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油清净分散剂壬基酚聚氧丙烯醚胺的合成 被引量:1
1
作者 程瑶 陈志明 +1 位作者 焦真 张在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17-1321,共5页
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以壬基酚聚氧丙烯醚(NPP)为原料、Raney Ni为催化剂,采用脱氢-胺化加氢两步法合成了壬基酚聚氧丙烯醚胺(NPPA),考察了脱氢-胺化加氢两步反应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脱氢反应中,NPP的端羟基脱氢转化为含有羰基... 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以壬基酚聚氧丙烯醚(NPP)为原料、Raney Ni为催化剂,采用脱氢-胺化加氢两步法合成了壬基酚聚氧丙烯醚胺(NPPA),考察了脱氢-胺化加氢两步反应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脱氢反应中,NPP的端羟基脱氢转化为含有羰基的聚醚(简称脱氢产物),生成的氢与正十四烯发生加成反应,提高脱氢转化率;在NPP0.32 mol、240℃、Raney Ni催化剂质量分数5%(基于反应物)、反应时间25 h的条件下,NPP的转化率为61%。在脱氢产物胺化加氢反应中,用氧化钙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提高脱氢产物的转化率;在220~230℃、14~20 MPa、Raney Ni催化剂质量分数(基于脱氢产物)3%、脱氢产物0.32 mol、氢气0.3 mol、氨4.7 mol、搅拌转速500 r/min、氧化钙0.3 mol、反应时间8 h的条件下,NPPA的收率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净分散剂 壬基酚聚氧丙烯醚 壬基酚聚氧丙烯醚 脱氢 胺化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丙烯醚型表面活性剂结构及矿化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梁保红 葛际江 +3 位作者 张贵才 陈文征 成梅华 李浩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58-62,共5页
实验选用9AS-n-0、13AS-n-0系列氧丙烯聚醚型表面活性剂,使用Texa-500型界面张力仪在55℃时不同矿化度条件下,测定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桩西106-x18-15脱水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研究了矿化度及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油水界面张力的关系.研... 实验选用9AS-n-0、13AS-n-0系列氧丙烯聚醚型表面活性剂,使用Texa-500型界面张力仪在55℃时不同矿化度条件下,测定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桩西106-x18-15脱水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研究了矿化度及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油水界面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矿化度的增加,界面张力不断降低,在某一特定值时,界面张力达到最小值;随着氧丙烯链的增长,达到低界面张力所需矿化度的区域是逐渐降低的;研究还发现,含有分支结构的13AS-n-0系列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要比9AS-n-0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丙烯醚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矿化度 疏水基 亲水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硫酸盐-Na2CO3-桩西原油体系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海涛 葛际江 +2 位作者 张贵才 梁保红 曾家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3-738,共6页
合成了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硫酸盐(NPPS)表面活性剂。以NaCl质量分数0.5%的盐水为模拟地层水,分别配制了NPPS、Na_2CO_3及Na_2CO_3-NPPS复配物与桩西原油的混合体系,测定了体系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单独使用Na_2CO_3或NPPS都无... 合成了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硫酸盐(NPPS)表面活性剂。以NaCl质量分数0.5%的盐水为模拟地层水,分别配制了NPPS、Na_2CO_3及Na_2CO_3-NPPS复配物与桩西原油的混合体系,测定了体系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单独使用Na_2CO_3或NPPS都无法使盐水-桩西原油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降到0.01 mN/m以下。采用NPPS与Na_2CO_3复配,协同效应明显,当体系中Na_2CO_3质量分数大于0.35%时,仅需质量分数0.0025%的NPPS,体系中油-水界面张力即可以降至10^(-4)mN/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硫酸盐(NPPS) 动态界面张力 复配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碱-桩西原油的动态界面张力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娜 刘海涛 +2 位作者 付欣 刘高文 张贵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0,共4页
以壬基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二壬基酚为原料,合成了氧丙烯平均链节数为5.01的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界面张力测定表明:DNPPS/桩西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为0.13mN/m,比以壬基酚为原料合成的具有相似氧乙烯链节的其他非离子... 以壬基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二壬基酚为原料,合成了氧丙烯平均链节数为5.01的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界面张力测定表明:DNPPS/桩西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为0.13mN/m,比以壬基酚为原料合成的具有相似氧乙烯链节的其他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动态平衡界面张力都低.为进一步降低DNPPS/桩西稠油的界面张力,将DNPPS与碳酸钠进行了复配.发现当体系中Na2CO3与DNPPS质量比为10∶1左右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在Na2CO3质量分数为0.1%的复配体系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010%的DNPPS,可使界面张力降低到10-4mN/m以下.研究对稠油化学驱有指导意义,也为二壬基酚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 表面活性剂 稠油化学驱 超低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醇聚氧丙烯醚对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芳 罗辉 +3 位作者 任玉飞 范维玉 梁明 南国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122,共5页
