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胺-金复合材料的成膜动力学
1
作者 仇伟 黄欢 +2 位作者 刘见祥 薛涛 曾舒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8-91,共4页
采用原位聚合方法,以氯金酸(HAuCl4)为氧化剂,苯胺(ANI)为还原剂,制备聚苯胺-金复合材料膜。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复合膜的形貌;并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实时监测该复合材料的成膜过程,研究了其成膜动力学。结果表明,金粒子的平均粒径... 采用原位聚合方法,以氯金酸(HAuCl4)为氧化剂,苯胺(ANI)为还原剂,制备聚苯胺-金复合材料膜。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复合膜的形貌;并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实时监测该复合材料的成膜过程,研究了其成膜动力学。结果表明,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400nm,较均匀地分布在复合膜中;复合膜的增长速率随氯金酸浓度、苯胺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得到成膜反应对氧化剂为0.5级,对苯胺为1.5级,并由增长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计算出成膜过程的活化能为(40.32±0.15)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苯胺-复合 石英晶体微天平 动力学 原位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石墨纸复合材料作为锌二次电池的正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璐 司士辉 +2 位作者 赵永福 廖萃 任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9-161,168,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氧化处理石墨纸,作为聚苯胺电极的基体,正交实验得出聚苯胺/石墨纸复合材料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聚苯胺为翠绿亚胺结构,与金箔基体相比石墨纸为基体电解合成的聚苯胺... 用循环伏安法氧化处理石墨纸,作为聚苯胺电极的基体,正交实验得出聚苯胺/石墨纸复合材料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聚苯胺为翠绿亚胺结构,与金箔基体相比石墨纸为基体电解合成的聚苯胺密度高、附着好。充放电循环测试表明:在放电电流密度为0.3mA/cm2时,锌-聚苯胺/石墨纸二次电池的比容量可达到158.34mA·h·g-1,经100次充放电循环,放电比容量仅下降12.84%,聚苯胺/石墨纸复合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的锌二次电池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聚苯胺电极 正交实验 聚苯胺 石墨复合材料 -聚苯胺 石墨纸二次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周速度对碳纳米管-银-石墨复合材料接触电压降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屹 凤仪 +3 位作者 王松林 张学斌 张敏 沈剑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5-227,共3页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碳纳米管-银-石墨复合材料,研究圆周速度对复合材料接触电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压力一定时,随着圆周速度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接触电压降略有增加,而圆周速度增大到一定值后,接触电压降急剧增加并伴有火花磨损出现...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碳纳米管-银-石墨复合材料,研究圆周速度对复合材料接触电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压力一定时,随着圆周速度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接触电压降略有增加,而圆周速度增大到一定值后,接触电压降急剧增加并伴有火花磨损出现。压力较小时(1N/cm2)圆周速度为7.5m/s时就出现电火花,压力较大时(2.5N/cm2)圆周速度为15m/s出现电火花。在圆周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接触电压降先升后降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石墨复合材料 接触电压降 圆周速度 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在GO-PANI复合材料表面上的固定/杂交
4
作者 冯孝中 时宇 +2 位作者 刘顺利 闫福丰 张治红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8,共4页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通过原位插层聚合法制备出GO与导电聚苯胺(PANI)复合层状纳米材料。采用旋涂法将GO–PANI复合材料旋涂在自组装有十八烷三甲氧基硅烷的硅片上,对核糖核酸(DNA)在复合材料表面上的固定进行电化学性能...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通过原位插层聚合法制备出GO与导电聚苯胺(PANI)复合层状纳米材料。采用旋涂法将GO–PANI复合材料旋涂在自组装有十八烷三甲氧基硅烷的硅片上,对核糖核酸(DNA)在复合材料表面上的固定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DNA能够很好地固定在GO–PANI复合材料表面上,对将来开发出易于制备的电化学性能优良的DNA芯片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聚苯胺 纳米复合材料 DNA 固定 杂交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yaniline-graphite composite film glucose oxidase electrode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海晖 陈宏 +1 位作者 陈金华 旷亚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6期653-657,共5页
A novel polyaniline-graphite composite film glucose oxidase (PGCF GOD) electrode was developed. The PGCF was synthesized by cyclic voitammetry method in 0.5 mol/L H2SO4 solution containing 1 g/L graphite powder and ... A novel polyaniline-graphite composite film glucose oxidase (PGCF GOD) electrode was developed. The PGCF was synthesized by cyclic voitammetry method in 0.5 mol/L H2SO4 solution containing 1 g/L graphite powder and 0.2 mol/L aniline. The PGCF GOD electrode was prepared by doping GOD into the composite film. The morphology of the PGCF and the response property of the PGCF GOD electrode wer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GCF has a porous and netty structure and the PGCF GOD electrode has excellent response property such 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hort response time. Influences of pH value, temperature,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potential on the response current of the electrode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sensor has a maximum steady-state current density of 357.17μA/cm2 and an apparent Michaelis-Menten constant of 16.57 mmol/L. The maximum current response of the enzyme electrode occu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pH 5.5, 0.8 V and 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ANILINE GRAPHITE composite film glucose oxidase BIOSENS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