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6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纳米CaCO_3改性聚氯乙烯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史建明 黄志明 +1 位作者 包永忠 翁志学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9-42,共4页
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包覆纳米CaCO3 复合粒子填充聚氯乙烯 (PVC)复合材料的加工塑化和力学性能 ,并与未改性纳米CaCO3 的改性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填充纳米CaCO3 使PVC平衡扭矩和平衡熔融温度均会有所提高 ,填充未改性碳... 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包覆纳米CaCO3 复合粒子填充聚氯乙烯 (PVC)复合材料的加工塑化和力学性能 ,并与未改性纳米CaCO3 的改性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填充纳米CaCO3 使PVC平衡扭矩和平衡熔融温度均会有所提高 ,填充未改性碳酸钙增加更大 ,填充PMMA包覆CaCO3 使材料冲击性能提高的幅度大于填充未改性纳米CaCO3 ,而拉伸强度下降幅度较小。当PMMA包覆CaCO3 填充量为 8%时缺口冲击强度增加到未改性PVC的 194%。冲击缺口断面形态分析表明 ,采用PMMA包覆CaCO3 时 ,纳米CaCO3 在PVC基体中分散均匀、团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纳米碳酸钙 加工塑化 冲击强度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的老化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姚娇娇 王庭慰 周明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2,106,共5页
对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物的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对试样进行湿热老化和紫外老化的加速老化实验,得到了拉伸强度和色差值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湿热老化过程中,拉伸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小,且P... 对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物的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对试样进行湿热老化和紫外老化的加速老化实验,得到了拉伸强度和色差值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湿热老化过程中,拉伸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小,且PVDF与PMMA的质量比为70∶30时最大,但此时材料脆性太大;而在老化121 d后,随PM-MA含量的增加,试样的熔融指数增加;在老化152 d内,四组试样色差值ΔE<1.5,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同样两组薄膜样品在紫外光老化实验中,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在紫外老化的1040h内,色差值ΔE<1,耐紫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色差值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偏氟乙烯膜上的辐照接枝 被引量:3
3
作者 魏建功 李志明 王新灵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97-1200,共4页
采用电子加速器(EB)预辐照接枝的方法,在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制备了PVDF-g-PMMA膜。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溶剂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增加... 采用电子加速器(EB)预辐照接枝的方法,在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制备了PVDF-g-PMMA膜。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溶剂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增加;反应初期接枝率随着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大迅速增加,当单体质量分数达40%时,增加缓慢;单体质量分数达70%时,接枝率最高;从40℃开始接枝率缓慢上升,至60℃时陡增,之后接枝率基本不变;醇类是接枝反应很好的溶剂。用FT-IR、DSC分析了接枝物的组成及热性能。接枝膜成分为PVDF-g-PMMA共聚物,接枝膜在117℃处出现Tg峰,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该峰越来越明显,说明发生了接枝反应。随着接枝率的增加,熔融峰左移并最终消失,说明PMMA的接枝破坏了原PVDF膜的结晶性。吸液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PVDF接枝膜达到的最大吸液率为290%,所需要的时间比原PVDF膜长。接枝率为50%的PVDF膜的离子电导率为6.0×10-3S/cm,吸液率达290%,MMA的接枝改善了PVDF电解质膜的电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预辐照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酰胺-酯)对聚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刁建志 巴信武 +1 位作者 王素娟 丁海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4-17,共4页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率和温度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熔体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P/PVC/PP g (St co MMA) ( 80 / 2 0 / 6)共混物中加入 1份HBP时 ,就可以很好改善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使共混物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 ,同时使熔体表观黏度达到较小值。该共混物熔体属于假塑性流体。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研究结果证明了HBP增强了PP/PVC/PP g (St co MMA)的界面粘结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酰胺-酯) 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物接枝丙烯共混体系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交替多层材料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大勇 吉笑盈 +2 位作者 李姜 郭少云 沈佳斌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3,共5页