研究开发适于在超临界CO_2中形成稳定胶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降低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技术关键。采用下悬滴法,研究超临界CO_2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利用直线外推法计算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考察了脂肪醇聚氧丙烯醚以及醇类助剂对... 研究开发适于在超临界CO_2中形成稳定胶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降低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技术关键。采用下悬滴法,研究超临界CO_2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利用直线外推法计算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考察了脂肪醇聚氧丙烯醚以及醇类助剂对CO_2/Oil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规律,并确定其最佳用量。结果表明:月桂醇聚氧丙烯醚可大幅度降低超临界CO_2/Oil最小混相压力,随着用量的增加,超临界CO_2/Oil最小混相压力先减小后略微增大,且存在最优值;助剂乙醇可以进一步降低超临界CO_2/Oil最小混相压力,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超临界CO_2/Oil之间的最小混相压力先减小后略微增大;随着醇类助剂碳链长度的增加,超临界CO_2/Oil混相压力先减小后增大,乙醇降低CO_2驱混相压力的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脂肪醇聚氧丙烯醚 最小混相压力 醇类助剂 添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丙烯醚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及寿命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治国 尹红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9-693,共5页
利用热重(TG)分析技术对聚氧丙烯醚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非等温TG-DTG技术,在5.0、10.0、15.0和20.0 K/min线性升温速率和空气气氛条件下,考察了聚氧丙烯醚的非等温热分解机理及反应动力学.运用Freeman-Carroll、Kissinger、Ozaw... 利用热重(TG)分析技术对聚氧丙烯醚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非等温TG-DTG技术,在5.0、10.0、15.0和20.0 K/min线性升温速率和空气气氛条件下,考察了聚氧丙烯醚的非等温热分解机理及反应动力学.运用Freeman-Carroll、Kissinger、Ozawa、Coats-Redfern和Achar等方法对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聚氧丙烯醚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为Mampel Power法则(m=1),对应机理为幂函数法则,其表观活化能为62.5kJ/mol,指前因子为106.17s-1.同时采用等温TG技术得到失重10%和15%为寿终指标的寿命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丙烯醚 热分解 非等温动力学 热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醇聚氧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表面活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吴金川 白鹏 +1 位作者 宋宝东 屠雨恩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17-319,共3页
合成了一系列脂肪醇聚氧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并研究了脂肪醇碳原子数及氧丙烯聚合数对其表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脂肪醇烷基碳原子数或氧丙烯聚合数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减小而最低表面张力增大。当氧丙烯聚合数小于10时,烷... 合成了一系列脂肪醇聚氧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并研究了脂肪醇碳原子数及氧丙烯聚合数对其表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脂肪醇烷基碳原子数或氧丙烯聚合数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减小而最低表面张力增大。当氧丙烯聚合数小于10时,烷基碳原子数为12时润湿力最佳;当氧丙烯聚合数大于10时,润湿力随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降低;润湿力随氧丙烯聚合数的增加有一最佳值,对应的氧丙烯聚合数随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随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醇 聚氧丙烯醚 表面活性剂 琥珀酸酯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醇葡萄糖苷聚氧丙烯醚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唐亚芳 徐军 +1 位作者 黄弼晨 王正武 《食品与药品》 CAS 2013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聚氧丙烯醚,并研究其性能。方法先合成乙二醇糖苷,以此为起始物置入高压釜,缓慢通入定量环氧丙烷聚合反应,得乙二醇葡萄糖苷聚氧丙烯醚。考察催化剂用量、温度、压强对聚合反应速度的影响,测定所得产物的表... 目的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聚氧丙烯醚,并研究其性能。方法先合成乙二醇糖苷,以此为起始物置入高压釜,缓慢通入定量环氧丙烷聚合反应,得乙二醇葡萄糖苷聚氧丙烯醚。考察催化剂用量、温度、压强对聚合反应速度的影响,测定所得产物的表面张力、乳化性和泡沫性能。结果催化剂用量1%、温度110~120℃、压强0.2~0-3MPa时,聚合反应速度较快。结论乙二醇葡萄糖苷聚氧丙烯醚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可达到约40mN/m,且有一定的乳化性,可作为低泡型工业表面活性剂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葡萄糖苷聚氧丙烯醚 合成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葡萄糖苷硬脂酸酯及其聚氧丙烯醚的合成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寿华 王莹莹 +1 位作者 王日为 苏秀荣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14-1118,共5页
