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对肝细胞L-02的生长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任非 陈建海 +1 位作者 杨西晓 姜耀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26-1130,共5页
目的 研究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 (MMC PBCA MNPS)、PBCA MNPS和MF(磁流体 )以及MMC对正常人肝细胞株 (L 0 2细胞 )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乳化聚合法分别制备了PBCA MNPS与MMC PBCA MNPS;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 目的 研究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 (MMC PBCA MNPS)、PBCA MNPS和MF(磁流体 )以及MMC对正常人肝细胞株 (L 0 2细胞 )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乳化聚合法分别制备了PBCA MNPS与MMC PBCA MNPS;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MMC PBCA MNPS、PBCA MNPS、MF与MMC对L 0 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 ;用自动生化仪测定了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结果收稿日期 :2 0 0 4-0 2 -0 3 ,修回日期 :2 0 0 4-0 3 -19基金项目 :国家“863”资助项目 ( 2 0 0 2AA2 14 12 1) ;广东省攻关资助项目 ( 2 0 0 2C3 0 10 3 )作者简介 :任 非 ( 1974-) ,女 ,博士 ,研究方向 :生物药剂学 ,Tel:0 2 0 6164 1888 872 3 6,E mail:renfeisky @tom .com ;陈建海 ( 1947-)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生物高分子材料 ,生物药剂学不同浓度的MMC PBCA MNPS对L 0 2细胞的相对抑制率(RIR % )为 :10 0 %、15 1%、2 5 1%、32 1%、39 9%与 4 5 0 % ;不同浓度的PBCA MNPS的RIR %依次为 :1 8%、5 2 %、10 0 %、12 9%、15 1%与 2 9 9% ;不同MMC浓度的RIR %依次为 :2 2 1%、35 1%、4 6 1%、6 2 0 %、80 1%与 88 9%。MF不仅不抑制L 0 2细胞的生长 ,还有利于细胞的生长。按照相对生长率 (RGR % ) ,MMC PB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 MTT比色法 乳酸脱氢酶(LDH) 常人肝细胞株L-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4
2
作者 任非 陈建海 +1 位作者 姜耀东 陈志良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3,167,共4页
目的 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磁性纳米球。方法 乳化聚合法制备磁性纳米球的悬浮液,光子相关光谱仪和透射电镜测定磁性纳米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磁性纳米球中Fe含量。结果 获得了水溶性正癸酸稳定的Fe3O4磁流体... 目的 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磁性纳米球。方法 乳化聚合法制备磁性纳米球的悬浮液,光子相关光谱仪和透射电镜测定磁性纳米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磁性纳米球中Fe含量。结果 获得了水溶性正癸酸稳定的Fe3O4磁流体的粒径及其分布,以及载体浓度与稳定剂浓度对磁性纳米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论 首次在pH=6.3~6.4条件下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PBCA磁性纳米球的稳定悬浮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 磁性纳米 制备 表征 乳化合法 磁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血药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炜 陈建海 +3 位作者 任非 郭云波 阎玺庆 刘焰东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以乙腈∶醋酸钠缓冲液pH(15∶85)为流动相,使用LiChroCART LiChrospher RP-18(250 mm×4 mm,5 μm)色谱柱分...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以乙腈∶醋酸钠缓冲液pH(15∶85)为流动相,使用LiChroCART LiChrospher RP-18(250 mm×4 mm,5 μm)色谱柱分离;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5 nm.结果血浆中丝裂霉素C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4~1.00μg/ml,线性方程为:Y=16388X-17.17,r=0.9998.结论该方法简单实用,结果准确,适用于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制剂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氰基丙烯酸丁酯 磁性纳米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乳液聚合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 被引量:3
4
作者 彭亮 严微 +1 位作者 易昌凤 徐祖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28,共4页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再用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Fe3O4进行改性,制得稳定的水基磁流体。在自制的磁流体存在下,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单体,用微波辐射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Fe3O4/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再用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Fe3O4进行改性,制得稳定的水基磁流体。