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6-HSL信号及群体淬灭对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菌藻共栖体系的调控作用
1
作者 乔真 李佳霖 秦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62,共11页
为探究细菌群体感应己酰-L-高丝氨酸内酯(N-hexanoyl-L-Homoserine lactone,C6-HSL)信号和群体淬灭作用对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生长及藻菌互作关系的调控作用,以采集自南黄海中部表层海水的聚球藻富集样品进行培养实验,使用流式细... 为探究细菌群体感应己酰-L-高丝氨酸内酯(N-hexanoyl-L-Homoserine lactone,C6-HSL)信号和群体淬灭作用对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生长及藻菌互作关系的调控作用,以采集自南黄海中部表层海水的聚球藻富集样品进行培养实验,使用流式细胞术、高通量测序检测培养体系的细胞丰度、群落组成;构建共现性网络,明确C6-HSL对培养体系中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C6-HSL信号可以促进聚球藻生长,7 d培养周期结束时实验组中聚球藻丰度约为对照组的1.83倍,而对细菌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C6-HSL信号改变了培养体系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其中α-变形菌中Rhodobacteraceae和Thalassospira属的占比升高,而γ-变形菌中Marinobacter属的占比下降,构建的共现性网络显示体系中微生物互作程度和网络紧密度均降低。分离聚球藻共栖细菌,筛选获得具有C6-HSL群体淬灭活性的6株菌,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株)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株),可以通过胞内途径实现群体淬灭;群体淬灭活性菌能够促进聚球藻生长,且群体淬灭活性强的菌株促生作用更强。本研究论证了群体感应C6-HSL信号和细菌的群体淬灭能力对聚球藻和共栖细菌的互作关系有调控作用,为后续深入探索基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作用的藻菌互作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球藻 群体感应抑制活性 藻菌相互作用 C6-HSL CV0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 625)藻胆体-类囊体膜光谱特性和光能传递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路荣昭 王淑芝 +1 位作者 关志英 张正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68-371,共4页
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 625)属于蓝藻。在蓝藻的光合膜(类囊体)的外表面排列着许多藻胆蛋白的大分子聚集体——藻胆体。藻胆体的主要功能是捕获并将已捕获的光能传递给类囊体膜上的叶绿素a进行光合作用。藻胆体是由藻胆蛋... 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 625)属于蓝藻。在蓝藻的光合膜(类囊体)的外表面排列着许多藻胆蛋白的大分子聚集体——藻胆体。藻胆体的主要功能是捕获并将已捕获的光能传递给类囊体膜上的叶绿素a进行光合作用。藻胆体是由藻胆蛋白和连接多肽(linker polypeptidea)所组成,它们都是亲水性,因此在分离蓝藻类囊体膜时,藻胆体极易解离和丧失。过去研究蓝藻类囊体膜时只注意分离具有高光化学活性的类囊体膜而未曾考虑如何保持类囊体膜上的藻胆体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胆体 球藻 类囊体 光能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 生长条件研究
3
作者 韩宝芹 戴继勋 +2 位作者 杨木青 周先碗 茹柄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共4页
以转基因聚球藻为材料,研究了 其在f/2培养液中培养时,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培养液起始pH和盐度对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该聚球藻培养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5℃,光照强度5000lx,培养液起始pH8.5,盐度1 5~30。
关键词 球藻 生长条件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中活性物质分离及活性研究
4
作者 赵小惠 孙利芹 +2 位作者 刘红辉 汲红丽 卫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6,70,共6页
分别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聚球藻(Synechococcus)乙醇浸膏进行萃取,获得三种有机相粗提物,其后跟踪检测其抗菌、抗氧化活性,并采用GC-MS分析粗提取的化学组成,确定了石油醚相和正丁醇相的各20种成分。活性跟踪结果显示,石油... 分别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聚球藻(Synechococcus)乙醇浸膏进行萃取,获得三种有机相粗提物,其后跟踪检测其抗菌、抗氧化活性,并采用GC-MS分析粗提取的化学组成,确定了石油醚相和正丁醇相的各20种成分。活性跟踪结果显示,石油醚相萃取物的抗菌和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为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水相提取物没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对活性较好的石油醚相依次进行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分离获得一单体化合物,应用1H 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为β-谷甾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藻 溶剂提取 化合物分离 抗菌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聚球菌(Synechococcus spp.)蓝细菌的分布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三军 肖天 +1 位作者 李洪波 徐剑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4-540,共7页