以α-甲基葡萄糖苷和硬脂酸甲酯为原料,在碱性催化剂K2CO3和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氯化铵(TBAC)共同作用下,无溶剂法合成了甲基葡萄糖苷硬脂酸酯(SS),再与环氧丙烷反应,合成了甲基葡萄糖苷硬脂酸酯聚氧丙烯醚(SSP),并对产品进行了IR表征。... 以α-甲基葡萄糖苷和硬脂酸甲酯为原料,在碱性催化剂K2CO3和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氯化铵(TBAC)共同作用下,无溶剂法合成了甲基葡萄糖苷硬脂酸酯(SS),再与环氧丙烷反应,合成了甲基葡萄糖苷硬脂酸酯聚氧丙烯醚(SSP),并对产品进行了IR表征。探讨了相转移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研究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SS收率的影响,得到了合成SS的适宜工艺条件:n(甲基葡萄糖苷)∶n(硬脂酸甲酯)=0.71∶1,w(K2CO3)∶w(硬脂酸酸甲酯)=0.04∶1,w(TBAC)∶w(硬脂酸甲酯)=0.05∶1,反应温度145℃,时间4.5h,压力6kPa。上述条件下,SS收率可达92%,产品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脂酸甲酯 甲基葡萄糖苷硬脂酸酯 甲基葡萄糖苷硬脂酸酯聚氧丙烯醚 相转移催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相对分子质量双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房连顺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7年第3期44-47,50,共5页
以单烯丙基聚氧丙烯醚AP-8000、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采用接枝反应制备双烯丙基聚氧丙烯醚(AA-8000)。通过对催化剂的筛选,确定自制固体酸催化剂CT-1。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n(烯丙基缩水甘油醚)∶n(AP-8000)=1.1... 以单烯丙基聚氧丙烯醚AP-8000、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采用接枝反应制备双烯丙基聚氧丙烯醚(AA-8000)。通过对催化剂的筛选,确定自制固体酸催化剂CT-1。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n(烯丙基缩水甘油醚)∶n(AP-8000)=1.1∶1,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 h,CT-1用量为0.2%;依此条件进行了3次重复性实验,平均接枝率达94.67%。通过核磁共振(1H NMR)和凝胶色谱(GPC)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烯丙基聚氧丙烯醚 单烯丙基聚氧丙烯醚 烯丙基聚 接枝 固体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ended表面活性剂异辛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环环 陈骥 +1 位作者 方云 陈虹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46-950,共5页
以异辛醇为原料,通过丙氧基化反应合成了4种不同聚氧丙烯加成数的中间体异辛醇聚氧丙烯醚(P_xOH,x=3,6,9,12),再经硫酸酯化反应和中和反应合成了4种新型Extended表面活性剂异辛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同系物(P_xS),采用FTIR和ESI-MS等手段对... 以异辛醇为原料,通过丙氧基化反应合成了4种不同聚氧丙烯加成数的中间体异辛醇聚氧丙烯醚(P_xOH,x=3,6,9,12),再经硫酸酯化反应和中和反应合成了4种新型Extended表面活性剂异辛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同系物(P_xS),采用FTIR和ESI-MS等手段对P_xOH和P_xS进行结构表征,测定了P_xS系列的Krafft点(T_k)、表面张力、泡沫力、去污力、润湿力、乳化力、耐盐能力、耐硬水能力、钙皂分散力等性能,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P_xS同系物的Tk和表面张力均低于SDS,环氧丙烷(PO)数大于6以上P_xS的临界胶束浓度随PO数的增大明显减小,且均低于SDS,其去污力和耐硬水能力均优于S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ded表面活性剂 异辛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 丙氧基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丙烯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物化性质的研究
12
作者 王超 孙永强 +4 位作者 智丽飞 张勇 孙晋源 武华萍 Martino Di Serio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1,共5页
通过静态表面张力测试技术(吊环法)研究4个与8个环氧丙烷(PO)平均聚合数的聚氧丙烯醚季铵盐(PO-4QA和PO-8QA)水溶液的表面性质。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及透射电镜技术研究PO-4QA和PO-8QA分子在水中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两种聚氧丙烯醚季... 通过静态表面张力测试技术(吊环法)研究4个与8个环氧丙烷(PO)平均聚合数的聚氧丙烯醚季铵盐(PO-4QA和PO-8QA)水溶液的表面性质。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及透射电镜技术研究PO-4QA和PO-8QA分子在水中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两种聚氧丙烯醚季铵盐具有较强的气/液界面活性;PO-4QA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有球状聚集体形成,粒径分布呈双峰,而PO-8QA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能聚集形成囊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丙烯醚季铵盐 表面活性 聚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丙烯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在水/异丙醇混合溶剂中胶束行为的研究
13
作者 王超 孙永强 +4 位作者 智丽飞 张勇 孙晋源 武华萍 MARTINO D S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3,共5页
