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研究 Ⅰ.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世强 黄鹤 +2 位作者 李盛彪 朱杰 程时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4-46,共3页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丁酯-羟甲基丙烯酰胺)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聚合方法、含氢聚甲基硅氧烷及羟甲基丙烯酰胺含量对聚合反应转化率,聚合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复合乳液的成膜性及胶膜...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丁酯-羟甲基丙烯酰胺)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聚合方法、含氢聚甲基硅氧烷及羟甲基丙烯酰胺含量对聚合反应转化率,聚合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复合乳液的成膜性及胶膜性质。柔软性能测试表明,所制备的复合乳液可作为织物柔软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 聚甲基硅氧烷 织物 柔软剂 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 Ⅰ.共聚乳液的合成及作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香梅 张丽华 张建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7-80,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 ,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酯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对其共聚乳液作为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 ,涂层剂的耐高低...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 ,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酯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对其共聚乳液作为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 ,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提高 ,且手感好 ,但考虑到成本问题及乳液稳定性 ,其用量不能太高 ;另外 ,改变软硬单体质量比和添加交联剂可改善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其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好于目前国内同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 丙烯酸酯乳液 研究 乳液 合成 棉织物 涂层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硅氧烷微球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与摩擦行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辛忠 杨阳 任天辉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8-41,共4页
采用水解-缩聚两步法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制备了粒径在0.5~10.0μm之间的聚甲基硅氧烷微球。以黄油脂为介质考察了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的添加量和尺寸对黄油脂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其抗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聚甲基... 采用水解-缩聚两步法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制备了粒径在0.5~10.0μm之间的聚甲基硅氧烷微球。以黄油脂为介质考察了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的添加量和尺寸对黄油脂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其抗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的添加量和尺寸对黄油脂减摩抗磨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添加聚硅氧烷微球的润滑油的减摩和抗磨性能比未添加提高20%以上;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的减摩抗磨机制是由于微球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可以与钢球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Fe2O3,沉积在钢球表面形成保护膜,同时羟基在摩擦副间形成吸附薄膜,保护了钢球表面,提高了润滑脂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硅氧烷微球 摩擦行为 润滑油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硅氧烷与极性物质、锂盐共混体系的离子传导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方世壁 陈希文 +2 位作者 路杨 李永军 江英彦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柔顺性和成膜性,以及极性物质溶解无机盐的性能,制得了有较高离子传导率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膜.极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高氯酸锂的含量及温度对膜的离子传导性有影响。由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二醇双锂及高氯酸锂... 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柔顺性和成膜性,以及极性物质溶解无机盐的性能,制得了有较高离子传导率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膜.极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高氯酸锂的含量及温度对膜的离子传导性有影响。由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二醇双锂及高氯酸锂组成的共混体系其离子传导率室温达2.63×10-5Scm-1.当此体系不含高氯酸锂且醇锂含量较高时.随醇锂含量增加膜离子传导率增加较快,室温下最高可达2.24×10-6cm-1,有可能得到性能较好的含聚乙二醇锂的单离子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 聚甲基硅氧烷 离子传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链带羧酸基团聚甲基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共混物润湿性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宝砚 张金彪 +1 位作者 曹春英 吕风柱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75-278,共4页
