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硬质泡沫塑料反应过程和微观结构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宇润 陈永林 +2 位作者 张志平 王得宁 胡春圃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9-165,共7页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PU/EP IPN)硬泡中异氰酸根的消耗速度较纯PU硬泡高,是由于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同时也是异氰酸根反应的催化剂。而PU/EP IPN硬泡中环氧基的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均较纯EP网络低,归因于互穿网络对基因扩散的阻碍。在...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PU/EP IPN)硬泡中异氰酸根的消耗速度较纯PU硬泡高,是由于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同时也是异氰酸根反应的催化剂。而PU/EP IPN硬泡中环氧基的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均较纯EP网络低,归因于互穿网络对基因扩散的阻碍。在互穿网络硬泡形成过程中,存在环氧开环中所新产生的羟基与异氰酸根的反应、大分子多元醇中羟基与环氧基的反应以及异氰酸根与环氧基形成噁唑烷酮的反应三种形成网络间的化学键的途径。同时由于PU/EP IPN硬泡高度的交联,使得IPN硬泡中两个网络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动态力学性能表明所有IPN样品都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透射电镜表明IPN样品无明显的相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 硬质泡沫塑料 反应过程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半硬泡沫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7
2
作者 花兴艳 王源升 +1 位作者 赵培仲 朱金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3-116,共4页
制备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半硬泡沫,通过热重分析(TGA)研究了其热分解,计算了各分解阶段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氮气中,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泡沫根据环氧树脂含量不同其分解过程有2-3个失重阶段,随着环氧含量增加,... 制备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半硬泡沫,通过热重分析(TGA)研究了其热分解,计算了各分解阶段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氮气中,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泡沫根据环氧树脂含量不同其分解过程有2-3个失重阶段,随着环氧含量增加,第一阶段的失重率减小,第二阶段的失重率增大。IPN泡沫在第一、二两阶段总的热失重率低于纯聚氨酯泡沫及纯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含量为30%(质量分数,下同)时泡沫的热稳定性最好。预测IPN半硬泡沫在100℃氮气中失重5%时的热老化寿命可达2.4E7年,表明IPN泡沫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半硬泡沫 热分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半硬泡沫的压缩力学性能 被引量:5
3
作者 花兴艳 赵培仲 +1 位作者 朱金华 王源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2,共5页
采用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半硬泡沫。研究了IPN泡沫密度及环氧树脂用量对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泡沫密度范围内,压缩模量、屈服强度均与泡沫材料密度成指数关系,并且这种指数关系可以根据... 采用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半硬泡沫。研究了IPN泡沫密度及环氧树脂用量对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泡沫密度范围内,压缩模量、屈服强度均与泡沫材料密度成指数关系,并且这种指数关系可以根据数学模型用泡沫材料的相对密度表示,且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因此,利用该模型可以对泡沫的压缩性能进行预测。IPN泡沫的压缩模量和屈服强度与环氧树脂用量成指数式增长关系,当环氧树脂的质量分数超过20%时压缩模量和屈服强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半硬泡沫 压缩性能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硬泡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3
4
作者 花兴艳 赵培仲 +1 位作者 朱金华 王源升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1-645,共5页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ERIPN)硬泡,通过热重分析法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各分解阶段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表明:氮气气氛中,PU/ERIPN硬泡根据环氧树脂含量不同其热分解过程有2~3个失...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ERIPN)硬泡,通过热重分析法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各分解阶段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表明:氮气气氛中,PU/ERIPN硬泡根据环氧树脂含量不同其热分解过程有2~3个失重阶段;随着IPN体系中环氧树脂含量增加,第一阶段的失重率减小,第二阶段的失重率增大;PU与ER质量比分别为90:10,70:30,50:50的硬泡PUE10,PUE30,PUE50在第一、二阶段总的热失重率依次为62.2%,58.0%,52.9%,均低于纯聚氨酯泡沫和纯环氧树脂的热失重率.经IPN改性后,泡沫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中PUE10的热稳定性最好,说明聚氨酯和环氧树脂形成互穿网络后的协同效应使得IPN硬泡的热稳定性增强.预测IPN泡沫在300℃的氮气气氛中失重5%的热老化寿命约为8个月,表明IPN泡沫的热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硬泡 热分解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和非接枝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应先 陈宪宏 +1 位作者 侯清麟 黄金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777-2781,共5页