通过电导法、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环氧丙烷(PO)平均加合数分别为8个与4个的聚氧丙烯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PO(4)QA、PO(8)QA在水/异丙醇混合溶剂中的胶束行为,并探讨了聚氧丙烯醚链对聚氧丙烯醚季铵盐在混合溶剂中胶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电导法、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环氧丙烷(PO)平均加合数分别为8个与4个的聚氧丙烯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PO(4)QA、PO(8)QA在水/异丙醇混合溶剂中的胶束行为,并探讨了聚氧丙烯醚链对聚氧丙烯醚季铵盐在混合溶剂中胶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O(4)QA、PO(8)QA表面活性剂的正胶束、反胶束分别在富水、富异丙醇的水/异丙醇混合溶剂中形成,而在非富水、非富醇的混合溶剂中没有胶束形成。聚氧丙烯醚链在PO(4)QA、PO(8)QA表面活性剂的反胶束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屏蔽静电排斥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丙烯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水/异丙醇混合溶剂 胶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_(mn))序列混合体系的分子交换能及协同效应
14
作者 汪明贵 王宇曦 +1 位作者 唐亚芳 王正武 《食品与药品》 CAS 2013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评价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系列表面活性剂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协同效应。方法测定LS36、LS45、LS54分别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磺酸钠(AS)、双-2-乙基己基琥珀酸磺酸钠(AOT)及... 目的评价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系列表面活性剂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协同效应。方法测定LS36、LS45、LS54分别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磺酸钠(AS)、双-2-乙基己基琥珀酸磺酸钠(AOT)及全氟辛酸钠(OBS)复配的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关系(γ~log c)曲线,计算它们在溶液表面吸附层及胶束中的组成、分子相互作用参数及分子交换能。通过交换能,判断产生的协同效应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混合体系的分子交换能均为负值,与纯组分的表面活性比较,复配后不论是形成胶束的能力,还是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和能力均出现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分子交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合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占忠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1995年第6期18-19,共2页
介绍了NC-2催化剂,在130C、0.3MPa条件下合成出壬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此法操作方便、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
关键词 壬基酚 聚氧乙烯 聚氧丙烯醚 合成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糖苷聚氧丙烯醚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婧洁 李浩楠 +5 位作者 孙永强 张勇 孙晋源 梁慧斌 丁莉荣 刘瑜琦 《印染助剂》 CAS 2022年第2期18-22,共5页
以碳链数为8/10、12/14的烷基糖苷(APG0810/APG1214)为原料,通过环氧丙烷(PO)改性得到一系列不同加合数的烷基糖苷聚氧丙烯醚。对样品的物理性能和应用性能进行测评,考察PO的引入对烷基糖苷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的引入在保持烷... 以碳链数为8/10、12/14的烷基糖苷(APG0810/APG1214)为原料,通过环氧丙烷(PO)改性得到一系列不同加合数的烷基糖苷聚氧丙烯醚。对样品的物理性能和应用性能进行测评,考察PO的引入对烷基糖苷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的引入在保持烷基糖苷优异乳化性能、润湿性能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泡沫性能,可以应用在低泡沫洗涤剂配方中,符合节水节能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糖苷 聚氧丙烯醚 应用性能 低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丙烯壬基酚醚硫酸酯盐/碱体系与原油动态界面张力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葛际江 刘海涛 +2 位作者 张贵才 梁宝红 王东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70-74,共5页
合成了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研究了有机碱、无机碱以及所合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碱、无机碱复配体系与桩西普通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行为.结果表明:使用碳酸钠、三甲胺、三乙胺都可改变油水界面张力.碳酸钠/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S&... 合成了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研究了有机碱、无机碱以及所合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碱、无机碱复配体系与桩西普通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行为.结果表明:使用碳酸钠、三甲胺、三乙胺都可改变油水界面张力.碳酸钠/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S"型变化,可分为缓慢上升、迅速上升和相对平衡3个阶段,而有机胺/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U"型变化,出现动态界面张力最小值.碳酸钠加量不同时,其动态界面张力曲线变化不大;胺的质量分数升高时,动态界面张力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存在最佳的胺加量.