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聚磷酸钠聚离子复合物渗透汽化膜研究 (Ⅱ)聚合条件和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金喆民 王平 +3 位作者 赖桢 陈翠仙 李继定 孟平蕊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5,共4页
选用聚阳离子电解质壳聚糖和聚阴离子电解质聚磷酸钠为膜材料 ,采用聚离子复合反应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渗透汽化透水膜 :壳聚糖 -聚磷酸钠复合物膜 (CS -SPP) .通过控制聚离子反应的条件如聚磷酸钠浓度 ,反应时间 ,从而改变聚离子... 选用聚阳离子电解质壳聚糖和聚阴离子电解质聚磷酸钠为膜材料 ,采用聚离子复合反应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渗透汽化透水膜 :壳聚糖 -聚磷酸钠复合物膜 (CS -SPP) .通过控制聚离子反应的条件如聚磷酸钠浓度 ,反应时间 ,从而改变聚离子反应程度 ,制备出了不同性能的聚离子膜 .研究了壳聚糖 -聚磷酸钠聚离子膜分离乙醇 /水溶液的特性 ,探讨了聚离子反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钠 聚离子复合物 渗透汽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基聚离子复合物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艳梅 孟平蕊 +2 位作者 王晓慧 于浩强 李良波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66,共4页
聚乙烯醇接枝聚乙烯氯化铵(PVA-g-PVAC)与聚乙烯醇接枝聚丙烯酸钠(PVA-g-SPA)自组装PVA基聚离子复合物(PPIC)。利用红外光谱(IR)对PPIC的结构进行表征。PPIC膜的SEM照片表面呈现有序孔状结构,有利于水的吸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聚乙烯醇接枝聚乙烯氯化铵(PVA-g-PVAC)与聚乙烯醇接枝聚丙烯酸钠(PVA-g-SPA)自组装PVA基聚离子复合物(PPIC)。利用红外光谱(IR)对PPIC的结构进行表征。PPIC膜的SEM照片表面呈现有序孔状结构,有利于水的吸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PPIC的耐热性。PPIC水溶液pH=5(反离子等摩尔复合)时,膜耐水性最好;PPIC膜的耐水性随乙醇浓度的增加或膜退火温度升高而提高。测定了PPIC复合膜对93%(体积分数)高浓度乙醇废水的渗透汽化性能,分离因子980,渗透通量1485g.(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醇接枝乙烯氯化铵 乙烯醇接枝丙烯酸钠 PVA基聚离子复合物 乙醇/水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离子复合物单分子膜的聚集结构研究
3
作者 张亮仁 金道森 +1 位作者 大石祐司 梶山千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1-124,共4页
LB膜在非线性光学材料、生物传感器等众多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充分发挥LB 膜的功能,必须制备高度取向、无缺陷的LB 膜,因此充分把握LB膜的构成单元单分子膜的聚集结构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气液界面离子复合结构... LB膜在非线性光学材料、生物传感器等众多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充分发挥LB 膜的功能,必须制备高度取向、无缺陷的LB 膜,因此充分把握LB膜的构成单元单分子膜的聚集结构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气液界面离子复合结构的形成对单分子膜的聚集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有关这方面的工作越来越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膜 集结构 聚离子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离子复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对辅酶A的控制释放 被引量:6
4
作者 罗亚莉 姚新建 +1 位作者 袁金芳 高青雨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0-842,845,共4页
用RAFT活性可控聚合法合成了全水亲性嵌段共聚物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b-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PVP-b-PAMPS)和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b-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VP-b-PD-MAEMA)。二者在水溶液中复合即可形成聚离子复合物(PIC... 用RAFT活性可控聚合法合成了全水亲性嵌段共聚物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b-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PVP-b-PAMPS)和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b-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VP-b-PD-MAEMA)。二者在水溶液中复合即可形成聚离子复合物(PIC)胶束,并利用动态光散射法(DLS)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该胶束的粒径、粒径分布以及形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胶束外形大致呈球状,粒径在155nm左右,且粒径分布较窄。以辅酶A为模型分子,负载在胶束内进行药物控制释放。研究结果表明,辅酶A的释放受溶液pH的影响,该聚离子复合物胶束可以用作药物控释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水亲性嵌段共 聚离子复合物胶束 制备 辅酶A 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乙基纤维素/AMPS接枝共聚物与大豆分离蛋白形成聚离子复合物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晓青 杨成 +1 位作者 刘晓亚 许芳萍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6-490,共5页
用硝酸铈铵/硝酸(CAN/HNO3)引发了羟乙基纤维素(HEC)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由于强酸型基团磺酸基的引入,接枝共聚物带有了阴离子电荷,在小于大豆分... 用硝酸铈铵/硝酸(CAN/HNO3)引发了羟乙基纤维素(HEC)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由于强酸型基团磺酸基的引入,接枝共聚物带有了阴离子电荷,在小于大豆分离蛋白等电点(pH=4.5)的缓冲溶液(pH=1.5)中,通过接枝共聚物的阴离子电荷与大豆分离蛋白(SPI)阳离子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可以形成HEC-g-PAMPS/SPI聚离子复合物。以聚离子复合物负载模型药物布洛芬(Ibuprofen),在37℃于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药物释放速率的测定表明,以HEC-g-PAMPS/SPI聚离子复合物作为布洛芬的载体,可以在选择性条件下实现药物可控释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纤维素 AMPS 接枝共 大豆分离蛋白 聚离子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段共聚物PLL-PEG-PLL/DNA复合物胶束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芬 杨子刚 +2 位作者 翟超 马立新 程时远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4年第5期26-28,共3页
对复合物胶束PLL PEG PLL/DNA的形态、大小、对核酶抗性和转染效果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物胶束直径在10~35nm之间,有较强核酶抗性,对昆虫细胞的转染实验获得成功。这些结果对于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非病毒载体 嵌段共 聚离子复合物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APVA/PMPVA复合物膜对95%乙醇脱水的IR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孟平蕊 康智慧 +2 位作者 李良波 荣凤玲 李若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12-2815,共4页
