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N-乙烯基-γ-氨基丁酸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及其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性能
1
作者 丁盛 章诚 +1 位作者 成骏峰 刘春林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7,115,共8页
为了改善多壁碳纳米管(MWCNT)在环氧树脂(EP)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以及两者的界面结合作用,从而制备性能优良的EP纳米复合材料,本研究通过使包覆在MWCNT表面上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先后发生水解和置换,制备出聚N-乙烯基-γ-氨基丁酸... 为了改善多壁碳纳米管(MWCNT)在环氧树脂(EP)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以及两者的界面结合作用,从而制备性能优良的EP纳米复合材料,本研究通过使包覆在MWCNT表面上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先后发生水解和置换,制备出聚N-乙烯基-γ-氨基丁酸修饰的MWCNT,研究了不同反应阶段MWCNT的失重率、亲水性以及在水和丙酮中的分散性,并将改性后的MWCNT与EP复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其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N-乙烯基-γ-氨基丁酸修饰的MWCNT的失重率最小为8.36%,相比于PVP修饰和PVP水解修饰的MWCNT降低了17.2%和3.8%,并且在水和丙酮中的分散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MWCNT经过聚N-乙烯基-γ-氨基丁酸修饰后与EP较难剥离,MWCNT外面包覆了较厚的界面层,可以显著提高MWCNT与基体EP的相容性和界面结合作用。改性后MWCNT的加入在提高纳米复合材料韧性的同时表现出对弯曲强度更好的保持能力,当MWCNT的质量分数为0.25%时,纳米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50.1%,弯曲强度提高了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聚n-乙烯基-γ-氨基丁酸 分散性 界面结合 纳米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二氯苯和N-甲基-4-氨基丁酸钠的反应动力学
2
作者 尹红 申尧 +9 位作者 陈志荣 袁慎峰 贾艳宇 蒋杰 李沃源 贾锦波 邓杭军 李鹏 竹弘 周银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5-935,共11页
为了探究对二氯苯(DCB)与N-甲基-4-氨基丁酸钠(SMAB)的反应对聚苯硫醚(PPS)聚合反应的影响,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PPS聚合条件下DCB与SMAB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网络、简化反应过程,建立产物N,N′-二甲基-N,N′-(1,4-亚苯基)-4,4′-二氨基... 为了探究对二氯苯(DCB)与N-甲基-4-氨基丁酸钠(SMAB)的反应对聚苯硫醚(PPS)聚合反应的影响,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PPS聚合条件下DCB与SMAB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网络、简化反应过程,建立产物N,N′-二甲基-N,N′-(1,4-亚苯基)-4,4′-二氨基二丁酸钠、N,N′-二甲基-N,N′-(1,3-亚苯基)-4,4′-二氨基二丁酸钠(均记为d-SPMAB)、N-甲基-N-(3-氯苯基)-4-氨基丁酸钠(m-SCMAB)、N-甲基-N-(4-氯苯基)-4-氨基丁酸钠(p-SCMAB)和对氯苯酚钠(p-SCP)的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根据质量作用定律、采用稳态假设,推导出各产物的生成反应动力学方程,并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产物d-SPMAB、m-SCMAB、p-SCMAB和p-SCP的生成反应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68.8、154.5、120.3和131.6 kJ·mol^(-1);增大SMAB与DCB物质的量比可以加快反应,但不改变反应机理;水有利于DCB的水解反应,但溶剂化作用会阻碍DCB与SMAB的取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动力学 对二氯苯 n-甲基-4-氨基丁酸 活化能 苯硫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萌动过程中β-葡聚糖、γ-氨基丁酸和多酚的含量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邓俊琳 朱永清 +7 位作者 陈建 陆荣荣 夏陈 邓海云 王嘉怡 潘姝璇 张盈娇 高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25,共7页
研究青稞中β-葡聚糖、γ-氨基丁酸和多酚三种活性物质的含量随萌动温度和时间的变化。以康青7号、独立花、紫青稞、藏青25号和西藏2000五个青稞品种做萌动实验,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Glucose oxidase/peroxidase method,GOP... 研究青稞中β-葡聚糖、γ-氨基丁酸和多酚三种活性物质的含量随萌动温度和时间的变化。以康青7号、独立花、紫青稞、藏青25号和西藏2000五个青稞品种做萌动实验,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Glucose oxidase/peroxidase method,GOPOD)、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福林酚法检测不同萌动温度和时间条件青稞中的β-葡聚糖、γ-氨基丁酸和多酚含量。结果表明,三类物质在不同品种内随萌动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三者的变化无显著性相关;β-葡聚糖含量在青稞萌动后下降,γ-氨基丁酸萌动后增加,多酚含量在不同品种中有不同的变化。萌动前,三类物质在藏青25号中的含量最高;萌动后,与相同萌动时间段的其他品种相比,β-葡聚糖在藏青25号中的含量最高,γ-氨基丁酸在藏青25号和西藏2000中的含量较高,多酚在康青7号中含量较高;萌动温度为22℃时,康青7号87 h、西藏2000萌动27 h,紫青稞和藏青25号萌动39 h,可以得到四种萌动青稞中三类物质较佳含量;而独立花青稞不适合做萌动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萌动 Β- γ-氨基丁酸 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烯基-2-吡咯烷酮-丙烯酸共聚物/聚乙二醇半互穿网络水凝胶的合成及其药物缓释性能 被引量:20