利用微层共挤出技术制得不同层数(2,16,64层)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交替多层材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垂直燃烧测试、热失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微型量热测试研究了层数的变化对体系热分解和热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微层共挤出技术制得不同层数(2,16,64层)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交替多层材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垂直燃烧测试、热失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微型量热测试研究了层数的变化对体系热分解和热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VDF层与PMMA层沿层状样品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列,层结构明显,层界面清晰,随着层数的增加,层界面数增加,材料的垂直燃烧行为几乎不变,但表现出更高的热稳定性;高层数样品中热稳定性优异的PVDF层对易热解的PMMA层保护作用增强,且在热释放过程中,更多的层界面为PVDF炭层的形成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使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减小,总热释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交替多层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对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夏艳平 郑康 +3 位作者 纪波印 马文中 陈慧蓉 陶国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9-55,共7页
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两亲性接枝共聚物(C-MMA/MA-MPEG),并用两亲性共聚物C-MMA/MA-MPEG对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亲水性改性制备微孔膜。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接... 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两亲性接枝共聚物(C-MMA/MA-MPEG),并用两亲性共聚物C-MMA/MA-MPEG对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亲水性改性制备微孔膜。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接枝共聚物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与分析,当MA-MPEG的摩尔含量为10%时,接枝聚合物的接枝率提高到8.9%,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基本相同,稳定在2.0左右;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PVDF膜的热性能进行测试,PVDF微孔膜的熔融温度变化不明显,当C-MMA/MA-MPEG-4的添加量为20%时,结晶温度下降了8℃;用扫描电镜以及接触角测量仪对PP膜表面形貌结构与亲水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随改性剂用量的增多,亲水性得到提高,微孔膜的孔隙率也得到增大,当改性剂添加量为20%时,接触角降低到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二醇单甲醚 微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超滤膜对臭氧的耐受性研究:与聚偏氟乙烯膜的对比
7
作者 黄镇 李凯 +3 位作者 万琪琪 潘名宾 胡灵琦 文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0-1289,共10页
为探明高分子超滤膜对于臭氧的耐受机制,以聚氯乙烯(PVC)膜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代表,通过模拟0.5年的0.1mg/L臭氧暴露的浸泡实验,系统评估臭氧对膜透水能力、污染物截留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化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PVC膜在36... 为探明高分子超滤膜对于臭氧的耐受机制,以聚氯乙烯(PVC)膜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代表,通过模拟0.5年的0.1mg/L臭氧暴露的浸泡实验,系统评估臭氧对膜透水能力、污染物截留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化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PVC膜在36h臭氧作用下,透水率显著提升,最高达新膜的4倍以上,对腐殖酸(HA)的截留能力下降约27.6%,且透水与截留性能随暴露时间延长持续下降.PVDF膜初始阶段透水率提升更显著,老化36h后HA截留性能降低了40.2%左右,且性能在老化1h后就趋于稳定.臭氧老化导致两种膜的亲水性减弱,但PVC膜亲水性下降幅度较小,显示出其在保持亲水特性方面的相对优势.膜结构机理分析表明,臭氧主要通过氧化并导致亲水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流失而损伤膜性能,膜基质本身保持完整,SEM观察亦证实了这一点.老化后两膜的机械性能均有所下降,但PVDF膜展现出相对较高的机械强度.综合比较PVC、PVDF膜的抗臭氧能力,从截留、抗污染、亲水及机械性能综合考量,PVC在抗臭氧老化方面具有相对优势,PVDF次之,这些发现为高分子超滤膜在含臭氧水处理环境中的应用与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聚氯乙烯(PVC) 乙烯(PVDF) 臭氧耐受性 膜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敏感型甲基丙烯酸接枝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峰 唐建国 +4 位作者 王瑶 刘继宪 宋喆 王蕊 黄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51,84,共3页
以强碱、强氧化剂溶液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极化改性后,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α-甲基丙烯酸接枝到PVDF微孔滤膜表面,得到pH值敏感型微孔滤膜。结果表明:接枝率确定的情况下,水通量随着被过滤溶液pH值的变化而明显变化... 以强碱、强氧化剂溶液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极化改性后,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α-甲基丙烯酸接枝到PVDF微孔滤膜表面,得到pH值敏感型微孔滤膜。结果表明:接枝率确定的情况下,水通量随着被过滤溶液pH值的变化而明显变化;接枝率的逐步升高,水通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接枝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测试表明,接枝膜表面孔数减少,孔径变小,并且观察到孔内有絮状物,证明接枝甲基丙烯酸的存在。为了兼顾改性膜的水通量和pH值敏感性能,需要将膜的接枝率控制在1.9%-6.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敏感 乙烯 Α-甲基丙烯酸 微孔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氮化硼/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
