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机制
1
作者 齐博闻 张冰 +2 位作者 庞福静 陈振威 时文歆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10-3019,共10页
探讨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20mg/L的PS-NPs对AGS系统的有机物和磷的去除效果几乎没有影响,但对脱氮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下降了21.98%和41.31%.并且,PS-NP... 探讨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20mg/L的PS-NPs对AGS系统的有机物和磷的去除效果几乎没有影响,但对脱氮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下降了21.98%和41.31%.并且,PS-NPs抑制了AGS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改变了EPS中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使其更为松散.PS-NPs诱导微生物产生过量的活性氧(ROS),引起剧烈的氧化应激反应,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导致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增加了51.27%.PS-NPs的长期存在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抑制了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等脱氮细菌的生长,但促进了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和噬几丁质菌纲(Chitinophagia)等细菌的生长.KEGG数据库注释宏基因数据表明,PS-NPs不仅抑制了AGS中与群体感应和代谢活性相关的通路,尤其是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通路,并且降低了编码反硝化功能酶的基因相对丰度,进而对AGS系统的脱氮性能和长期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纳米塑料 聚苯乙烯 微生物群落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水螅野生型品系及无藻品系对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胁迫差异化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凯宁 符乐一 +2 位作者 李桂丽 卜莉萍 潘红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3-1347,共15页
为探究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体内有或无共生藻是否影响水螅宿主对聚苯乙烯纳米颗粒(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PS NPs)的耐受性,研究首先对绿水螅野生型品系(体内有共生藻)及绿水螅无藻品系(体内无共生藻)分别进行PS NPs (粒径2... 为探究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体内有或无共生藻是否影响水螅宿主对聚苯乙烯纳米颗粒(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PS NPs)的耐受性,研究首先对绿水螅野生型品系(体内有共生藻)及绿水螅无藻品系(体内无共生藻)分别进行PS NPs (粒径20 nm) 48h急性毒理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品系48h半致死浓度(3.36×10^(2) mg/L)明显高于无藻品系(1.39×10^(2) mg/L),这表明与无藻品系相比,野生型品系对PS NPs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随后采用含75 mg/L PS NPs的培养液对绿水螅野生型品系及无藻品系处理48h后分别进行转录组分析(对照组PS NPs浓度为0 mg/L),在野生型品系的PS NPs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共筛选到1532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763个DEGs表达上调, 769个DEGs表达下调;而无藻品系的PS NPs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共筛选到1079个DEGs,其中476个DEGs表达上调, 603个DEGs表达下调。基于PS NPs胁迫下无藻品系的DEGs显著富集的病态指征相关的14个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中,有9个通路包含的DEGs全部表达上调;而基于PS NPs胁迫下野生型品系的DEGs显著富集的病态指征相关的21个KEGG代谢通路中,只有1个通路包含的DEGs全部表达上调。由此可见, PS NPs胁迫下无藻品系病态指征的激活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品系,此现象从分子水平证明了野生型品系对PS NPs胁迫的耐受性强于无藻品系。此外,从PS NPs胁迫下无藻品系显著富集的免疫应答相关KEGG代谢通路中的21个DEGs全部表达上调,而从PS NPs胁迫下野生型品系显著富集的免疫应答相关KEGG代谢通路中的27个DEGs仅约一半表达上调,说明PS NPs胁迫下野生型品系免疫应答的激活水平明显低于无藻品系,这反映了野生型品系对PS NPs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低于无藻品系。总之,绿水螅两个品系在对PS NPs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上的差异应是两个品系对PS NPs胁迫耐受性差异的分子基础;而相对于绿水螅无藻品系而言,野生型品系对PS NPs具有较低的免疫应答敏感性可能与水螅-单细胞藻共生体系中水螅宿主为维持与共生藻的共生关系而进行的免疫水平调整(即水螅宿主为“容留”共生藻而“调低”了对外来异物的免疫水平)的机制相关。研究为探讨纳米级塑料颗粒的生物毒性及分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纳米颗粒 急性毒理实验 转录组 免疫应答 病态指征 中国绿水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MA刷微图案诱导聚苯乙烯纳米颗粒阵列化
