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偏氟乙烯/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共混物的相互作用及增容机理 被引量:4
1
作者 闫飞 张敏 +2 位作者 张璐 李成涛 李艺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8-895,共8页
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了4种增容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与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固体共混物(PVDF/TPU).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PVDF/TPU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增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PVDF/TPU-1,PVDF/TPU-2及PVDF/TPU-3相比,... 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了4种增容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与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固体共混物(PVDF/TPU).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PVDF/TPU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增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PVDF/TPU-1,PVDF/TPU-2及PVDF/TPU-3相比,加入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端氨基丁腈橡胶(GPTMS-ATBN)后,PVDF/TPU-4的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相互靠近,两相界面存在分布梯度,构成了双相连续的微观结构,表明GPTMS-ATBN增容PVDF/TPU共混物具有显著效果.同时,PVDF/TPU-4的共混结合能大幅减小,二面角扭转能、键角弯转能等明显增大,表明PVDF及TPU与GPTMS-ATBN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了GPTMS-ATBN增容PVDF/TPU的机理为GPTMS-ATBN中ATBN链段与PVDF彼此缠绕,相互混溶,而水解后两端GPTMS中大量羟基与TPU分子链中氨基甲酸酯键及醚键相互吸附,从而生成了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聚偏氟乙烯 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增容剂 氢键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单体铸浇聚酰胺6原位复合材料结构变化诱发基体原位成纤 被引量:1
2
作者 江能德 廖世昌 +1 位作者 李益雄 林志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利用己内酰胺阴离子原位聚合制备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TPEU)/单体铸浇聚酰胺6(MCPA6)原位复合材料,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动态力学热分析(DMA)等测试方法表征MC尼龙6原位复合体系原始结构的变化,研究原位复合材... 利用己内酰胺阴离子原位聚合制备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TPEU)/单体铸浇聚酰胺6(MCPA6)原位复合材料,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动态力学热分析(DMA)等测试方法表征MC尼龙6原位复合体系原始结构的变化,研究原位复合材料破坏过程中的微纤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通过原位聚合反应生成TPEU-co-PA6嵌段分子链,10%TPEU复合体系的特性黏数降低至1.46 dL/g。复合体系仅出现1个T g,两相的相容性得到提高。SAXS分析表明微观尺度仍存在微相分离,且非晶区密度逐渐降低。10%TPEU的加入使MCPA6结晶温度降低19.2℃,结晶度降低27.3%,结晶温度范围加宽,复合体系结晶完善程度降低。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内部堆砌结构的变化促使基体在应力作用下原位形成微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铸浇聚酰胺6 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 原位成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热塑性弹性体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轩 庞爱民 +5 位作者 洪昕林 乔应克 李志勇 鲁国林 占明明 陆扬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6,202,共8页
概述了热塑性弹性体的概念和种类,指出了热塑性推进剂的特点,分析了复合固体推进剂用热塑性弹性体的特点,综述了商品化惰性热塑性弹性体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合成热塑性聚氨酯(聚醚型、聚酯型及醚/酯共聚型)性... 概述了热塑性弹性体的概念和种类,指出了热塑性推进剂的特点,分析了复合固体推进剂用热塑性弹性体的特点,综述了商品化惰性热塑性弹性体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合成热塑性聚氨酯(聚醚型、聚酯型及醚/酯共聚型)性能特点及其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情况,针对复合固体推进剂用惰性热塑性弹性体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认为以合成热塑性聚氨酯作为粘合剂会是热塑性推进剂的一个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弹性体 固体推进剂 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 聚酯热塑性聚氨酯 醚/酯共聚热塑性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MAH-C_9协效阻燃聚醚型TPU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苏明 张胜 +3 位作者 谷晓昱 孙军 苑会林 李洪飞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83,103,共4页
以马来酸酐-C9共聚微球(MAH-C9)作为成炭剂,与聚磷酸铵(APP)复配后制备无卤阻燃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TPU)复合材料,并探究APP与MAH-C9不同的质量比对TPU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PP与MAHC9之间有很好的协效作用,当APP/MAH-C9的质量比为... 以马来酸酐-C9共聚微球(MAH-C9)作为成炭剂,与聚磷酸铵(APP)复配后制备无卤阻燃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TPU)复合材料,并探究APP与MAH-C9不同的质量比对TPU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PP与MAHC9之间有很好的协效作用,当APP/MAH-C9的质量比为9/1,阻燃剂的总添加量为10%时,阻燃TPU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可从纯TPU的21. 6%提升到30. 1%,垂直燃烧测试可通过UL94 V-0等级,没有熔滴。热失重分析(TG)和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表示阻燃TPU材料的起始热分解温度和残炭量都有所提高,且炭层致密。APP与MAHC9的加入对TPU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MAH-C9含量的增加,阻燃TPU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略有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C9共聚微球 聚磷酸铵 协效阻燃 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系阻燃剂对聚醚/聚酯型TPU的阻燃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苏明 张胜 +3 位作者 谷晓昱 孙军 苑会林 李洪飞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0-113,163,共5页
选用两种常用的磷系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和次磷酸铝(AHP)按不同添加量分别加入到两种热塑性聚氨酯(TPU)中,通过熔融共混制得阻燃TPU体系,并探究APP和AHP对两种TPU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APP与聚醚型TPU(M-TPU... 选用两种常用的磷系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和次磷酸铝(AHP)按不同添加量分别加入到两种热塑性聚氨酯(TPU)中,通过熔融共混制得阻燃TPU体系,并探究APP和AHP对两种TPU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APP与聚醚型TPU(M-TPU)更匹配,AHP与聚酯型TPU(Z-TPU)更匹配。加入10%APP可使M-TPU的极限氧指数(LOI)从21.6%提高到27.4%,加入10%AHP可使Z-TPU的LOI从21.3%提高到28.7%,UL94均为V-0等级且燃烧后的残炭量明显增加,炭层强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 聚酯热塑性聚氨酯 聚磷酸铵 次磷酸铝 阻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