在自制的磁流体存在下,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单体,用微波辐射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Fe3O4/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得到了粒径为150 nm^200 nm,饱和磁化强度为20.23 emμ/g,粒径均一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乳液 磁性高分子微 氰基丙烯酸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抑制原位移植性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金柱 蔡卫华 +2 位作者 朱任飞 邵建国 窦志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在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将其分为生理盐水(NS)组、表阿霉素(EPI)组、EPI-BCA-MNPS组和EPI-PBCA-MNPS+磁场(EPI-P... 目的:探讨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在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将其分为生理盐水(NS)组、表阿霉素(EPI)组、EPI-BCA-MNPS组和EPI-PBCA-MNPS+磁场(EPI-PBCA-MNPS+MF)组进行实验;用药2周后解剖裸鼠,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并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并分析组织中细胞增殖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肿瘤体积抑制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I-PBCA-MNPS+MF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PI-PBCA-MNPS+MF组PCN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对裸鼠人肝癌模型有显著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表阿霉素氰基丙烯酸丁酯磁性纳米 原位移植模型 靶向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粒径对肝靶向性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申良方 王欣 +3 位作者 王骋 赵凯 刘新菊 申海菊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2-736,74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粒径的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riamy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ADM-PBCA-NP)及阿霉素(adriamycin,ADM)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差异,研究不同粒径的ADM-PBCA-NP对正常... 目的:观察不同粒径的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riamy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ADM-PBCA-NP)及阿霉素(adriamycin,ADM)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差异,研究不同粒径的ADM-PBCA-NP对正常肝脏的靶向性,旨在筛选出肝靶向性最好的ADM-PBCA-NP。方法:昆明种小鼠180只,随机分为游离ADM组、(22.3±6.2)nmADM—PBCA-NP组、(48.6±9.2)nmADM-PBCA-NP组、(101.9±20.3)nmADM—PBCA-NP组、(143.5±23.5)nmADM—PBCA-NP组和(194.2±28.4)nmADM-PBCA-NP组。每组30只,经小鼠尾静脉按2mg/kg的剂量分别注射上述ADM-PBCA-NP或游离ADM。每组于给药后5,15,30min,1,5,12h各处死5只小鼠,分别提取肝、肾、脾、心、肺、血浆样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DM的浓度。结果:12h以内除(22.3±6.2)nm组外,其他纳米粒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著高于游离ADM组(P〈0.05),而在心肌组织中未测到或ADM浓度显著低于游离ADM组(P〈0.05),肾脏组织中高浓度ADM维持时间不长;(101.9±20.3)nm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次为(143.5±23.5)nm组。(22.3±6.2)nm组的ADM浓度在肝、肾、心、脾、肺组织中均未测到。各纳米组小鼠肝脏中ADM浓度在各时间段缓慢释放。结论:(1)一定粒径范围的ADM-PBCA-NP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并具有缓慢释药的特点,降低了心脏等脏器的药物分布,是治疗肝癌较理想的给药系统。(2)100~150nm粒径的ADM-PBCA-NP肝靶向性最强,这为临床应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药物治疗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粒径 肝靶向性 阿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8
7
作者 黄乐松 王春霞 +3 位作者 陈志良 万佳 阎玺庆 段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53-1656,共4页
目的优化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GCTB-PBCA-NP)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GCTB-PBCA-NP的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GCTB-PBCA-NP平均粒径为(112±9)nm,包... 目的优化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GCTB-PBCA-NP)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GCTB-PBCA-NP的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GCTB-PBCA-NP平均粒径为(112±9)nm,包封率为(54.12±2.43)%,载药量为(11.08±0.89)%。结论制备的纳米给药系统为拓展吉西他滨的临床给药新剂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乳化合法 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如大 任非 +1 位作者 李国锋 刘思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3-766,770,共5页
