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面部注射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对策
1
作者 曾悦 邹先彪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0,共6页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在医疗美容领域应用广泛,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非手术治疗方式,随着接受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受术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绝对数量也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常见不良反应、并发症,...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在医疗美容领域应用广泛,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非手术治疗方式,随着接受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受术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绝对数量也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常见不良反应、并发症,并探讨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提高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菌神经毒素 不良反应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王佳琪 吴奕霖 李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45-1456,共12页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在头颈部美容手术中的应用已广为人知。然而,近年来其治疗范围已显著扩展至该解剖区域的功能性和病理性疾病。本文综述了BoNT作为多种头颈部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涵盖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喉部...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在头颈部美容手术中的应用已广为人知。然而,近年来其治疗范围已显著扩展至该解剖区域的功能性和病理性疾病。本文综述了BoNT作为多种头颈部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涵盖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喉部、颅颈、中耳内、口颌及颈部肌张力障碍)、周围神经功能异常(多系统萎缩、偏头痛、面神经麻痹后联带运动及痉挛)以及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喉切除术后并发症、环咽肌吞咽困难、咽食管憩室、逆行性环咽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流涎症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等诸多领域。BoNT通过其高度特异性的神经调节作用,为传统药物或手术难以处理的疾病提供了可逆、微创且效价显著的治疗选择。本文系统回顾BoNT在上述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注射策略、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应用前景,旨在为耳鼻喉头颈外科医师提供全面的临床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菌神经毒素 头颈部肌张力障碍 偏头痛 头颈部术后并发症 唾液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富波 龚格格 +1 位作者 张悦 欧册华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7-1302,共6页
带状疱疹神经痛(HZN)是一种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因其疼痛剧烈,常持续数月数年之久,对工作生活影响巨大。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预防后遗神经痛等... 带状疱疹神经痛(HZN)是一种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因其疼痛剧烈,常持续数月数年之久,对工作生活影响巨大。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预防后遗神经痛等是治疗的关键。然而常规的药物治疗常出现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总体有效率低,不利于疼痛的控制和减轻。A型肉毒毒素(BTX-A)是肉毒杆菌释放的一种外毒素,其注射技术简单,通过作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等机制,可有效缓解PHN的疼痛程度、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该文就BTX-A在PHN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带状疱疹后神经 神经病理性疼痛 带状疱疹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4
作者 何磊 张悦 +1 位作者 欧册华 李富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3-837,共5页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脉冲射频(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PHN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B组)和对照组(C组)。B组行BTX-A皮内注射联合PRF治疗,C组行利多卡因皮内注射联合PRF治疗。采用数字...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脉冲射频(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PHN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B组)和对照组(C组)。B组行BTX-A皮内注射联合PRF治疗,C组行利多卡因皮内注射联合PRF治疗。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3、7 d、术后1、2、3个月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收集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检测患者术前与术后3 d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 B组和C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SF-MPQ评分、Q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 <0.05)。与C组相比,B组在术后1、2、3个月的NRS、SF-MPQ评分评分显著降低(P <0.05);B组在术后2、3个月的QS评分显著降低(P <0.05)。术后3个月B组疼痛缓解的有效率(90%)与C组(5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3 d血清中的IL-1β和CGRP含量均较术前显著下降,B组IL-1β和CGRP的下降程度较C组更显著(P <0.05)。结论 BTX-A联合PRF治疗PHN可以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带状疱疹后神经 脉冲射频 利多卡因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毒素治疗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5
作者 穆秦颖 胡俊豪 +4 位作者 马福浩 王浩 窦炜康 迟丽屹 史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0-444,共5页
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oNT)是目前治疗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的一线方法,其机制为化学性去神经支配引起肌肉麻痹。近期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BoNT亦可影响肌张力障碍患者脑内的神经可塑性,但具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从... 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oNT)是目前治疗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的一线方法,其机制为化学性去神经支配引起肌肉麻痹。近期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BoNT亦可影响肌张力障碍患者脑内的神经可塑性,但具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从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构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3个方面,对BoNT可能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揭示了BoNT可通过影响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微观结构、代谢水平,以改善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症状,为进一步探索肌张力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研发潜在的干预靶点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 杆菌毒素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网络 神经可塑性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肉毒神经毒素A(BoNT/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景林 康琳 贾宏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 :制备抗肉毒毒素A(BoNT/A)的单克隆抗体 (mAb)。