3
作者 高浩 魏中华 +2 位作者 邓佳 陈涛 赵海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70-276,共7页
基于光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在疏水性引发剂表面制备亲水性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聚合物刷微图案,以PEGMA聚合物刷图案化表面为模板,借助亲疏水区域间表面能的差异使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在亲水区域精准组装制备纳... 基于光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在疏水性引发剂表面制备亲水性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聚合物刷微图案,以PEGMA聚合物刷图案化表面为模板,借助亲疏水区域间表面能的差异使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在亲水区域精准组装制备纳米颗粒微阵列。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与拉曼光谱仪(Raman)对各阶段基体表面化学组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多巴胺/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2-溴-2-甲基丙酸酯(PDA/SiBr)复合涂层、PEGMA聚合物刷以及PS纳米颗粒微阵列被成功制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对PEGMA聚合物刷图案化表面及PS纳米颗粒阵列化表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PS纳米颗粒在PEGMA聚合物刷微图案区域选择性组装。研究了PS纳米颗粒微阵列表面BSA蛋白吸附行为,荧光图像结果表明PS纳米颗粒在PEGMA聚合物刷微图案表面组装后可以有效促进BSA蛋白在该区域的黏附。相关研究工作拓展了图案化聚合物刷在纳米颗粒微阵列制备中的应用,为纳米颗粒在高质量生物微阵列、生物探针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刷微图案 亲疏水反差特性 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 微阵列 蛋白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PS)颗粒抛光液特性对铜表面化学机械抛光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龚剑锋 潘国顺 +1 位作者 戴媛静 刘岩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共4页
铜互连与低-k介质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对表面平坦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改善铜层化学机械抛光(Cu-CMP)效果,将聚苯乙烯(PS)颗粒应用于铜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分析PS颗粒抛光液中氧化剂、络合剂、pH值、粒径及颗粒含量对铜的化学机械抛光... 铜互连与低-k介质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对表面平坦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改善铜层化学机械抛光(Cu-CMP)效果,将聚苯乙烯(PS)颗粒应用于铜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分析PS颗粒抛光液中氧化剂、络合剂、pH值、粒径及颗粒含量对铜的化学机械抛光性能的影响,并通过静态腐蚀及电化学手段对PS颗粒在抛光液中的化学作用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以过氧化氢(H2O2)为氧化剂,氨基乙酸(C2H5NO2)为络合剂时,优化后的PS颗粒抛光液取得了较高的铜抛光去除速率,达到1μm/min,同时发现PS颗粒的加入增强了抛光液的化学腐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聚苯乙烯颗粒(ps) 去除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aCO_3在聚苯乙烯基体中分散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旭 黄锐 +1 位作者 金春洪 陈海涛 《塑料》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2-35,共4页
本文用粒度分析仪、TEM等研究了不同混炼方法、工艺、纳米CaCO3表面处理及其含量对纳米CaCO3在PS中分散性的影响。
关键词 聚苯乙烯 ps 分散性 纳米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聚苯乙烯(Fe_3O_4/PS)微球合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杜雪岩 耿丽平 +1 位作者 陈尹泽 马应霞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1,共4页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作为磁核,用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苯乙烯为单体,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聚苯乙烯磁性高分子微球.研究聚合温度、Fe3O4用量、引发剂用量、分散剂用量以及乙...