合成了单体烯丙氧基苯甲酸,通过接枝共聚合的方法把它接枝到含氢硅氧烷上,得到共聚物。这些共聚物具有较高的Tg和热分解温度,在空气中热失重为2%、5%时相对应的温度分别为350℃和486℃。粘度测定表明,它们在低浓度时,... 合成了单体烯丙氧基苯甲酸,通过接枝共聚合的方法把它接枝到含氢硅氧烷上,得到共聚物。这些共聚物具有较高的Tg和热分解温度,在空气中热失重为2%、5%时相对应的温度分别为350℃和486℃。粘度测定表明,它们在低浓度时,ηsp/C反而较高,具有离聚物的溶液性能;把它作为增容剂与聚乙烯和尼龙66在265℃下共混,该共混物的润湿性随尼龙66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丙氧基苯甲酸 硅氧烷 共混 聚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Ⅱ)原料配比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丽华 王香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3-96,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对乳液的界面张力、表观粘度、乳胶的结构形态分析,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用量、乳化剂用量影响乳液稳定性的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乳胶粒子的核壳(或草莓型)结构...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对乳液的界面张力、表观粘度、乳胶的结构形态分析,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用量、乳化剂用量影响乳液稳定性的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乳胶粒子的核壳(或草莓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复合乳液的相分离,有利于乳液的稳定。当PHMS为单体质量的16%、AA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乳化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5%时,乳液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 丙烯酸酯乳液 原料配比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结构与涂层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香梅 高洁 +1 位作者 张丽华 李青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TEM照片显示乳胶粒子为核 壳型结构;FTIR、1HNMR和DSC谱图分析表明,高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化学键,且 无含氢聚硅氧烷的水解现象。用此共聚乳液...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TEM照片显示乳胶粒子为核 壳型结构;FTIR、1HNMR和DSC谱图分析表明,高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化学键,且 无含氢聚硅氧烷的水解现象。用此共聚乳液作棉织物涂层剂时涂层布在60℃下不发粘、-10℃下无裂痕;作 装饰布印花粘合剂时干、湿摩擦牢度分别为5、4级,200℃下测升华牢度时衬布无色差变化,且膜不泛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核壳型共乳胶 涂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溅射下聚甲基硅氧烷的结构重组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异男 王改平 阎福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61-62,共2页
以脉冲激光溅射作用于聚甲基硅氧烷 ,产物经真空升华分离和重结晶 ,得到了一种产物的单晶 .经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确定了其为具有 ( CH3Si O1 .5 ) 1 0 组成的硅氧烷 ,该种产物具有多环立体空间构型 .结果表明 ,在脉冲激光的作用下 ,反... 以脉冲激光溅射作用于聚甲基硅氧烷 ,产物经真空升华分离和重结晶 ,得到了一种产物的单晶 .经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确定了其为具有 ( CH3Si O1 .5 ) 1 0 组成的硅氧烷 ,该种产物具有多环立体空间构型 .结果表明 ,在脉冲激光的作用下 ,反应物的链状结构发生解离 ,并在等离子体条件下进行结构重组 ,生成了具有立体空间构型的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溅射 聚甲基硅氧烷 结构重组 空间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程柳军 刘琼琼 +2 位作者 杨林 林雅铃 张安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28,33,共5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开环共聚法合成了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和含氢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DMS-co-PHMS)。研究...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氢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开环共聚法合成了一系列相对分子质量和含氢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PDMS-co-PHMS)。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搅拌速度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含氢量以及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现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含氢比例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的可控合成;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以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可控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19×103~3.01×103的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2h,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搅拌速度为40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开环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相对分子质量 含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分散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欧阳昌伟 王翔 +1 位作者 杨军 黄显扬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9-101,共3页
采用沉淀聚合方法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为原料,制备微米级聚甲基硅氧烷微球,其粒径呈单分散性分布。研究了反应体系中油水质量比(MTMS与去离子水质量比)、反应温度、搅拌频率、催化溶液pH等对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采用沉淀聚合方法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为原料,制备微米级聚甲基硅氧烷微球,其粒径呈单分散性分布。研究了反应体系中油水质量比(MTMS与去离子水质量比)、反应温度、搅拌频率、催化溶液pH等对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水质量比和搅拌频率的提高,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粒径增加,粒径分布变宽;而反应温度的提高和催化溶液pH的增加使聚甲基硅氧烷微球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硅氧烷微球 沉淀 单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接聚甲基硅氧烷/乙基纤维素/ZSM-5三元复合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文强 徐双平 +10 位作者 贾宏葛 徐靖宇 刘达 张明宇 蘧延庆 周海亮 张羽舒 杨国兴 赵雯雯 王馨甜 查雨欣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7-161,共5页
