓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0期986-989,共4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瘫痪 痉挛型 偏瘫 生物反馈 下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晓颜 杜青 +4 位作者 周璇 于虹 毛琳 靳梦蝶 宋琰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2-426,439,共6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3月的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22髋),对照组17例(22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3月的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22髋),对照组17例(22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连续12周。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测定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10m步行测试测定步行能力,表面肌电图仪评估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2组患儿肌力(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RMS值(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RMS值、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10m步行能力测试步行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伸髋肌、髋外展肌肌力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屈髋肌、伸膝肌肌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直肌、臀中肌平均RMS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臀大肌平均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改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髋关节发育不良 生物反馈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紫琪 廖碧珍 +2 位作者 李明慧 杨亚宁 徐晓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者盆底肌力、性满意度、性交疼痛及性交频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CBM、PubMed、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WangFang Date(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的...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者盆底肌力、性满意度、性交疼痛及性交频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CBM、PubMed、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WangFang Date(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处理,采用Begg和Egger法对文章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在1~2个疗程治疗中,盆底肌力、性交频率提高,整体效果检验Z值、合并比值OR及95%CI分别为11.65、12.14、[7.98,18.48],8.97、3.86、[2.87,5.18];性交疼痛降低,整体效果检验Z值、合并比值OR及95%CI为7.52、3.13、[2.33,4.22];性生活满意度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提高女性性功能障碍者盆底综合肌力与性交频率,降低性交疼痛。但应关注女性性功能障碍者心理状态,提升其自信,从而提高性行为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 生物反馈 功能障碍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2
12
作者 刘青 程慧 井松梅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781-2783,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产妇8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产妇8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盆底肌电压、盆底肌力、盆底肌力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干预60d后观察组盆底肌电压(14.74μV±3.06μV)、盆底肌力改善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8.57μV±1.64μV,73.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干预可提高产妇盆底肌电压,增加盆底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 功能障碍 生物反馈 刺激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针骶刺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符剑花 闫雪 +2 位作者 吴晶梅 陈才菊 王景妹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长针骶刺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方法选取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产后SU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均4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实施盆... 目的探讨长针骶刺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方法选取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产后SU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均4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实施盆底肌电刺激联合长针骶刺法治疗,治疗12周后评估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尿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版(pelvic floor function impact questionnaire simplified version,PFIQ-7)评分]。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Ⅰ型肌纤维耐力、Ⅱ型肌纤维耐力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_(max))、功能尿道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腹压漏尿点压(abdominal pressure leak point pressure,ALPP)值均增大,且联合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FIQ-7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针骶刺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可有效提高产后SUI疗效,促进盆底肌功能及尿动力学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尿失禁 长针骶刺法 盆底刺激 盆底功能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军 汤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8期118-121,共4页
目的分析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性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目的分析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性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GMFM)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足背屈角和肌张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BBS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足背屈角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肌张力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GMFM、BBS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足背屈角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够提高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疗效,有利于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瘫痪 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 生物反馈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63
15
作者 刘姣姣 严文广 +6 位作者 唐源 周艳华 杨硕 向娟 曾小玲 谢芬 李旭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53-1259,共7页
目的:盆底肌腱、筋膜、韧带中含有丰富的本体感受器,本体感觉训练可以通过刺激局部的本体感受器,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促进肌肉及筋膜韧带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旨在观察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 目的:盆底肌腱、筋膜、韧带中含有丰富的本体感受器,本体感觉训练可以通过刺激局部的本体感受器,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促进肌肉及筋膜韧带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旨在观察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效果,为产后PFD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8例患有PFD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试验组(n=58)。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和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治疗1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肌耐力、重复收缩能力、快速收缩能力、阴道后壁抬高正常所占百分比、下腹部肌肉协同收缩正常所占百分比、咳嗽时反射性收缩正常所占百分比、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生率和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分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试验组盆底肌肌力、肌耐力、重复收缩能力、快速收缩能力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下腹部肌肉协同收缩、咳嗽时反射性收缩正常所占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S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POP II期所占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阴道后壁抬高正常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显著提高产后PFD的康复效果,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训练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刺激 生物反馈 压力尿失禁 盆腔脏器脱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步态事件和sEMG的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研究
16
作者 邓昌仁 陈恩伟 +1 位作者 张佳峰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5,共6页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动作点之间延时关系为控制策略的足下垂步行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准确开启的方法。根据步态信息和sEMG电信号特征对大腿处的角速度数据进行步态事件划分,试验结果表明步态事件划分得具有良好一致性;利用模糊熵算法对去噪后的sEMG信号进行肌肉运动起始点T muscle的判定,确定T muscle与脚尖离地(toe off,TO)之间的延时时间关系;结合所划分的步态事件特征点,确定电刺激起始点T on。该文为足下垂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开启时间点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表面信号(sEMG) 模糊熵 功能性刺激起始点 足下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47
17
作者 杨玺 刘进 马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探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3组分别给予深层咽肌神经刺... 目的:探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3组分别给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价摄食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FOIS评分均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组较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提高更明显(P=0.032);综合训练组比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治疗后提高更明显(P=0.044,P=0.000)。结论:对于脑卒中后的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深层咽肌神经刺激优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优于单独进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或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神经刺激 表面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冯晓东 湾明月 +4 位作者 史景 刘承梅 李瑞青 谷玉静 马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8-700,共3页
目的:观察坐位与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坐位组和卧位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坐位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目的:观察坐位与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坐位组和卧位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坐位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时采用坐位,卧位组采用卧位,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坐位组优于卧位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时坐位效果优于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体位 生物反馈刺激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在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杜宁 崔松子 +2 位作者 王自强 石秀秀 唐金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88-1189,1230,共3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共108例,其中男85例,女23例,年龄18—62岁,平均37.33±12.25岁。随机...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共108例,其中男85例,女23例,年龄18—62岁,平均37.33±12.2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均接受传统的康复治疗(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度手法训练、物理治疗、针灸、作业治疗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表面肌电和生物刺激反馈疗法。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信号波幅和肌力分级数据。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胫前肌sEMG信号波幅及肌力组内比较均提高显著(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sEMG信号波幅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可提高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胫前肌自主肌电信号的波幅和肌力,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临床治疗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刺激 踝背伸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盆底功能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31
20
作者 曹丽 苏园园 +5 位作者 韩燕华 陈汝虹 刘晓珊 黄瑾 翁丽 龙丽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746-3748,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盆底功能康复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8月收治的168例住院行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82)和对照组(n=86)。研究组于术后3个月由专...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盆底功能康复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8月收治的168例住院行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82)和对照组(n=86)。研究组于术后3个月由专职康复师指导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每周2次,12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术后进行一般健康宣教。两组均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疗程结束即时、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询问记录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并测定盆底肌肉肌力和POP-Q分度,从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肌力和阴道顶端脱垂三方面评价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康复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即时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6%,对照组为16.0%;术后12个月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6.4%,对照组为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即时、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盆底肌肉肌力及C点测量值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提高盆底肌肉肌力,延缓阴道顶端下移,维持阴道紧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 生物反馈 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 压力尿失禁 盆底力阴道顶端脱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