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纳米银的聚多巴胺改性聚氨酯海绵用于使用点水消毒
1
作者 骆华勇 郑泽鑫 +1 位作者 伍书翰 李诗茵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42,共8页
采用原位浸渍法制备了载纳米银的聚多巴胺改性聚氨酯海绵(PDA/PUS@Ag)材料应用于使用点水消毒。利用SEM、FTIR、XRD、XPS和万能试验机表征纳米复合海绵的形貌和结构,并考察了其溶胀性和在水中的银释放行为表现。以大肠杆菌(E.coli)作为... 采用原位浸渍法制备了载纳米银的聚多巴胺改性聚氨酯海绵(PDA/PUS@Ag)材料应用于使用点水消毒。利用SEM、FTIR、XRD、XPS和万能试验机表征纳米复合海绵的形貌和结构,并考察了其溶胀性和在水中的银释放行为表现。以大肠杆菌(E.coli)作为指示细菌,通过抑菌圈试验、共培养试验以及与菌液直接接触进行杀菌试验探讨其杀菌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PDA/PUS@Ag表面均匀且稳定地分散着大量的AgNPs,具有快速吸水特性,10 min内溶胀度达到15.6 g/g,同时展现出良好的机械强度,所承受的压缩应力高达10.06 kPa。与PUS@Ag(分别为8.21 mg/g和0.81%)相比,PDA/PUS@Ag具有更高的AgNPs负载量(15.68 mg/g)并且在14 d内表现出明显更缓慢的Ag释放率(0.25%)。杀菌试验表明:随着硝酸银含量的增加,PDA/PUS@Ag抑菌圈直径增大,杀菌能力也越强,可完全抑制E.coli的生长;PDA/PUS@Ag对“挤压水”的消毒效果明显高于“外悬液”,证实其作为吸水剂比分散在水中的效果更好,其杀菌机制主要依赖于纳米复合材料中负载的AgNPs与细菌直接接触;在连续5次循环操作中,从PDA/PUS@Ag回收的“挤压水”中细菌完全被灭活,表现出稳定的杀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海绵 聚多巴胺 银纳米粒子 使用点 水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氨酯海绵的顶空液膜微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环境水中挥发性多环芳烃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旭 赵世平 +5 位作者 侯铸琛 王延鑫 刘雨萌 吕佳 季宝成 白艳红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3-681,共9页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聚氨酯海绵的新型顶空液膜微萃取方法及装置,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用于环境水中萘、苊烯、苊、芴、菲、蒽等6种多环芳烃(PAHs)的快速、高灵敏分析,并考察了萃取溶剂种类及用量、抽吸次数、萃取温度、搅拌速度、洗...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聚氨酯海绵的新型顶空液膜微萃取方法及装置,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用于环境水中萘、苊烯、苊、芴、菲、蒽等6种多环芳烃(PAHs)的快速、高灵敏分析,并考察了萃取溶剂种类及用量、抽吸次数、萃取温度、搅拌速度、洗脱剂体积对6种PAHs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40μL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加载于底部直径和高均为4 mm的聚氨酯海绵微型圆柱内,在65℃、1000 r/min萃取条件下动态抽吸150次,随后采用30μL四氯化碳洗脱并结合物理挤压回收溶剂的萃取效果较佳。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0.1、0.5、1μg/L)下,6种PAHs的相对回收率为94.7%~113.2%,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0%~8.1%和4.2%~9.5%;在0.01~5μg/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7);以3倍和10倍信噪比确定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3~30 ng/L和10~100 ng/L。该方法操作便捷、装置简单、成本低、富集效果好、检测灵敏度高,在微量挥发物分析与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微萃取 液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多环芳烃(PAHs) 聚氨酯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氨酯海绵的合成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从斌 马乐宽 +1 位作者 赵越 杨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83-1088,共6页
以膨胀石墨与氧化锌为原料,采用复合改性法改性聚氨酯海绵,在硅烷偶联剂的作用下,用月桂酸的醇溶液表面修饰后制备出改性聚氨酯海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接触角测定仪进行表征,对改性聚氨酯海绵的吸油、吸水及循环使用性能进行了... 以膨胀石墨与氧化锌为原料,采用复合改性法改性聚氨酯海绵,在硅烷偶联剂的作用下,用月桂酸的醇溶液表面修饰后制备出改性聚氨酯海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接触角测定仪进行表征,对改性聚氨酯海绵的吸油、吸水及循环使用性能进行了测定,并试验获得了最佳的油水分离条件.结果表明:改性聚氨酯海绵具有良好的疏水超亲油性,在膨胀石墨分散液与氧化锌胶体溶液体积比为1∶1时,对于质量浓度为20 g/L的机油水溶液,饱和单位吸油量最高可达17.7 g/g,对机油的选择性吸附系数为10.41,油水分离效果最佳;在选择吸附过程中,15 min以内油水分离效率就能达到78.41%;改性聚氨酯海绵每次循环利用后,单位吸油量的减幅均低于7.3%,循环使用性能良好.研究显示,该种改性聚氨酯海绵对油水体系中的油类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吸附完成后,经过简单的挤压将油回收后即可循环利用,具有便捷、高效、循环、无二次污染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聚氨酯海绵 疏水亲油性 油水分离 吸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聚氨酯海绵吸油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振生 张阳阳 +1 位作者 李春利 王志英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38,共5页
