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间位芳纶基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涛 王进 +3 位作者 李祥 何欣平 李继定 赵长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31,39,共6页
以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为材料,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PMIA基膜,在此基础上,以哌嗪(PIP)溶液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正己烷溶液为有机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对膜表面的形貌及特征进行了表征分析,... 以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为材料,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PMIA基膜,在此基础上,以哌嗪(PIP)溶液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正己烷溶液为有机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对膜表面的形貌及特征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单体含量、反应时间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并用4种无机盐溶液和3种染料对膜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基膜表面成功聚合了一层聚酰胺功能层,该功能层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膜表面呈现荷负电性,对4种无机盐的截留顺序为Na_2SO_4>MgSO_4>MgCl_2>NaCl。膜对酸性红B、活性黄3和直接耐晒蓝B2RL这3种染料的截留率可达到98%以上,表现出优异的脱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 哌嗪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研制 被引量:22
2
作者 俞三传 金可勇 +1 位作者 潘巧明 高从堦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34,共4页
以聚砜为支撑底膜 ,以哌嗪和均苯三甲酰氯为单体 ,经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详细研究了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的成膜规律和分离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以聚砜为支掌底膜 ,采用界面聚合法 ,选择合适的成膜工艺 (支撑底膜孔... 以聚砜为支撑底膜 ,以哌嗪和均苯三甲酰氯为单体 ,经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详细研究了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的成膜规律和分离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以聚砜为支掌底膜 ,采用界面聚合法 ,选择合适的成膜工艺 (支撑底膜孔径、水相和有机相组成、热处理温度等 ) ,可制备分离性能优越的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嗪酰胺 复合 哌嗪 均苯三甲酰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管改性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被引量:8
3
作者 俞昌朝 储月霞 +2 位作者 沈江南 阮慧敏 计伟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1,共8页
采用混酸(H2SO4/HNO3=3/1(V/V))处理多壁碳纳米管(MWNTs)制备了羧基化碳管(Carboxylated MWNTs),并与哌嗪(PIP)反应,制备了胺化的多壁纳米碳管(Amine functionalized MWNTs)。以聚砜(PSf)超滤膜为基膜,以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和... 采用混酸(H2SO4/HNO3=3/1(V/V))处理多壁碳纳米管(MWNTs)制备了羧基化碳管(Carboxylated MWNTs),并与哌嗪(PIP)反应,制备了胺化的多壁纳米碳管(Amine functionalized MWNTs)。以聚砜(PSf)超滤膜为基膜,以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和胺化的多壁纳米碳管与哌嗪(PIP)为水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得多壁碳纳米管改性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静态接触角表征了改性前后碳纳米管和复合膜的结构,结果表明哌嗪成功氨化改性了碳纳米管,基膜表面复合了一层聚哌嗪酰胺膜。重点考察了碳管在水相中添加量、TMC浓度、聚合时间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有机相单体浓度为1 g?L?1,水相单体浓度为2 g?L?1,水相中多壁碳纳米管的浓度为0.1 g?L?1,反应时间为45 s,复合膜的纯水通量为85.6 L?m?2?h?1,Na2SO4的截留率达到98%,对不同盐溶液的截留效果分别为:Na2SO4>MgSO4>MgCl2>NaCl。水相中碳纳米管的加入,能有效改善膜的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碳管 界面 复合 哌嗪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聚合法制备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静 曾宪琴 +2 位作者 王丽红 李德玲 王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6-460,共5页