4
作者 何尚锦 贾启燕 +3 位作者 石可瑜 丽娜 杜宗杰 张保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42-745,共4页
以 N -乙烯基 -2 -吡咯烷酮 (NVP)、丙烯酸 (AA)及聚乙二醇 60 0 0 (PEG60 0 0 )为原料 ,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BIS)为交联剂 ,偶氮二异丁腈 (A IBN )为引发剂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乙烯基吡咯烷酮 -丙烯酸共聚物与聚乙二醇 (pol... 以 N -乙烯基 -2 -吡咯烷酮 (NVP)、丙烯酸 (AA)及聚乙二醇 60 0 0 (PEG60 0 0 )为原料 ,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BIS)为交联剂 ,偶氮二异丁腈 (A IBN )为引发剂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乙烯基吡咯烷酮 -丙烯酸共聚物与聚乙二醇 (poly[NVP-AA] /PEG)半互穿网络 (semi-IPN )水凝胶。聚合物的 DSC分析表明材料属于非均相材料 ,体系中的 poly[NVP-AA]与 PEG部分相容。溶胀性能的测定显示材料对 p H敏感。利用上述聚合物为载体对抗癌药 5 -氟脲嘧啶 (5 -F U )进行包埋 ,分别在模拟的胃液和肠液 ,即 SGF和 SIF缓冲溶液中 ,3 7℃下进行体外释药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样品中 PEG量的增加 ,释药曲线趋于平缓 ,释药周期变长 ,最终的平衡释药量减小 ;另外 ,聚合物交联度对释药性能的影响与释放介质有关 ,在 SIF缓冲溶液中 ,释药行为基本与交联度无关 ,而在 SGF缓冲溶液中 ,交联度越高 ,释药周期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烯基-2-吡咯烷酮-丙烯酸共 乙二醇 半互穿网络水凝胶 合成 药物缓释性能 药物载体 药物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胁迫萌发对青稞籽粒中β-葡聚糖和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婷玉 杜艳 +3 位作者 陈正行 周文菊 涂兆鑫 李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35,共6页
以青稞种子为原料,采用金属离子、亚硒酸钠和低温胁迫等处理方式,研究不同胁迫方式对青稞籽粒中主要功能性成分β-葡聚糖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青稞籽粒发芽后β-葡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GABA... 以青稞种子为原料,采用金属离子、亚硒酸钠和低温胁迫等处理方式,研究不同胁迫方式对青稞籽粒中主要功能性成分β-葡聚糖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青稞籽粒发芽后β-葡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GABA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种金属离子(Fe^(2+)、Fe^(3+)、Cu^(2+)、Mg^(2+)、Zn^(2+))胁迫萌发青稞籽粒,有利于β-葡聚糖的降解,且抑制了GABA积累。亚硒酸钠胁迫萌发青稞籽粒中β-葡聚糖、GABA含量低于对照组,表明亚硒酸钠促进了β-葡聚糖的降解,且不利于GABA的积累。低温-20℃胁迫青稞籽粒发芽后,其β-葡聚糖和GABA含量均比15℃和低温5℃组高。因此,低温-20℃胁迫有利于抑制青稞籽粒中β-葡聚糖降解,同时促进了GABA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籽粒 胁迫萌发 Β-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茶氨酸及γ-氨基丁酸(英文) 被引量:22
6
作者 涂云飞 杨秀芳 +1 位作者 张士康 朱跃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4-189,共6页
对茶叶中的茶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建立了柱前衍生方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衍生物进行了测定。采用邻苯二甲醛(OPA)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为衍生试剂,考察了脯氨酸(Pro)、茶多酚(Tp)及维生素C(Vc)等对衍生体系的影响,... 对茶叶中的茶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建立了柱前衍生方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衍生物进行了测定。采用邻苯二甲醛(OPA)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为衍生试剂,考察了脯氨酸(Pro)、茶多酚(Tp)及维生素C(Vc)等对衍生体系的影响,并对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茶氨酸与GABA衍生物在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与分离效率主要受流动相pH及缓冲盐浓度的影响;Pro、Tp及Vc对茶氨酸的衍生产率影响较小。而Vc可以提高GABA检测的灵敏度,并能稳定衍生用储备液。GABA与茶氨酸衍生后的方法检出限(LOD)分别为3.01×10-5 mmol/L和7.98×10-5 mmol/L;定量限(LOQ)分别为9.99×10-5 mmol/L和2.658×10-4m m o l/L;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4 m m o l/L(相关系数为0.996)和0.05~0.8 m m o l/L(相关系数为0.995);方法的回收率分别为99.29%~119.60%和93.18%~141.06%(除本身含茶氨酸量高的绿茶中回收率为62.88%外)。