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新型固相微萃取吸附质的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薛红艳 申书昌 +1 位作者 王文波 安红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5-287,共3页
合成了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研究了此聚合物作为固相微萃取吸附质的性能。用顶空萃取法对水中低级芳烃化合物进行了萃取实验,考察了此高聚物涂层的热稳定性及单体比例与萃取率的关系。将自制涂层与商品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涂层对... 合成了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研究了此聚合物作为固相微萃取吸附质的性能。用顶空萃取法对水中低级芳烃化合物进行了萃取实验,考察了此高聚物涂层的热稳定性及单体比例与萃取率的关系。将自制涂层与商品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涂层对低级芳烃化合物的萃取效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 固相微萃取 吸附质 应用 萃取效率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表面改性的超细颜料性质 被引量:6
2
作者 孟庆豪 房宽峻 付少海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95,共4页
为提高涂料印花中织物摩擦牢度,减少黏合剂等助剂的使用,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为单体用微乳液聚合法对颜料蓝15∶1进行表面包覆改性,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用量、单体用量等对所制备的超细颜料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和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用扫描... 为提高涂料印花中织物摩擦牢度,减少黏合剂等助剂的使用,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为单体用微乳液聚合法对颜料蓝15∶1进行表面包覆改性,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用量、单体用量等对所制备的超细颜料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和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用扫描探针显微镜观察了改性颜料的形貌。结果表明:随着单体用量的增加,颜料的平均粒径先增大后减少;颜料分散时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影响体系的分散稳定性及颜料的平均粒径;表面改性后的超细颜料在无黏合剂存在的情况下,对纯棉织物的摩擦牢度有一定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 微乳液聚合 超细颜料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庆 陈正国 程时远 《湖北化工》 2000年第5期16-17,共2页
利用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了Poly(St -BA -AA)聚合物溶液 ,研究了聚合条件的变化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溶液聚合 性能 聚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4
作者 任红星 王雨欣 +2 位作者 易凡丰 赵宝建 袁才登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2,共8页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配体系。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聚合物乳液,探究了复合乳化剂种类、阴/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以及乳化剂用量对水性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及乳胶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ES与X-100的比例为1∶2且用量为单体总量的2%(质量分数)时,所得到的苯丙共聚乳液综合性能最佳。此时乳液聚合的单体转化率96%以上,凝胶率低于0.5%,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23 nm,乳液稳定性良好,尤其是钙离子稳定性优异,乳胶膜的吸水率为2.48%,水接触角为7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 乳液聚合 钙离子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分散共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星 玄泽亮 +1 位作者 程雷 郑玉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6,20,共5页
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光滑、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球,研究了各种参数变化对聚合转化率-时间曲线的影响并得到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的分散聚合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初始单体中丙烯酸丁酯的物质的量分数超过... 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光滑、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球,研究了各种参数变化对聚合转化率-时间曲线的影响并得到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的分散聚合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初始单体中丙烯酸丁酯的物质的量分数超过20%以上时,总转化率明显降低;在60℃~75℃之间随温度上升,总转化率增大,但80℃时反而减小,并随着醇水比的降低、引发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剂的浓度对其影响甚小;在所考察的范围内,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的分散聚合动力学方程为Rp=k.exp(38194/RT)[St/BA]0.7029[m(EtOH)/m(EtOH+H2O)]-4.138[AIBN]0.3845,其表观活化能Ea为38.194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聚合 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 聚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乳液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振国 韩业 +3 位作者 周超 张明耀 任仲佳 张会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15,共4页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硫酸亚铁/焦磷酸钠/葡萄糖(CHP/FES/SPP/Dx)引发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核壳乳液聚合。系统研究了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以及各组分的量及配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随...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硫酸亚铁/焦磷酸钠/葡萄糖(CHP/FES/SPP/Dx)引发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核壳乳液聚合。