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库溴铵和顺阿曲库铵肌松残余作用发生率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董庆龙 冉建 +2 位作者 杨汉宇 梁丽霞 欧阳葆怡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2期1740-1744,1751,共6页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使用罗库溴铵或顺阿曲库铵后,以临床征象判断肌松程度,术毕和拔除气管导管时肌松药残余作用发生率,及引起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危险因素。方法:成年择期手术患者500例,分别实施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或七氟醚吸入麻醉,...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使用罗库溴铵或顺阿曲库铵后,以临床征象判断肌松程度,术毕和拔除气管导管时肌松药残余作用发生率,及引起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危险因素。方法:成年择期手术患者500例,分别实施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或七氟醚吸入麻醉,麻醉手术期间分别给予罗库溴铵或顺阿曲库铵。用TOF Watch SX监测仪盲法观察麻醉过程透皮连续4次(TOF)监测时第4次刺激肌颤搐反应值与第1次刺激肌颤搐反应值的比值(TOFr)的变化。结果:术毕平均TOFr=0.53±0.38,其中275例0<TOFr<0.9,112例TOFr=0。拔管时平均TOFr=0.97±0.12,其中60例TOFr<0.9。随着年龄或体质指数增加,拔管时肌松药残余作用发生率呈增加趋势。术毕给予新斯的明至拔管间隔时间≥10 min者拔管时平均TOFr值比<10 min者明显高。结论:凭临床征象和经验估计罗库溴铵和顺阿曲库铵作用消除程度,拔除气管导管时12%的患者TOFr<0.9,存在肌松药残余作用的隐患。年龄增大及给予肌松药后或给予新斯的明拮抗后至拔管时间偏短是增加肌松药残余作用发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阿曲库铵 罗库溴铵 肌松药残余作用 发生率 效应拮抗 新斯的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