对于表面活性剂与Na2CO3复配体系,当Na2CO3加量高于一定临界值时,复配体系才有明显协同效应,此时仅需添加质量分数为0.0025%表面活性剂就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5mN/m数量级.对于表面活性剂与有机胺的复配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取决于体系中有机胺和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只有当复配体系中有机胺的质量分数高于0.05%、9AS-3-0的质量分数低于0.01%时,复配体系才具有协同效应.上述研究说明:由有机碱和原油组分在油水界面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其界面活性以及和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与加无机碱的情况是不同的.另外,通过驱油试验证明,具有较低动态界面张力的9AS-3-0/Na2CO3复配体系有高的提高采收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丙烯壬基酚 表面活性剂 有机碱 无机碱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二胺的合成工艺
18
作者 宋明贵 余江 +1 位作者 金一丰 赵世聪 《染整技术》 CAS 2022年第10期26-29,共4页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二胺(ED-600)是制备有机硅柔软剂的重要原料。采用固定床连续化反应技术合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二胺,旨在解决羟基胺化的技术瓶颈。主要研究了反应温度、物料配比、空速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二胺(ED-600)是制备有机硅柔软剂的重要原料。采用固定床连续化反应技术合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二胺,旨在解决羟基胺化的技术瓶颈。主要研究了反应温度、物料配比、空速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55℃,液氨、醇醚物质的量比5∶1,氢气、醇醚物质的量比8∶1,聚醚质量空速0.15 h^(-1)。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二胺 连续化反应 柔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丙烯链对Extended表面活性剂界面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骥 胡学一 方云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2-477,共6页
以十二醇、十四醇和十二/十四混合醇为原料,合成了三种直链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3(C_nP_3S)。利用FTIR,~1H 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和胶束溶液性质,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3(SLE3S)进行... 以十二醇、十四醇和十二/十四混合醇为原料,合成了三种直链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3(C_nP_3S)。利用FTIR,~1H 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和胶束溶液性质,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3(SLE3S)进行了对比。~1H NMR表征结果显示,C_nP_3S的环氧丙烷平均加成数在3.0左右。实验结果表明,聚氧丙烯(PPO)链和烷基链的增长可为C_nP_3S分子提供疏水性,同时PPO链还提供极性作用,因此C_(12)P_3S和C_(14)P_3S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及乳化能力优于SDS和SLE_3S,泡沫性质略低于SDS和SLE_3S,润湿力介于SDS和SLE_3S之间,去污力等同或略优于SDS和SLE3S,同时具有优良的低温水溶性及抗钙离子性。由于同系物作用,C_(1214)P_3S混合物在泡沫、去污力和钙离子抗性等性能上表现出一定协同作用。PPO链的双亲性赋予了C_nP_3S优良性质,使其适用于个人护理及家用清洁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ded表面活性剂 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钠 聚氧丙烯 双亲性 界面性能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己醇聚醚硫酸盐的表面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建波 李萍 +3 位作者 王万绪 杨效益 郭朝华 李全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9-445,共7页
以正己醇作为引发剂,分别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发生聚合,再以气体三氧化硫进行硫酸化反应,合成了正己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HE3S)以及正己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HP3S)2种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采用FTIR和1H NMR技术对表面活性剂结构进行了... 以正己醇作为引发剂,分别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发生聚合,再以气体三氧化硫进行硫酸化反应,合成了正己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HE3S)以及正己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HP3S)2种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采用FTIR和1H NMR技术对表面活性剂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平衡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和动态接触角研究了其水溶液的表面活性。实验结果表明,HE3S和HP3S在298 K下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58.36 mmol/L和53.84 mmol/L,最低表面张力分别为33.91 m N/m和33.29 m N/m;由动态表面张力计算出的扩散系数,可知两种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吸附机理均属于混合动力控制吸附;当溶液浓度为150 mmol/L时,HE3S和HP3S的水溶液液滴在石蜡膜上可以短时间内快速铺展,其最低接触角分别达到64.5°和5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己醇聚氧乙烯硫酸钠 正己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氧基团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