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作为磁核,用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苯乙烯为单体,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聚苯乙烯磁性高分子微球.研究聚合温度、Fe3O4用量、引发剂用量、分散剂用量以及乙醇/水比例等反应条件对聚合物磁性微球粒径和磁性能的影响,找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单体用量为15 mL,Fe3O4用量为0.5 g,引发剂与单体的质量比为10∶1 000,醇水体积比为45/50,分散剂PEG用量为25 g,最佳反应温度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纳米颗粒 聚苯乙烯 磁性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摇床法的多级孔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负载催化性能
7
作者 张金铭 王楠 张高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2,共8页
文中以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单体,通过分散聚合、两步种子溶胀法及超交联反应法合成了富含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孔聚苯乙烯(PS)微球,借助摇床法实现了微球批量化制备;然后以氯金酸(HAuCl_(4))为前驱体,采用热还原法在多级孔P... 文中以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单体,通过分散聚合、两步种子溶胀法及超交联反应法合成了富含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孔聚苯乙烯(PS)微球,借助摇床法实现了微球批量化制备;然后以氯金酸(HAuCl_(4))为前驱体,采用热还原法在多级孔PS微球上原位负载金纳米颗粒(Au NPs),得到Au NPs/多级孔PS复合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全自动物理吸附仪、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微球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摇床法能得到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PS微球,随着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用量增加,微球粒径逐渐减小;采用甲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致孔剂,可得到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多孔PS微球,超交联反应后微球比表面积进一步提高到565.22 m^(2)/g;XRD和XPS分析结果表明,HAuCl_(4)被还原为Au NPs,并成功负载于多级孔PS微球中;将其用作NaBH4还原刚果红的催化剂,14 min即可达到95%的降解效果,经过10次循环后催化效果仍能保持83.8%,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孔聚苯乙烯微球 纳米颗粒 超交联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合成CdSe纳米晶 被引量:1
8
作者 夏明哲 李东升 +1 位作者 杨德仁 阙端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06-1310,共5页
以聚苯乙烯(PS)单分散微球为模板,利用表面化学沉积,在PS微球表面合成了CdSe纳米晶.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CdSe纳米晶以岛状形貌分布在PS微球表面,X射线衍射(XRD)分析显示合成CdSe纳米晶具有立方相结构.通过对产物形貌的演变过... 以聚苯乙烯(PS)单分散微球为模板,利用表面化学沉积,在PS微球表面合成了CdSe纳米晶.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CdSe纳米晶以岛状形貌分布在PS微球表面,X射线衍射(XRD)分析显示合成CdSe纳米晶具有立方相结构.通过对产物形貌的演变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表明,PS球周围的双电层结构对该形貌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硒化镉 纳米颗粒 表面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增强增韧改性纳米聚苯乙烯/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9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85,共1页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增韧改性纳米聚苯乙烯/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杂化材料组分:50.00~80.00 phr的环氧树脂、0.10~5.00 phr的纳米聚苯乙烯、0.01~5.00 phr的碳纳米管以及15.00~20.00 phr的固化剂。具体步骤为...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增韧改性纳米聚苯乙烯/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杂化材料组分:50.00~80.00 phr的环氧树脂、0.10~5.00 phr的纳米聚苯乙烯、0.01~5.00 phr的碳纳米管以及15.00~20.00 phr的固化剂。具体步骤为:制得改性聚苯乙烯粉末;静电纺丝制备聚苯乙烯微球;将纳米聚苯乙烯颗粒和碳纳米管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室温静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杂化材料 改性聚苯乙烯 环氧树脂 纳米 制备方法 增韧改性 聚苯乙烯微球 聚苯乙烯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增强增韧改性纳米聚苯乙烯/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共1页