系统研究了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以及各组分的量及配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随CHP或Dx量增加而提高;恒定CHP和Dx量及SPP/Fe2+质量比,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随着SPP、Fe2+量增加先迅速增加后变化不大;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 氧化还原体系 聚合反应速率 粒子形态和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有机硅/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超浓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贾少晋 张臻麒 +4 位作者 丁振刚 李荣毅 董鹏 刘臻 江平开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3-496,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分散相,偶氮二异丁腈(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为引发剂,通过超浓乳液聚合制各具有一定核一壳结构的复合高分子材料.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测了...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分散相,偶氮二异丁腈(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为引发剂,通过超浓乳液聚合制各具有一定核一壳结构的复合高分子材料.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测了材料的形态特征,并表征了共聚物的吸水率和接触角.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浓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聚合材料耐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浓乳液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甲基丙烯酸丁酯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聚(苯乙烯-g-丙烯酸丁酯)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永明 罗宁 应圣康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2,86,共5页
以线型氯甲基化聚苯乙烯(PS-CH2Cl)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P(S-g-BA)]。PS-CH2Cl是由PS通过氯甲基化反应合成,PS链上-PhCH... 以线型氯甲基化聚苯乙烯(PS-CH2Cl)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P(S-g-BA)]。PS-CH2Cl是由PS通过氯甲基化反应合成,PS链上-PhCH2Cl的分布是统计均匀。建立了该接枝共聚物的纯化方法,纯化后接枝共聚物的接枝效率可达96.5%。用GPC跟踪了大分子引发剂在本体中的引发和接枝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对单体浓度呈一级动力学特征,接枝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转化率线性增加,分子量分布变窄,聚合反应显示出可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 接枝共聚物 AT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全血中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及基质效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智 冯泽阳 +4 位作者 曾力希 赵晶 王广 张娜 谢依侨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6-912,共7页
为探究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微塑料的基质效应影响以及建立相关的定量方法,该文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基质和2种前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实验,以期找到降低基质效应影响的最优前处理方法。... 为探究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微塑料的基质效应影响以及建立相关的定量方法,该文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基质和2种前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实验,以期找到降低基质效应影响的最优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加标样品均存在显著的基质增强效应,但使用氢氧化钾(KOH)试剂法进行前处理后基质效应的影响明显减弱,且优于目前主流的酶法前处理结果。该方法易于操作,试剂成本低,可应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前处理,是目前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在优化的前处理方法基础上建立了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聚苯乙烯微塑料的定量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26 ng/mL和100 ng/mL,可用于实际应用。该研究对于其他生物基质中微塑料的定量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聚苯乙烯微塑料 定量分析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海泡石纳米复合涂料的研究
10
作者 张国运 彭莉 +1 位作者 杨秀芳 罗福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26-228,230,共4页
采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作为有机插层剂对海泡石进行有机化处理,有机化的海泡石粒子在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单体中很容易均匀分散并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通过对分散有海泡石的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进行乳液插层聚合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 采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作为有机插层剂对海泡石进行有机化处理,有机化的海泡石粒子在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单体中很容易均匀分散并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通过对分散有海泡石的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进行乳液插层聚合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海泡石纳米复合涂料。研究表明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的大分子链插入到海泡石片层间,形成了部分插层部分剥离型纳米复合涂料,当海泡石用量达到5%时,胶膜的吸水率降低了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 海泡石 纳米复合涂料 乳液插层聚合 吸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α-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无皂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11
作者 孔祥文 张静 +1 位作者 王静 黄菊洪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7,共4页