采用吸油材料处理油水混合物是油水分离领域一种重要的方法,综述了疏水聚氨酯海绵作为吸油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概括了聚氨酯海绵吸油过程和机理,以及聚氨酯海绵疏水改性的两种思路。然后全面介绍了通过简单浸涂、层层自组装、枝接... 采用吸油材料处理油水混合物是油水分离领域一种重要的方法,综述了疏水聚氨酯海绵作为吸油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概括了聚氨酯海绵吸油过程和机理,以及聚氨酯海绵疏水改性的两种思路。然后全面介绍了通过简单浸涂、层层自组装、枝接改性、溶胶-凝胶、化学刻蚀等表面改性方法制备的疏水聚氨酯海绵,以及通过优化发泡底物和共混改性试剂直接合成的疏水聚氨酯海绵。最后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采用疏水聚氨酯海绵对处理乳化油的研究较少,且对乳化油的吸油机理的认识还很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海绵 吸油材料 吸油机理 油水分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响应聚氨酯海绵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常梦洁 宋丹阳 +4 位作者 董洁 周甜 薛腾飞 何金星 刘俊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9-241,共3页
利用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子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同修饰聚氨酯(PU)海绵,制备了具有磁响应功能的PU-Fe_3O_4吸油材料,并测试了其对油、水的浸润性能和吸油能力。结果表明,PU-Fe_3O_4海绵表现出优良的疏水亲油性能,对不同的有... 利用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子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同修饰聚氨酯(PU)海绵,制备了具有磁响应功能的PU-Fe_3O_4吸油材料,并测试了其对油、水的浸润性能和吸油能力。结果表明,PU-Fe_3O_4海绵表现出优良的疏水亲油性能,对不同的有机液体,分别能够吸收自身质量7~22倍的有机物。吸油后的PU-Fe_3O_4海绵可利用磁铁分离,PU-Fe_3O_4海绵在重复使用20次后仍能保持好的吸油能力,可循环利用。此方法中,PDMS在PU骨架表面的聚合,解决了Fe_3O_4纳米颗粒容易脱落的问题,提高了PU-Fe_3O_4的稳定性,且制备过程简单经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 磁分离 聚氨酯海绵 疏水亲油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BTC@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e^3+的吸附 被引量:3
6
作者 赵亮 方向晨 +2 位作者 王刚 段晓光 王少彬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6-882,共7页
采用原位浸渍法合成了Cu-BTC/PUS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XPS,ICP-OES等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性质及其吸附Ce^3+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Ce^3+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和络合配位反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 采用原位浸渍法合成了Cu-BTC/PUS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XPS,ICP-OES等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性质及其吸附Ce^3+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Ce^3+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和络合配位反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pH=6、25℃和溶液初始浓度为600 mg/L时,Cu-BTC/PUS复合材料对Ce^3+的最大吸附量为177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TC复合材料 聚氨酯海绵 吸附 三价铈离子 络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海绵负载聚苯胺吸附还原Cr(Ⅵ)离子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学芬 王洪波 杨春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5,共5页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在聚氨酯海绵(PUF)上原位生长聚苯胺(PAn)制备了PAn/PUF二元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应用于处理废水中的Cr(Ⅵ)离子.