方法 :用纯化的重组BoNT/A Hc片段免疫BALB/c小鼠 ,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Sp2 /0融合 ,经间接ELISA筛选和克隆化制备杂交瘤细胞系 ,及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等方法对mAb进行特异性鉴定。结... 目的 :制备抗肉毒毒素A(BoNT/A)的单克隆抗体 (mAb)。方法 :用纯化的重组BoNT/A Hc片段免疫BALB/c小鼠 ,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Sp2 /0融合 ,经间接ELISA筛选和克隆化制备杂交瘤细胞系 ,及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等方法对mAb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 :获得 3株杂交瘤细胞株 :命名为4A8、2F7和 4F2 ,IgG亚类鉴定均为IgG1,腹水mAb的效价在 1× 10 -4~ 1× 10 -6之间。其中 ,4A8和 4F2能稳定分泌抗BoNT AmAb,并可特异性地识别重组BoNT/A和天然BoNT/A ,特别是 4A8可保护小鼠抵抗 10LD50 BoNT/A的攻击。结论 :成功地制备 3株特异性抗BoNT/AmAb ,并有 1株属于中和性mAb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素a 杆菌毒素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申继红 连亚军 +3 位作者 郑亚珂 张海峰 谢媛媛 魏红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3-484,488,共3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疗效差强人意。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治疗方法 A型毒素 疗效观察 阵发性剧痛 常见疾病 神经内科 反复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廖利民 李东 +6 位作者 韩春生 熊宗胜 史文博 黄悦 付光 鞠彦合 吴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19-721,共3页
目的:观察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男5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9岁。将300单位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15ml生理盐水,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膀... 目的:观察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男5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9岁。将300单位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15ml生理盐水,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膀胱壁,0.5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患者排尿日记,并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结果: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ml/次增至389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690ml/d降至281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ml/次增至387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ml/次增至364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壁内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膀胱壁 神经原性膀胱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降低偏头痛大鼠颈静脉血、脑干和三叉神经节的P物质含量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晓英 侯一平 +1 位作者 宋焱峰 王荫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8期921-92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typeA,BTX-A)对硝酸甘油引发的偏头痛大鼠颈静脉血浆、脑干和三叉神经节中P物质(substanceP,SP)含量变化,探讨BTX-A止痛机理。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n=5)和偏头痛模型组(n=15)。偏头痛模型组造... 目的通过观察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typeA,BTX-A)对硝酸甘油引发的偏头痛大鼠颈静脉血浆、脑干和三叉神经节中P物质(substanceP,SP)含量变化,探讨BTX-A止痛机理。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n=5)和偏头痛模型组(n=15)。偏头痛模型组造模后分别皮下注0.9%NaCl(n=5)、BTX-A5U·kg-1(n=5)、BTX-A10U·kg-1(n=5)6d后,应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颈静脉血浆、脑干和三叉神经节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动物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后出现偏头痛症状,例如双耳发红、前肢频繁搔头、爬笼次数增多,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生理盐水组颈静脉血浆、脑干和三叉神经节中S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BTX-A5U·kg-1组、BTX-A10U·kg-1组分别与生理盐水组比较,SP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硝酸甘油导致偏头痛症状产生及SP在颈静脉血浆和延髓、脑桥和三叉神经节中的含量增加。局部皮下注射BTX-A可减轻偏头痛大鼠的症状,并能降低颈静脉血浆、脑干和三叉神经节中SP含量,结果提示BTX-A通过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tri-geminalvascularsystem,TVS)中SP释放而减轻偏头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偏头痛 P物质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膀胱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后逼尿肌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利民 叶云龙 +1 位作者 邱志勇 孙异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1-774,共4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壁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15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未接受BTX-A注射;7例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5例接受第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壁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15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未接受BTX-A注射;7例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5例接受第2次膀胱壁BTX-A注射;1例接受第3次膀胱壁BTX-A注射。在注射BTX-A后即刻用膀胱镜活检钳留取逼尿肌组织,48 h内制作成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透射电镜下,未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逼尿肌的肌细胞形状多样、排列紊乱;肌细胞核增大、不规则;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肌细胞间中间连接减少、胞膜形成广泛的锯齿状胞突连接、质膜下胞饮小泡或胞膜凹陷减少;细胞间隙增宽,间质中可见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和少许弹性纤维。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者与未注射者的逼尿肌超微结构特征基本相同。接受第2次注射和第3次注射者的逼尿肌超微结构与首次注射和未注射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只是改变程度稍有加重。结论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膀胱壁BTX-A单次或重复注射后,未观察到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出现特异性的不可逆改变。