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多巴胺纳米球/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复合材料的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田田 陆佳丹 张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9-254,共6页
以盐酸多巴胺为单体,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中聚合,合成了聚多巴胺纳米球(PDANSs)。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PDANSs进行了形貌表征,PDANSs直径为200~300nm。将制备的PDANSs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液中超声,通过静电作用得到... 以盐酸多巴胺为单体,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中聚合,合成了聚多巴胺纳米球(PDANSs)。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PDANSs进行了形貌表征,PDANSs直径为200~300nm。将制备的PDANSs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液中超声,通过静电作用得到复合物(PDANSs/CTAB),并将复合物分散液滴涂在电极表面得到PDANSs/CTAB修饰电极。将PDANSs/CTAB修饰电极用于溶液中亚硝酸盐的富集,对电极上富集的亚硝酸盐含量用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了测定,构建了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亚硝酸钠的线性范围为0.2~2000μmol/L,检出限为0.08μmol/L,且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将该传感器用于腌制肉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回收率范围为98.1%~104.0%,说明此方法准确度很好,该传感器能用于腌制肉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纳米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马奇文 于广宁 +2 位作者 石纪 汪成 郑荣荣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5,共6页
为开发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以满足高频高速微电子封装需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不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HMSMs,质量分数为0~2.5%)掺杂的HMSMs/PI复合薄膜,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 为开发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以满足高频高速微电子封装需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不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HMSMs,质量分数为0~2.5%)掺杂的HMSMs/PI复合薄膜,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及介电性能测试系统表征其性能。结果表明:随着HMSMs含量增加,复合薄膜介电常数从纯PI的3.40降至2.5%时的1.90(降幅为44.1%),且介电损耗稳定低于0.005;薄膜的热分解温度始终高于470℃,疏水性显著增强(水接触角从65.5°升至99.7°)。力学性能呈非单调变化,HMSMs质量分数为1.5%时薄膜的拉伸强度达峰值161.7 MPa(弹性模量1311 MPa),过量填充引发微球团聚导致力学性能下降。结论表明,含2.5.%HMSMs的复合薄膜在维持力学强度的同时,兼具低介电常数(1.90)及高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复合薄膜 低介电常数 原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在纳米金/玻碳微球/离子液体复合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3
作者 刘新胜 闻丹 +1 位作者 任彬彬 李永红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37-2040,2044,共5页
通过组合法构建了纳米金/玻碳微球/离子液体复合电极(Au@GCILE),采用方波伏安法(SWV)研究多巴胺(DA)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讨论多巴胺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与普通碳离子液体电极相比,多巴胺在纳米金/玻碳微球/离子液体复... 通过组合法构建了纳米金/玻碳微球/离子液体复合电极(Au@GCILE),采用方波伏安法(SWV)研究多巴胺(DA)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讨论多巴胺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与普通碳离子液体电极相比,多巴胺在纳米金/玻碳微球/离子液体复合电极(Au@GCILE)上的峰电流显著增加,说明复合材料对多巴胺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在优化的条件下,DA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溶液浓度在0. 5~3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 991 6),检测限为0. 1μmol/L。该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与选择性,可用于实际样品中DA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玻碳 离子液体 复合电极 多巴 方波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玻璃微球/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德洋 张彤 +2 位作者 王晓东 俞娟 黄培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2,共4页