采用分步法分别制备了接枝和非接枝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研究了不同配比对材料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红外结果显示接枝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分子间形成了氨基甲酸酯的接枝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 采用分步法分别制备了接枝和非接枝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研究了不同配比对材料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红外结果显示接枝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分子间形成了氨基甲酸酯的接枝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聚氨酯的引入显著地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当m(PU)∶m(EP)=15∶85时,接枝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拉伸和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6.7MPa和22.39kJ/m2),当m(PU)∶m(EP)=10∶90时,非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拉伸和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8MPa和19.34kJ/m2);TGA结果证实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非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网络 环氧树脂 聚氨酯 接枝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旭东 刘志红 +2 位作者 刘皓 过俊石 谢洪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3-85,89,共4页
制备了一类新型的各含对硝基苯偶氮苯胺发色团的聚氨酯和环氧树脂的互穿网络型二阶非线性光学聚合物。用程序升温及升压电晕极化法可制得有良好光学质量的极化膜。DSC曲线显示该互穿网络聚合物有1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一维刚性取向... 制备了一类新型的各含对硝基苯偶氮苯胺发色团的聚氨酯和环氧树脂的互穿网络型二阶非线性光学聚合物。用程序升温及升压电晕极化法可制得有良好光学质量的极化膜。DSC曲线显示该互穿网络聚合物有1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一维刚性取向气体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该极化膜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其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系数可达10-7esu量级,发色团有优异的取向稳定性,其序参数在100℃仍可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 互穿聚合物网络 聚氨酯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洪文 朱静 +1 位作者 姜彦 俞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1-93,共3页
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聚醚及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原料经共聚合成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通过改变聚氨酯结构及环氧树脂含量制备系列PU/EP的IPNs,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聚氨酯中两官能度... 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聚醚及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原料经共聚合成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通过改变聚氨酯结构及环氧树脂含量制备系列PU/EP的IPNs,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聚氨酯中两官能度聚醚用量增加,IPNs体系的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此外随着环氧树脂含量增多,整个IPNs体系的疏水性增强;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聚氨酯结构以及环氧树脂含量对PU/EP的IPNs材料力学性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环氧树脂 互穿聚合物网络 接触角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Ⅱ)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玉玮 王静媛 +2 位作者 栗宜明 张丽梅 汤心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8年第12期1282-1284,共3页
合成了不同类型聚醚聚氨酯/环氧树脂(PU/EP)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通过改变PU中聚乙二醇分子量、3OH/2OH及NCO/OH比值等,研究IPN组份间分子混合程度,采用电镜、动态力学分析及应力应变等测试方法表征。结果表明:聚乙二醇分子量降低及3OH/... 合成了不同类型聚醚聚氨酯/环氧树脂(PU/EP)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通过改变PU中聚乙二醇分子量、3OH/2OH及NCO/OH比值等,研究IPN组份间分子混合程度,采用电镜、动态力学分析及应力应变等测试方法表征。结果表明:聚乙二醇分子量降低及3OH/2OH、NCO/OH比的提高,可使相容性提高,材料力学性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网络聚合物 聚醚聚氨酯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硬泡循环压缩
9
作者 花兴艳 赵培仲 +1 位作者 朱金华 王源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10-1614,共5页
制备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R)互穿聚合物网络硬泡,研究了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硬泡的化学结构及微观结构形态.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IPN硬泡的网络间存在接枝反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发现,IPN硬泡泡孔结构形状都比较均一... 制备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R)互穿聚合物网络硬泡,研究了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硬泡的化学结构及微观结构形态.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IPN硬泡的网络间存在接枝反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发现,IPN硬泡泡孔结构形状都比较均一.循环压缩实验研究表明:随循环次数增加,应力下降,单次循环的能量损耗下降;随ER含量增加,IPN硬泡的压缩模量和强度提高,相同应变下应力增加,每次循环耗能增加;循环压缩的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可用改进的Ogden模型表示;累积能量损耗可用Weibull方程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硬泡 循环压缩 能量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硬泡静态压缩塑性变形模式
10
作者 花兴艳 赵培仲 +1 位作者 朱金华 王源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2,共7页
采用同步法合成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硬泡,通过FTIR和SEM研究其化学结构及微观结构形态,为研究其压缩响应及变形模式,对其进行静态压缩试验。结果表明:IPN硬泡的压缩行为表现出各向异性。平行发泡方向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三个... 采用同步法合成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硬泡,通过FTIR和SEM研究其化学结构及微观结构形态,为研究其压缩响应及变形模式,对其进行静态压缩试验。结果表明:IPN硬泡的压缩行为表现出各向异性。平行发泡方向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三个变形阶段,其中平台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应变软化和局部变形。垂直发泡方向的压缩曲线则单调增加,平台阶段没有产生应变软化,整个压缩过程中试样变形均匀分布。IPN硬泡的静态压缩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应,环氧树脂含量对压缩性能影响显著。描述IPN硬泡压缩局部变形理论模型,变形带厚度和变形带前沿传播速度的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采用该模型分析研究IPN硬泡的压缩变形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硬泡 压缩性能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硬泡的静态压缩行为
