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合成及其光固化压敏胶的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魏军 雷景新 李启满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206-208,共3页
以不同摩尔质量的聚醚二元醇(PPG)及其混合物、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β-丙烯酸羟乙酯 (HEA)为原料,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预聚体,研究了所合成预聚体及其光固化压敏胶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预聚体是多种不同摩尔质量的聚合... 以不同摩尔质量的聚醚二元醇(PPG)及其混合物、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β-丙烯酸羟乙酯 (HEA)为原料,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预聚体,研究了所合成预聚体及其光固化压敏胶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预聚体是多种不同摩尔质量的聚合体的混合物;预聚体中的NH基团形成氢键。单一PPG制得的预聚体中,目标产物(三聚体)含量较高;两种PPG混合物制得的预聚体目标产物较少。由合成PUA制得的光固化压敏胶,固化和粘接性能优良;混合聚醚合成PUA所制得的光固化压敏胶粘接剥离强度比两种单一聚醚所制得的压敏胶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体 摩尔质量分布 剥离强度 混合 压敏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
作者 强敏 王欣 +3 位作者 王玉珏 雷晶晶 龚甜 郝海锋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2年第5期57-59,共3页
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体,配制了紫外光固化胶粘剂,研究了预聚体含量和种类对紫外光固化胶粘剂固化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预聚体合成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75~80℃、催化剂用量0.45%左右。预聚体在胶粘剂配方中的最佳含量为50%~60%... 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体,配制了紫外光固化胶粘剂,研究了预聚体含量和种类对紫外光固化胶粘剂固化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预聚体合成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75~80℃、催化剂用量0.45%左右。预聚体在胶粘剂配方中的最佳含量为50%~60%;芳香族预聚体剪切强度明显高于脂肪族预聚体,但胶层较硬,韧性较差;脂肪族预聚体柔顺性较好,180°剥离强度和附着力高于芳香族预聚体;不挥发物含量越高则固化得越完全,综合强度越好;芳香族预聚体的玻璃化温度高于脂肪族预聚体,二者分别贡献胶粘剂固化膜的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丙烯酸酯 固化 胶粘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环氧丙烯酸酯胶粘剂预聚体增韧改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欣 强敏 +3 位作者 王玉珏 雷晶晶 龚甜 郝海锋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2年第11期50-53,共4页
采用聚乙二醇改性环氧E-44树脂,改性后E-44与α-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改性环氧丙烯酸酯预聚体。由单因素实验确定反应条件如下:第一步反应温度为90℃,第二步反应温度为95℃,聚乙二醇与环氧树脂的物质的量比为0.20∶1,催化剂四丁... 采用聚乙二醇改性环氧E-44树脂,改性后E-44与α-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改性环氧丙烯酸酯预聚体。由单因素实验确定反应条件如下:第一步反应温度为90℃,第二步反应温度为95℃,聚乙二醇与环氧树脂的物质的量比为0.20∶1,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用量为2.0%,阻聚剂对羟基苯甲醚用量为0.05%。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环氧丙烯酸酯预聚体合成成功。由改性预聚体配制的胶粘剂粘度减小,拉伸剪切强度可达5.95 MPa,180°剥离强度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韧 环氧丙烯酸酯 改性 胶粘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与聚氨酯预聚体或甲基丙烯酸丁酯化学共混物的相结构 被引量:11
4
作者 田军 薛群基 《涂料工业》 CAS CSCD 1997年第2期6-7,共2页
有机硅(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有机树脂,其相界面为一过渡层,改善了两者之间的相容性。而有机硅分散相则根据有机树脂的不同,显示的相也大小不一。聚氨酯预聚体-有机硅共混物的微相分离程度优于甲基丙烯酸丁酯-有机  硅共... 有机硅(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有机树脂,其相界面为一过渡层,改善了两者之间的相容性。而有机硅分散相则根据有机树脂的不同,显示的相也大小不一。聚氨酯预聚体-有机硅共混物的微相分离程度优于甲基丙烯酸丁酯-有机  硅共混物。材料的加工过程影响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聚氨酯 甲基丙烯酸酯 共混物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单体不同时机不同添加量对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王海花 刘云 +3 位作者 柳宜强 费贵强 李晴龙 王永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065-18069,共5页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内酯二元醇(PCL1000)、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二羟甲基丁酸(DMB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研究了烯基单体不同时机不同...