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钠)[P(BMA/AANa)]低聚物为乳化剂,合成了无皂聚(α-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P(AMS/BMA)乳液,考察了P(BMA/AANa)用量、AMS和BMA配比对无皂乳液电解质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以及成膜耐水性的影响。... 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钠)[P(BMA/AANa)]低聚物为乳化剂,合成了无皂聚(α-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P(AMS/BMA)乳液,考察了P(BMA/AANa)用量、AMS和BMA配比对无皂乳液电解质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以及成膜耐水性的影响。当P(BMA/AANa)37%(质量分数,下同),AMS和BMA总量18.5%,m(AMS)∶m(BMA)=1.0∶1.5,(NH4)2S2O80.3%,反应温度70~75℃,反应时间3 h时,合成乳液冻融指数为5,60℃下保温120 h无变化,涂膜剥落或起皱的时间为67 h,w[P(AMS/BMA)]=0.1%的乳液加入c(KCl)=0~2.5 mol/L的氯化钾水溶液中,透光度为41%~42%,表明乳液具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 Α-甲基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丁酯 合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12
作者 尚靖昊 靳钊 +1 位作者 邵华锋 孔令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核-壳微球,为制备新型单分散核酸提取试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分别以丙烯酸、丙烯酸2-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和苯乙烯共聚,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的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调控体系内电解质浓度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可控化制备。进而以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通过TG表征可知,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52.97%;以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48.10%。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亚微米级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时,二氧化硅壳层更加致密,相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结构 复合微球 无皂乳液聚合 聚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微球的制备及表面化学镀镍磁性化处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华丽 朱世明 +1 位作者 张蕾 董桃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564,共10页
采用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K30)为分散剂,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为分散介质,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为交联剂,以饥饿态加料方式加入第2种单体,用单分散... 采用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K30)为分散剂,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为分散介质,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为交联剂,以饥饿态加料方式加入第2种单体,用单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3~4μm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P(St-MMA))交联微球,并对微球表面进行化学镀镍,成功获得了磁性微球。采用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等仪器对化学镀镍前后微球的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了最佳化学镀镍工艺条件为:胶体钯活化液活化,酸性镀液配方B、pH=6.0,镀液注入速率0.5 mL/min,此时获得的镀球表面平整度好,包覆完全,且Ni与基材结合力强,在离心和超声条件下镀层不易脱落或开裂。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镀球N-iP(St-MMA)的平均密度为2.3~2.5 g/cm3,同时具有高分子微球质量轻和镍的磁性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单分散聚合法 化学镀镍 饥饿式加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
14
作者 段亚冲 王景棚 +2 位作者 陈苏 陈杰 袁才登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8-102,共5页
以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h)及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SMB)并作为环氧树脂(E-51)韧性固化剂。测定了SMB的酸酐值;采用红外光谱对SMB及SMB/E-51固化物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该SMB/E-51... 以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h)及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SMB)并作为环氧树脂(E-51)韧性固化剂。测定了SMB的酸酐值;采用红外光谱对SMB及SMB/E-51固化物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该SMB/E-51固化体系的热性能;比较了不同配比的SMB/E-51固化产物在150℃经过不同时间后的剪切强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了SMB与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分别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时所得的固化产物的冲击断面形貌。结果表明,该固化剂的酸酐值为0.356 mol/100 g。E-51/SMB固化产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max)达430℃;当E-51/SMB的质量比为1/1.2时,固化产物表现出较佳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150℃下保温36 h后,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达到15.40 MPa,高于在相同条件和最佳配比下的E-51/SMA固化产物;且E-51/SMB固化体系的韧性也优于E-51/SMA固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 环氧树脂 固化剂 热性能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聚苯乙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向东 钟明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02-106,共5页
以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处理,应用亲油化度值测试和分散稳定性测试方法得到表面改性的最佳实验条件为:KH-560的添加量(占纳米TiO2的质量百分比)8%,温度70~78℃,时间5h。采用适当的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纳米TiO2/聚苯乙烯... 以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处理,应用亲油化度值测试和分散稳定性测试方法得到表面改性的最佳实验条件为:KH-560的添加量(占纳米TiO2的质量百分比)8%,温度70~78℃,时间5h。采用适当的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纳米TiO2/聚苯乙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对表面处理后的纳米TiO2及复合乳液进行表征后证实,硅烷偶联剂以化学键的形式键合在纳米TiO2的表面,TEM照片有力地证明了在复合乳液中纳米TiO2均匀地分散在苯丙乳胶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表面改性 聚苯乙烯-丙烯酸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模板与SiO_2空心微球可控性制备 被引量:5