以功能性聚酰亚胺为基体,空心玻璃微球为填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聚酰胺酸溶液,流延成膜,制备了不同含量的空心玻璃微球/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研究了不同空心玻璃微球含量对复合薄膜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 以功能性聚酰亚胺为基体,空心玻璃微球为填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聚酰胺酸溶液,流延成膜,制备了不同含量的空心玻璃微球/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研究了不同空心玻璃微球含量对复合薄膜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玻璃微球的加入能够保持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在363℃左右;复合薄膜的弹性模量处于上升的趋势,当空心玻璃微球的质量分数为3%左右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同时随着空心玻璃微球含量的增加,击穿强度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数值;空心玻璃微球含量增加时,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出现降低的趋势,当含量达到9%时,薄膜的介电常数可以降低70%左右,同时介电损耗因数在0.05以下,表现为较为优异的低介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 空心玻璃 介电常数 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玻璃微球/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马馨雨 刘立柱 +1 位作者 翁凌 董馨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和KH560对中空玻璃微球进行改性,以均苯四甲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原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得中空玻璃微球/聚酰亚胺复合薄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空玻璃微球的改性情...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和KH560对中空玻璃微球进行改性,以均苯四甲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原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得中空玻璃微球/聚酰亚胺复合薄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空玻璃微球的改性情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成功接枝到了玻璃微球表面。随着玻璃微球质量分数的提高,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介电常数却有明显的降低。填充未改性空心中空玻璃微球的复合薄膜,其介电常数从3.5降至2.4,KH550改性后的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最低可以达到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玻璃 硅烷偶联剂 酰亚 复合薄膜 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型聚多巴胺丁香酚微球的制备及抑菌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茹茹 施冬健 储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8-202,共5页
以盐酸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氧化自聚形成的PDA微球为载体,原位吸附丁香酚制备聚多巴胺负载丁香酚(EO@PDA)微球。通过纳米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FT-IR和UV-Vis等对EO@PDA微球的形貌、粒径以及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O@PDA微球呈... 以盐酸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氧化自聚形成的PDA微球为载体,原位吸附丁香酚制备聚多巴胺负载丁香酚(EO@PDA)微球。通过纳米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FT-IR和UV-Vis等对EO@PDA微球的形貌、粒径以及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O@PDA微球呈规整球形,粒径在272~866 nm之间可控,丁香酚平衡负载量为0.295 mg/mg,释放符合Higuchi模型,在24 h内累积释放率达到74.62%。抑菌实验结果表明,EO@PDA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分别为16.5 mg/mL和66 mg/mL;对大肠杆菌(E.coli)的MIC和MBC分别为33 mg/mL和132 mg/mL;与游离丁香酚相比,EO@PDA微球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24 h的抑菌率提高了46.02%。因此,丁香酚经PDA微球负载后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长效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多巴 缓释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在强负电型微球表面的形貌调控 被引量:2
7
作者 章晶晶 肖鑫 +1 位作者 施冬健 陈明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56-763,共8页