树脂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增韧改性纳米聚苯乙烯/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杂化材料组分:50.00~80.00 phr的环氧树脂、0.10~5.00 phr的纳米聚苯乙烯、0.01~5.00 phr的碳纳米管以及15.00~20... 树脂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增韧改性纳米聚苯乙烯/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杂化材料组分:50.00~80.00 phr的环氧树脂、0.10~5.00 phr的纳米聚苯乙烯、0.01~5.00 phr的碳纳米管以及15.00~20.00 phr的固化剂。具体步骤为:制得改性聚苯乙烯粉末;静电纺丝制备聚苯乙烯微球;将纳米聚苯乙烯颗粒和碳纳米管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室温静置;然后进行第一次机械搅拌,加入固化剂,继续进行第二次机械搅拌,在120℃预热的橡胶模具中固化5 h,冷却至室温开模即得所需产品。本发明解决了未改性纳米聚苯乙烯在环氧树脂基体中易团聚的问题,并且改性聚苯乙烯的存在能促进碳纳米管的均匀分散,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得到明显提高,并具有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杂化材料 改性聚苯乙烯 环氧树脂基体 纳米 制备方法 增韧改性 聚苯乙烯微球 聚苯乙烯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银胶体晶体的制备及自组装行为 被引量:1
11
作者 曲建波 章川波 冯见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0-183,共4页
利用冠醚可与银离子复合的特性,制备了聚苯乙烯-冠醚乳胶粒,采用原位还原的方法在乳胶粒表面引入银纳米颗粒,通过垂直沉降,乳胶粒子可自组装成紧密堆积具有面心立方的聚苯乙烯-银胶体晶体。结果表明:引入聚苯乙烯-银乳胶粒表面的银为胶... 利用冠醚可与银离子复合的特性,制备了聚苯乙烯-冠醚乳胶粒,采用原位还原的方法在乳胶粒表面引入银纳米颗粒,通过垂直沉降,乳胶粒子可自组装成紧密堆积具有面心立方的聚苯乙烯-银胶体晶体。结果表明:引入聚苯乙烯-银乳胶粒表面的银为胶粒总质量的6.7%,乳胶粒具有以银纳米颗粒为壳,聚苯乙烯为核的核壳结构,乳胶粒大小为260 nm,并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由于Bragg散射,该胶体晶带隙位于580 nm,在可见光区域产生明显的光子带隙而呈现出亮丽的绿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聚苯乙烯-银乳胶粒 自组装 胶体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模板法制备铜纳米颗粒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绍元 马文会 +3 位作者 周阳 陈秀华 王燕凤 吴兴惠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81-1585,共5页
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porous silicon,PS),对其进行超声后处理.以PS为模板采用一步浸渍沉积法制备大小均匀、形状规则的铜纳米颗粒,并研究沉积时间对纳米颗粒形状、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PS超声后处理并未造成其物理和化学结... 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porous silicon,PS),对其进行超声后处理.以PS为模板采用一步浸渍沉积法制备大小均匀、形状规则的铜纳米颗粒,并研究沉积时间对纳米颗粒形状、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PS超声后处理并未造成其物理和化学结构的破坏,大量的硅氢键(SiH x)和蜂窝状多孔结构(直径150 nm左右)分别为纳米铜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还原剂和场所;沉积时间对铜纳米颗粒形貌具有重要影响,当沉积时间为40 s时得到形状和尺寸较为均匀的铜纳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ps)模板 浸渍沉积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nus SiO_2/PS纳米颗粒的乳液相行为及流变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希 马德胜 +4 位作者 田茂章 宋新民 吴朝东 韩璐 梁福鑫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6-332,371,共8页
从微观状态和流变性能方面对克拉玛依油田81#联合站原油与Janus SiO_2/PS纳米颗粒水分散体系在不同质量分数(C_S)及不同水油体积比(R_WO)条件下形成乳液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固定C_S=0.100%,当R_WO≤7/3时,Janus SiO_2/PS纳米颗粒水分... 从微观状态和流变性能方面对克拉玛依油田81#联合站原油与Janus SiO_2/PS纳米颗粒水分散体系在不同质量分数(C_S)及不同水油体积比(R_WO)条件下形成乳液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固定C_S=0.100%,当R_WO≤7/3时,Janus SiO_2/PS纳米颗粒水分散体系与原油形成稳定的油包水乳液,乳液液滴粒径和黏度都随水油体积比升高而增大;当R_WO>7/3时,油水混合液分为上、下两相,上部为油包水乳液,下部以水为主,乳液黏度随水油体积比升高而降低。固定R_WO=7/3,当0.080%≤C_S≤0.300%时,油水完全混相,乳液黏度超过原油黏度的60倍,并且在高剪切速率时剪切变稀;当C_S<0.080%或C_S>0.300%时,油水混合液分为两相,并且黏度随分水体积增加而降低。固定R_WO=4/6,当0.001%≤C_S≤0.500%时,油水完全混相,乳液黏度为55~75 m Pa·s,并在剪切速率为3.00~70.00 s^(-1)时剪切增稠。