季铵化聚乙烯醇(QAPVA)与磷酸单酯化聚乙烯醇(PMPVA)自组装成聚离子复合物(PIC)膜。PIC膜用95%乙醇中浸泡48 h,在20-120℃(间隔20℃)下测定吸水后PIC膜的IR,分析了〉3000 cm^-1OH伸缩振动基频(νOH)随温度变化情况,探讨了水... 季铵化聚乙烯醇(QAPVA)与磷酸单酯化聚乙烯醇(PMPVA)自组装成聚离子复合物(PIC)膜。PIC膜用95%乙醇中浸泡48 h,在20-120℃(间隔20℃)下测定吸水后PIC膜的IR,分析了〉3000 cm^-1OH伸缩振动基频(νOH)随温度变化情况,探讨了水与膜中OH的氢键作用。由于νOH在3000 cm^-1以上重叠严重,结合1300-1700 cm^-1水与PIC膜中离子键的静电作用,采用二维相关分析提高分辨率,定性描述了95%乙醇中水与PIC膜之间的结合方式。结果表明:〉3000 cm^-1νOH的重叠谱带得到了分辨,证明了水与膜内OH缔合优先吸附渗透,随温度变化早于膜内的OH自缔合被解吸与乙醇分离;确认了水和PIC膜内聚电解质基团的吸收,证明了水与聚电解质基团靠静电作用被吸附,随温度升高被解吸与乙醇分离。文章为PIC膜用于有机物脱水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5%乙醇 聚离子复合物 红外光谱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渗透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BL技术组装的渗透汽化聚电解质复合膜
8
作者 张国俊 纪树兰 +2 位作者 闫海红 谷维梁 刘忠洲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81,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采用层层静电吸附(LBL)技术组装的聚离子复合物渗透汽化膜的研究进展.对支撑体荷电处理方法进行了分类,讨论了聚离子派对、选择原则及自组装条件,并就LBL技术组装聚电解质复合物的一些发展动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LBL技术 聚离子复合物 渗透汽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s actuators with enhanced driving performance by incorporat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 被引量:1
9
作者 YIN Guo-xiao HE Qing-song +2 位作者 YU Min WU Yu-wei XU Xian-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412-1422,共11页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riving performance o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s(IPMCs),Nafion/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hybrid membranes incorporating GQD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0,0.1 wt.%,0.5 wt.%,1.0 w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riving performance o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s(IPMCs),Nafion/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hybrid membranes incorporating GQD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0,0.1 wt.%,0.5 wt.%,1.0 wt.%,2.0 wt.%and 4.0 wt.%were fabricated by solution casting,and then IPMCs were manufactured by electroless plating.The water contents and elastic moduli of the hybrid membranes were tested.The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brid membranes and the IPMCs were observed,and the current,AC impedance,blocking force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IPMC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hybrid membranes decreases,the water content increases,and the actu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IPMCs improves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addition of GQDs.IPMC with 1.0 wt.%GQDs exhibits the best driving property.Compared with the IPMC without GQDs,the working current,ion conductivity,blocking force,and tip displacement increase by 94.67%,311.11%,53.66%,and 66.07%,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IPMCs with high performance,and further broaden their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devices and bionic rob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quantum dots hybrid membrane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s actua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 and static response character of its cantilever setup to voltage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华平 聂拓 +3 位作者 唐运军 殷陈峰 唐春喜 王桥医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387-391,共5页
As a new 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IPMC) for artificial muscle,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and the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IPMC were studied. With the di... As a new 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IPMC) for artificial muscle,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and the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IPMC were studied. With the 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 method,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IPMC was confirmed. With non-contact photography measurement,a cantilever setup was designed to confi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IPMC film and the applied voltage. The relationship curve of tip displacement of the IPMC cantilever setup vs the voltage was achiev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PMC is isotropic,its elastic modulus is 232 MPa and Poisson ratio is 0.163. The curve achieved from the test of the tip displacement of the IPMC cantilever setup shows that the tip displacement reaches the maximum when the stimulated voltage is 5 V. And the tip displacement descends largely when the frequency of the applied voltage is between 30 mHz and 100 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IPMC) cantilever setup stat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