目的评价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TX-PBCA-NPs)的不同制备工艺对紫杉醇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优选PTX-PBCA-NPs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界面缩聚法和乳化聚合法制备PTX-PBCA-NPs,进行对比... 目的评价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TX-PBCA-NPs)的不同制备工艺对紫杉醇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优选PTX-PBCA-NPs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界面缩聚法和乳化聚合法制备PTX-PBCA-NPs,进行对比研究。用正交设计优选处方。结果界面缩聚法、乳化聚合法制备的PTX-PBCA-NPs的包封率范围均在94.39%~99.23%(n=3)之间,界面缩聚法制备的PTX-PBCA-NP的载药量可达(1.07±0.03)%(n=3),而乳化聚合法制备的PTX-PBCA-NP的载药量可达(0.86±0.01)%(n=3)。用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PTX-PBCA-NPs载药量为0.80%,包封率为95.71%,粒径为235.6nm。结论两种制备方法制备出来的PTX-PBCA-NPs的包封率符合药典要求。经比较研究,界面缩聚法可能是提高PTX-PBCA-NPs载药量较好的一种制备方法(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界面缩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及肝脏分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葛亮 卢曼 +1 位作者 陈跃坚 陈艳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0-523,共4页
制备了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OM-PBCA-NP),采用透析法观察OM-PBCA-NP体外释药行为,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溶液(OM-SOL)和OM-PBCA-NP,考察两种制剂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溶液在体外4h内已释放... 制备了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OM-PBCA-NP),采用透析法观察OM-PBCA-NP体外释药行为,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溶液(OM-SOL)和OM-PBCA-NP,考察两种制剂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溶液在体外4h内已释放完全,而OM-PBCA-NP4h仅释放出总药量的36.73%;OM-PBCA-NP与氧化苦参碱水溶液小鼠静脉注射后在肝脏中的AUC之比为8.338。结果表明,OM-PBCA-NP不仅可以缓慢释药,而且具有一定的肝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纳米 氰基丙烯酸丁酯 体外释放 肝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西晓 陈建海 郭丹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61-1263,共3页
目的对药用载体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体外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溶血试验,体内采用皮下和肌肉内埋植载体的炎症反应试验。结果该载体对细胞属无毒级,无溶血性,在动物体内埋植3个月后载体降解... 目的对药用载体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体外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溶血试验,体内采用皮下和肌肉内埋植载体的炎症反应试验。结果该载体对细胞属无毒级,无溶血性,在动物体内埋植3个月后载体降解,周围组织无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所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药物载体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特性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楠 邹豪 +1 位作者 温海 陈江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27-1130,共4页
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Am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测定表征,并筛选制备工艺.方法:将抗真菌药物AmB以孵化法吸附在PBCA空白纳米粒上,制备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并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 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Am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测定表征,并筛选制备工艺.方法:将抗真菌药物AmB以孵化法吸附在PBCA空白纳米粒上,制备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并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面修饰.检测所制备AmB-PBCA-NP溶液的D405值,利用AmB的标准方程计算AmB药物浓度并评价药物溶液的稳定性;Nano-S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径分布;将AmB-PBCA-NP胶体溶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浓度,按公式计算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等指标;进行体外释放实验;以不同处方条件下纳米粒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筛选优化的处方工艺.结果:制备的AmB-PBCA-NP外观呈圆或类圆形,平均粒径(69.01±28.56) nm,分散均匀;AmB标准品在1.12~5.60 μg/ml范围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D405=0.163 4c+0.006 6,r=0.999 3,AmB-PBCA-NP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其溶液在12 h内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24 h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性;实验发现最优化的处方为稳定剂采用DextranT-70,且不加助溶剂脱氧胆酸钠,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均比较高,分别为56.10%、82%.结论:该方法工艺简单易行,载药纳米粒性状符合药剂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建超 周天洋 张振中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8-970,共3页