16
作者 石莉萍 刘纯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5-709,共5页
利用无皂聚合和乳液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模板.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模板粒径分别控制为363,349,160和56 nm,实现了模板粒径的可控制备.利用制备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列胶体模板,以偏硅酸钠为前驱体,煅烧去除模板后... 利用无皂聚合和乳液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模板.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模板粒径分别控制为363,349,160和56 nm,实现了模板粒径的可控制备.利用制备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列胶体模板,以偏硅酸钠为前驱体,煅烧去除模板后,制备了不同粒径及壁厚的二氧化硅空心微球.所制备的样品粒径在69~405 nm之间,壁厚在11~27 nm之间变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乳液模板、核壳复合材料及二氧化硅空心球形貌进行了表征,提出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模板与二氧化硅空心微球粒径调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空心球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模板 硅酸钠 核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粒子的制备
17
作者 周应学 赵振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40-242,247,共4页
由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粒子。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合成了聚苯乙烯(PS)种子核;连续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核表面富集MMA,制备了粒径范围在0... 由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粒子。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合成了聚苯乙烯(PS)种子核;连续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核表面富集MMA,制备了粒径范围在0.16—0.67μm的核-壳粒子;当单体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SVMMA)的比为30:70(质量比)时,所得粒径在0.18μm,粒径分布为0.012。差示扫描量热(DSC)研究显示,复合粒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为97.2℃,峰形单一,表现出良好的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壳粒子 种子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胶束在临界温度下的有规聚集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立超 史林启 +3 位作者 张望清 安英丽 沈旭东 何炳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3期181-182,共2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苯乙烯 b 聚丙烯酸 (PS b PAA)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外界环境和制样方法能够影响聚合物的自组装和聚集情况。 0℃时 ,PS38 b PAA2 10 胶束聚集形成纺锤状结构。而在临界条件下 ,缓慢...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苯乙烯 b 聚丙烯酸 (PS b PAA)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外界环境和制样方法能够影响聚合物的自组装和聚集情况。 0℃时 ,PS38 b PAA2 10 胶束聚集形成纺锤状结构。而在临界条件下 ,缓慢改变体系冷冻 解冻循环次数 ,则会得到这些纺锤结构的花状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丙烯酸 嵌段共聚物 胶束 临界温度 有规聚集 自组装形貌 纺锤结构 多晶结构 取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铝对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力学与阻燃性能及热降解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年华 张勇辉 +2 位作者 张强 熊奇 李治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5-68,共4页
采用极限氧指数、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技术和手段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氢氧化铝(ATH)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热降解行为,探讨了 ATH 的添加量对 EBA 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ATH 的... 采用极限氧指数、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技术和手段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氢氧化铝(ATH)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热降解行为,探讨了 ATH 的添加量对 EBA 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ATH 的引入能恶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但可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当 ATH 的添加量为60%时,阻燃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可达33.1%。ATH 提高了 EBA 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降低了 EBA 的热降解速率,扩大了热失重温度范围。ATH 以吸热方式在凝缩相和气相中发挥阻燃作用;此外,ATH 分解形成的活性Al_2O_3对 EBA 还具有成炭催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 ATH 的凝缩相阻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氯氧化铝 阻燃 热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热降解行为的TGA-FTIR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年华 张强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9,共5页
采用TGA-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的热降解行为和热降解的气相挥发物。结果表明,EBA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范围为330~480℃;在320~430℃之间EBA通过主链侧基上的酯裂解而生成1-丁烯,此阶段中热降解气... 采用TGA-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的热降解行为和热降解的气相挥发物。结果表明,EBA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范围为330~480℃;在320~430℃之间EBA通过主链侧基上的酯裂解而生成1-丁烯,此阶段中热降解气相挥发物主要含有1-丁烯、CO2和含有丙烯酸酯的碎片,约在370℃时1-丁烯的生成量达到最大;450℃以上时,聚合物材料脱羧后的骨架发生降解,其挥发性的产物主要是低分子量的—(CH2)n—(n≥4)的链烷烃。体系中还有少量的CO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热降解 TGA/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