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9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张大伟 张秀英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5期17-20,共4页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重症胸外伤(均以肋骨骨折为主)患者开展研究,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行保守治疗)、观察组(39例,行切开复...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重症胸外伤(均以肋骨骨折为主)患者开展研究,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行保守治疗)、观察组(39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中的活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1 d、2 d、3 d,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症胸外伤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提升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重症胸外伤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效果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赵大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6期1024-1025,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采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94例重症胸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对照组(保守治... 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采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94例重症胸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对照组(保守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h,1、2、3 d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2/47)、17.0%(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胸外伤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汉生 王峰 +1 位作者 宋永祥 郑育举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2期27-28,共2页
目的对以肋骨骨折为主发的重症胸外伤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38例以肋骨骨折为主发的重症胸外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16例与对照组2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 目的对以肋骨骨折为主发的重症胸外伤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38例以肋骨骨折为主发的重症胸外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16例与对照组2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24、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7±0.6)、(3.2±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5±0.5)、(3.9±0.5)分(P<0.05);治疗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45.45%(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10.2±2.4)d短于对照组(15.5±3.1)d(P<0.05)。结论在以肋骨骨折为主发的重症胸外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确切,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少,且疼痛程度较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胸外伤 切开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胸外伤治疗中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7
4
作者 廖振维 蒋建武 +1 位作者 甘海英 吴桂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0期31-34,共4页
目的对比重症胸外伤治疗中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重症胸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使用镇痛药物次数及术后住... 目的对比重症胸外伤治疗中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重症胸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使用镇痛药物次数及术后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疼痛评分,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使用镇痛药物次数(0.56±0.21)次少于对照组的(2.51±1.34)次,术后住院时间(9.27±1.45)d短于对照组的(13.21±2.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90.45±4.21)分高于对照组的(76.68±4.01)分,疼痛评分(1.05±0.24)分低于对照组的(3.35±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胸外伤采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胸外伤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保守治疗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重症胸外伤中的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振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3期74-75,共2页
目的研究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重症胸外伤中的疗效。方法106例重症胸外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取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 目的研究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重症胸外伤中的疗效。方法106例重症胸外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取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11%高于对照组的7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评分(2.57±0.34)分,低于对照组的(5.72±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77%低于对照组的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胸外伤患者采取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降低术后疼痛。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重症胸外伤 治疗效果 并发症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宋德泉 刘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3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肋骨骨折重症胸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肋骨骨折重症胸外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肋骨骨折重症胸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肋骨骨折重症胸外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2、7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肋骨骨折重症胸外伤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保守治疗显著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显著缓解,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重症胸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体会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5期198-200,共3页
目的研究多发肋骨骨折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且在围手术期配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66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安排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研究多发肋骨骨折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且在围手术期配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66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安排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配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后的各项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康复有效率为96.97%(32/33),高于对照组的66.67%(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1.2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32.15±10.02)、(31.08±10.33)、(1.89±0.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7.82±11.64)、(38.46±11.42)、(3.52±1.03)分,简明生活量表(SF-36)评分(88.42±6.15)分高于对照组的(80.37±7.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多发肋骨骨折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案治疗时,在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配合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康复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疼痛,提升生活质量,是一种优质的护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修复断裂三角韧带的疗效及对六自由度运动参数、功能评分的影响
8
作者 王延成 张晓军 刘双利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3期127-139,共13页
目的:分析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修复断裂三角韧带对X线片测量六自由度运动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到2023年4月收治的旋前外旋型(PER)踝关节骨折患者153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目的:分析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修复断裂三角韧带对X线片测量六自由度运动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到2023年4月收治的旋前外旋型(PER)踝关节骨折患者153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按照患者选择分为试验组(n=78,术中修复断裂三角韧带)和对照组(n=75,术中不修复断裂三角韧带)。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按1∶1匹配后,两组各60例。通过X线片,利用Fluo-ankle Matching Software和Mimics软件分析胫距关节的三维运动情况,获取六自由度运动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功能评分及生化指标。结果:修复三角韧带后,试验组患者的胫距关节内旋/外旋、跖屈/背伸、内翻/外翻等六自由度运动参数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影像学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距骨位置更稳定,关节间隙更均匀。此外,试验组在AOFAS评分、VAS评分及生化指标(如CRP、Ca2+等)方面也表现出更优的改善(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修复断裂三角韧带能够显著提高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胫距关节的六自由度运动参数及功能评分,并通过影像学数据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外旋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三角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周金军 邓琳 +3 位作者 翁德雨 王梅生 谭力 陈建军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6期60-67,共8页
目的探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51例。常... 目的探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51例。常规组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改良组行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中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手术前后下肢力线[膝关节间隙宽度、胫骨平台塌陷、外侧后倾角(PA)、内翻角(TPA)、股胫角(FTA)]、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改良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膝关节间隙宽度、胫骨平台塌陷、PA、TPA低于常规组(P<0.01);2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改良组HSS评分高于常规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改良组伸膝最大角度、屈膝最大角度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提高复位质量,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逐步叠加复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 胫骨平台塌陷 外侧后倾角 股胫角 膝关节功能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与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陈小龙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究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与闭合复位固定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SF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72例SFH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将34例行闭合复位固定术的患儿设为闭合组,另3... 目的 探究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与闭合复位固定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SF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72例SFH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将34例行闭合复位固定术的患儿设为闭合组,另38例行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术的患儿设为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术后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多于闭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闭合组(P<005);术后3个月,小切口组肘关节功能各维度评分高于闭合组,肘关节旋前角、旋后角、屈曲角、伸展角大于闭合组(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小儿SFH,能减少手术时间,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肘关节形态与功能,且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固定 小切口 切开复位固定 肘关节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王广州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4期868-870,共3页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病例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0),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治疗3 m后,采用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病例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0),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治疗3 m后,采用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和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者踝关节功能,应用量角器测量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采用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questionnaire,WHOQOL-BREF)评定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OFAS、Baird-Jackson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AOFAS、Baird-Jackson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背伸、跖屈、内翻和外翻活动度数值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够缓解患者伤情,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 关节功能 关节活动度 骨折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护理在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12