这说明经优化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体系可用于茶叶中两种特征性氨基酸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柱前衍生 γ-氨基丁酸 茶氨酸 邻苯二甲醛 n-乙酰-L-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γ-氨基丁酸修饰电极测定食品中的莱克多巴胺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美凤 孙章华 +2 位作者 程道娟 赵延慧 马心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62-266,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聚γ-氨基丁酸修饰电极,并对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以建立测定食品中莱克多巴胺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用循环伏安或差分脉冲法探讨了莱克多巴胺在聚γ-氨基丁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莱克多巴胺的氧化峰...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聚γ-氨基丁酸修饰电极,并对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以建立测定食品中莱克多巴胺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用循环伏安或差分脉冲法探讨了莱克多巴胺在聚γ-氨基丁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莱克多巴胺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6.0×10-8~1.0×10-5 mol/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 2=0.998 8。检出限为8.0×10-9 mol/L。回收率为98.0%~102%,RSD为2.3%~3.1%。循环伏安法简单、快速、灵敏,为莱克多巴胺的测定提供了新方法,为食品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克多巴胺 修饰电极 γ-氨基丁酸 循环伏安法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型水凝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前端聚合法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冯巧 张亚轩 +1 位作者 夏志伟 张志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1,46,共6页
采用前端聚合法制备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乙烯基吡咯烷酮)(P(NIPAM-co-NVP))温敏型共聚智能水凝胶;研究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用量对前端聚合过程及智能水凝胶结构、性能的影响,并对水凝胶在不同温度的药物控制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 采用前端聚合法制备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乙烯基吡咯烷酮)(P(NIPAM-co-NVP))温敏型共聚智能水凝胶;研究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用量对前端聚合过程及智能水凝胶结构、性能的影响,并对水凝胶在不同温度的药物控制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前端移动速率随NVP用量增多而加快;共聚物具有热缩温敏性,随着原料中NVP相对用量从0%增至10%(摩尔分数),共聚产物的临界转变温度从32℃升高到37℃;产物是理想的药物缓释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端 (n-异丙基丙烯酰胺-乙烯基吡咯烷酮) 温敏型水凝胶 药物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及其复方制剂中痕量杂质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残留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邵伍军 和燕玲 +5 位作者 李佳丽 朱灵龙 雷雅琴 李春燕 袁红露 杨荷友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6-49,共4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建立厄贝沙坦及其复方制剂中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MBA)的测定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RHSS T3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005 mol/L甲酸铵(用甲酸调pH值至3.0)为流动相A,甲醇为...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建立厄贝沙坦及其复方制剂中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MBA)的测定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RHSS T3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005 mol/L甲酸铵(用甲酸调pH值至3.0)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质谱检测器,流速为0.3 mL/min。结果显示NMBA的线性范围为0.156 6~3.132 6 ng/mL,相关系数r>0.99,方法检出限浓度为0.047 0 ng/mL(相当于样品浓度0.01μg/g),定量限浓度为0.156 6 ng/mL(相当于样品浓度0.03μg/g),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0%~130%。说明该方法可以快速、简便、灵敏、准确地测定厄贝沙坦及其复方制剂中NMB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复方制剂 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 方法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光交联的共聚物肉桂酰化的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酸-2-羟基乙酯)的合成及其水溶液的温敏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锡兰 袁金芳 高青雨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44-847,共4页