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内酯二元醇(PCL1000)、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二羟甲基丁酸(DMB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研究了烯基单体不同时机不同添加量对预聚体的流变行为、共聚物性能以及分散液光散射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仪(NMR)测定胶膜的结构。TEM及粒径分析表明,复合乳液微粒呈球形,核壳结构,随着前期加入乙烯基单体量增多,呈非牛顿性流体行为乳液黏度逐渐降低,微粒粒径从62.96 nm增至78.86 nm,凝胶率则从4.21%降至0.11%,胶膜吸水率从12.19%降至8.22%,并通过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乙烯基单体前后不同加入比例情况下的聚合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 聚氨酯丙烯酸复合乳液 乙烯基单 光散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改性芳香族聚醚聚氨酯分散体热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铭 张东阳 +1 位作者 陈斌 张玉兴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7-19,共3页
本文利用丙烯酸酯与带有活性官能团的聚氨酯预聚体反应,生成了水分散的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分散体。FTIR、SEM及TG/DTG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分子中各链段之间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比单一活性氢化合物(N330、DMPA)与TDI... 本文利用丙烯酸酯与带有活性官能团的聚氨酯预聚体反应,生成了水分散的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分散体。FTIR、SEM及TG/DTG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分子中各链段之间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比单一活性氢化合物(N330、DMPA)与TDI反应时生成物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分散 热稳定性 聚氨酯 丙烯酸 活性氢 水分散 聚氨酯 生成物 DMPA 分析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改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琦 张德震 陆士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7-281,299,共6页
采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丙二醇400(PPG400)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预聚体,而后采用实验室自制的超支化聚酯对PUA改性制备超支化聚氨酯(HPUA),并选用两种不同官能度的活性稀释剂对HPUA树脂... 采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丙二醇400(PPG400)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预聚体,而后采用实验室自制的超支化聚酯对PUA改性制备超支化聚氨酯(HPUA),并选用两种不同官能度的活性稀释剂对HPUA树脂进行分散,分别研究了两种活性稀释剂不同配比对树脂固化后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UA预聚体的最佳合成温度为40℃,最佳封端温度为50℃;与未改性的PUA相比,超支化改性后的PUA粘度明显下降,树脂固化后的力学性能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也有所提升;当活性稀释剂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配比为40wt%/60wt%时树脂固化后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6.67℃,拉伸强度为15.6MPa,断裂伸长率为17.1%,铅笔硬度为2H,冲击强度为31.3kg·cm^(-1),附着力为1级,柔韧性为1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超支化 活性稀释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O/─OH物质的量比对无外加溶剂聚氨酯预聚体的MMA溶液流变行为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芬婷 熊露 +4 位作者 张丹丹 王小君 杜淼 潘鹏举 单国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6-804,共9页
无外加溶剂、自乳化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的绿色合成是聚氨酯(PU)工业的重要研究目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代替丙酮,会影响该预聚体溶液的流变行为,而调控其流变行为的主要方法是调控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物质的量比n。为了... 无外加溶剂、自乳化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的绿色合成是聚氨酯(PU)工业的重要研究目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代替丙酮,会影响该预聚体溶液的流变行为,而调控其流变行为的主要方法是调控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物质的量比n。为了探究n值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制备了不同n值PU预聚体的MMA溶液,采用旋转黏度计和流变仪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n值PU预聚体的MMA溶液黏性占主导;随n值增大,PU预聚体的MMA溶液黏度下降、黏流活化能增加,剪切变稀的临界剪切速率增大,损耗模量与储能模量降低,Lissajous曲线偏离椭圆形的线性响应程度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物质的量比 流变行为 无外加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聚氨酯光敏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章于川 黄飞鹤 +1 位作者 阮德礼 夏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1-207,共7页