目的:制备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S-PBCA-NP)。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ES-PBCA-NP。采用U5(53)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制备条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用原子力显... 目的:制备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S-PBCA-NP)。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ES-PBCA-NP。采用U5(53)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制备条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态;HPLC测定载药量及包封率。结果与结论:综合考虑选用二乙胺乙基葡聚糖(DEAE-Dextran)作为实验用表面活性剂,制备优化条件:pH2.0,稳定剂和表面修饰剂质量比为1:1,BCA用量终质量浓度为12g/L。以上述条件制备的纳米粒,稳定性好、形态规整、大小均匀,粒径(115±7)nm,Zeta电位为(43.6±3.2)mV,载药量为61mg/g,包封率为78.0%,适合作为雌二醇的给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包覆玫瑰香精纳米胶囊的流变行为及其流变参数拟合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泰彬 肖作兵 +2 位作者 胡静 田婷 李天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7-353,共7页
对于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包覆玫瑰香精纳米胶囊,研究壁材质量分数(0.4%、0.6%、0.8%)、香精质量分数(0.4%、0.6%、0.8%)和乳化剂质量分数(2%、3%、4%)的改变对此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对于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包覆玫瑰香精纳米胶囊,研究壁材质量分数(0.4%、0.6%、0.8%)、香精质量分数(0.4%、0.6%、0.8%)和乳化剂质量分数(2%、3%、4%)的改变对此体系流变性的影响。稳态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剪切速率从0.001~500s。增大,体系的表观黏度随之下降至0.006Pa·s,呈现出假塑性流体剪切变稀的流变特征;随着壁材用量、香精用量和乳化剂用量的增大,体系的表观黏度均大致上升了10倍。动态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香精用量和乳化剂用量的增大会导致体系的黏弹性能增强,而随着壁材用量的增加,体系的动态模量变化趋于复杂化。不同配方的玫瑰香精纳米胶囊体系的稳态流变曲线分别用Cross方程和Carreau方程均可以较好地进行拟合,标准误差也大多控制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 玫瑰香精 纳米胶囊 流变 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圈套核苷酸-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评价
14
作者 胡娟 罗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60-2260,F0003,共2页
目的制备NF-κB圈套核苷酸(decoy ODNs)-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NF-κB decoy ODNs-PB-CA-NP)。方法用DEAE-Dextran作为稳定剂,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带正电荷的PBCA-NP运载NF-κB decoy ODNs,检测其形态、粒径、负载率、物理稳... 目的制备NF-κB圈套核苷酸(decoy ODNs)-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NF-κB decoy ODNs-PB-CA-NP)。方法用DEAE-Dextran作为稳定剂,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带正电荷的PBCA-NP运载NF-κB decoy ODNs,检测其形态、粒径、负载率、物理稳定性及细胞毒性。结果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匀,空白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0nm,zeta电位为+21.6mV,负载率为97.49%,复合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50nm,在150ng/μl以下浓度几乎观察不到细胞毒性。结论该方法制备了负载率高、大小均匀的、细胞毒性小的NF-κB decoy ODNs-PBCA纳米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圈套 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 乳液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C磁性纳米球对肝细胞L-02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非 杨西晓 陈建海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85-1487,共3页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MMC-MPBCA-NP)、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MPBCA-NP)和磁流体(MF)以及MMC对正常人肝细胞株(L-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MC-MPBCA-NP、MPBCA-NP、MMC...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MMC-MPBCA-NP)、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MPBCA-NP)和磁流体(MF)以及MMC对正常人肝细胞株(L-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MC-MPBCA-NP、MPBCA-NP、MMC、MF对L-0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MTT比色法测定MMC-MPBCA-NP、MPBCA-NP、MF、MMC对L-0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除MF外,MMC-MPBCA-NP、MPBCA-NP、MMC对L-02细胞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MMC-MPBCA-NP、MPBCA-NP、MMC对L-02细胞的增殖均表现浓度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与空白组相比MMC、MMC-MPBCA-NP、MPBCA-NP细胞毒性随之增加。结论上述药物对L-02细胞的增殖的影响:MF>MPBCA-NP>MMC-MPBCA-NP>MMC。MMC-MPBCA-NP和MMC表现增殖抑制作用同时改变L-02细胞的细胞周期,MPBCA-NP表现增殖抑制作用但不改变L-02细胞的细胞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 L-02细胞 MTT比色法 流式细胞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5-氟尿嘧啶纳米球的表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伟 刘信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1-564,597,共5页