9
作者 李宜陶 王静荣 +3 位作者 孙珩斯 陈虎跃 徐海萍 杨丹丹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随着高性能储能电容器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电介质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MXene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在聚合物介电复合材料制备中引起广泛关注,但利用MXene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介电损耗。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 随着高性能储能电容器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电介质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MXene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在聚合物介电复合材料制备中引起广泛关注,但利用MXene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介电损耗。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二维纳米片(Ti_(3)C_(2)T_(x)MXene)为填料,通过溶液混合法制备MXene/PVDF复合材料。为抑制其介电损耗,引入具有绝缘性能的氮化硼(BN)纳米片。结果表明,MXene和BN均匀地分散在PVDF中,相较于MXene/PVDF复合材料,MXene/BN/PVDF复合材料在保持较高介电常数的同时,表现出更低的介电损耗和电导率。MXene质量分数为12%时,制备的MXene/PVDF复合材料在10^(2)Hz时具有220的介电常数、1.31×10^(-8)S/cm的电导率和1.52的介电损耗;MXene质量分数为12%、BN质量分数为2%时制备的MXene/BN/PVDF复合材料,其在102 Hz时具有237的高介电常数、1.12×10^(-8)S/cm的电导率和0.39的介电损耗,实现了提高介电常数,降低介电损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 MXene 乙烯 三元复合材料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偏氟乙烯互穿网络凝胶的合成及其压电性能
10
作者 杜丽君 孟庆华 金鑫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为构筑具有较高压电性能、高柔性的含聚偏氟乙烯(PVDF)水凝胶,采用原位交联聚合和溶剂置换相结合的合成方法,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设计了聚丙烯酰胺(PAM)交联网络与P... 为构筑具有较高压电性能、高柔性的含聚偏氟乙烯(PVDF)水凝胶,采用原位交联聚合和溶剂置换相结合的合成方法,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设计了聚丙烯酰胺(PAM)交联网络与PVDF分子链互穿的水凝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表征手段对互穿网络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VDF分子链均匀分布在水凝胶结构中,并与PAM交联网络互穿;PVDF的β晶型明显增加;含PVDF的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压电性能,在12.5 kPa压缩应力下最高电压差可达15.17 mV,展现了作为高性能压电传感器材料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酰胺 互穿网络凝胶 丙烯 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b-聚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和凝聚态结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珊珊 王文硕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0-566,共7页
为了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基材,通过碘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ITP)合成聚偏氟乙烯-b-聚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VDF-b-PPEGMA)共聚物。通过1H-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证明了共聚物分子的合成,采用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 为了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基材,通过碘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ITP)合成聚偏氟乙烯-b-聚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VDF-b-PPEGMA)共聚物。通过1H-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证明了共聚物分子的合成,采用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共聚物的凝聚态结构,并测试共聚物/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结果表明:聚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PEGMA)链段的嵌段引入可促进β相聚偏氟乙烯(PVDF)结晶的形成;PVDF和PPEGMA链段热力学不相容,嵌段共聚物存在微相分离,随着PPEGMA嵌段比增加,共聚物由“海-岛”相结构向双连续相结构转变。PPEGMA质量分数为25.5%的嵌段共聚物与锂盐混合(氧化乙烯与Li^(+)物质的量比n(EO):n(Li^(+))为10:1)能达到9.4×10^(-5)S·cm^(−1)的室温离子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甲氧基乙二醇甲基丙烯酸 嵌段共 结晶 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嗪/聚乙烯亚胺对共沉积后界面聚合制备的聚偏二氟乙烯复合疏松纳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陈淑怡 张晨 +2 位作者 张琪 蒋淑红 王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0,共8页
