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被引量:17
1
作者 马旭 王青 +1 位作者 丁明涛 刘延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4-578,共5页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 900~2 6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 600~3 1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生态位 山区 模型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樊敏 郭亚琳 +1 位作者 李富程 王青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4-472,共9页
基于岷江上游山区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和植被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借助分形和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分别为0.949、0.94... 基于岷江上游山区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和植被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借助分形和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分别为0.949、0.942、0.890、0.960,汉族聚落生态位的高间隙度维数,揭示了山区汉族聚落封闭性特点。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0.946)与藏族(0.949)相似,表明藏族聚落生态位空间异质性特征能够反映整个流域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异程度。2岷江上游藏-羌-汉-回聚落生态位内的植被生境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2.816、2.622、2.529、2.644,说明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与植被生境相适宜。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几何特征对植被生境的敏感程度(0.601)与羌族(0.610)相似,表明羌族聚落生态位的几何特征具有典型性。3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的空间聚簇性地域分异明显、地理边界清晰,说明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聚落区位、规模和形态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生态位 民族类型 植被生境 适宜性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