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地区肉鸭屠宰链弯曲菌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佳康 黄雪琳 +7 位作者 曾杭 杨蕾 巫梦雨 雪妍 申玉玺 黄勇 邹立扣 韩新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15-820,共6页
目的了解并分析肉鸭屠宰环节中弯曲菌分离株的9种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弯曲菌9种与致病力相关的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参照美国PulseNe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标准方法,对68株鸭源弯曲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 目的了解并分析肉鸭屠宰环节中弯曲菌分离株的9种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弯曲菌9种与致病力相关的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参照美国PulseNe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标准方法,对68株鸭源弯曲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结果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空肠弯曲菌中cadF、iamA和cheY毒力基因携带率均为100%,flaA(97.1%)、cdtB(94.3%)、cdtC(94.3%)和ciaB(80%)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也较高,其余毒力基因cdtA(25.7%),virB11(2.9%)较低;结肠弯曲菌中除cadF(100%)毒力基因外,高于50%携带率的毒力基因有cheY(84.8%)、cdtB(72.7%)、iamA(66.7%)和cdtA(54.5%),另外4个毒力基因flaA(48.5%)、virB11(18.2%)、cdtC(36.4%)和ciaB(18.2%)携带率均较低。利用PFGE方法对弯曲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35株空肠弯曲菌和33株结肠弯曲菌可分为15个和11个谱型,表现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弯曲菌毒力基因分布广泛,且空肠弯曲菌携带率较高;PFGE基因谱型相似性表明该肉鸭屠宰场存在交叉感染和弯曲菌沿屠宰链传播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鸭屠宰链 空肠弯曲菌 结肠弯曲菌 毒力基因 PFGE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源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曾杭 彭峻烽 +7 位作者 黄静 严唯玮 陈朋 周康 邹立扣 黄勇 韩新锋 刘书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了解鸭肉生产链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根据GB 4789.9-2014,从肉鸭屠宰链中分离疑似弯曲菌,采用三重PCR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准确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弯曲菌分离菌株进行8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目的了解鸭肉生产链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根据GB 4789.9-2014,从肉鸭屠宰链中分离疑似弯曲菌,采用三重PCR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准确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弯曲菌分离菌株进行8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NARMS标准判定药敏试验结果;利用PCR检测与弯曲菌致病相关的4个毒力基因。结果根据形态特征、生化指标及PCR鉴定结果,从489份样品中,鉴定出空肠弯曲菌100株、结肠弯曲菌79株,其他弯曲菌8株,弯曲菌的总体分离率为38.24%,肉鸭屠宰前、脱毛环节、掏膛环节、屠宰后样品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76.33%、5.62%、24.0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弯曲菌对TET(95.72%)、CLI(90.91%)的耐药率较高,对AZI(63.64%)耐药率居中,对CIP(31.02%)、GEN(34.76%)、NAL(37.43%)、ERY(41.18%)、CHL(41.18%)的耐药率相对较低,所分离菌株多重耐药现象较为普遍,多重耐药率达72.19%。弯曲菌分离株对黏附相关基因cadF、鞭毛基因flaA、侵袭蛋白基因iamA、毒素调节基因cdtB的携带率分别为100%、80.75%、71.12%、94.65%。结论肉鸭屠宰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弯曲菌污染,且其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毒力相关基因广泛存在于弯曲菌中,应该加强卫生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鸭屠宰链 空肠弯曲菌 结肠弯曲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鸭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特征、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彭峻烽 曾杭 +6 位作者 吴思凡 邢天 巫梦雨 黄勇 邹立扣 刘书亮 韩新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7-223,共7页
目的了解肉鸭屠宰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耐药状况以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参照GB 4789.4-2010,从肉鸭屠宰链中分离疑似沙门氏菌,采用双重PCR对疑似菌株进行准确鉴定,并进行血清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 目的了解肉鸭屠宰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耐药状况以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参照GB 4789.4-2010,从肉鸭屠宰链中分离疑似沙门氏菌,采用双重PCR对疑似菌株进行准确鉴定,并进行血清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CLSI标准判定结果;通过PCR检测与沙门氏菌致病性相关的9个基因。结果 343份样品共分离鉴定出99株沙门氏菌,总体分离率为28.86%,宰前、脱毛、掏膛、分割、宰后样品沙门氏菌分离率分别为45.71%、22.68%、24.72%、38.33%、25.81%;分离株共产生了7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纽兰和鸭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对NAL(91.92%)的耐药率最高,对TET(43.43%)、AMP(42.42%)、SXT(34.34%)、CIP(29.29%)、CRO(27.27%)、GEN(24.24%)、KAN(22.22%)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AMC(9.09%)和MH(6.06%)的耐药率最低,多重耐药率为47.47%,其中印第安纳、伤寒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性较突出;沙门氏菌分离株spvR(94.95%)、avrA(93.94%)、ssaQ(90.91%)、mgtC(87.88%)、sopB(83.84%)、bcfC(80.81%)、siiD(77.78%)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spvB(29.29%)和spvC(11.11%)的携带率较低。结论肉鸭屠宰生产链容易受到不同血清型、不同耐药特征,且毒力基因携带率高的沙门氏菌污染,相关企业和部门应当在卫生和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加强监督和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鸭屠宰链 沙门氏菌 血清型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