多巴胺(DA)已被证实可在多种材料的表面进行氧化自聚而形成聚多巴胺(PDA),但其在带强负电荷的表面上的聚合机理和所形成的形貌却还不太明确。为考察材料表面的电负性、氧化条件等对DA氧化自聚速度和聚多巴胺层形貌的影响,本文通过无皂... 多巴胺(DA)已被证实可在多种材料的表面进行氧化自聚而形成聚多巴胺(PDA),但其在带强负电荷的表面上的聚合机理和所形成的形貌却还不太明确。为考察材料表面的电负性、氧化条件等对DA氧化自聚速度和聚多巴胺层形貌的影响,本文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核、聚丙烯酸(PAA)为壳的纳米粒子(PS/PAA NPs),探究其表面的阴离子在不同pH缓冲液、反应时间下与DA的加入量对聚合过程及其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Zeta电势对所得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与尺寸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pH值为8.5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溶液中,当DA与PS/PAA NPs的质量比为1∶[KG-3/5]1时,在反应24 h后,PDA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于PS/PAA NPs的表面,即所形成的PS/PAA/PDA NPs为明显的树莓状结构。随着DA含量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所形成的树莓状粒子粒径增大;当DA远远过量时,PDA最终在微球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壳层。Zeta电势结果表明树莓状结构是由于DA在PAA表面聚合过程中受到静电相互作用和电荷排斥作用间的竞争而形成的,随着DA量的增大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形成的静电作用增大,使较多的PDA粘附至PAA表面而形成较致密的均匀壳层。同时,DA在电负性较小的PS/SDS微球和非离子的PS微球表面聚合时,均形成致密的PDA壳层。因而,材料表面的电负性大小可以调控DA在其表面的沉积,以制备不同形貌的PDA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型 多巴 形貌调控 树莓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中空玻璃微球低介电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
8
作者 朱唐宋 王一平 +2 位作者 张懿 贾叙东 张秋红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8-857,共10页
由于5G通讯频率和电路集成化的提高,出现信号传输延迟及功率损耗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对聚合物的低介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类含中空玻璃微球的有机无机复合聚酰亚胺低介电薄膜材料——聚酰亚胺/中空微球(PI/SiO2-Air)... 由于5G通讯频率和电路集成化的提高,出现信号传输延迟及功率损耗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对聚合物的低介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类含中空玻璃微球的有机无机复合聚酰亚胺低介电薄膜材料——聚酰亚胺/中空微球(PI/SiO2-Air)复合膜.复合材料中的中空玻璃微球经过氨基化处理得到表面含有大量可反应性官能团,进一步以该微球作为化学交联位点,得到了均匀分散的PI复合薄膜,同时在复合膜中引入了均匀分布的微孔结构.所制备的PI复合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可达201.6 MPa.此外,复合PI膜具有优异的低介电性能,在1 MHz测试条件下的介电常数可低至2.42,介电损耗低至0.0348. Weibull击穿场强最高可达227 kV·mm-1,PI复合膜表现出更高的热稳定性,吸湿率低至1.75%.该类低介电PI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高频率、低延迟特性的5G通讯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 中空 低介电常数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O4@SiO2-NH2-SO3H复合微球改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被引量:1
9
作者 彭贵宾 金雅丽 +3 位作者 徐燕青 廖俊斌 阮慧敏 沈江南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61,共8页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离子交换膜改性方法.将聚多巴胺(PDA)与复合微球(MS)混合,对商业阴离子交换膜进行改性,研究了MS和PDA的加入对单价选择性和抗污染性的影响.将改性膜用于电渗析(ED)过程,发现MS-PDA膜的渗透选择性是PDA膜的1.46倍.以十...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离子交换膜改性方法.将聚多巴胺(PDA)与复合微球(MS)混合,对商业阴离子交换膜进行改性,研究了MS和PDA的加入对单价选择性和抗污染性的影响.将改性膜用于电渗析(ED)过程,发现MS-PDA膜的渗透选择性是PDA膜的1.46倍.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污染物测试抗污染性能,结果表明,经过300 min后MS-PDA膜依旧未被污染,而PDA膜的转变时间仅为53 min,说明PDA与带负电的MS的引入,可制备出兼具良好单价选择性和抗污染性的阴离子交换膜,此方法操作简单,为制备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交换膜 聚多巴胺﹔磺化复合微球 单价选择性 抗污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g-PDEAEMA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曦 刘守信 +3 位作者 徐超 韩雅楠 光娜儿 李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87-1892,共6页