提示膀胱壁BTX-A注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安全、可逆、可重复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逼尿肌 超微结构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调控钠离子通道Nav1.8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曦 郑淑慧 +1 位作者 胡昔权 刘先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1-806,共6页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o NT/A)对腰5脊神经前根切断(L5 VRT)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行为学测试方法观察Bo NT/A足底注射后对L5 VRT大鼠机械刺激撤足阈值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o NT/A)对腰5脊神经前根切断(L5 VRT)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行为学测试方法观察Bo NT/A足底注射后对L5 VRT大鼠机械刺激撤足阈值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Bo NT/A对L5 VRT术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钠离子通道(Nav1.8)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Bo NT/A对DRG神经元中功能性Nav1.8电流密度的影响。【结果】一侧足底注射7、15 U/kg的Bo NT/A 1 d后可显著缓解L5 VRT介导的机械触诱发痛症状,且作用时间至少持续至给药后14 d;Bo NT/A可显著下调L5 VRT术后DRG神经元中Nav1.8蛋白表达水平,并可明显降低功能性Nav1.8电流密度。【结论】Bo NT/A可能通过下调DRG神经元中Nav1.8蛋白表达,降低功能性Nav1.8电流,发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钠离子通道1.8 神经病理性疼痛 腰5脊神经前根切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痉挛型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邵银进 吴桂华 曾康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83-884,共2页
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共选取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 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共选取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 BTX-A注射1周后,MAS评分显著降低,并维持至6个月时(P<0.001)。与治疗前相比,注射1周后,GMFM-88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和6个月时显著增加(P<0.001)。结论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A型毒素 外周神经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及神经源性尿失禁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东 廖利民 +6 位作者 熊宗胜 付光 鞠彦合 吴娟 韩春生 史文博 黄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97-898,共2页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A型肉毒毒素经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除膀胱颈和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重复注射3次.治疗前后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并记录排尿日记,观察毒副作用.结果重复注射3次平均起效时间10.5 d(5~21 d), 3次注射间隔时间分别平均为8.9个月和5.8个月.第1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0.1 /d降至3.3 /d,平均导尿量由98.5 ml/次增至404.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95.4 ml增至38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105.8 cmH2O降至31 cmH2O.第2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 /d降至3.7 /d,平均导尿量由108.3 ml/次增至387.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5.4 ml增至37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7.8 cmH2O降至33 cmH2O.第3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 /d降至3.9 /d, 平均导尿量由115.7 ml/次增至363.9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2 ml增至357.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8.1cmH2O降至36.9 cmH2O.随访6个月,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逼尿肌反射亢进 神经源性尿失禁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美玲 王红 +2 位作者 张彩云 兰婧 李夏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1-2227,共7页
目的:观察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 NT/A H... 目的:观察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 NT/A HC(0.01 nmol/L、0.1 nmol/L、1 nmol/L和10 nmol/L)进行干预,于24 h、48 h和72 h时收集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再计算细胞突起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Bo NT/A HC浓度作为处理剂量加入细胞培养液,于Bo NT/A HC作用后不同时点收集全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ERK1/2及p-Akt的蛋白水平。结果:当Bo NT/A HC浓度为0.1 nmol/L、1 nmol/L和10 nmol/L时,细胞突起的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皆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其中1 nmol/L效果最显著。在细胞培养液内加入1 nmol/L Bo NT/A HC后,p-ERK1/2的蛋白水平呈增加趋势,其中Bo NT/A HC作用60 min后,p-ERK1/2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p-ERK1/2变化趋势类似,细胞培养液内加入1 nmol/L的Bo NT/A HC后,p-Akt的蛋白水平也呈增加趋势,其中Bo NT/A HC作用15 min和60 min时,p-Akt增加显著(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Bo NT/A HC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突起再生和生长;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与神经再生相关的信号蛋白ERK1/2和Akt的磷酸化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型A杆菌神经毒素重链 Neuro-2a细胞株 神经突起再生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20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荣兰 刘双玉 +1 位作者 李亚玲 黎瑞红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1期1452-1453,共2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疼痛,均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沿神经走向行全...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疼痛,均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沿神经走向行全身多点皮下注射,每点注射0.1mL(含2.5万U)。结果治疗第1天治疗组疼痛积分为(6.9±0.85)分,对照组疼痛积分为(7.8±0.