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丙烯酸聚氨酯光敏预聚体的粘度、数均分子量、自动氧化反应以及光固化后树脂的平衡溶胀比和力学性能的测定 ,探讨了这类丙烯酸聚氨酯光敏树脂的链结构与微相分离、光固化性能以及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实验... 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丙烯酸聚氨酯光敏预聚体的粘度、数均分子量、自动氧化反应以及光固化后树脂的平衡溶胀比和力学性能的测定 ,探讨了这类丙烯酸聚氨酯光敏树脂的链结构与微相分离、光固化性能以及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齐聚物二元醇以及加入的小分子二元醇是影响光敏预聚体及光固化后树脂结构与性能的重要因素 ,其中加入α AGE不仅可有效地消除光固化过程中氧阻聚 ,而且对光敏预聚体粘度、光固化后树脂微相分离也有显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聚氨酯 光敏 紫外光固化 光敏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聚氨酯预聚体增容壳聚糖/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10
作者 徐鸿运 罗子木 +4 位作者 杨赟 镇思君 马家玉 李景蕻 张宇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43,共6页
以聚己内酯聚氨酯预聚体(PUP)为增容剂,采用熔融法制备了壳聚糖(CS)/聚己内酯(PCL)复合材料,探究了PUP含量和PCL分子量对CS/PCL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UP分子上的异氰酸酯基团可以与CS分子上的羟基和氨基反应形成共价键,... 以聚己内酯聚氨酯预聚体(PUP)为增容剂,采用熔融法制备了壳聚糖(CS)/聚己内酯(PCL)复合材料,探究了PUP含量和PCL分子量对CS/PCL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UP分子上的异氰酸酯基团可以与CS分子上的羟基和氨基反应形成共价键,同时PUP与PCL相似相容,通过PUP与两相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提高CS与PCL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随着PUP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增强,当PUP含量为20%、PCL分子量为40000时,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从15.94 MPa增至33.60 MPa,断裂伸长率从1.0%升至18.4%;PCL的分子量越高,PCL与CS的界面相容性越低。该研究为壳聚糖基复合材料的热塑加工制备及其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内酯 聚氨酯 复合材料 界面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预聚体改性沥青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川 王璟 +1 位作者 李佳 孙银磊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6-168,共13页
传统的聚合物改性剂与沥青常采用物理熔融共混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离析、相容性及存储稳定性差等问题。与之相比,聚氨酯预聚体富含特征官能团异氰酸酯基,具有较强的基团化学活性,能够与沥青形成三维交联互穿网络结构,用于制备高... 传统的聚合物改性剂与沥青常采用物理熔融共混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离析、相容性及存储稳定性差等问题。与之相比,聚氨酯预聚体富含特征官能团异氰酸酯基,具有较强的基团化学活性,能够与沥青形成三维交联互穿网络结构,用于制备高性能改性沥青具有显著优势。文中对聚氨酯预聚体改性沥青进行了系统综述。首先,简要概述了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原理;然后,详细介绍了其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及改性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最后,通过深入分析其改性微观机理,揭示了其宏-微观特性。此外,总结了聚氨酯预聚体改性沥青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旨在进一步提高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改性沥青 微观机理 制备工艺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TR-FTIR定量测定聚氨酯预聚体的异氰酸酯基含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栋 孙峤昳 +1 位作者 孔德婷 董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89-1991,2002,共4页
对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与聚醚多元醇制备的聚氨酯预聚体系列样品进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测试,分别用异氰酸酯基团(-NCO)的红外特征峰(~2245 cm^(-1))的吸光度A和校正峰面积S与电位滴定法得到的-NCO含量进行线性... 对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与聚醚多元醇制备的聚氨酯预聚体系列样品进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测试,分别用异氰酸酯基团(-NCO)的红外特征峰(~2245 cm^(-1))的吸光度A和校正峰面积S与电位滴定法得到的-NCO含量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后者的线性关系优于前者,相关系数R 2分别为0.9967和0.9856。依据校正峰面积S对-NCO含量之间的工作曲线,测定了新制备预聚体的-NCO含量,与电位滴定法相比,相对误差均<0.2%,相对标准偏差均<0.5%,表明测试准确度良好,方法可靠。利用ATR-FTIR测定聚氨酯预聚体的-NCO含量,样品无需任何前处理且用量少,不产生废液、环境友好,测试结果可靠;便于在工业生产现场进行操作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聚氨酯 异氰酸酯基 线性拟合 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可聚合聚氨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超浓乳液共聚合研究
13
作者 陈莉 张洪涛 段铃丽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2-16,21,共6页