由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与铁纳米颗粒复合制得的纳米铁基复合材料。纳米铁微球表面钝化形成Fe3O4后,将多巴胺基引发剂修饰在Fe3O4的表面,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将DEAEMA单体聚合在修饰了多巴胺基... 由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与铁纳米颗粒复合制得的纳米铁基复合材料。纳米铁微球表面钝化形成Fe3O4后,将多巴胺基引发剂修饰在Fe3O4的表面,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将DEAEMA单体聚合在修饰了多巴胺基引发剂的表面获得Fe-g-PDEAEMA复合微球。显微结果表明修饰PDEAEMA后,复合微球的分散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XRD数据表明在纳米铁表面生成了一层Fe3O4壳。利用透光率测定研究了复合微球的p H敏感性,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悬浮性良好,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了沉降,复合微球具有p H敏感性。通过还原降解酸性大红染料,表明Fe-g-PDEAEM复合微球与纳米铁相比,其还原性有所提高,合成的Fe-g-PDEAEMA复合微球可用于氯代烃等氯化物污染的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N N-二乙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合(SI-AT-RP) Fe-g-PDEAEMA复合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EAEMA介导贵金属M复合的二氧化钛纳米微球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曦 刘守信 +4 位作者 徐超 齐晓君 党莉 吕海燕 韦聪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52,共7页
制备了一种由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介导、贵金属M(Pd,Pt,Au)纳米颗粒复合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微球.将合成的多巴胺基引发剂通过羟基键合在纳米TiO2微球的表面,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SI-ATRP)将N,N-... 制备了一种由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介导、贵金属M(Pd,Pt,Au)纳米颗粒复合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微球.将合成的多巴胺基引发剂通过羟基键合在纳米TiO2微球的表面,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SI-ATRP)将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EAEMA)接枝在纳米TiO2微球表面形成PDEAEMA聚合物刷.PDEAEMA聚合物刷包覆在TiO2微球表面后进一步与碘代甲烷(CH3I)反应形成季铵化的聚电解质Q-PDEAEMA,Q-PDEAEMA与贵金属离子(如PdCl42-、AuCl4-、PtCl62-)进行离子交换后用硼氢化钠(NaBH4)还原后得TiO2-Q-PDEAEMA/M(0)复合纳米微球.贵金属颗粒粒径为2~10nm,且均匀分布于Q-PDEAEMA聚电解质刷中.红外、透射电镜(TEM)和EDS能谱等对所制备的复合纳米微球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N N-二乙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 贵金属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合(SI-ATRP) 复合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TiO_2-Q-PDEAEMA/M(0)复合纳米微球的“点击”化学制备与表征
12
作者 徐超 刘守信 +2 位作者 吕海燕 韦聪聪 安玥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1-164,168,共5页
以聚苯乙烯球为模板,水解钛酸四正丁酯制备出了空心TiO2微球。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高分子链,利用"点击"化学在空心TiO2微球表面接枝PDEAEMA高分子链,季铵化后与贵金属离... 以聚苯乙烯球为模板,水解钛酸四正丁酯制备出了空心TiO2微球。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高分子链,利用"点击"化学在空心TiO2微球表面接枝PDEAEMA高分子链,季铵化后与贵金属离子进行离子交换用硼氢化钠还原得TiO2-Q-PDEAEMA/M(0)复合纳米微球。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Q-PDEAEMA/M(0)空心纳米复合微球在水中的分散行为具有pH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TiO2 N N-二乙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 “点击”化学 纳米复合 PH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2@PDA微球结构色织物的制备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宏亮 方寅春 +1 位作者 王翠娥 刘新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3-859,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硅(SiO2)微球,并利用聚多巴胺(PDA)作为黑色吸光物质制备了SiO2@PDA微球;利用重力沉积法将Si O2@PDA微球沉积到白色涤纶织物表面,通过添加自制结构色粘合剂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g-...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硅(SiO2)微球,并利用聚多巴胺(PDA)作为黑色吸光物质制备了SiO2@PDA微球;利用重力沉积法将Si O2@PDA微球沉积到白色涤纶织物表面,通过添加自制结构色粘合剂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g-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GMA-co-FHBMA)-g-PEGMA〕以制备高牢度结构色织物。