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丙烯酸-2-羟基乙酯为共聚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酸-2-羟基乙酯共聚物P(NVPc-o-HEA),通过肉桂酰化的修饰,共聚物不仅在水溶液中具有温度敏感性,而且还具有光活性。对肉桂酰化的P(NV... 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丙烯酸-2-羟基乙酯为共聚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酸-2-羟基乙酯共聚物P(NVPc-o-HEA),通过肉桂酰化的修饰,共聚物不仅在水溶液中具有温度敏感性,而且还具有光活性。对肉桂酰化的P(NVP-co-HEA)性能研究的结果表明,酰化度小于5%时,其水溶液仍没有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出现;当酰化度为10%、15%、20%和25%时的LCST分别为55、50、45和36℃,表现出较好的温度敏感性;当酰化度达到30%时,聚合物水溶液在室温(23℃)下就发生明显的胶束现象,溶液呈半透明蓝色,达到35%时,聚合物不再溶解。聚合物涂层经紫外光辐照后发生交联而形成不溶于水却能在水中溶胀的温敏性水凝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酰化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酸-羟基乙酯共 合成 温度敏感性 光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烯基甲酰胺与乙烯基环己酰胺的共聚反应
11
作者 江绍群 袁汉江 +1 位作者 孙妍妍 Gudrun Schmidt-Naake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24-1528,共5页
N-乙烯基甲酰胺(NVF)是丙烯酰胺(AM)的同分异构体,用N-乙烯基甲酰胺聚合物代替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可减少二次环境污染.用N-乙烯基甲酰胺与丙烯酰胺进行不同摩尔配比的共聚反应,然后用乙烯基环己酰胺(NVCA)代替丙烯酰胺与N-乙烯基甲... N-乙烯基甲酰胺(NVF)是丙烯酰胺(AM)的同分异构体,用N-乙烯基甲酰胺聚合物代替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可减少二次环境污染.用N-乙烯基甲酰胺与丙烯酰胺进行不同摩尔配比的共聚反应,然后用乙烯基环己酰胺(NVCA)代替丙烯酰胺与N-乙烯基甲酰胺继续进行不同摩尔配比的共聚反应,观察不同单体,不同摩尔配比的共聚反应过程.对共聚产物进行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测定了相应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烯基甲酰胺 丙烯酰胺 乙烯基环己酰胺 n-乙烯基甲酰胺/丙烯酰胺- n-乙烯基甲酰胺/乙烯基环己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苯基顺丁烯二酰亚胺及丙烯腈与N-乙烯基甲酰胺的共聚
12
作者 江绍群 袁汉江 +1 位作者 张广知 Gudrun Schmidt-Naake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用N-苯基顺丁烯二酰亚胺与N-乙烯基甲酰胺、丙烯腈与N-乙烯基甲酰胺进行不同摩尔配比的共聚反应,探讨了不同体系的共聚行为.对共聚产物进行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IR),测定了相应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拓宽N-乙烯基甲酰胺与它的共... 用N-苯基顺丁烯二酰亚胺与N-乙烯基甲酰胺、丙烯腈与N-乙烯基甲酰胺进行不同摩尔配比的共聚反应,探讨了不同体系的共聚行为.对共聚产物进行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IR),测定了相应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拓宽N-乙烯基甲酰胺与它的共聚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苯基顺丁烯二酰亚胺(NPI) 丙烯腈(AN) n-乙烯基甲酰胺(NVF) n-乙烯基甲酰胺/n-苯基顺丁烯二酰亚胺-物(NVF/NPI) n-乙烯基甲酰胺与丙烯腈-物(NW/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4-偶氮磺酸苯乙烯-co-4-乙烯基吡啶)与本征态聚苯胺的氢键自组装及其光电转换性能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朝晖 张茂峰 曹维孝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的共聚体——聚(4-偶氮磺酸苯乙烯-co-4-乙烯基吡啶),它含有吡啶环,能作为氢受体与本征态聚苯胺进行氢键自组装.在紫外光照下,组装膜通过偶氮磺酸基的光解,形成稳定的共价交联结构,在电解质水溶液中也不被破坏,可用作光电... 合成了一种新的共聚体——聚(4-偶氮磺酸苯乙烯-co-4-乙烯基吡啶),它含有吡啶环,能作为氢受体与本征态聚苯胺进行氢键自组装.在紫外光照下,组装膜通过偶氮磺酸基的光解,形成稳定的共价交联结构,在电解质水溶液中也不被破坏,可用作光电转换膜,并能在盐水溶液中直接测定它的光电流.结果表明含有本征态聚苯胺的自组装膜是一种良好的光电转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偶氮磺酸苯乙烯-co-4-乙烯基吡啶) 苯胺 氢键自组装 光电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4-甲基苯基)-4-[2-(4-甲基苯基)乙烯基]苯胺的合成及光电导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曹小丹 周雪琴 +2 位作者 董庆敏 贺茜 刘东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2-454,共3页
以苯胺和对甲基溴苄为原料,经过Ullmann、甲酰化和Wittig3步反应,最终合成了N,N 二(4 甲基苯基) 4 [2 (4 甲基苯基)乙烯基]苯胺(Ⅲ),并且通过IR、1HNMR和MS进行了结构鉴定。以目标化合物为电荷传输材料,以酞菁氧钛为电荷产生材料复配制... 以苯胺和对甲基溴苄为原料,经过Ullmann、甲酰化和Wittig3步反应,最终合成了N,N 二(4 甲基苯基) 4 [2 (4 甲基苯基)乙烯基]苯胺(Ⅲ),并且通过IR、1HNMR和MS进行了结构鉴定。以目标化合物为电荷传输材料,以酞菁氧钛为电荷产生材料复配制备的光电导样片性能参数为:充电电压1000V时,表面电位可达到935V,残余电位为60V,暗衰率为11 1V/s,光敏度为1 0(lx·s)-1,该数据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优良的电荷传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传输材料 N n-二(4-甲基苯基)-4-[2-(4-甲基苯基)乙烯基]苯胺 光电导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4-乙烯基吡啶与Cu(Ⅱ)离子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 被引量:4