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醚二醇(PPG)、丙烯酸-β-羟乙酯(β-HEA)、二羟基聚硅氧烷(PSi)分三步制得非离子型可聚合的聚氨酯(PUASi),然后将PUASi溶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单体中,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平平加(OS15)、聚乙烯... 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醚二醇(PPG)、丙烯酸-β-羟乙酯(β-HEA)、二羟基聚硅氧烷(PSi)分三步制得非离子型可聚合的聚氨酯(PUASi),然后将PUASi溶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单体中,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平平加(OS15)、聚乙烯醇(PVA-7188)作乳化体系,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55℃下引发聚合。研究了乳化剂质量浓度、不同种类的乳化剂、引发剂质量浓度、内相比、聚合温度、PUASi与St的比例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及转化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PUASi进行了分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粒子的形态、用光相关光谱(PCS)测得了粒子的大小及粒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超浓乳液 合稳定性 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合成的因素 被引量:19
14
作者 谢富春 余东升 +1 位作者 张玉清 朱长春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6年第7期34-37,共4页
以聚乙二醇(PEG)和二异氰酸酯为原料,通过测定—NCO的含量,确定了预聚反应的时间和温度,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对影响预聚体合成的因素:异氰酸酯的种类、n(—NCO)∶n(—OH)、二异氰酸酯的自聚、水分的含量以及预聚体的贮存稳定性等... 以聚乙二醇(PEG)和二异氰酸酯为原料,通过测定—NCO的含量,确定了预聚反应的时间和温度,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对影响预聚体合成的因素:异氰酸酯的种类、n(—NCO)∶n(—OH)、二异氰酸酯的自聚、水分的含量以及预聚体的贮存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合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法测定聚氨酯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基含量 被引量:20
15
作者 巫淼鑫 杜郢 +3 位作者 杨阳 王刚 姚致远 高山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9-72,共4页
建立了密封池红外光谱法测定聚氨酯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基含量的方法。首先考察了溶剂和静置时间的影响。以MDI和TDI作标准物时可用分析纯甲苯作溶剂,以IPDI作标准物时可用分析纯甲苯或丙酮作溶剂,在200min内基本稳定。然后绘制了以MDI、... 建立了密封池红外光谱法测定聚氨酯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基含量的方法。首先考察了溶剂和静置时间的影响。以MDI和TDI作标准物时可用分析纯甲苯作溶剂,以IPDI作标准物时可用分析纯甲苯或丙酮作溶剂,在200min内基本稳定。然后绘制了以MDI、TDI和IPDI作标准物和分析纯甲苯作溶剂时的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分别为0~11mg(-NC0)/mL、0~7mg(-NC0)/mL和0~12mg(-NCO)/mL,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1.20×10^3L·mol-1·cm-1、1.55×10^3L·mol-1·cm-1和1.04×10^3 L·mol^-1·cm^-1,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0.9996和0.9997。最后测定了[PDI与聚酯多元醇反应产生的聚氨酯预聚体中-NCO含量,随反应时间增加预聚体中-NCO含量逐渐减少。与化学分析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相比,本文建立的红外光谱法更简便、测定时间短、试剂用量少、分析成本低,但所用仪器贵且需有合适的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法 聚氨酯 异氰酸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水对聚氨酯预聚体结构与溶解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蒋禹旭 成煦 +1 位作者 伍燕 杜宗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38-1542,共5页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微量水对聚氨酯预聚反应及预聚体结构的影响,用一步法首先合成了聚氨酯初始预聚体,然后研究了微量水及扩链温度等对聚氨酯预聚体的特性粘数、在THF中的溶解性和分子量分布等的影响,采用FT-IR对水扩链预聚体的聚集态结...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微量水对聚氨酯预聚反应及预聚体结构的影响,用一步法首先合成了聚氨酯初始预聚体,然后研究了微量水及扩链温度等对聚氨酯预聚体的特性粘数、在THF中的溶解性和分子量分布等的影响,采用FT-IR对水扩链预聚体的聚集态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和—NCO基团反应生成聚脲结构,表现在聚氨酯硬段间的氢键作用增强,而硬段与软段间的氢键作用力减弱。微量水的存在可以对聚氨酯预聚体起到扩链作用,但随水量的增加预聚体会生成交联结构,产生不溶性凝胶。聚合温度的提高会加速聚脲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水 聚氨酯 结构 溶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异氰酸酯基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学川 卢先博 +1 位作者 强涛涛 郑郸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8-50,52,共4页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乙二醇2000(PEG2000)为单体,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的催化作用下,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合成了NCO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PPU)。