采用马尔文高灵敏纳米粒度分析仪、SEM、测色仪、测量显微镜对SiO2微球、SiO2@PDA微球和结构色织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多巴胺用量与Si O2@PDA微球的粒径、形貌及织物结构色的关系;考察了粘合剂用量对结构色牢度和色彩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SiO2微球粒径均匀、单分散性较好;随着多巴胺用量的增多,制备的SiO2@PDA微球粒径增大,织物结构色红移;但多巴胺用量过多会使微球形貌粗糙,降低微球的粒径均匀性、单分散性及结构色的亮度;P(GMA-co-FHBMA)-g-PEGMA的加入可以抑制结构色开裂,提升牢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多巴 结构生色 结构色织物 粘合剂 特种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共掺杂的碳纳米管串联空心球对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雅琳 陈驰 +2 位作者 邹亮亮 邹志青 杨辉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6-732,共7页
以ZIF-8为模板,通过表面包覆聚多巴胺、同时刻蚀ZIF-8中的Zn2+,形成空心球,在与三氯化铁络合后,经高温碳化和氨气热处理,得到了高比表面积的Fe-N共掺杂的碳纳米管串联的碳纳米空心球催化剂.氨气不仅刻蚀碳基底提高比表面积,还可还原铁... 以ZIF-8为模板,通过表面包覆聚多巴胺、同时刻蚀ZIF-8中的Zn2+,形成空心球,在与三氯化铁络合后,经高温碳化和氨气热处理,得到了高比表面积的Fe-N共掺杂的碳纳米管串联的碳纳米空心球催化剂.氨气不仅刻蚀碳基底提高比表面积,还可还原铁元素形成Fe4N纳米粒子,提升了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其氧还原半波电位达0.79 V,仅比商业Pt/C低60 mV,而且其稳定性和耐甲醇性更优于商业Pt/C,展示出良好的燃料电池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贵金属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多巴 氨气刻蚀 碳纳米管/空心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光子晶体结构色织物的制备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小威 韦天琛 +1 位作者 邢铁玲 陈国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0-96,共7页
为深入研究非晶光子晶体结构,实现对结构色的有效调控,将经快速氧化制备的壳核结构聚苯乙烯/聚多巴胺(PS/PDA)微球在棉织物上构建三维非晶光子晶体结构,采用Rsoft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其光学性质进行计算。探究晶体微球粒径、光线入射角... 为深入研究非晶光子晶体结构,实现对结构色的有效调控,将经快速氧化制备的壳核结构聚苯乙烯/聚多巴胺(PS/PDA)微球在棉织物上构建三维非晶光子晶体结构,采用Rsoft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其光学性质进行计算。探究晶体微球粒径、光线入射角度对光子晶体反射率的影响,并通过CIE标准色度系统得到色品坐标,在CIE色度图中直观地反映光子晶体结构色变化。研究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较为吻合,粒径为195、222、267、287 nm的PS/PDA纳米微球构建的非晶光子晶体结构,依次对应蓝色、绿色、黄绿色和红色,且随着入射角的不同,结构色不会发生改变。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可控制纳米微球粒径、调节非晶光子晶体的光子赝带隙,从而对产生的结构色进行有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生色 结构色织物 苯乙烯/多巴 非晶光子晶体 无规密堆积结构 全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目标介导核酸链置换扩增反应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研究
16
作者 杨彩萍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4,共7页
本文利用聚多巴胺纳米微球(Polydopamine Nanospheres,PDANS)作为富集功能核酸的载体材料,并结合链置换扩增(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SDA)技术,构建了一种可用于超灵敏检测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电化学传感方法。... 本文利用聚多巴胺纳米微球(Polydopamine Nanospheres,PDANS)作为富集功能核酸的载体材料,并结合链置换扩增(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SDA)技术,构建了一种可用于超灵敏检测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电化学传感方法。实验精细设计了一段整合了OTA适配体、扩增所需的引物和模板三种功能的发夹型DNA序列,并通过π-π作用吸附在PDANS表面。在PDANS的保护下,溶液中的核酸酶无法顺利消解吸附发夹型DNA,从而阻碍SDA的进行。在此条件下,带正电荷的电活性物质亚甲基蓝(MB)可以自由迁移到ITO电极表面,产生强电流信号。当OTA存在时,OTA与发卡DNA中的适配体相结合,引起发夹DNA构型变化而脱离PDANS表面。随后,在核酸内切酶和聚合酶的帮助下启动SDA反应,产生大量带负电荷的双链DNA(dsDNA)。此时,溶液中的MB分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而嵌入dsDNA沟槽中,从而使得ITO表面的电活性探针MB的数量减少,导致电流下降。该方法对OTA的检出限可以达到21 pmol/L,且无需标记和探针固定,可用于饮料中OTA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纳米 链置换扩增反应 赭曲霉毒素A 电化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