5-氟尿嘧啶广泛用于治疗肝癌、乳腺癌等各种肿瘤,但却严重损伤骨髓、心脏等重要器官。为降低其毒副作用,以可生物降解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5-氟尿嘧啶聚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扫描电镜显示纳米球... 5-氟尿嘧啶广泛用于治疗肝癌、乳腺癌等各种肿瘤,但却严重损伤骨髓、心脏等重要器官。为降低其毒副作用,以可生物降解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5-氟尿嘧啶聚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扫描电镜显示纳米球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181±17)nm,有利于通过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和肿瘤的高渗透和截留效应,实现肝及肝部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纳米球载药量为41%。体外实验显示,纳米球体外释放呈两相特征,缓释相约9 h,表明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能作为5-氟尿嘧啶的缓释载体,这将推动5-氟尿嘧啶新剂型的合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纳米 氰基丙烯酸丁酯 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藤素纳米粒的制备及抗感染试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云让 欧阳五庆 +2 位作者 吴旭锦 李树鹏 王珊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2,共5页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黄藤素纳米粒(F-PBCA-NP),以形态、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L9(34)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为实验动物,用小鼠的存活率和重要脏器的重量指数变化为评判指标,对其抗感染作用...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黄藤素纳米粒(F-PBCA-NP),以形态、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L9(34)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为实验动物,用小鼠的存活率和重要脏器的重量指数变化为评判指标,对其抗感染作用进行观察,并与非纳米化的普通制剂对比。结果表明,黄藤素纳米粒为均匀圆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64 nm,载药量50.9%,包封率67.8%;黄藤素纳米粒可使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存活率达到80%,而普通制剂为35%,减轻脾脏重量指数比普通制剂显著提高。故该制备工艺稳定可靠,所制黄藤素纳米粒的抑菌效果比片剂和胶囊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藤素 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 抗感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IO-PBCA-PEG纳米微粒的合成及MR成像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炳权 许乙凯 冯婕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探讨制备长循环SPIO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SPIO-PBCA-PEG)的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分析其肝脏成像效果,分析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SPIO-PBCA-PEG;透射电镜下观察SPIO-PBCA-PEG的形态,采用Malvern-3000HS激... 目的:探讨制备长循环SPIO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SPIO-PBCA-PEG)的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分析其肝脏成像效果,分析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SPIO-PBCA-PEG;透射电镜下观察SPIO-PBCA-PEG的形态,采用Malvern-3000HS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及其分布,采用邻二氮菲法测定上清液中Fe离子浓度,计算SPIO-PBCA-PEG的包封率,采用红外光谱学仪器检测其结构。选择SPF级Wistar大鼠12只分为2组,分别使用SPIO和SPIO-PBCA-PEG,于MRI平扫后分别于注药后10和30 min以及1、2、4和24 h行增强扫描,计算各时间点肝脏强化率。结果:①透射电镜观察SPIO-PBCA-PEG呈类圆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②SPIO-PBCA-PEG平均粒径177 nm,粒径分布为0.20;③SPIO-PBCA-PEG溶液中铁含量为2.27mg/ml,SPIO-PBCA-PEG中SPIO包封率(ER)为86.9%;④红外光谱学可测出所得药物中同时含有PBCA及PEG特征峰谱,证明所得药物SPIO-PBCA-PEG中PEG连接到PBCA纳米壳上;SPIO-PBCA-PEG组峰值强化时间晚于SPIO组,但负性峰值强化率高于SPIO组,达到峰值后各时间点负性强化率均高于SPIO组。结论:SPIO-PBCA-PEG纳米粒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及长循环的特性,表面基团易进行修饰,为进一步实验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粒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氰基丙烯酸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