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对我国东北地区代表性粳米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蒋森涛 段晓亮 +5 位作者 张东 商博 刘辉 马航 杨潮锋 刘兴泉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79,共9页
为探究我国东北地区4种代表性粳米(香米五优稻4号、绥粳18和非香米龙粳31、盐丰47)香气组分差异,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技术对粳米香气组分进行鉴定。研究采用正交偏... 为探究我国东北地区4种代表性粳米(香米五优稻4号、绥粳18和非香米龙粳31、盐丰47)香气组分差异,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技术对粳米香气组分进行鉴定。研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等方法对4种粳米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粳米的主要香气组分构成类似,以己醛、壬醛等醛类为主;五优稻4号主要香气成分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品种粳米,使得其香气更加浓郁;关于粳米香气组分鉴定技术,GC-MS技术的准确度和检测范围优于电子鼻技术,而检测效率低于电子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粳米 香气组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 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层次聚类分析(h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的平潭岛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青生 黄金良 +5 位作者 王翠 王炳坤 吴耀建 张继伟 林河山 罗汉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 基于平潭岛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海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潭岛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宜性分区,将平潭岛分为不适宜开发区域、限制性开发区域和适宜开发区域,面积分别为61.87、107.48和112.19 km^2,分别占全岛面积的21.98%、38.17%和39.85%。而后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产业发展分析进行了产业适宜性分析,将11个乡镇分成产业一类和产业二类两大类:其中产业一类主要包括芦洋乡、中楼乡和岚城乡,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区域,适宜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二类主要包括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流水镇、北厝镇、敖东镇、平原乡和白青乡,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区域,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本研究评价结果可以为平潭岛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产业综合分析 开发适宜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层次分析法(AHP)-层次聚类分析(hca)方法 平潭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透骨香中6种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林 周祖英 +4 位作者 周家华 迟明艳 郑林 黄勇 黄闻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透骨香中原儿茶酸、表儿茶素、绿原酸、槲皮苷、白珠树苷、滇白珠苷A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透骨香中原儿茶酸、表儿茶素、绿原酸、槲皮苷、白珠树苷、滇白珠苷A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成分。结果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2),平均加样回收率98.76%~101.88%,RSD 1.0%~2.5%。透骨香根、地上部分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白珠树苷、表儿茶素、原儿茶酸是质量标志成分。结论该方法准确、高效,可用于透骨香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骨香 化学成分 含量测定 UPLC-MS/MS 层次聚类分析(hca)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IR结合DWT鉴别研究六种不同植物来源的淀粉 被引量:6
4
作者 任静 刘刚 +2 位作者 欧全宏 赵帅群 徐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1277-1280,共4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离散小波变换(DWT)、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对甘薯、马铃薯、薯蓣、莲藕、豌豆、玉米淀粉进行鉴别研究,测试淀粉样品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6种淀粉样品红外光谱相似,但在1 700~8...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离散小波变换(DWT)、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对甘薯、马铃薯、薯蓣、莲藕、豌豆、玉米淀粉进行鉴别研究,测试淀粉样品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6种淀粉样品红外光谱相似,但在1 700~800 cm-1范围内,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强度差异明显。对此范围内的原始红外光谱进行离散小波变换,提取离散小波变换的第五尺度细节系数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离散小波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4.43%,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正确率为100%。研究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离散小波变换的方法可以鉴别不同植物来源的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来源 鉴别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离散小波变换(DWT) 主成分分析(PCA) 聚类分析(h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化程度下白茶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冬梅 郭杰 +2 位作者 贺海善 孙鸣鸣 张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21-122,共2页
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采集不同氧化程度下白茶的原始光谱数据。其次利用原始光谱数据计算吸收系数、折射率。不同氧化程度下白茶吸收系数谱图平行排列,依次为正常氧化,弱氧化,过氧化,都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1.5 THz时达到18 cm... 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采集不同氧化程度下白茶的原始光谱数据。其次利用原始光谱数据计算吸收系数、折射率。不同氧化程度下白茶吸收系数谱图平行排列,依次为正常氧化,弱氧化,过氧化,都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1.5 THz时达到18 cm^(-1)。折射率在1.42~1.44之间交叉排列,随着频率的增加缓慢下降。最后对吸收系数进行PCA分析和HCA分析,均只可将过氧化样本区分出来。未来有望作为判别茶叶氧化程度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 白茶 主成分分析(PCA) 系统聚类分析(h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含油储集岩连续抽提组分油源指标和油源研究
6
作者 蔡航新 靳军 +4 位作者 李二庭 张仲达 谷元龙 于双 潘长春 《地球化学》 2025年第5期747-758,I0015-I0019,共17页
对玛湖凹陷44个含油储集岩样品进行连续抽提,获取自由态、束缚态和包裹体组分,并对各连续抽提组分进行GC、GC-MS和GC-IRMS分析。选取16个油源(岩相)指标,包括2个同位素指标(反转指数RI和δ^(13)C(n-C_(25)))、2个类异戊二烯烷烃指标(Pr/... 对玛湖凹陷44个含油储集岩样品进行连续抽提,获取自由态、束缚态和包裹体组分,并对各连续抽提组分进行GC、GC-MS和GC-IRMS分析。选取16个油源(岩相)指标,包括2个同位素指标(反转指数RI和δ^(13)C(n-C_(25)))、2个类异戊二烯烷烃指标(Pr/n-C_(17)和Ph/n-C_(18))、6个萜烷指标(Ts/C_(23)三环萜烷、Ts/(C_(28)+C_(29))三环萜烷、C_(29)Ts/C_(23)三环萜烷、C_(29)Ts/(C_(28)+C_(29))三环萜烷、C_(30)重排藿烷/C_(23)三环萜烷和C_(30)重排藿烷/(C_(28)+C_(29))三环萜烷)和6个芳烃指标(三甲基萘(TMNs)/(TMNs+(Ch))、四甲基萘(TeMNs)/(TeMNs+Ch)、TMNs/(TMNs+菲(P))、TeMNs/(TeMNs+P)、TMNs/(TMNs+甲基菲(MPs))和TeMNs/(TeMNs+MPs)),应用谱系聚类分析(HCA)将122个连续抽提组分分为3类。Ⅰ类油组分来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P1f)烃源岩,Ⅱ类油组分来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P2w)烃源岩,Ⅲ类油组分为前两类油组分的混合。含Ⅰ类油组分的含油储集岩样品在全玛湖凹陷均有分布,含Ⅱ类和Ⅲ类油组分的含油储集岩样品仅分布于玛湖凹陷西南部,表明下二叠统风城组(P1f)有效烃源岩或烃源灶遍布全玛湖凹陷,而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P2w)有效烃源岩或烃源灶在玛湖凹陷仅分布于西南部。在这16个油源(岩相)指标相互间的交会图中,3类油组分具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因此依据单个油源指标交会图对连续抽提组分进行油源分类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依据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油源(岩相)指标,应用HCA方法对连续抽提组分进行油源分类更可靠和更容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含油储集岩 连续抽提 油源(岩相)指标 谱系聚类分析(h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