复合纳滤膜染料废水处理中染料和盐分的分离是一项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开发对染料具有较高截留率而对盐具有高渗透性的新型复合疏松纳滤膜。文中使用哌嗪(PIP)、聚乙烯亚胺(PEI)与多巴胺(DA)代替PEI/DA共沉积体系进行共沉积后与均苯酰氯(T... 复合纳滤膜染料废水处理中染料和盐分的分离是一项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开发对染料具有较高截留率而对盐具有高渗透性的新型复合疏松纳滤膜。文中使用哌嗪(PIP)、聚乙烯亚胺(PEI)与多巴胺(DA)代替PEI/DA共沉积体系进行共沉积后与均苯酰氯(TMC)进行界面聚合,制备了复合聚偏二氟乙烯(PVDF)疏松纳滤膜,探讨了PIP/PEI对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结构与性能及其对模拟RB5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IP/PEI质量比的增加,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表面结节和粗糙度均增加,选择层厚度和PEG800截留率先减小后增大,纯水和染料废水的通量先增大后减小。当PIP/PEI质量比为50/50时复合纳滤膜性能最佳,此时纯水通量和染料废水通量分别为26.6 L/(m^(2)·h)和17.1 L/(m^(2)·h),较单一胺共沉积体系分别增加了70.5%和119.2%,RB5和NaCl的截留率分别为96.3%和1.7%。上述结果表明,用PIP/PEI/DA代替PIP/DA做共沉积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的通量和NaCl的透过率,同时保证较高的染料截留率,使染料和盐得到较好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复合疏松纳滤膜 哌嗪/聚乙烯亚胺 共沉积与界面合法 RB5模拟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l_(3)-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聚偏二氟乙烯膜电导率的影响
13
作者 李欢 周继承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19,共6页
以FeCl_(3)和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熔融盐法制得高导电的FeCl_(3)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FeCl_(3)-GICs);将其作为导电填料,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基体,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的FeCl_(3)-GICs/PVDF复合导电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 以FeCl_(3)和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熔融盐法制得高导电的FeCl_(3)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FeCl_(3)-GICs);将其作为导电填料,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基体,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的FeCl_(3)-GICs/PVDF复合导电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FeCl_(3)-GICs填料及复合导电膜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评测。结果表明,FeCl_(3)-GICs产品层间距从石墨原料的0.335 nm增加至0.94 nm;其粉末电导率从石墨原料的2.86×10^(4) S/m提高到9.09×10^(4) S/m,导电性能提高3倍以上。以FeCl_(3)-GIC为导电填料制备的复合导电膜不仅可以将PVDF膜的水平方向电导率提高10个数量级,且具有电导率分布的各向异性;此外,复合导电薄膜表现出极好的柔性与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l_(3)-石墨层间化合物 石墨高分子复合导电膜 电导率 各向异性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电压稳定剂改性聚偏氟乙烯基介电薄膜的储能性能研究
14
作者 李琳 郑楷川 +6 位作者 马海鑫 牛晟堃 于浩 张健 邢照亮 张天栋 迟庆国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相结构的影响;然后利用溶液流延法制备掺杂低含量电压稳定剂芳香酮类小分子4-丙烯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ALRB)的PVTC复合薄膜,系统研究ALRB掺杂含量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180℃时,PVTC薄膜内部形成了α晶相、β晶相和γ晶相共存的多相结构,对其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提升效果显著。适量的电压稳定剂ALRB能够耗散高能电子能量,提高PVTC薄膜的绝缘性能。当ALRB质量分数为0.5%时,PVTC/ALRB复合薄膜的电气强度达到了485.7 kV/mm,储能密度和充放电效率分别为12.12 J/cm^(3)和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三乙烯-氯乙烯) 复合薄膜 电压稳定剂 储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菌性Ag@mSiO_(2)改性聚偏氟乙烯双层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余洋 谭依锦 +3 位作者 胡永丽 廖婵娟 陈怡雯 阳广华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6-60,76,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核壳结构银-介孔氧化硅球(Ag@mSiO_(2)),以共铸方式流延刮膜,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抑菌性Ag@mSiO_(2)/PVDF双层超滤膜。利用SEM、EDS、渗透通量、机械强度、循环过滤和抑菌等试验研究了Ag@mSiO_(2)/PVDF双层杂化膜的结构和... 采用水热法合成核壳结构银-介孔氧化硅球(Ag@mSiO_(2)),以共铸方式流延刮膜,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抑菌性Ag@mSiO_(2)/PVDF双层超滤膜。利用SEM、EDS、渗透通量、机械强度、循环过滤和抑菌等试验研究了Ag@mSiO_(2)/PVDF双层杂化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Ag@mSiO_(2)的添加,Ag@mSiO_(2)/PVDF双层膜的水通量趋于增加,牛血清白蛋白的截留率保持在91%以上。当Ag@mSiO_(2)添加量为0.3wt%时,双层膜的水通量从373 L/(m^(2)·h)上升到536 L/(m^(2)·h),通量恢复率(FRR)从57.9%增加到82.5%,抗污染性能明显提高。同时,随着Ag@mSiO_(2)添加量的增加,膜对大肠杆菌抗菌效果逐渐增强并展现出优良的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银纳米颗粒 乙烯 双层膜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大分子结构演变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6
作者 孙悦颖 汤小龙 +2 位作者 邹忠毅 王梦桥 刘继涛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1,共9页