自2002—2004年应用表面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对胶州湾聚球菌(Synechococcusspp.)蓝细菌的季节变化、月变化及其对浮游植物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Synechococcusspp.丰度处于0.16×104—21×104cells/ml之... 自2002—2004年应用表面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对胶州湾聚球菌(Synechococcusspp.)蓝细菌的季节变化、月变化及其对浮游植物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Synechococcusspp.丰度处于0.16×104—21×104cells/ml之间,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相差约两个数量级,其中夏天Synechococcusspp.丰度最高,春、秋季相当,冬季最低。夏季Synechococcusspp.丰度平均值约是冬季的3—4倍。Synechococcusspp.的季节变化呈现一定周期性。Synechococcusspp.月最高值(21×104cells/ml)出现在8月的B2站表层,最低值(0.15×104cells/ml)出现在12月A1站表层。对18个月的胶州湾Synechococcusspp.水平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口和近岸区域Synechococcusspp.丰度相对较高。以D8站为典型站位对Synechococcusspp.垂直分布进行的分析发现,不同季节Synechococcusspp.最大值出现的水深不同。胶州湾Synechococcusspp.在总浮游植物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在0.2%—77%之间,平均为4.7%。此外,对2003—2004年温度与Syne-chococcusspp.丰度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两者呈正线性相关(相关系数达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蓝细菌球菌属(synechococcus spp.) 分布 初级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球藻PCC7002 phoR基因的鉴定及其在磷稳态中的功能
6
作者 孙巧伟 冯苗苗 +2 位作者 陈思宁 陈未中 姜海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93-1401,共9页
为探究蓝藻低磷适应机制,研究鉴定了海洋聚球藻PCC7002中可能的磷调控基因phoR(A2100),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PhoR蛋白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phoR基因长度为1296bp,编码431个氨基酸,PhoR蛋白由PAS、HisKA和HATPase_c三部分结构域组... 为探究蓝藻低磷适应机制,研究鉴定了海洋聚球藻PCC7002中可能的磷调控基因phoR(A2100),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PhoR蛋白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phoR基因长度为1296bp,编码431个氨基酸,PhoR蛋白由PAS、HisKA和HATPase_c三部分结构域组成,在不同蓝藻物种中序列较为保守。随后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PhoR重组蛋白,并制备其鼠源多克隆抗体,检测了PhoR在聚球藻PCC7002中缺磷诱导时的表达变化,证明PhoR蛋白在磷缺乏时大量诱导表达。为探究PhoR在聚球藻PCC7002中的生理功能,通过缺失突变获得了Mut-phoR突变株,并分析了其生理表型,发现Mut-phoR突变株在磷限制条件下出现显著的生长缺陷及光合作用的损伤,证明PhoR是聚球藻PCC7002适应低磷环境不可缺少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蓝藻的低磷适应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R 原核表达 基因敲除 多克隆抗体制备 球藻PCC70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春季南黄海聚球藻生长率、被摄食消亡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乐凤凤 刘诚刚 +2 位作者 郝锵 翟红昌 周光东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1期34-41,共8页