以上结果表明,Janus SiO_2/PS纳米颗粒水分散体系使原油在较高含水条件下形成稳定高黏的油包水乳液,并且在一定水油体积比范围内含水越高乳液黏度越高。这个研究结果为非均质油藏扩大波及体积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 SiO2/ps纳米颗粒 水油体积比 乳化剂 油包水乳液 流变性能 乳化扩大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PS/PU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岩 孙多先 +1 位作者 李楠 蒋稳仁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96-799,共4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 ,合成出以聚氨酯 (PU)为壳、聚苯乙烯 (PS)为核的核壳结构聚苯乙烯 /聚氨酯 (PS/PU)纳米复合乳液。采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特征及粒子形态进行了研究 ,其核 /壳质量比对纳米复合乳液...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 ,合成出以聚氨酯 (PU)为壳、聚苯乙烯 (PS)为核的核壳结构聚苯乙烯 /聚氨酯 (PS/PU)纳米复合乳液。采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特征及粒子形态进行了研究 ,其核 /壳质量比对纳米复合乳液的性能有一定影响 ,随着核 /壳质量比的增加 ,复合乳液的粒径和紫外吸光度增大 ,电导率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聚氨酯 ps/PU纳米复合物 苯乙烯 种子乳液聚合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区激光烧结制备PS/Al_2O_3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海忠 张坚 +1 位作者 鲁世强 徐志锋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8-31,共4页
试探性地利用选区激光烧结制备PS/Al2O3纳米复合材料,利用乳液聚合方法改性纳米Al2O3,并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对PS/Al2O3纳米复合材料成型粉末(NH1)与纯聚苯乙烯(PS)粉末选区激光烧结试样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H1烧结试样(PS/Al2O... 试探性地利用选区激光烧结制备PS/Al2O3纳米复合材料,利用乳液聚合方法改性纳米Al2O3,并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对PS/Al2O3纳米复合材料成型粉末(NH1)与纯聚苯乙烯(PS)粉末选区激光烧结试样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H1烧结试样(PS/Al2O3纳米复合材料)较纯PS的拉伸强度提高了2倍左右,最大值达到29.8MPa;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20%~50%,最大值达到10.5 kJ/m2;洛氏硬度仅增加约5%;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的冲击断面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发现纳米Al2O3经乳液聚合改性后在基体中分散良好,起到很好的增强增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烧结 乳液聚合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聚苯乙烯 Al2O3 纳米AL2O3 纳米复合材料 ps 制备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e_(3)O_(4)纳米颗粒磁分离去除水中小粒径微塑料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伟楠 隋倩 吕树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601-3606,共6页
建立了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荧光定量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Fe_(3)O_(4)纳米颗粒对水中聚苯乙烯MPs的磁性去除效果.结果表明,MPs浓度在本实验范围内(0.2~10.0mg/L)与荧光强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0,能准确测定不同粒径(... 建立了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荧光定量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Fe_(3)O_(4)纳米颗粒对水中聚苯乙烯MPs的磁性去除效果.结果表明,MPs浓度在本实验范围内(0.2~10.0mg/L)与荧光强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0,能准确测定不同粒径(100~1000nm)MPs的浓度.MPs初始浓度与Fe_(3)O_(4)纳米颗粒投加量对MPs去除效果具有影响.增加Fe_(3)O_(4)纳米颗粒的投加量能够有效提升水中MPs的去除率,当Fe_(3)O_(4)投加量为12mg/L时,去除率可达90.8%.在低Fe_(3)O_(4)投加量时,MPs去除率随着MPs初始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显著性水平为0.015;但在中、高Fe_(3)O_(4)投加量时,初始浓度对去除效果影响很小,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73和0.060.Fe_(3)O_(4)纳米颗粒对MPs的附着过程能够在180min内趋于平衡,整个动力学可通过拟一级或拟二级模型进行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颗粒 微塑料 磁性分离 去除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液气-液界面二元胶体颗粒的漂浮组装机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晓冬 仪桂云 +1 位作者 董鹏 陈胜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07-1713,共7页