15
作者 孔德轮 高保娇 李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99-1403,共5页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配合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为1.06×105的P4VP,其c*为15 mmol·L-1(按P4VP中的链节量计算).在稀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形成可溶性的分子内配合物,表观配位数为9-10;在亚浓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发生分子间配合作用,由于配位交联,形成不溶性的配合物P4VP-Cu(Ⅱ),配位数为3.P4VP与Cu(Ⅱ)离子形成配合物后,玻璃化温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配合物结构 4-乙烯基吡啶 Cu(Ⅱ)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于亚硝酸根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静 刘燕 +5 位作者 马荣娜 王国涛 赵倩 贾文丽 崔慧 王怀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5-441,共7页
采用恒电流和电沉积两步法制备了脱氧核糖核酸-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DNA-PEDOT)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用电化学阻抗法(EIS)和循环伏安法(CV)表征了不同修饰电极的修饰可行性和表面的电子传递能力。结果表明,DNA可以牢固地结合... 采用恒电流和电沉积两步法制备了脱氧核糖核酸-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DNA-PEDOT)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用电化学阻抗法(EIS)和循环伏安法(CV)表征了不同修饰电极的修饰可行性和表面的电子传递能力。结果表明,DNA可以牢固地结合在PEDOT膜上,并能改善PEDOT膜的性质。研究了NO2-在DNA-PEDOT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NO2-的电化学方法。在0.1 mol/L 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NO2-在DNA-PEDOT修饰电极上于0.88 V左右出现1个较好的氧化峰,考察了该氧化峰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示差脉冲伏安法(DPV)的结果表明,NO2-的DPV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0.3-1.0、1.0-20、20-100μmol/L 3个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60 nmol/L,并考察了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对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复合膜修饰电极对NO2-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将其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根 (3 4-乙烯基二氧噻吩) 脱氧核糖核酸(DNA) 复合膜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乙烯基吡咯烷酮)纳米粒子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芳茂 何卫东 +3 位作者 王延梅 李林峰 刘群峰 张徐节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7-91,共5页
 以BPO和FeSO4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使用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吐温80,在低乳化剂浓度下(w<0.06)进行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窄分布的纳米乳胶粒子。研究了微乳液聚合的引发方式、单体配比和单体加入方式...  以BPO和FeSO4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使用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吐温80,在低乳化剂浓度下(w<0.06)进行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窄分布的纳米乳胶粒子。研究了微乳液聚合的引发方式、单体配比和单体加入方式对聚合反应、乳胶粒子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分析了界面引发微乳液聚合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乙烯基吡咯烷酮) 纳米乳胶粒子 微乳液 反应条件 界面引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5-乙烯基四唑的热行为、比热容和绝热至爆时间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庞维强 樊学忠 +3 位作者 刘庆 李吉祯 石小兵 封利民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4-698,共5页