11
作者 花兴艳 王源升 +1 位作者 赵培仲 朱金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3-76,共4页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硬泡。为了研究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U/ERIPN)硬泡对压缩载荷的响应及变形机理,对IPN硬泡进行了应变率在1.67×10-4s-1~1.67×10-2s-1范围内的静态压缩试验。研究表...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硬泡。为了研究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U/ERIPN)硬泡对压缩载荷的响应及变形机理,对IPN硬泡进行了应变率在1.67×10-4s-1~1.67×10-2s-1范围内的静态压缩试验。研究表明,PU/ER IPN硬泡的压缩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应变率效应。平行发泡方向上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三个变形阶段:即弹性阶段,"平台"阶段和"硬化"密实阶段,其平台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应变软化和局部变形。讨论了IPN硬泡的压缩力学本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硬泡 静态压缩 本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半硬泡沫压缩行为研究
12
作者 花兴艳 赵培仲 +1 位作者 朱金华 王源升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3-26,共4页
采用同步法合成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ER IPN)半硬泡沫。对IPN半硬泡沫进行了应变率在1.67×10-4~1.67×10-2 s-1范围内的静态压缩实验。研究表明,泡沫在平行发泡方向和垂直发泡方向上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没有明显... 采用同步法合成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ER IPN)半硬泡沫。对IPN半硬泡沫进行了应变率在1.67×10-4~1.67×10-2 s-1范围内的静态压缩实验。研究表明,泡沫在平行发泡方向和垂直发泡方向上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没有明显区别。平行方向上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3个变形阶段:弹性阶段,"平台"阶段和"硬化"密实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单调增加,平台阶段没有产生应变软化,整个压缩过程中试样变形是均匀分布的。IPN半硬泡沫材料在静态实验中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应。讨论IPN半硬泡沫的压缩力学本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 半硬泡沫 静态压缩 本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促进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动态重组与回收性能
13
作者 李晨昕 黄正勇 +3 位作者 杨森元 张樱凡 潘建宇 李剑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39-3349,共11页
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电气绝缘性能、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之中,但传统环氧树脂存在难以回收再制造等问题;随着动态键与催化剂的引入,环氧树脂的回收再利用也逐渐可能,然而催化剂的直接引入会影响树脂等材料的的部分性能... 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电气绝缘性能、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之中,但传统环氧树脂存在难以回收再制造等问题;随着动态键与催化剂的引入,环氧树脂的回收再利用也逐渐可能,然而催化剂的直接引入会影响树脂等材料的的部分性能,同时传统热压回收所需环氧树脂颗粒较小,工业回收成本较高。为此提出一种将TBD与双固化树脂回收颗粒直接复合以增强互穿网络动态重组的方法,保留了环氧树脂本身优异性能,实现良好的大颗粒环氧树脂回收效果,并研究了大粒径回收颗粒在不同热压条件下回收试样的力学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将TBD与双固化树脂破碎颗粒混合后热压回收可以提升大粒径回收双固化环氧树脂的界面愈合能力且不影响其原始性能。TBD质量分数2%的回收样件弯曲强度恢复至46.0 MPa,性能回复率为51.68%;击穿强度恢复至21.7 kV,性能回复率为66.98%。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传统环氧树脂回收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玻璃高分子 催化剂 动态重组 双固化环氧树脂 互穿网络 电工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穿网络结构的二氧化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菊香 贾园 +2 位作者 马文建 李朋娜 屈颖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9-264,共6页
环氧树脂(EP)具有较高的电绝缘性能和较低的介电损耗,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和电子封装等绝缘材料领域。由于传统EP耐热性能较差、韧性不足,极大限制了其作为微电子元器件在高频电场下的使用。本工作以硅烷偶联剂(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 环氧树脂(EP)具有较高的电绝缘性能和较低的介电损耗,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和电子封装等绝缘材料领域。由于传统EP耐热性能较差、韧性不足,极大限制了其作为微电子元器件在高频电场下的使用。本工作以硅烷偶联剂(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末端含有环氧基团的新型端环氧基纳米SiO_(2)(E-SiO_(2)),用其对E-51型EP进行改性,在固化剂作用下使E-SiO_(2)和EP上的环氧基团发生开环反应,通过有机EP与无机E-SiO_(2)填料之间的化学键结合,制备出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E-SiO_(2)/EP复合材料。本工作研究了添加E-SiO_(2)对EP固化反应工艺和综合性能的影响,以期在保证EP低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同时,赋予其良好的韧性和耐热性能,为EP在高频电路下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杂化二氧化硅 互穿网络结构 固化动力学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改性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孙嘉俊 张宇 +4 位作者 冯腾宇 徐宇轩 郑婷 沈军 张丽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6-1474,共9页