考察了聚苯胺负载比、底物Cr(Ⅵ)离子浓度、溶液pH值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还原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在聚氨酯海绵(PUF)上原位生长聚苯胺(PAn)制备了PAn/PUF二元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应用于处理废水中的Cr(Ⅵ)离子.考察了聚苯胺负载比、底物Cr(Ⅵ)离子浓度、溶液pH值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还原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聚苯胺在聚氨酯海绵上的负载质量分数达到5.83%时,溶液中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99.99%;该复合物能在较宽的pH值范围(2~7)内有效地去除Cr(Ⅵ)离子(96.05%~93.88%),且该复合物经过适当的酸处理后仍可重复利用.此外,对吸附-还原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推测了该过程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聚氨酯海绵 吸附-还原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海绵塞条引产时宫颈管厌氧菌培养 被引量:2
8
作者 侍庆 舒俭德 +3 位作者 金毓翠 倪语星 朱月秋 董炳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23-226,共4页
30例晚期妊娠产妇应用聚氨酯海棉塞条(以下简称塞条)引产。为了解塞条引产的安全性,在放置塞条前后取宫颈管粘液作厌氧菌培养。实验结果:8例于放置塞条前后均未检出厌氧菌;检出厌氧菌的22例中,18例放置塞条前后检出的菌种一致,没有因放... 30例晚期妊娠产妇应用聚氨酯海棉塞条(以下简称塞条)引产。为了解塞条引产的安全性,在放置塞条前后取宫颈管粘液作厌氧菌培养。实验结果:8例于放置塞条前后均未检出厌氧菌;检出厌氧菌的22例中,18例放置塞条前后检出的菌种一致,没有因放置塞条引起新的厌氧菌感染,余4例在放置塞条后虽出现了菌种不一致,然而。新菌种均为低毒力或条件性致病菌,无一例检出产气荚膜梭菌。临床上本组无一例发生产时或产后感染。作者认为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应用聚氨酯海棉塞条引产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海绵 引产 厌氧菌 宫颈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纳米片修饰聚氨酯海绵及吸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常梦洁 刘俊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38,共5页
以二硫化钼(MoS_2)粉末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液相剥离法制备了MoS_2纳米片,通过MoS_2纳米片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依次修饰聚氨酯(PU)海绵,制备了疏水亲油性质的PU-MoS_2吸油材料,并测试了其接触角和吸油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U-MoS_... 以二硫化钼(MoS_2)粉末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液相剥离法制备了MoS_2纳米片,通过MoS_2纳米片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依次修饰聚氨酯(PU)海绵,制备了疏水亲油性质的PU-MoS_2吸油材料,并测试了其接触角和吸油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U-MoS_2海绵有着优良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较强的吸油能力。对不同的有机液体,PUMoS_2海绵分别能够吸取自身重量12~86倍的有机溶剂。尺寸较小MoS_2纳米片修饰制备的PU-MoS_2海绵具有较高的吸油能力。此外,PU-MoS_2海绵在重复使用20次后仍能保持强的吸油能力,表明其可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纳米片 液相剥离 聚氨酯海绵 疏水亲油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氨酯海绵载体的棘孢木霉固体发酵培养基筛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小龙 石朝慧 +8 位作者 乔燚 游钟浩 顾钢 林智慧 周挺 梁颁捷 陈承亮 刘国坤 肖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6,共9页
以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THGY-01(CGMCC No:22422)为试验菌株,对其在聚氨酯海绵载体上固体发酵产孢的培养基种类、浓度及促进产孢元素进行了筛选与优化。以聚氨酯海绵载体的单位质量产孢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对11种碳源... 以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THGY-01(CGMCC No:22422)为试验菌株,对其在聚氨酯海绵载体上固体发酵产孢的培养基种类、浓度及促进产孢元素进行了筛选与优化。以聚氨酯海绵载体的单位质量产孢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对11种碳源、6种氮源和14种无机盐(8种含大量元素,6种含微量元素)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糖蜜为产孢最佳的碳源,发酵6 d时,浓度为5%(V/V)处理的产孢量达4.92×10^(9)孢子/g;发酵8 d时,浓度为30.0%(V/V)处理的产孢量达到18.86×10^(9)孢子/g,其产孢量是其他碳源最高产孢量的11.45倍;筛选出产孢最佳的氮源为酵母粉,发酵6d时,浓度为0.4%(M/V)处理的产孢量可达1.42×10^(9)孢子/g,其产孢量是其他氮源最高产孢量的1.27倍。