以聚醚砜超滤膜为基膜,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复合纳滤膜,扫描电镜、表层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在基膜表面聚合了一层聚酰胺膜,膜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膜表面荷负电,对不同无机盐的截留率为N... 以聚醚砜超滤膜为基膜,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复合纳滤膜,扫描电镜、表层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在基膜表面聚合了一层聚酰胺膜,膜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膜表面荷负电,对不同无机盐的截留率为Na2SO4>MgSO4>MgCl2>NaCl。界面聚合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表明,最佳聚合条件为:PIP浓度0.5%~2%,TMC浓度0.15wt%~0.75wt%,聚合时间≥1min,热处理温度60℃~80℃,时间15 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嗪 均苯三甲酰氯 界面 醚砜超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在染料脱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进 赵长伟 +3 位作者 吴珍 王涛 李祥 李继定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94,共9页
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抗污染的氧化石墨烯(GO)改性聚酰胺(PA)复合纳滤膜(GOPA),并对其在脱除染料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哌嗪(PIP)、氧化石墨烯(GO)混合分散液作为水相,均苯三甲酰氯(TMC)的正己烷溶液作为有机相,在聚醚砜(PES)超滤膜支... 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抗污染的氧化石墨烯(GO)改性聚酰胺(PA)复合纳滤膜(GOPA),并对其在脱除染料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哌嗪(PIP)、氧化石墨烯(GO)混合分散液作为水相,均苯三甲酰氯(TMC)的正己烷溶液作为有机相,在聚醚砜(PES)超滤膜支撑层上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复合纳滤膜(GO-PA).通过表征,确认膜表面呈荷负电性,平均孔径0.4nm左右,截留相对分子量774左右.在0.6MPa的操作压力下,膜的纯水通量可达87.6L/(m^2·h),对无机盐的截留率为:Na_2SO_4(98.2%)>MgSO_4(96.5%)>NaCl(56.8%)>MgCl_2(50.5%).复合膜的抗污染性实验结果表明,GO-PA膜的抗污染性能明显提高.最后,通过考察复合膜对酸性红、直接黑、直接黄三种染料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GO-PA复合膜对3种染料的截留率达到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酰胺 界面 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间苯二胺对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俊俊 岳鑫业 +3 位作者 陶吉飞 戚晶云 栗鸿强 潘巧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9-62,共4页
用间苯二胺作为水相第二单体,研究了微量间苯二胺对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性能的影响。间苯二胺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研究了该变量对纳滤膜盐截留率、水通量、表面形貌、水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量间苯二胺添加,纳滤膜... 用间苯二胺作为水相第二单体,研究了微量间苯二胺对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性能的影响。间苯二胺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研究了该变量对纳滤膜盐截留率、水通量、表面形貌、水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量间苯二胺添加,纳滤膜对氯化钠的截留性能明显上升(34%至90%),水通量明显下降(112L/(m^2·h)至23L/(m^2·h)),膜亲水性下降。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微量间苯二胺的添加,使得复合层交联度上升,从而进一步引起上述膜性能变化。因此,在纳滤膜生产中,微量间苯二胺可以作为水相的第二单体调控纳滤膜的性能,同时应避免间苯二胺污染引起的膜性能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二胺 哌嗪酰胺 盐截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增 陈峰 +3 位作者 单永广 杨文婷 张芦斌 金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2,共4页