2009年春季(3—4月)在南黄海海域采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测定了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的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研究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根据生长率估算了聚球藻碳生物量、碳生产力及... 2009年春季(3—4月)在南黄海海域采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测定了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的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研究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根据生长率估算了聚球藻碳生物量、碳生产力及其对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真光层内,聚球藻平均生长率为(0.61±0.84)/d,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23±0.35)/d,两者均明显受温度、盐度和透明度的影响。聚球藻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平面分布格局均是近岸(>0.3/d)高于中央海域(<0.3/d);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的高生长率大多出现在次表层(10%I0)。聚球藻生长率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查海域聚球藻的碳生物量平均值为(0.86±0.81)mg/m3(以C计),占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比率较低,仅为12.6%,碳生产力更低,平均值为(0.25±0.24)mg/(m2·d)(以C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球藻synechococcus 生长率 被摄食消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小球藻和几种低聚糖对益生菌增殖和酸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晓晴 王榆元 +2 位作者 周春宏 杨新娟 曾晓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8-162,共5页
研究低聚果糖、水苏糖以及它们和蔗糖的组合对酸奶益生菌增殖的影响,并研究酸奶中添加小球藻粉对酸奶益生菌增殖及酸奶品质改进的影响。选用酵母菌发酵法对小球藻进行脱腥,果胶为稳定剂,发现酸奶制品中单一添加水苏糖和低聚果糖或两者... 研究低聚果糖、水苏糖以及它们和蔗糖的组合对酸奶益生菌增殖的影响,并研究酸奶中添加小球藻粉对酸奶益生菌增殖及酸奶品质改进的影响。选用酵母菌发酵法对小球藻进行脱腥,果胶为稳定剂,发现酸奶制品中单一添加水苏糖和低聚果糖或两者组合都能促进益生菌的生长,而添加小球藻粉对于菌的生长及酸奶的营养和风味较有益。再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小球藻酸奶配方,最后确定较优配方为:10%脱脂奶粉、3%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质量比1:1)、5%蔗糖、3%低聚果糖、1%水苏糖及1%小球藻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奶 益生菌 果糖 水苏糖 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球藻类金属硫蛋白的纯化及部分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郭祥学 陈正佳 +2 位作者 但春涛 施定基 茹炳根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6期699-703,共5页
单细胞蓝藻(Synechococussp.PCC7942)以50μmol/LZn2+诱导8d后收集,破碎取上清液经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及反相HPLC纯化得到类金属硫蛋白,产率为每升培养液收集1.5g鲜藻,得2.5m... 单细胞蓝藻(Synechococussp.PCC7942)以50μmol/LZn2+诱导8d后收集,破碎取上清液经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及反相HPLC纯化得到类金属硫蛋白,产率为每升培养液收集1.5g鲜藻,得2.5mg纯品.其单体分子量为8750,N未端测定为缬氨酸,氨基酸组成分析得每分子(56个氨基酸)含10个半胱氨酸,疏水氨酸较多,且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原子吸收光谱测得每分子蛋白结合4个二价金属.以上表明,该种类金属硫蛋白与哺乳动物金属硫蛋白结构差异很大,可能只是一种进化上的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藻 类金属硫蛋白 纯化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转胸腺素α1基因聚球藻对小鼠T细胞亚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仁海 章军 +4 位作者 周克夫 徐虹 徐惠娟 楼士林 黄守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7-520,共4页
为探讨口服后转胸腺α1(Tα1)基因聚球藻对T细胞亚群的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野生藻组、转化藻(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和日达仙组,用灌服的方式,给予空白对照组20mL·kg^(-1)的生理盐水,野生藻组0.4g·kg^(-1)的... 为探讨口服后转胸腺α1(Tα1)基因聚球藻对T细胞亚群的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野生藻组、转化藻(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和日达仙组,用灌服的方式,给予空白对照组20mL·kg^(-1)的生理盐水,野生藻组0.4g·kg^(-1)的野生聚球藻;转化藻小、中、大剂量组,分别0.2g·kg^(-1)、0.4g·kg^(-1)和0.6g·kg^(-1)的转Tα1基因聚球藻;日达仙组则肌注给予3.2mg·kg^(-1)的胸腺素α1(日达仙)。结果表明转Tα1基因藻口服后可显著提高CD3亚群水平,显著提高CD4亚群水平,明显提高CD4/CD8的比值。提示转Tα1基因聚球藻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胸腺素α1基因球藻 小鼠 T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蓝藻 免疫增强剂 口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源和初始NaHCO_3浓度对转Tα1基因聚球藻7942生长与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笃 李元广 +2 位作者 叶勤 魏晓东 章军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6-80,共5页