为了解决环氧树脂固化后脆性大的问题,本文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硅改性聚氨酯(PUSiTs),以不同含量的硅改性聚氨酯与双酚A环氧树脂(EP)混合,制备了PUSiTs/EP。以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固化剂,研究了硅改性聚氨酯的含量和分子量对PU... 为了解决环氧树脂固化后脆性大的问题,本文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硅改性聚氨酯(PUSiTs),以不同含量的硅改性聚氨酯与双酚A环氧树脂(EP)混合,制备了PUSiTs/EP。以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固化剂,研究了硅改性聚氨酯的含量和分子量对PUSiTs/EP/DDM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改性聚氨酯的加入使PUSiTs/EP/DDM的断裂伸长率、断裂韧性和冲击强度均得到了有效提高。其中,20%PUSiT400/EP/DDM的断裂伸长率、断裂韧性和冲击强度最高,分别为9.92%、1.60 MPa·m^(1/2)和23.32 kJ/m^(2),与EP/DDM相比分别提高了122.92%、116.13%和63.27%。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树脂体系中硅改性聚氨酯与环氧树脂之间互传网络和氢键的形成提高了树脂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硅改性聚氨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氢键 拉伸性能 冲击强度 断裂韧性 增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制备和材料拉伸性能 被引量:18
16
作者 施利毅 张剑平 +2 位作者 华彬 王一青 胡炜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675-680,共6页
以聚乙二醇(PEG)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合成聚氨酯(PU)预聚体,与环氧树脂(EP)发生接枝反应.采用同步法制备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graft-IPNs).用红外光谱分析接枝过程化学反应;研究了... 以聚乙二醇(PEG)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合成聚氨酯(PU)预聚体,与环氧树脂(EP)发生接枝反应.采用同步法制备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graft-IPNs).用红外光谱分析接枝过程化学反应;研究了graft-IPNs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graft-IPNs的玻璃化温度(Tg)高于一般同步法制得的普通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这表明接枝结构使PU与EP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网络互穿;研究了接枝结构、PU预聚体含量对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和graft-IPNs应力-应变行为,结果表明graft-IPNs拉伸强度同普通IPNs相比明显提高,当PU/EP(Wt/Wt)小于25/75时,材料拉伸强度随PU含量增加而增大,PU/EP(Wt/Wt)=25/75时,拉伸强度出现最大值,材料呈现“韧性断裂”,PU/EP(Wt/Wt)=50/50时,材料呈现“延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枝互穿网络 聚氨酯 环氧树脂 拉伸强度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相行为与粘接剪切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管云林 郭锦棠 +1 位作者 邵蕾 姚康德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22-127,共6页
制备了一系列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EPIPNs。由DSC、TMA和DDV研究表明,IPNs在高温区存在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IPNs的相行为与其粘接剪切强度相关。
关键词 聚氨酯 环氧树脂 互穿网络聚合物 相行为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聚氨酯半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Ⅰ.玻璃化转变行为及其形态结构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瑛 茅素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2-75,共4页
用分步法制备了环氧树脂/聚氨酯(EP/PU)半IPN,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该半IPN的玻璃化转变行为,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此半IPN中,两组分聚合... 用分步法制备了环氧树脂/聚氨酯(EP/PU)半IPN,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该半IPN的玻璃化转变行为,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此半IPN中,两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靠近,并伴随有第三个Tg的出现。该半IPN具有两相结构,两相连续程度随组分量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聚氨酯 互穿网络 玻璃化转变温度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半硬泡沫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花兴艳 王源升 +1 位作者 赵培仲 朱金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2-35,40,共5页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半硬泡沫。通过FTIR,DMA,SEM研究了IPN半硬泡沫的化学结构、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形态。FTIR分析表明了聚氨酯和环氧树脂的网络间存在接枝反应。很宽组成比范围内IPN半硬泡沫...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半硬泡沫。通过FTIR,DMA,SEM研究了IPN半硬泡沫的化学结构、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形态。FTIR分析表明了聚氨酯和环氧树脂的网络间存在接枝反应。很宽组成比范围内IPN半硬泡沫均显示出单一的宽温域玻璃化转变,而且该转变随着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向高温方向移动。通过SEM发现IPN半硬泡沫泡孔结构形状都比较均一。循环加载压缩发现所有IPN泡沫不仅压缩性能好而且具有很好的回弹性,大变形压缩后泡沫几乎不变形,重复使用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环氧树脂 互穿聚合物网络 半硬泡沫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伟箭 俞霞 +2 位作者 刘汉平 苗艳茹 熊远钦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11,共4页
制备了新型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聚氨酯(PU)互穿聚合物网络(DCPDE/PU IPNs)。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不同固化体系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涂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互穿聚合物... 制备了新型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聚氨酯(PU)互穿聚合物网络(DCPDE/PU IPNs)。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不同固化体系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涂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的弯曲强度、附着力和耐冲击性。固化剂的加入改进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的耐热性能。增韧改性后的环氧树脂比改性之前的环氧树脂呈现明显的两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 聚氨酯 互穿网络 微观形貌 固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