以四氢呋喃(THF)为溶剂,在高速搅拌下辅于超声振荡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丁二烯桥接聚甲基氢硅氧烷(BBPMS)/乙基纤维素(EC)/ZSM-5三元铸膜液、涂膜制得了一系列BBPMS/EC/ZSM-5三元复合膜。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膜的结... 以四氢呋喃(THF)为溶剂,在高速搅拌下辅于超声振荡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丁二烯桥接聚甲基氢硅氧烷(BBPMS)/乙基纤维素(EC)/ZSM-5三元铸膜液、涂膜制得了一系列BBPMS/EC/ZSM-5三元复合膜。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薄膜拉伸强度测试仪、热失重分析和气体透过仪对膜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制得的三元复合膜表面致密平整、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耐热性及力学性能;三元复合膜对CO的透过系数达到了822Barrer,是EC/ZSM-5混合基质膜的29.8倍;当BBPMS掺杂量在80%~90%时,BBPMS/EC/ZSM-5三元复合膜的CO/N气体透过分离性能接近Robeson 08年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纤维素 丁二烯桥接甲基硅氧烷 ZSM-5 复合膜 气体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2
作者 李亚莎 田泽 +3 位作者 王璐敏 庞梦昊 曾跃凯 赵光辉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为分析表面接枝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石墨烯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纯PDMS、未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以及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接枝密度分别为6%和12%)改性PDMS进行建模,从微观角度对比... 为分析表面接枝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石墨烯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纯PDMS、未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以及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接枝密度分别为6%和12%)改性PDMS进行建模,从微观角度对比分析改性后PDMS热力学性能的提升。模拟结果表明,在PDMS中掺杂石墨烯或在石墨烯表面接枝KH550后再与PDMS混合,均能改善PDMS热导率、玻璃化转变温度、自由体积、均方位移及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和结合能等热力学性能。在含水模型中,接枝密度为6%和12%的表面接枝KH550石墨烯改性PDMS相较于纯PDMS 250 K热导率分别提高25.6%和21.6%,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提高70 K和77 K。对比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的含水与不含水的模型可知,水分子能够提高均方位移,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减小自由体积,同时水分子扩散系数及结合能随温度与接枝密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减少冰闪电压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研发输电线路融冰、疏水性材料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硅氧烷(PDMS) 硅烷偶联剂 KH550 热导率 扩散系数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修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膜的制备及其CO_(2)/N_(2)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文 王波 +2 位作者 冯晗俊 李桃 肖睿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6,共6页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被广泛用作气体分离复合膜中间层,但强疏水性的PDMS与大多数CO_(2)选择性材料界面粘附弱,严重影响膜分离性能和使用寿命,故需要进行表面改性。以无纺布基聚砜膜为支撑层,PDMS为选择层,通过添加氨基交联剂、预交联...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被广泛用作气体分离复合膜中间层,但强疏水性的PDMS与大多数CO_(2)选择性材料界面粘附弱,严重影响膜分离性能和使用寿命,故需要进行表面改性。以无纺布基聚砜膜为支撑层,PDMS为选择层,通过添加氨基交联剂、预交联和控制热处理等方式制备了氨基修饰的PDMS复合膜,实现了PDMS表面功能改性和亲水性改善,同时有效抑制了带侧链基团的交联剂对膜空间结构的破坏,保持了CO_(2)高渗透通量与高选择性。研究了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用量对复合膜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APTMS)∶m(PDMS)=0.8时复合膜综合性能最优,其CO_(2)渗透率为5437.407GPU,CO_(2)/N_(2)选择性为10.680;m(APTMS)∶m(PDMS)大于0.4时,复合膜表面水接触角小于91°,相较于未改性PDMS复合膜水接触角(117.84°),水接触角降幅超过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 亲水性改善 复合膜 CO_(2) 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中12种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海绵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GC-MS法检测
14
作者 梁未未 刘悦 +4 位作者 林贤文 朱焕慧 孙立敏 陈晓晖 王松才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4-470,共7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疏水多孔聚二甲基硅氧烷海绵辅助的分散液液微萃取装置(PDMS-Sponge-DLLME),并实现了对尿液中12种常见苯二氮卓类(BZDs)安眠药的快速高效提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直接进样完成检验鉴定。通过方糖提供的骨架实现疏... 设计了一种基于疏水多孔聚二甲基硅氧烷海绵辅助的分散液液微萃取装置(PDMS-Sponge-DLLME),并实现了对尿液中12种常见苯二氮卓类(BZDs)安眠药的快速高效提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直接进样完成检验鉴定。通过方糖提供的骨架实现疏水多孔有机PDMS海绵材料的制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其微观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合医用注射器、磁搅拌子及橡胶堵头完成该萃取装置的组装,利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在最优条件下,尿液中12种常见安眠药在0.1~1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25~0.200μg/mL,定量下限为0.050~0.400μg/mL,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64.4%~112%,相对标准偏差为0.80%~9.4%。该新型分散液液微萃取装置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对尿液中安眠药的高效提取、富集,借助GC-MS即可实现快速检验,具有绿色、高效、简便、廉价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硅氧烷海绵 分散液液微萃取 苯二氮卓类药物 尿液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硼酸疏水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如妹 孔雀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48,共5页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硼酸(BA)之间的酯交换合成疏水整理剂PDMS-BA,并通过浸渍法将PDMS-BA整理到棉织物上。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面元素分析、接触角、透气性、透湿性、断裂强力和化学稳定性等对PDMS-BA及其整理的棉织物进...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硼酸(BA)之间的酯交换合成疏水整理剂PDMS-BA,并通过浸渍法将PDMS-BA整理到棉织物上。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面元素分析、接触角、透气性、透湿性、断裂强力和化学稳定性等对PDMS-BA及其整理的棉织物进行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整理后棉织物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可达到137.5°,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耐久性;而透气性、透湿性和断裂强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不影响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整理 棉织物 疏水 甲基硅氧烷 硼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原位固化3D打印装置及工艺