研究了氮源和初始NaHCO3浓度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与胸腺素α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适的氮源为NaNO3,NaNO3浓度低于 1g/L时 ,增加NaNO3浓度能提高藻细胞的生长和表达 ,但 1~ 2 .5 g/LNaNO3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与表达没有... 研究了氮源和初始NaHCO3浓度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与胸腺素α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适的氮源为NaNO3,NaNO3浓度低于 1g/L时 ,增加NaNO3浓度能提高藻细胞的生长和表达 ,但 1~ 2 .5 g/LNaNO3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与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最适的初始NaHCO3浓度为 8.0 g/L。生长在 8.0 g/L初始NaHCO3浓度培养基中藻细胞密度和胸腺素α1最大表达能力分别为BG 11培养基中的 1.94倍和 2 .0 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HCO3 球藻 氮源 胸腺素 NaNO3 转基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细长聚球藻中的积累及其毒性效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智泉 刘永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7,共5页
用 100μg/L 的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细长聚球藻,研究了 MC-RR 在藻细胞中的积累及其对细长聚球藻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MC-RR 能在细长聚球藻中迅速积累,而细长聚球藻具有较强的降解 MC-RR 的能力,MC-RR 对细长聚球藻的... 用 100μg/L 的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细长聚球藻,研究了 MC-RR 在藻细胞中的积累及其对细长聚球藻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MC-RR 能在细长聚球藻中迅速积累,而细长聚球藻具有较强的降解 MC-RR 的能力,MC-RR 对细长聚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C-RR 处理后,活性氧(ROS)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则有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以上结果说明,细长聚球藻细胞在 MC-RR 处理下,膜脂过氧化加剧,受到氧化胁迫;GSH、GST、GPX 在清除活性氧,抵抗 MC-RR 的毒性伤害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细长球藻 生长 抗氧化系统 积累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聚球藻脂溶性化合物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江红霞 郑怡 +1 位作者 林雄平 孔祥会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6-69,共4页
从铜绿聚球藻中提取粗脂,经硅胶柱层析将粗脂分离成石油醚洗脱组分(非极性脂)、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极性脂),并对粗脂和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抗甘薯薯瘟病、玉米大斑病、稻瘟病3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粗脂对... 从铜绿聚球藻中提取粗脂,经硅胶柱层析将粗脂分离成石油醚洗脱组分(非极性脂)、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极性脂),并对粗脂和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抗甘薯薯瘟病、玉米大斑病、稻瘟病3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粗脂对3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苯洗脱组分在脂溶性化合物中含量最高(占56.36%)且抗菌活性最强;石油醚洗脱组分含量最少(占15.13%)且无抗菌活性。对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苯洗脱组分主要含有3种酯类化合物,乙醇洗脱组分富含脂肪酸成分。铜绿聚球藻的抗菌活性是其脂溶性化合物中各种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球藻 植物病原菌 粗脂 洗脱组分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对聚球藻7942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邓祥元 成婕 +1 位作者 周伟华 黄雪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1-283,共3页