研究还发现,一定浓度范围内含钾离子的无机盐可提高聚氨酯海绵载体上木霉菌固体发酵的孢子产量,向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0.20%(M/V)的KH_(2)PO_(4),发酵6 d时孢子产量达2.31×10^(9)孢子/g,比对照产孢量高203倍;一些微量元素如Cu、Zn、Mn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菌株的产孢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棘孢木霉在聚氨酯海绵载体上的固体发酵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聚氨酯海绵 惰性载体 固体发酵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聚氨酯海绵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龙 杜国勇 邓春萍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37,共10页
采用了一种简单、高效和环保的方法用于油水分离,即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以GO和壳聚糖(CS)为改性原料,以聚氨酯海绵(PU)为基体,通过两步浸渍法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海绵(PUGO@CS)。GO的加入能够增加海绵表面的... 采用了一种简单、高效和环保的方法用于油水分离,即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以GO和壳聚糖(CS)为改性原料,以聚氨酯海绵(PU)为基体,通过两步浸渍法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海绵(PUGO@CS)。GO的加入能够增加海绵表面的粗糙度和亲水性,CS的加入能增加海绵的亲水性和GO涂层的稳定性。改性PU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吸水能力。油水分离性能测试表明,仅在依靠重力的作用下即可分离多种油水混合物,对各种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可达95%以上;改性PU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使其在10次使用后的分离效率并未明显降低;在泵提供动外力时可实现无搅拌状态下的静态连续油水分离和搅拌状态下的动态连续油水分离;在磨损循环10次以后,改性PU仍能保持较高的油水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壳聚糖 聚氨酯海绵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低温慢回弹聚氨酯海绵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翁城武 郑玉婴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5,共5页
以氯铂酸溶液为催化剂,将烯丙氧基聚氧乙烯醚(APEG)和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有机硅改性聚醚(Si⁃APEG),并以其作为耐低温剂,制备耐低温慢回弹聚氨酯(PU)海绵。研究了Si⁃APEG添加量对海绵表观芯密度、开孔率、拉伸性... 以氯铂酸溶液为催化剂,将烯丙氧基聚氧乙烯醚(APEG)和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有机硅改性聚醚(Si⁃APEG),并以其作为耐低温剂,制备耐低温慢回弹聚氨酯(PU)海绵。研究了Si⁃APEG添加量对海绵表观芯密度、开孔率、拉伸性能、硬度、回弹性能以及温湿度敏感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APEG添加量为10份时海绵的泡孔结构较理想,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回弹性能最低,同时其温湿度敏感指数低至1.01,硬度在-10℃低温下仍可低至53度,因此该添加量下海绵的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海绵 耐低温 慢回弹 有机硅改性聚醚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性剂对聚氨酯海绵亲油疏水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志国 陈文亮 +3 位作者 滕东晓 马元 苏营雪 那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0-214,共5页
以聚醚多元醇C3050H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海绵,同时分别以二甲基硅油、疏水性二氧化硅粉体材料等3种改性试剂对聚氨酯海绵进行了疏水改性。通过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静态接触角、力学拉伸等性能表征,对不同改性聚氨酯海绵对二... 以聚醚多元醇C3050H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海绵,同时分别以二甲基硅油、疏水性二氧化硅粉体材料等3种改性试剂对聚氨酯海绵进行了疏水改性。通过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静态接触角、力学拉伸等性能表征,对不同改性聚氨酯海绵对二甲苯的吸油倍率及200次循环使用性能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3种改性聚氨酯海绵均具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对二甲苯的初次吸附倍率分别为0.81g/cm^3 、0.90g/cm^3 和0.85g/cm^3 ,使用200次后,对二甲苯的吸附倍率分别为0.69g/cm^3 、0.82g/cm^3 和0.71g/cm^3 ,与初次吸附倍率相比,仅分别降低了14.8%、8.89%、16.5%,与水的静态接触角仅分别降低了3.56%、8.11%和4.17%,循环使用后依然保持了较好的亲油疏水性能。