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怀菊花茎叶中聚炔类化合物对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作者 王小兰 石静亚 +3 位作者 李孟 王滢清 郑晓珂 冯卫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42-1750,共9页
研究怀菊花茎叶中分离得到的聚炔类化合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探讨作用机制。采用ox-LDL(200μg... 研究怀菊花茎叶中分离得到的聚炔类化合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探讨作用机制。采用ox-LDL(200μg/mL)处理HUVECs细胞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同时给予聚炔类化合物1~10(100μg/mL)干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筛选出有细胞保护作用的目标化合物;采用目标化合物5和9(12.5、25、50、100μg/mL)干预细胞24 h,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率,酶联免疫(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细胞免疫印迹法(In-Cell Western)检测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2p100/p52与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Con)相比,模型组(ox-LDL)中的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ROS生成,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明显升高(P<0.01);与ox-LDL组相比,聚炔类化合物5和9可以明显提高HUVECs细胞的生存率、降低细胞凋亡率、ROS生成率,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分泌(P<0.05或P<0.01),下调NF-κB2 p100/p52、NF-κB p65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综上所述,怀菊花茎叶中聚炔苷类成分可以改善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菊花茎叶 聚炔类化合物 HUVECS 凋亡与炎症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CYP450基因家族鉴定及病原菌胁迫相关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那日松 杨莹 +3 位作者 王孟豪 关皓文 马心如 曹亚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4-46,共13页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酶是陆地植物中最大的酶蛋白基因家族,具广泛催化活性,参与植物多种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分析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CYP450基因家族成员的数量、序列特点、系统演化关系、...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酶是陆地植物中最大的酶蛋白基因家族,具广泛催化活性,参与植物多种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分析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CYP450基因家族成员的数量、序列特点、系统演化关系、在病原菌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和互作网络,为阐明番茄CYP450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通过HMM检索和BLAST比对2种方法在番茄中得到328条CYP450序列,归属于9个家族簇;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番茄CYP450蛋白大多为亲水性蛋白质,包含丰富的碱性氨基酸,主要定位于叶绿体和质膜;番茄叶霉病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诱导条件下的59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属7个家族簇,相同家族簇成员具相似蛋白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16个与聚炔类合成关键基因有相似表达模式的基因均来自CYP71和CYP72家族簇,它们可能在聚炔类合成通路的下游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功能还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聚炔类化合物 CYP450基因家族 番茄叶霉菌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楤木属FAD2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
作者 燕敬利 王孟豪 +3 位作者 刘艳艳 杨莹 王旭飞 曹亚男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8-498,共11页
聚炔类化合物(PAs)是一类主要由桔梗类植物产生、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特异性防御物质。其上游合成步骤由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催化。本文以PA的主要来源植物之一,桔梗类的五加科楤木属(Aralia)为研究对象,对楤木(A.elata(Miq.)Seem.)和龙... 聚炔类化合物(PAs)是一类主要由桔梗类植物产生、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特异性防御物质。其上游合成步骤由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催化。本文以PA的主要来源植物之一,桔梗类的五加科楤木属(Aralia)为研究对象,对楤木(A.elata(Miq.)Seem.)和龙眼独活(A.fargesii Franch.)的FAD2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保守基序、结构域、染色体分布、基因共线性、进化关系、分子演化速率以及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楤木属的FAD2基因家族经历了广泛扩张,这可能是通过全基因组加倍/片段重复实现的;不同功能的FAD2保守基序完全一致,但楤木属不同生活型(草本vs.木本)代表物种FAD2的保守基序却产生了分化;楤木中可能有4个不同功能的FAD2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不同。本研究可为后续楤木属的物种鉴定、聚炔类物质合成新基因的挖掘以及桔梗类植物具高度多样化PAs分子机制的揭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炔类化合物 脂肪酸去饱和酶2 楤木属 分子演化速率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人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魏春雁 《特产研究》 2001年第1期57-61,共5页
自越南人参(Panax vietnamensis Ha et Grushv.)地下部分分离出近50种二萜皂甙类化合物,其中24种新的达玛烷型皂甙命名为越南参皂甙R1~R24(Vinaginsenoside R1-R2... 自越南人参(Panax vietnamensis Ha et Grushv.)地下部分分离出近50种二萜皂甙类化合物,其中24种新的达玛烷型皂甙命名为越南参皂甙R1~R24(Vinaginsenoside R1-R24)。新皂甙的结构经化学方法和光谱方法推断。越南人参中皂甙类成分与人参及其它人参属栽培植物的皂甙类成分非常相似,但是,奥克梯隆醇型皂甙的含量,特别是珠子参甙-R2(majonoside R2, 5.29%)却惊人的高。越南人参的药理活化与人参特别相似。此外,它对致病链球菌具有显著的抗性,且治疗沙眼有效。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特征已使越南人参成为人参属中令人瞩目的一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人参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皂甙类化合物 聚炔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