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两种引流方式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
6
1
作者
王亮
宋跃明
+5 位作者
曾建成
刘立岷
刘浩
李涛
龚全
裴福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情况,比较两种引流方式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9例,其中放置皮下引流组(A组)42例,放置肌层...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情况,比较两种引流方式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9例,其中放置皮下引流组(A组)42例,放置肌层下引流组(B组)47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术前侧凸分型与主弯Cobb角、术中资料(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自体血同输量、输异体红细胞悬液及术中融合节段)、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发热时间与72h体温峰值、术后置管时间及出院时切口愈合等级,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主弯Cobb角、主要侧凸类型比例和术中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平均引流量为26.67±26.61ml(0~90m1),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0.76±1.34U(0~5U),平均发热天数为2.14±1.39d(0~6d),72h体温峰值为37.95±0.53℃(37.3~39-3℃),平均置管时间为1.86±0.36d(1~2d);术后B组平均引流量为1343.13±555.41ml(700~2350ml),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2.44±2.00U(0~5.5U),平均发热灭数为1.75±1.24d(0~4d),72h体温峰值为37.82±0.44℃(37.3~38.7℃),平均置管时间为5.13±1.20d(3~7d)。两组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发热天数、72h体温峰值及切口愈合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放置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相比.前者能够减少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同时未增加切口感染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皮
下引流
肌层下引流
后路矫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两种引流方式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
6
1
作者
王亮
宋跃明
曾建成
刘立岷
刘浩
李涛
龚全
裴福兴
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文摘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情况,比较两种引流方式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9例,其中放置皮下引流组(A组)42例,放置肌层下引流组(B组)47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术前侧凸分型与主弯Cobb角、术中资料(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自体血同输量、输异体红细胞悬液及术中融合节段)、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发热时间与72h体温峰值、术后置管时间及出院时切口愈合等级,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主弯Cobb角、主要侧凸类型比例和术中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平均引流量为26.67±26.61ml(0~90m1),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0.76±1.34U(0~5U),平均发热天数为2.14±1.39d(0~6d),72h体温峰值为37.95±0.53℃(37.3~39-3℃),平均置管时间为1.86±0.36d(1~2d);术后B组平均引流量为1343.13±555.41ml(700~2350ml),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2.44±2.00U(0~5.5U),平均发热灭数为1.75±1.24d(0~4d),72h体温峰值为37.82±0.44℃(37.3~38.7℃),平均置管时间为5.13±1.20d(3~7d)。两组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发热天数、72h体温峰值及切口愈合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放置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相比.前者能够减少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同时未增加切口感染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皮
下引流
肌层下引流
后路矫形术
Keywords
Idiopathic scoliosis
Subcutaneous closed suction drainage
Submuscular closed suction drainage
Posterior correction
分类号
R682.3 [医药卫生—骨科学]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两种引流方式的对比观察
王亮
宋跃明
曾建成
刘立岷
刘浩
李涛
龚全
裴福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