为揭示聚偏氟乙烯剪切过程的大分子结构演变微观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聚偏氟乙烯的剪切变形过程,探究了链长、混合聚合度和剪切应变速率对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的影响,分析了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为揭示聚偏氟乙烯剪切过程的大分子结构演变微观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聚偏氟乙烯的剪切变形过程,探究了链长、混合聚合度和剪切应变速率对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的影响,分析了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末端距、均方位移及径向分布函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的应力随应变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依次出现弹性变形、应力屈服和应力软化3个阶段;链长越长,分子链的解缠越难,需要的剪切应力越大,分子链的末端距变化量越大;混合聚合度的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受长链分子的影响为主,剪切模量增加,末端距的变化受链长和分子链相对位置影响;剪切应变速率越大,剪切变形需要的应力越大,末端距变化越大,分子链的解缠越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剪切变形 微观结构演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膜工艺对聚偏氟乙烯生物分离膜结构调控以及分离性能影响机制研究
17
作者 黄博武 谢绍业 +2 位作者 郭秋兰 王建明 陈顺权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9-163,共5页
为了获得具有纯海绵结构且具有良好拦截性能的聚偏氟乙烯生物分离膜,系统考察铸膜液温度、凝固浴温度、空气湿度、空气停留时间对分离膜纯水通量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溶液的透过率、通量、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铸膜液温度为6... 为了获得具有纯海绵结构且具有良好拦截性能的聚偏氟乙烯生物分离膜,系统考察铸膜液温度、凝固浴温度、空气湿度、空气停留时间对分离膜纯水通量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溶液的透过率、通量、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铸膜液温度为65℃,空气湿度为85%,空气停留时间为10s,凝固浴温度为45℃,凝固浴停留时间为3min的条件下制备出的聚偏氟乙烯膜具有表面开孔均匀、断面呈现全海绵结构的特点,该膜的纯水通量较大,耐压性能较好,IVIG透过率较高,IVIG通量和载量较大,并且对20nm纳米金的截留率较高,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纳米金 分离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膜表面丙烯酸接枝改性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虎 许振良 +1 位作者 周立志 平郑骅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26,31,共4页
采用自由基接枝聚合反应制备了丙烯酸改性的聚偏氟乙烯膜,研究了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测定了改性后样品的红外光谱、表面接触角、水通量、蛋白吸附等.结果表明,通过自由基接枝聚合,丙烯酸接枝到膜的表面,明显提高膜的亲水性.接枝后... 采用自由基接枝聚合反应制备了丙烯酸改性的聚偏氟乙烯膜,研究了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测定了改性后样品的红外光谱、表面接触角、水通量、蛋白吸附等.结果表明,通过自由基接枝聚合,丙烯酸接枝到膜的表面,明显提高膜的亲水性.接枝后膜的水通量也非常明显下降,特别是在高丙烯酸浓度下.改性的膜的通量对溶液的pH值有明确的响应关系,表明接枝链在水中的溶胀对膜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蛋白吸附实验表明,改性后的膜相比未改性膜有较高的吸附量,而且在酸性情况下,膜的吸附量较大,这主要与丙烯酸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乙烯 亲水改性 蛋白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丙烯酸酯原位乳液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侃 潘智存 +1 位作者 刘德山 周其庠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 ,将聚偏氟乙烯 (PVDF)溶解于丙烯酸酯单体中 ,以碳氟表面活性剂 (FC- 80 ,氟醚 )和碳氢表面活性剂 (SLS、OP - 10 )为乳化剂 ,合成了PVDF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 ,乳液在六个月内无分层现象。并用偏光显微镜和示差量热...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 ,将聚偏氟乙烯 (PVDF)溶解于丙烯酸酯单体中 ,以碳氟表面活性剂 (FC- 80 ,氟醚 )和碳氢表面活性剂 (SLS、OP - 10 )为乳化剂 ,合成了PVDF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 ,乳液在六个月内无分层现象。并用偏光显微镜和示差量热扫描仪对涂膜的结晶行为和热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聚丙烯酸酯破坏了聚偏氟乙烯的结晶性使得改性后的胶膜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原位乳液 结晶行为 热行为 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对Cu(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来洲 董春艳 +1 位作者 张尊举 郑秋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采用溶液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共混新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微球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PVDF树脂对Cu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采用溶液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共混新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微球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PVDF树脂对Cu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该树脂对Cu2+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AA-PVDF树脂对Cu2+的等温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D-R等温吸附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PAA-PVDF树脂的吸附/脱附性能优良,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其吸附量>5mg/g,脱附率仍超过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乙烯共混树脂 热诱导 相转移共混 CU^2+ 等温吸附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