研制的3种改性聚氨酯海绵具有吸附倍率稳定、可循环使用、无二次污染的特性,可作为水体苯系物泄露时的应急处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油疏水 聚氨酯海绵 改性 吸附倍率 苯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海绵的吸声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胜强 芮晓丽 +2 位作者 朱盼 张营 金秀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142-146,共5页
为了改善聚氨酯海绵的吸声特性,采用有机硅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制备的过程中,通过添加有机硅对聚氨酯海绵进行改性,对比了改性后与非改性材料的吸声性能,探究了其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测量并分析材料和空气层不同厚度时的吸声系... 为了改善聚氨酯海绵的吸声特性,采用有机硅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制备的过程中,通过添加有机硅对聚氨酯海绵进行改性,对比了改性后与非改性材料的吸声性能,探究了其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测量并分析材料和空气层不同厚度时的吸声系数。通过实验深入探究了该材料对不同频段噪声吸声能力的差异以及材料和空气层不同厚度对材料吸声系数的影响,为该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海绵 有机硅改性 频率 厚度 吸声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性快速转换超疏水/超亲油聚氨酯海绵的制备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露砚 张彩宁 王煦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2-265,共4页
利用疏水溶液和Fe_(3)O_(4)分散液对聚氨酯海绵进行浸涂,制备出超疏水/超亲油聚氨酯海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了碱液浸渍对材料润湿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其... 利用疏水溶液和Fe_(3)O_(4)分散液对聚氨酯海绵进行浸涂,制备出超疏水/超亲油聚氨酯海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了碱液浸渍对材料润湿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其油水分离性能。结果表明,疏水溶液和Fe_(3)O_(4)分散液浸涂使海绵获得超疏水/超亲油性,其对水和油的接触角分别为154.6°和0°。经碱液浸渍后,海绵下表面转变为超亲水/水下疏油状态,且转换速度极快;而海绵上表面仍保持超疏水/超亲油性。该材料对游离态油水混合液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和磁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超亲油 聚氨酯海绵 Fe_(3)O_(4) 润湿性转换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氨酯海绵/棉织物的软体家具燃烧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伟 黄琼涛 +2 位作者 吴智慧 张涛 张继雷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3,共6页
为研究软体家具中不同软包材料对火灾现场的影响,利用锥形量热仪评估聚氨酯(PU)海绵/棉织物(CF)小尺寸试件燃烧性能,在35 kW/m^2的热辐射强度下,研究不同聚氨酯海绵和棉织物复合试件对点燃时间、热释放及烟气释放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研究软体家具中不同软包材料对火灾现场的影响,利用锥形量热仪评估聚氨酯(PU)海绵/棉织物(CF)小尺寸试件燃烧性能,在35 kW/m^2的热辐射强度下,研究不同聚氨酯海绵和棉织物复合试件对点燃时间、热释放及烟气释放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阻燃棉织物能有效延长点燃时间、降低热释放;阻燃棉织物和阻燃聚氨酯海绵的复合软包材料阻燃效果体现有促进效应或累加效应,且会使烟气释放量增加;合理选择与搭配阻燃棉织物和聚氨酯海绵,能有效降低中等火灾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家具 锥形量热仪 点燃时间 热释放速率(HRR) 烟气释放 聚氨酯(PU)海绵 棉织物(C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负压引流聚氨酯海绵中甲苯二异氰酸酯残留量的测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素文 李红梅 +2 位作者 马丽霞 赵瑾 王传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35-1838,1843,共5页