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3,第7,第14和第30天,治疗组疼痛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沿神经走向皮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改善患者的精神、食欲和睡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带状疱疹 神经走向 皮下注射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通过调控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钠离子通道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曦 胡昔权 +1 位作者 张丽颖 阚宏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oNT/A)对大鼠L5脊神经前根切断(L5 VRT)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研究BoNT/A对未受损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不同类型钠通道电流和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建立L5 VRT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实验大鼠分成3...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oNT/A)对大鼠L5脊神经前根切断(L5 VRT)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研究BoNT/A对未受损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不同类型钠通道电流和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建立L5 VRT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实验大鼠分成3组:假手术组(Sham)、VRT+生理盐水注射组(VRT+Saline)、VRT+BoNT/A注射组(VRT+BoNT/A)。造模后第5天给药,测量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机械撤足阈值和热撤足潜伏期的变化。电生理膜片钳方法观察BoNT/A对DRG神经元中不同类型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电流钳检测神经元动作电位阈值变化情况。结果:足底皮下注射BoNT/A(7U/kg)可显著缓解L5 VRT介导的机械触痛敏和热痛敏症状(P<0.01);BoNT/A干预后可显著减小L5 VRT术后DRG神经元中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和河豚毒素抵抗型(TTX-R)钠通道电流密度(P<0.05);BoNT/A可升高VRT术后原本下降的神经元动作电位阈值(P<0.05)。结论:BoNT/A可减小未损伤DRG神经元中TTX-S和TTX-R钠电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缓解L5 VRT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 钠离子通道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相关因子表达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成爱霞 刘迎春 +3 位作者 孟媛媛 杨志杰 李海蓉 姜妍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剂量-效果关系及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至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三叉神经痛病人82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总观察时间4周,根据治疗剂量分为4组。观察...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剂量-效果关系及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至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三叉神经痛病人82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总观察时间4周,根据治疗剂量分为4组。观察各组病人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病人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基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相比,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四组的VAS均有较明显的下降(P<0.05)。与12.5U组比较,其余三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显著(P<0.05)。至4周观察期终点可以发现25U组、50U组、75U组VAS评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优于12.5U组。四组各时间点TNF-α、IL-6均与VAS评分相关。25U组、50U组、75U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基本一致,均优于12.5U组。整个研究过程各组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结论:A型肉毒毒素对于三叉神经痛具有治疗效果,25U的剂量即可达到治疗要求,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TNF-A、IL-6等炎性因子水平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毒素 三叉神经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肌痉挛57例观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邵银进 黄裕斌 吴桂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3-325,共3页
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6月,57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前、治疗后72 h和6个月,进行面肌痉挛强度评级,根据... 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6月,57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前、治疗后72 h和6个月,进行面肌痉挛强度评级,根据面肌痉挛强度评级进行疗效评定。随访3~9个月。结果患者治疗后面肌痉挛强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72 h后有效率为98.25%,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91.23%(χ^2=4.946,P〈0.05);疗效平均维持(23.1±2.3)周。结论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BTX-A局部多点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且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A型毒素 外周神经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C、D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兴民 孟筱琦 王成怀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为了建立检测C、D型肉毒神经素基因的PCR方法。方法用人工合成的两对寡核苷酸引物于同一反应管中扩增C、D型肉毒素基因的一段DNA片断,建立了用于C、D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检测的多重PCR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 目的为了建立检测C、D型肉毒神经素基因的PCR方法。方法用人工合成的两对寡核苷酸引物于同一反应管中扩增C、D型肉毒素基因的一段DNA片断,建立了用于C、D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检测的多重PCR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梭状芽胞杆菌属的10种26株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特异性及灵敏度进行了检查。结果当样本中同时含有C、D型的模板DNA时用该PCR系统可同时扩增出C、D型的目的片段,分别为999bp和404bp,其它各型肉毒酸梭菌及其它梭菌均为阴性,灵敏度较C、D型分别扩增偏低,C型为450pg,D型为10pg。结论该PCR系统可用于C、D型肉毒梭菌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素 基因检测 C型 D型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杆菌毒素奇神经节阻滞术治疗慢性会阴部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凌地洋 王哲银 +2 位作者 卢振和 陈金生 黄乔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94-796,共3页
会阴部神经痛属于顽固的内脏神经痛,可产生于由奇神经节所支配的任何结构,包括会阴、直肠远端、肛门、尿道口远端、外阴/阴囊及阴道远端三分之一,疼痛多弥漫,无法准确定位,伴局部烧灼感、排尿或排便紧迫感等[1],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治... 会阴部神经痛属于顽固的内脏神经痛,可产生于由奇神经节所支配的任何结构,包括会阴、直肠远端、肛门、尿道口远端、外阴/阴囊及阴道远端三分之一,疼痛多弥漫,无法准确定位,伴局部烧灼感、排尿或排便紧迫感等[1],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致使临床医师面临较大挑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临床上采用电/化学毁损术治疗该症疗效确切,但其治疗后潜在的局部不良反应或功能障碍仍不可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杆菌毒素 会阴部 诊断治疗标准 临床医师 内脏神经 尿道口 毁损术 社会功能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