采用热重-微商热重法(TG-DTG)研究了聚5-乙烯基四唑的热行为,利用微量热法和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聚5-乙烯基四唑的比热容,并计算了其绝热至爆时间。结果表明,聚5-乙烯基四唑的热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段,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α/d... 采用热重-微商热重法(TG-DTG)研究了聚5-乙烯基四唑的热行为,利用微量热法和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聚5-乙烯基四唑的比热容,并计算了其绝热至爆时间。结果表明,聚5-乙烯基四唑的热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段,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α/dt=(10^(21.03)/β)(3/2)(1-α)[-ln(1-α)]1/3exp(-2.292×105/RT),热爆炸临界温度为588.63K,计算获得了聚5-乙烯基四唑的绝热至爆时间为251.4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5-乙烯基四唑 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 比热容 绝热至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温度及pH敏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胡晖 范晓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5-68,共4页
采用紫外光引发光聚合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酸N ,N 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均聚物和不同组成的聚甲基丙烯酸N ,N 二甲氨基乙酯 /丙烯酸 2 乙基己酯〔P(DMAEMA/EHA)〕共聚物。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P(DMAEMA/EHA)共聚物的... 采用紫外光引发光聚合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酸N ,N 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均聚物和不同组成的聚甲基丙烯酸N ,N 二甲氨基乙酯 /丙烯酸 2 乙基己酯〔P(DMAEMA/EHA)〕共聚物。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P(DMAEMA/EHA)共聚物的链结构 ,结果表明 :聚合的投料比与所得产物的实际组成比一致。在 pH >8,P(DMAEMA/EHA)共聚物溶液的低临界溶液温度 (LCST)随聚合物中EHA组分的增加逐渐下降 ;在pH≤ 8时 ,则观测不到体系的LCST。 37℃下均聚物及共聚物试样 (D、D/E1、D/E2、D/E3)的pH敏感点分别为8 80 ,8 72 ,8 37,8 2 9。共聚物结构中EHA组分越多 ,则 pH敏感点越低。P(DMAEMA)均聚和共聚物的LCST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而线性下降 ,且下降的速率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甲基丙烯酸N n-二甲氨基乙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 温度 PH敏感性 离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包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纳米粒治疗兔眼混合细菌性眼内炎的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翔 王雨生 +3 位作者 王丽曌 陈晓农 徐修礼 马吉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包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NV)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oly(N-isopropyl acrylamide)-polyethylene oxide,PNIPAAm-PEO]纳米缓释给药系统(NV-PNIPAAm-PEO)治疗兔混合细菌性眼内炎模型的效果...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包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NV)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oly(N-isopropyl acrylamide)-polyethylene oxide,PNIPAAm-PEO]纳米缓释给药系统(NV-PNIPAAm-PEO)治疗兔混合细菌性眼内炎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50只,每只随机选取1眼向玻璃体腔内注入100×103CFU.L-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悬液建立眼内炎模型。建模成功后24h,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1个空白对照组(A组)和4个实验组(B组、C组、D组和E组),每组10眼。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C组、D组和E组分别向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的空白纳米粒(20g.L-1)、无菌生理盐水、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原药(4.4g.L-1)和NV-PNIPAAm-PEO(20g.L-1)。于给药后第1、2、3、7、14、21、28、42天分别进行临床炎症评分、眼部A/B超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A组、B组和C组各时间点眼内炎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D组和E组炎性反应较A组、B组和C组轻(P<0.005);E组与D组在术后21d内无差异,21d后E组玻璃体腔混浊程度较D组明显减轻(P<0.005)。眼部A/B超检查,术后7d之后A组、B组和C组可见玻璃体内团块状回声伴点状或短线状回声点;D组在42d后仍可见玻璃体腔轻度混浊;E组注药后7-14d可见玻璃体内点线状回声,回声强度较同时期A组、B组和C组弱,21d后未见明显异常回声。组织病理学检查见A组、B组和C组眼球结构被破坏,D组近后极部视盘前方玻璃体腔内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E组眼球结构正常,未见典型炎性细胞。结论NV-PNIPAAm-PEO纳米粒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疗效确切,与单纯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眼内注射相比,具有缓释及药效持久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眼内炎 眼感染 去甲万古霉素 n-异丙基丙烯酰胺-氧化乙烯 纳米粒 缓释给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