提出一种在悬浮液气一液界面漂浮组装亚微米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和纳米SiO_2颗粒二元胶粒晶体的新方法,并系统研究了漂浮组装机理.研究表明,聚苯乙烯微球和二氧化硅两种胶体颗粒在悬浮液气-液界面的漂浮组装是以PS微球的组装为主导的... 提出一种在悬浮液气一液界面漂浮组装亚微米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和纳米SiO_2颗粒二元胶粒晶体的新方法,并系统研究了漂浮组装机理.研究表明,聚苯乙烯微球和二氧化硅两种胶体颗粒在悬浮液气-液界面的漂浮组装是以PS微球的组装为主导的.在一定PS微球相浓度范围内,悬浮液中PS微球与SiO_2颗粒的初始体积配比基本不影响PS微球有序组装的形成.PS微球粒径在150-500 nm时易于形成有序排列,较小或较大粒径的PS微球难以形成有序排列.SiO_2颗粒的组装是一种以PS微球为"基底"的沉积过程.二元胶粒晶体中SiO_2颗粒的体积分数由其在混合悬浮液中的相浓度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胶粒晶体 漂浮组装 聚苯乙烯微球 SiO2纳米颗粒 三维有序大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时刻 黄英 廖梓珺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4年第6期57-59,70,共4页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聚苯乙烯(PS)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分别对弹性体及非弹性体的增韧机理、影响增韧效果的因素和最近取得的成果做了概述。非弹性体增韧拓展了PS增韧改性研究的新领域,纳米粒子增韧开辟了PS增韧改性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 增韧改性 ps 增韧机理 非弹性体增韧 聚苯乙烯 纳米粒子 研究 国内外 拓展 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通大孔SnO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19
作者 王晓冬 王莹 +2 位作者 陈泽华 孙广 张战营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7-582,共6页
为改善二氧化锡(SnO_2)的气敏性能,以聚苯乙烯(PS)微球为模板,SnO_2纳米晶为骨架,采用颗粒模板法成功制备大孔SnO_2(MP-SnO_2)气敏材料,并对制备的样品进行差热分析(TG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为改善二氧化锡(SnO_2)的气敏性能,以聚苯乙烯(PS)微球为模板,SnO_2纳米晶为骨架,采用颗粒模板法成功制备大孔SnO_2(MP-SnO_2)气敏材料,并对制备的样品进行差热分析(TG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MP-SnO_2样品具有贯通孔道大孔结构,平均大孔孔径为300 nm,与SnO_2纳米晶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通过气敏测试发现MP-SnO_2在280℃工作温度下对体积分数4×10-4的乙醇气体的灵敏度高达138,是SnO_2纳米颗粒的1.6倍,显示出更加优异的气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 气敏材料 ps微球 颗粒模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微球阵列的制备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彬 牛高 +4 位作者 易勇 周秀文 刘旭东 叶鑫 王朝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12-2817,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直径PS微球(表面溅射Ag膜)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制造了一个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通过在n型(100)单晶硅片上采用旋涂的方法,得到不同直径的呈六角形有序排列的单层PS微球阵列,然后在PS微球阵列表... 为了研究不同直径PS微球(表面溅射Ag膜)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制造了一个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通过在n型(100)单晶硅片上采用旋涂的方法,得到不同直径的呈六角形有序排列的单层PS微球阵列,然后在PS微球阵列表面磁控溅射一层约30nm的Ag膜。利用拉曼光谱仪以罗丹明R6G为探针进行了SERS光谱测定,分析比较了不同直径PS微球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结果表明,溅射有Ag膜的PS微球基底在不同直径下均有不同程度的SERS效应。随着微球直径的增加,PS微球阵列的起伏程度不断加强(粗糙度不断增加),SERS信号逐渐增强,当球直径达到600nm时,峰的增强信号达到最大,进而获得了一个最优化的SERS基底。同时发现在基底上获得了高信噪比的R6G的SERS光谱,与苯环相关的一系列C=C双键伸缩振动特征谱以及与苯环相关的面内、面外变形振动特征谱均获得了明显增强。这种单一的大区域的拉曼散射基底,呈现出高低相间起伏分布的微观形貌,不同PS微球之间的空隙和深度有很明显的不同,能够显著改善表面Ag膜颗粒的大小和分布,进而提高了PS微球基底的SERS活性。该基底所具有的特殊阵列结构使其在利用SERS探究化学和生物等领域的单分子结构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微球 自组装 纳米颗粒 表面增强 拉曼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