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胶乳包覆聚苯乙烯刚性微粒对聚丙烯结晶的影响
1
作者 徐亮成 谢新萍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56,共4页
采用DSC、XRD分析方法研究了聚苯乙烯刚性微粒(XPS)和天然胶乳包覆聚苯乙烯刚性微粒(N-XPS)对聚丙烯(PP)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XPS和N-XPS均可加快PP在高温区的成核速率,导致PP在较高的温度下提前结晶;它的存在也阻碍了PP球晶的生... 采用DSC、XRD分析方法研究了聚苯乙烯刚性微粒(XPS)和天然胶乳包覆聚苯乙烯刚性微粒(N-XPS)对聚丙烯(PP)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XPS和N-XPS均可加快PP在高温区的成核速率,导致PP在较高的温度下提前结晶;它的存在也阻碍了PP球晶的生长速率,使总结晶度降低,相比较而言,其中N-XPS有更好的效果。XRD分析表明:在PP中添加2%的XPS或N-XPS,均可诱导PP形成β结晶,增加用量,β-PP结晶峰消失;PP/N-XPS试样中2θ=14.02°的α晶(110)峰明显比纯PP的要小这一事实,佐证了N-XPS阻碍了PP(α-110)晶面的生长,使其结晶度降低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天然胶乳 聚苯乙烯刚性微粒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探针与丁二酮肟反应耦合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光谱法测定痕量尿素
2
作者 姚东梅 卢珊珊 +2 位作者 温桂清 梁爱惠 蒋治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90-3593,共4页
尿素是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其作为氮肥在农业中用途广泛。但当尿素的浓度在人体中积累到一定值时,它将对人体的器官将产生一定的损害。因此,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的尿素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共振瑞利散射(RRS)是一种操作简便,灵敏... 尿素是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其作为氮肥在农业中用途广泛。但当尿素的浓度在人体中积累到一定值时,它将对人体的器官将产生一定的损害。因此,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的尿素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共振瑞利散射(RRS)是一种操作简便,灵敏度好及耗能低的分子光谱技术,其在化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共振瑞利散射技术应用于尿素的定量分析亦有报道,但还是存在操作复杂和灵敏度低等问题。该工作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及灵敏的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RRS-ET)新方法应用于人体尿液中痕量尿素(UR)的检测。在盐酸及稳定剂氨基硫脲(TSC)存在条件下,丁二酮肟(DMG)与UR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二嗪衍生物4,5-二甲基-2-咪唑酮(DIK), DIK作为能量受体能与能量供体聚苯乙烯纳米探针(PS)发生RRS-ET现象,使得体系的RRS信号发生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随着UR浓度的增大,体系在500 nm处的RRS强度呈线性降低。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影响体系信号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选择HCl溶液浓度为0.75 mol·L^-1, TSC溶液浓度为0.22 mmol·L^-1, DMG溶液浓度为19.35 mmol·L^-1, PS的浓度为17.5μg·mL^-1,水浴温度为80℃,水浴反应时间为20 min时,体系获得最佳检测效果。在最佳条件下,聚苯乙烯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信号降低值与UR浓度在2.0~3200 n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 ng·mL^-1。同时,考察了共存物质对2 000 ng·mL^-1 UR测定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100μg·mL^-1的Na+, Zn^2+, 20μg·mL^-1的Mn^2+, Cr^3+, 10μg·mL^-1的SO(2-)4, NO-3, Co^2+, Fe^3+, 2μg·mL^-1 Cr(6+), Ca^2+不干扰UR的测定,说明该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最后,将该RRS-ET方法应用于尿液中UR的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4.19%~96.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20%~6.35%之间,检测结果令人满意。据此,建立了一个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分析尿素的新方法,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纳米微粒 尿素 丁二酮肟 共振瑞利散射 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明胶多孔微球 被引量:5
3
作者 黄俐研 张艳 +1 位作者 刘正平 牛静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7-179,共3页
以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粒为致孔剂,采用模板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明胶多孔微球,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PS微粒的用量和粒径大小可以控制微球和孔径的大小,且微球表面有均匀的孔结构.
关键词 模板法 制备 聚苯乙烯微粒 明胶 多孔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体内的摄入、排出及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全斌 张明兴 +5 位作者 丁光辉 李西山 张典 张微微 王莹 王菊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4-191,共8页
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近年来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由于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定量分析存在难度,导致其毒动力学过程和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受限。本研究以10μm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PS)为测试对象,考察了日本虎斑猛水... 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近年来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由于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定量分析存在难度,导致其毒动力学过程和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受限。本研究以10μm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PS)为测试对象,考察了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对PS微粒的摄入及排出动力学,以及PS微粒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其体内检出的PS微粒的量随着暴露时间增加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暴露24 h后达到最大值,为(7.00±2.44)个·只^-1(n=3),48 h后降至(3.20±1.93)个·只^-1(n=3)。将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中48 h后的日本虎斑猛水蚤转移至清洁海水中后,体内检出的PS微粒的量呈现下降趋势,24 h后可排出体内96.33%±1.18%(n=3)的PS微粒,48 h后生物体内无PS微粒检出。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中24 h和48 h后,其对微藻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粒 日本虎斑猛水蚤 摄入行为 排出行为 微藻摄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