为了研究紫外辐射对微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聚球藻7942(Synechococcus sp.PCC 7942)为材料,分析UV-B对其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强度的UV-B辐射(>5.5μW/cm2)严重抑制聚球藻的生长;聚球藻中叶绿素a及可溶性蛋白质... 为了研究紫外辐射对微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聚球藻7942(Synechococcus sp.PCC 7942)为材料,分析UV-B对其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强度的UV-B辐射(>5.5μW/cm2)严重抑制聚球藻的生长;聚球藻中叶绿素a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UV-B辐射强度及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着UV-B辐射强度及时间的增加,藻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表明UV-B辐射可损伤藻细胞内的色素、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或抑制其合成,从而抑制聚球藻的生长。藻细胞中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平衡逐渐被打破,ROS开始过量积累,使细胞遭受严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球藻 生长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对细长聚球藻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胡智泉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5-158,共4页
采用改良的微囊藻毒素提取、制备方法可获得一定纯度的MC。经HPLC分析 ,MC RR的含量在 95 %以上。用微囊藻毒素处理细长聚球藻 ,发现毒素能显著抑制聚球藻的生长 ,降低聚球藻的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不可溶碳水化合物含量 ,改变PC/Chl比... 采用改良的微囊藻毒素提取、制备方法可获得一定纯度的MC。经HPLC分析 ,MC RR的含量在 95 %以上。用微囊藻毒素处理细长聚球藻 ,发现毒素能显著抑制聚球藻的生长 ,降低聚球藻的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不可溶碳水化合物含量 ,改变PC/Chl比值 ,抑制光合系统PSⅡ活性 ,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减弱 ,生化反应减慢 ,从而抑制该藻的细胞分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细长球藻 生长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可溶性蛋白 碳水化合物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聚球藻PCC7942及其野生藻的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琨 魏文铃 +1 位作者 郑成已 徐惠娟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310-314,共5页
通过考察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培养基初始pH和碳、氮源浓度等单因子对转人源胸腺肽α1基因聚球藻PCC7942及其野生藻生长的影响,对其中NaHCO3浓度、KNO3浓度和初始pH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获得以BG-11为基础的培养基成分的最佳组... 通过考察培养温度、光照强度、培养基初始pH和碳、氮源浓度等单因子对转人源胸腺肽α1基因聚球藻PCC7942及其野生藻生长的影响,对其中NaHCO3浓度、KNO3浓度和初始pH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获得以BG-11为基础的培养基成分的最佳组合及最适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转化藻于28℃,光照强度1500Lx,往复式光照摇床转速75r/min,初始pH=9.0,NaH-CO330mg/L,KNO31.7g/L(其他同BG-11培养基)培养;野生藻于28℃,光照强度2000Lx,往复式光照摇床转速75r/min,初始pH=9.0,NaHCO340mg/L,KNO32.2g/L(其他同BG-11培养基)培养,藻细胞生物量均得到有效地提高,其比增殖速率分别达0.375d-1和0.382d-1,比优化前分别增加106%和99%,这为微藻的进一步高密度放大培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球藻PCC 7942 人源胸腺素α1 正交试验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对转基因聚球藻7942生长、表达等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笃 李元广 +2 位作者 叶勤 魏晓东 章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CO2 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胸腺素α1表达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CO2 对藻细胞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通入空气与 5 %CO2 空气对藻细胞线性生长速率和最终藻细胞浓度影响也不显著 ... 