16
作者 苏炼 封森文 +2 位作者 谢英睿 栾丛丛 姚鑫骅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3-981,共9页
针对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3D打印的前驱体中加入的特定添加剂的缺陷以及PDMS固化时间长的问题,提出基于热场辅助的PDMS原位固化打印新方法,设计搭建原位固化3D打印平台.通过正交试验获取打印成型平台面与成型面丝材的最优工艺参数组... 针对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3D打印的前驱体中加入的特定添加剂的缺陷以及PDMS固化时间长的问题,提出基于热场辅助的PDMS原位固化打印新方法,设计搭建原位固化3D打印平台.通过正交试验获取打印成型平台面与成型面丝材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基于最优工艺参数组合打印了倾斜结构、仿生结构及Y型气管支架3种典型复杂结构,实现了在打印平台内PDMS制件的原位快速固化成型.该方法拓展了PDMS及同类热固性材料在复杂结构件打印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硅氧烷(PDMS) 原位固化 3D打印 成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基热界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7
作者 伍治国 盛鑫鑫 +1 位作者 王智彬 陈颖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熔融混合法制备了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封装低熔点合金的热界面材料,通过腔室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扩增检测分析仪器研究了其传热强化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的导热系数为1.23 W/(m·K),为纯PDMS导热系数的4.56倍,同时... 采用熔融混合法制备了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封装低熔点合金的热界面材料,通过腔室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扩增检测分析仪器研究了其传热强化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的导热系数为1.23 W/(m·K),为纯PDMS导热系数的4.56倍,同时兼具良好的柔韧性和可模塑成任何形状的能力,能够有效消减接触热阻。将该材料应用于核酸检测设备时,升温和降温的响应时间比未应用该材料的设备分别缩短了22.2%和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硅氧烷 温度控制 热界面材料 低熔点合金 传热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修饰生物炭吸附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效能与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薛禄 钟豪杰 +3 位作者 张建 王艳龙 胡术刚 刘华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07,813,共7页
用磷酸活化法制备秸秆生物炭,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表面疏水改性,借助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测量仪(FTIR)、接触角测量仪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进行表征,探究生物炭疏水改性对水体中典型多环芳烃(PAHs)(菲、... 用磷酸活化法制备秸秆生物炭,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表面疏水改性,借助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测量仪(FTIR)、接触角测量仪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进行表征,探究生物炭疏水改性对水体中典型多环芳烃(PAHs)(菲、苊、萘)的强化吸附效能与机制。结果表明PDMS疏水改性生物炭对菲、苊和萘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提升23%,33%和14%,疏水改性生物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以化学吸附为主;等温线模型拟合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更符合实验结果,为多分子层吸附。FTIR光谱图显示,疏水改性后的生物炭表面检测出一种新的Si—O—Si键,说明PDMS涂层对生物炭进行了表面修饰,同时PDMS涂层导致生物炭表面水接触角增大10°左右。PDMS疏水涂层提高了生物炭的疏水性能,从而有效提升生物炭对疏水性多环芳烃的吸附性能,PDMS疏水改性为强化生物炭吸附水体中PAHs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多环芳烃 甲基硅氧烷 疏水涂层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分子量-折射率模型研究
19
作者 钟东霖 介素云 +2 位作者 杜淼 潘鹏举 单国荣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6,共7页
聚硅氧烷是应用广泛的一种特种有机硅材料,折射率是衡量聚硅氧烷性能的重要指标。应用基团贡献法建立了适用于聚苯基甲基硅氧烷体系的分子量-折射率模型,结合自由体积理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能够根据分子量和温度有效地预... 聚硅氧烷是应用广泛的一种特种有机硅材料,折射率是衡量聚硅氧烷性能的重要指标。应用基团贡献法建立了适用于聚苯基甲基硅氧烷体系的分子量-折射率模型,结合自由体积理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能够根据分子量和温度有效地预测聚苯基甲基硅氧烷的折射率,相对误差在±0.2%范围内。根据修正后的模型阐述了分子量、温度对折射率的影响:折射率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升高,最终趋于一定值;折射率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下降。研究结果可为高折射率聚硅氧烷的设计与合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团贡献 折射率 模型 苯基甲基硅氧烷 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弹性体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宸辉 王璐 +5 位作者 刘晓骏 吴治诚 井新利 樊威 张承双 王淑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1-190,共10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s)可以将机械能转为电能,是重要的能量收集技术之一。TENG由于成本低、效率高且输出功率大,被广泛用于微纳电源、自供电传感器、大规模海...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s)可以将机械能转为电能,是重要的能量收集技术之一。TENG由于成本低、效率高且输出功率大,被广泛用于微纳电源、自供电传感器、大规模海洋能量收集和高压直接电源等领域。TENG的输出性能主要取决于摩擦电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由于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生物相容性及负极性是优异的负摩擦电材料。文中综述了PDMS作为负摩擦电材料的优势,探讨了PDMS的物理改性或化学改性对TENG性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PDMS基TENG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电纳米发电机 甲基硅氧烷弹性体 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