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河西地区生态修复分区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黄卓
孙建国
冯春月
徐鹏
杨浩
侯文兵
-
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
出处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6-243,共8页
-
基金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甘肃省地表覆盖变化自动监测关键技术”(编号:20YF3GA013)
兰州交通大学优秀平台(编号:201806)共同资助。
-
文摘
生态修复分区是有效开展生态修复的必要前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的分区是当前生态修复分区的热点方法。已有研究大多仅考虑ES现状而忽略其变化,无法反映生态修复的潜力和方向。该文提出一种基于ES变化的生态修复二级分区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甘肃省河西地区。首先,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分类Landsat影像获得2期(2005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2期ES分项价值和总价值;然后,对ES总价值变化进行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构建生态修复一级分区(优先修复区PrR、重要修复区ImR、潜在修复区PoR、重要保护区ImP和优先保护区PrP);最后,利用ES分项价值变化的组合特征构建二级分区。结果表明:①一级分区各类占比分别为PrR 0.9%,ImR 7.2%,PoR 78.0%,ImP 13.0%和PrP 0.9%,PoR大部分位于河西地区的戈壁荒漠,PrR与PrP零散分布在祁连山与山前草地的过渡带,ImR与ImP聚集在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以及北山山地,ImR与ImP的修复与保护潜力更大,且生态修复潜力有限,保护较修复更为迫切;②二级分区共有10类修复二级区和6类保护二级区,ImR和ImP的二级分区均以分项服务协同变化为主,河西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均应关注ES的综合提升。
-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变化
聚类与异常值分析
生态修复分区
河西地区
-
Keywords
ES
change
clustering and outlier analysi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zoning
Hexi region
-
分类号
TP7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