建立了医用负压引流聚氨酯海绵中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选用GS-TEK GSBP-5毛细管柱(30 m×320μm×0.25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载气为氮气,流速1.5 m L/min,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00℃,以20℃/mi... 建立了医用负压引流聚氨酯海绵中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选用GS-TEK GSBP-5毛细管柱(30 m×320μm×0.25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载气为氮气,流速1.5 m L/min,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00℃,以20℃/min升温至200℃,保持1 min,采用外标法定量,并进行了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甲苯二异氰酸酯浓度在0.005 72~0.143 mg/m L的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5,加标回收率95.40%~102.37%,相对标准偏差2.95%(n=9)。该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聚氨酯海绵中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残留量的在线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海绵 单体残留 甲苯二异氰酸酯 气相色谱法 方法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科院制备出超双亲聚氨酯海绵
18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7-127,共1页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的协同作用,通过浸涂法获得超双亲聚氨酯海绵.该超双亲海绵对水和油类的接触角为0°,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附水和油.该项成果为制备具有特殊浸润性能的多孔弹性材料及其复合材...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的协同作用,通过浸涂法获得超双亲聚氨酯海绵.该超双亲海绵对水和油类的接触角为0°,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附水和油.该项成果为制备具有特殊浸润性能的多孔弹性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在催化剂载体和智能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有望获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海绵 双亲 制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高分子复合材料 中科院 纳米纤维素 催化剂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PDMS-PU海绵负载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去除地下水石油烃的研究
19
作者 周美春 沈犇 +3 位作者 刘翠 彭倩 赵燕 赵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3-198,共6页
针对石油烃(TPH)在土壤中长时间不易分解造成地下水长久污染问题,研究了新型复合石墨烯海绵(GO/PDMS-PU)负载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在不同催化剂质量比、初始pH、过硫酸盐(PS)浓度、TPH浓度以及共存阴离子等条件下降解TPH的规律... 针对石油烃(TPH)在土壤中长时间不易分解造成地下水长久污染问题,研究了新型复合石墨烯海绵(GO/PDMS-PU)负载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在不同催化剂质量比、初始pH、过硫酸盐(PS)浓度、TPH浓度以及共存阴离子等条件下降解TPH的规律。结果表明,Fe_(3)O_(4)与GO/PDMS-PU的质量比为1∶2的复合材料降解效率最佳,为88%。当PS浓度为2 mmol/L、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3 g/L时,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TPH的去除,去除效率为85%。GO/PDMS-PU/Fe_(3)O_(4)+PS体系的自由基猝灭实验和EPR测试表明,自由基以·SO_(4)^(-)、·OH为主,存在一定量1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聚氨酯海绵 氧化石墨烯 过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驱动超疏水海绵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雪梅 李金辉 +3 位作者 张家银 王蕊蕊 董垚 殷思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2-626,632,共6页
采用浸渍法,以纳米Fe_3O_4和硬脂酸对聚氨酯海绵进行了表面改性,制备了磁驱动超疏水海绵,并对其进行了XRD、FTIR、TG、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海绵水接触角高达158?,热稳定性较原始海绵明显提高,弹性性能未遭到破坏,置于高温(热... 采用浸渍法,以纳米Fe_3O_4和硬脂酸对聚氨酯海绵进行了表面改性,制备了磁驱动超疏水海绵,并对其进行了XRD、FTIR、TG、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海绵水接触角高达158?,热稳定性较原始海绵明显提高,弹性性能未遭到破坏,置于高温(热水50~90℃,热空气80~120℃)、强腐蚀溶液(pH=2~13)的苛刻条件下24 h后,水接触角仍然高于148?。将改性后的海绵用于油/水混合物的分离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分离能力,且可通过磁铁进行磁驱动和磁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驱动 超疏水材料 聚氨酯海绵 油水分离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