研究了不同浓度CO2 对转基因聚球藻 794 2生长、胸腺素α1表达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CO2 对藻细胞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通入空气与 5 %CO2 空气对藻细胞线性生长速率和最终藻细胞浓度影响也不显著 ;高浓度CO2 会减少NO-3 的吸收 ,提高硝酸还原酶的活性 ,这表明NO-3 的吸收与还原是不偶联的。低浓度CO2 对藻细胞的生化组成和胸腺素α1表达没有影响。而高浓度的CO2 明显降低可溶性蛋白及光合色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蓝蛋白的含量 ,胸腺素α1含量也显著降低。不同CO2 浓度培养的藻细胞P I曲线表明 ,不同浓度的CO2 对藻细胞的光合作用效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生长在高浓度CO2 中藻细胞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转基因 球藻 生长 表达 胸腺素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方法优化聚球藻7002嗜铁素的发酵条件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风正 曾名湧 吴浩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24-228,232,共6页
为提高聚球藻7002嗜铁素的产量,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则,设计温度、p H、碳源、氮源4因素3水平响应面实验,以嗜铁素的相对含量为响应值优化聚球藻7002的发酵条件。... 为提高聚球藻7002嗜铁素的产量,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则,设计温度、p H、碳源、氮源4因素3水平响应面实验,以嗜铁素的相对含量为响应值优化聚球藻7002的发酵条件。实验所得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1.7℃,p H 8.28,葡萄糖添加量14.47 g/L,氯化铵添加量0.19 g/L。聚球藻7002在优化所得条件下发酵15 d后,嗜铁素的相对含量达到95.42%,优化前仅为64.53%,嗜铁素的相对含量提高47.87%。响应面优化嗜铁素发酵条件的效果是显著的,嗜铁素产量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藻7002 嗜铁素 发酵条件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生角毛藻、小球藻对砷和磷的分辨 被引量:2
19
作者 洪华生 潘用树 商少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27-433,共7页
通过藻类培养实验,表明福建九龙江河口藻类优势种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 Lauders)和广盐种小球藻(chlorella sp.)对砷酸盐和磷酸盐具有分辨能力。用^(14)C和^(32)P示踪方法测得不同浓度砷(5—40μg/L)对这两种藻类的光合作用... 通过藻类培养实验,表明福建九龙江河口藻类优势种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 Lauders)和广盐种小球藻(chlorella sp.)对砷酸盐和磷酸盐具有分辨能力。用^(14)C和^(32)P示踪方法测得不同浓度砷(5—40μg/L)对这两种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吸收磷的速率均不产生影响。即使在磷几乎耗尽的情况下,该浓度范围砷对两种藻既不产生毒性效应,也不能代替磷酸盐维持藻细胞的生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角毛藻 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小鼠金属硫蛋白-Ⅰ基因聚球藻7002对重金属耐受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文炉 赵飞飞 +1 位作者 曹照根 茹炳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70,共5页
研究了野生和转小鼠金属硫蛋白-Ⅰ(mMT-Ⅰ)基因聚球藻7002对Pb、Hg、Cd、Mg、Ni、Cu、Co、Zn和As9种重金属元素的耐受性,以及重金属对藻细胞生长的半抑制浓度(IC50),并与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旨在为转基因藻的工业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研究了野生和转小鼠金属硫蛋白-Ⅰ(mMT-Ⅰ)基因聚球藻7002对Pb、Hg、Cd、Mg、Ni、Cu、Co、Zn和As9种重金属元素的耐受性,以及重金属对藻细胞生长的半抑制浓度(IC50),并与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旨在为转基因藻的工业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转mMT-Ⅰ基因聚球藻7002每单位OD750最高可耐受4~5mmol/L的Pb2+、0.4~0.6mmol/L的Cd2+和0.8~1.2mmol/L的Hg2+,耐受性系数分别为1712.4~2140.5、92.9~139.4、331.6~497.3mg/g;相比野生聚球藻7002,它对Pb2+、Cd2+的耐受性提高了4~5倍,对Hg2+的耐受性提高了100倍左右。野生聚球藻7002的重金属耐受性系数(mg/g)大小依次为:As(Ⅲ)>Pb2+>Mg2+>Zn2+>Cu2+>Ni2+>Cd2+>Co2+>Hg2+,而转mMT-Ⅰ基因聚球藻7002的重金属耐受性系数(mg/g)大小依次为:As(Ⅲ)>Mg2+>Pb2+>Hg2+>Zn2+>Cu2+>Cd2+>Ni2+>Co2+。转mMT-Ⅰ基因聚球藻7002在重金属溶液中生长的IC50明显大于野生聚球藻7002和其他藻,其对Pb2+、Cd2+和Hg2+的IC50分别为96.60(72h)、3.94(72h)、7.57(96h)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金属硫蛋白-Ⅰ 球藻7002 转基因 重金属耐受性 I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