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法优化出了PPU合成条件:反应温度70℃,w(DBTDL)=0.75%(以IPD...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乙二醇2000(PEG2000)为单体,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的催化作用下,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合成了NCO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PPU)。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法优化出了PPU合成条件:反应温度70℃,w(DBTDL)=0.75%(以IPDI和PEG2000的总质量计),反应时间为1.5h。利用FT-IR、1H-NMR等方法对单体和PPU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综合热分析测试了PPU的热分解温度Tg为26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无溶剂涂料MDI/聚醚半预聚体的合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宁 于德梅 商勃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29,共3页
介绍了两个体系异氰酸根封端的MDI/聚醚半预聚体的生产工艺,通过二正丁胺测试法和红外光谱,研究了预聚温度、预聚时间对半预聚体合成反应中NC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温度为80℃,MDI/PTMG体系预聚时间为1.5h,MDI/(N220+N303)体系预聚... 介绍了两个体系异氰酸根封端的MDI/聚醚半预聚体的生产工艺,通过二正丁胺测试法和红外光谱,研究了预聚温度、预聚时间对半预聚体合成反应中NC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温度为80℃,MDI/PTMG体系预聚时间为1.5h,MDI/(N220+N303)体系预聚时间为3h,所测的—NCO含量和理论值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NCO基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化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及其固化物的性能 被引量:11
19
作者 马文石 何景学 +1 位作者 周福维 朱以标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7-501,共5页
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聚氨酯(PU)预聚体法合成端—NCO基PU,再与活性硅烷进行封端反应,制备了硅烷化聚氨酯(SPU)预聚体。考察了聚醚二元醇(PPG)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异氰酸酯种类、n(NCO)∶n(OH)和硅烷封端剂种类对SPU预聚体固化物(简... 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聚氨酯(PU)预聚体法合成端—NCO基PU,再与活性硅烷进行封端反应,制备了硅烷化聚氨酯(SPU)预聚体。考察了聚醚二元醇(PPG)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异氰酸酯种类、n(NCO)∶n(OH)和硅烷封端剂种类对SPU预聚体固化物(简称固化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PPG的Mn、异氰酸酯种类、n(NCO)∶n(OH)和硅烷封端剂种类可制备符合设计性能要求的SPU预聚体。室温下SPU预聚体固化得到无气泡、无针孔的均质胶膜,且其指干时间比PU短,固化物疏水性能提高;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仲氨基硅烷(S IL-3)封端后,产物的—NCO基吸收峰消失。当采用Mn为4000的PPG与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在n(NCO)∶n(OH)=1.80的条件下反应,再经SIL-3封端后得到的固化物拉伸强度为0.30M Pa,断裂伸长率为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硅烷封端剂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异氰酸根聚氨酯预聚体增韧改性酚醛泡沫塑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娟 陈日清 +1 位作者 王春鹏 储富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9-152,共4页
以聚丙二醇(PPG2000)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原料合成了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PUP),分别以合成的预聚体和市售的聚氨酯预聚体为增韧剂改性酚醛泡沫,研究了PUP用量及异氰酸根含量对酚醛泡沫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导热性能... 以聚丙二醇(PPG2000)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原料合成了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PUP),分别以合成的预聚体和市售的聚氨酯预聚体为增韧剂改性酚醛泡沫,研究了PUP用量及异氰酸根含量对酚醛泡沫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导热性能及阻燃等性能的影响,并对改性前后的酚醛泡沫进行了电子显微镜扫描泡孔结构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聚氨酯预聚体用量为5%(wt,质量分数,下同),异氰酸根含量为4.1%时,酚醛泡沫的韧性和保温性能最好,其中相对弯曲强度和相对压缩强度分别为5.11kPa·m^3/kg和3.33kPa·m^3/kg,分别比纯泡沫提高了86.5%和43.5%;改性泡沫导热系数为0.057W/m·K,比纯泡沫导热系数(0.064W/m·K)低;增韧的酚醛泡沫热稳定性能略有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此外,聚氨酯增韧后的酚醛泡沫阻燃性能均大于34%,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且酚醛泡沫闭孔率高、泡空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酚醛泡沫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能 保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