作者 蒲亨景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7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实施常规护...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2 d、3 d、4 d、5 d,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7)。结论:个体化护理在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 股骨干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韧带锚钉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效果
13
作者 毕海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锚钉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对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6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ORI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锚钉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对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6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ORI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三角韧带锚钉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患侧内踝间隙、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14.35±11.25)min长于对照组的(101.52±10.18)min、骨折愈合时间(13.54±2.17)周及住院时间(17.48±2.48)d短于对照组的(15.18±1.47)周、(18.84±2.18)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1.72±1.43)分低于对照组的(2.83±1.06)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90.64±10.36)分高于对照组的(85.47±6.38)分、患侧内踝间隙(2.64±0.47)mm小于对照组的(3.47±0.49)mm,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BALP(127.74±13.25)U/L、BGP(7.32±1.05)μg/L、PⅠNP(128.64±13.51)μg/L高于对照组的(110.58±10.21)U/L、(5.84±1.11)μg/L、(119.05±12.62)μg/L,β-CTX(0.34±0.05)μg/L低于对照组的(0.45±0.07)μg/L,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的30.3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一ORIF治疗对比,联合三角韧带锚钉修复可缩短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降低疼痛程度,缩小患侧内踝间隙,提高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改善骨代谢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韧带锚钉修复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切开复位内固定 患侧内踝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对青壮年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有榕 王刚 +2 位作者 舒振云 罗正理 魏强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95-98,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对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107例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对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107例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延迟愈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延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内皮抑素对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结果 107例患者术后延迟愈合发生率为12.15%(13/107)。延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低于对照组,内皮抑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内皮抑素为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OR=1.067,P<0.05),VEGF、BALP为保护因素(OR=0.942、0.762,P<0.05)。内皮抑素预测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828。结论 内皮抑素可影响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可将其作为预测患者术后延迟愈合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青壮年 切开复位内固定 内皮抑素 延迟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胆碱乙酰转移酶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有榕 魏强强 +1 位作者 罗正理 王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5期71-74,共4页
目的 观察血清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83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 目的 观察血清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83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发生组(20例)、未发生组(63例)。比较血清ChAT和基线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ChAT和相关指标与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hAT与相关指标对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发生组血清ChAT、一氧化氮(NO)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hAT(OR=0.811,95%CI:0.716~0.918)与NO(OR=0.845,95%CI:0.732~0.976)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hAT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60;NO对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预测价值较低,曲线下面积为0.679。结论 血清ChAT、NO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且血清ChAT对其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胆碱乙酰转移酶 切开复位内固定 股骨头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宇婷 赵媛 杨勇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94-97,共4页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79例,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79...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79例,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7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患者中共21例(11.73%)发生感染,均为手术部位感染(SSI)。感染组糖尿病、开放性骨折、ASA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异常、白蛋白异常的占比高于非感染组,骨折至手术时间长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121,95%CI:1.325~3.395)、骨折类型(OR=1.859,95%CI:1.206~2.866)、骨折至手术时间(OR=1.604,95%CI:1.138~2.261)、白蛋白水平(OR=1.455,95%CI:1.078~1.964)是踝关节骨折ORIF术后SS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伴糖尿病、开放性骨折、ASA分级Ⅲ级及白细胞计数与白蛋白存在异常的踝关节骨折患者ORIF术后更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临床应重视并积极予以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术部位感染 白蛋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胸外伤合并肋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家宝 钟金慧 +2 位作者 林元沛 邓江波 张名文 《罕少疾病杂志》 2019年第6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胸外伤合并肋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胸外伤合并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为...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胸外伤合并肋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胸外伤合并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为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指标、肺功能指标及其他监测指标、肺部感染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2d、3d后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止痛用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d后,两组肺功能指标最大自主呼气容积(MVV)、其他监测指标血氧分压(PaO2)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RR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治疗前后,两组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利于减少胸外伤合并肋骨骨折患者疼痛,改善肺功能与呼吸通气,减少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内固定 胸外伤 肋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葛莉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7期67-68,共2页
目的:研究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重症胸外伤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 目的:研究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重症胸外伤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切开复位组和保守治疗组。对保守治疗组38例患者实施保守治疗,为切开复位组44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保守治疗组患者相比,切开复位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治疗组患者相比,切开复位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重症胸外伤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内固定 重症胸外伤 多发性肋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正海 王罗筛 +1 位作者 汪性展 杨兆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9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淮安市肿瘤医院接诊的30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15例患者。为甲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 目的:探讨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淮安市肿瘤医院接诊的30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15例患者。为甲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为乙组患者采用保守疗法(外固定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使用止痛药的次数、住院的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3 d,甲组患者的VAS评分[(2.6±0.8)分]低于乙组患者的VAS评分[(5.2±1.6)分],P<0.05。甲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低于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3.33%),P<0.05。在治疗期间,甲组患者使用止痛药的次数少于乙组患者,其住院的时间短于乙组患者,P<0.05。结论: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VA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信行健康教育在距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20
作者 张晓蓬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5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在距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龙口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 目的: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在距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龙口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康复锻炼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知信行健康教育应用于距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护理中,可提高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信行健康教育 距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