用哌嗪(PIP)溶液为水相反应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正庚烷溶液为有机相反应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聚哌嗪酰胺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研究了水相单体和有机相单体浓度对纳滤膜的影响及基膜预处理、对复合纳滤膜进行后处理对复合纳滤膜分... 用哌嗪(PIP)溶液为水相反应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正庚烷溶液为有机相反应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聚哌嗪酰胺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研究了水相单体和有机相单体浓度对纳滤膜的影响及基膜预处理、对复合纳滤膜进行后处理对复合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MF)对制备的纳滤膜进行表征,所制备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在操作压力0.6 MPa下,对质量浓度2 000 mg/L的MgSO4溶液的脱除率为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复合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强碱(NaOH)对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协同调控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薛立新 董永平 +1 位作者 陈梦瑶 高从堦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5-2237,共13页
针对传统聚酰胺复合(TFC-PA)纳滤(NF)膜溶剂渗透性和溶质分离选择性相互制约、无法同时提升的问题,本文从界面聚合调控出发,由适当比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强碱(NaOH)组成二元调节剂。其中,SDS单分子层通过静电作用富集哌嗪... 针对传统聚酰胺复合(TFC-PA)纳滤(NF)膜溶剂渗透性和溶质分离选择性相互制约、无法同时提升的问题,本文从界面聚合调控出发,由适当比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强碱(NaOH)组成二元调节剂。其中,SDS单分子层通过静电作用富集哌嗪(PIP),包裹有机酰氯避免其被NaOH水解,同时降低界面张力,加快PIP分子跨界面均匀扩散,提高界面聚合的速度和均匀性;适量的NaOH吸酸保持SDS的表面活性,同时去质子化活化PIP,加快界面聚合速度,形成均匀聚酰胺分离层。这种协同增强效应使在水相溶液含有0.35%(质量体积浓度)SDS和0.3%(质量体积浓度)NaOH条件下,生成的聚酰胺复合膜MPA-SDS-NaOH与TFC-PA NF膜相比,聚酰胺层交联度从44.8%提高到88.4%,孔径分布变窄的同时,厚度从125nm降到42nm,渗透通量从的6.04L/(m^(2)·h·bar)提高到19.20L/(m^(2)·h·bar)(1bar=0.1MPa),NaCl和Na_(2)SO_(4)的单盐分离选择性也从29.4上升到152.6,实现了膜渗透通量和分离选择性的同时提升。SDS和Na OH协同补偿调控策略为制备高渗透选择性脱盐聚酰胺纳滤膜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效应 界面合调控 选择性 酰胺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聚醚醚酮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有机溶剂纳滤性能
9
作者 闫鹏程 高卓凡 +7 位作者 周志辉 吴红丹 陈霞 周显 范泽宇 邓闪闪 鲁麒 向媛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7-1156,共10页
有机溶剂纳滤(OSN)作为一种新兴的膜分离技术在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常见的纳滤膜不具备良好的耐溶剂性能,因此选择适合的膜材料是有机溶剂纳滤工业应用的关键。以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通过界... 有机溶剂纳滤(OSN)作为一种新兴的膜分离技术在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常见的纳滤膜不具备良好的耐溶剂性能,因此选择适合的膜材料是有机溶剂纳滤工业应用的关键。以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在聚醚醚酮(PEEK)多孔膜上负载了聚酰胺(PA)功能层,制备了良好耐溶剂性能的PA/PEEK复合纳滤膜,并对其微观结构、亲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探究了PIP浓度对复合膜渗透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性能最优异的膜进行了多种有机溶剂的通量测试以及低价盐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截留性能测试。结果表明,0.3%(质量分数)PIP浓度制备的膜具有最优渗透分离性能,其水通量达到(4.81±0.04)L/(h·m^(2)·bar)(1bar=10~5Pa),Na_(2)SO_(4)截留率为98.23%;复合膜对甲醇溶剂通量达到(2.77±0.22)L/(h·m^(2)·bar),在乙醇溶剂中的截留分子量约为519g/mol。此外,复合膜表现出稳定的长期有机溶剂纳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醚酮 酰胺 有机溶剂 复合材料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嗪/聚乙烯亚胺对共沉积后界面聚合制备的聚偏二氟乙烯复合疏松纳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陈淑怡 张晨 +2 位作者 张琪 蒋淑红 王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0,共8页
复合纳滤膜染料废水处理中染料和盐分的分离是一项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开发对染料具有较高截留率而对盐具有高渗透性的新型复合疏松纳滤膜。文中使用哌嗪(PIP)、聚乙烯亚胺(PEI)与多巴胺(DA)代替PEI/DA共沉积体系进行共沉积后与均苯酰氯(T... 复合纳滤膜染料废水处理中染料和盐分的分离是一项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开发对染料具有较高截留率而对盐具有高渗透性的新型复合疏松纳滤膜。文中使用哌嗪(PIP)、聚乙烯亚胺(PEI)与多巴胺(DA)代替PEI/DA共沉积体系进行共沉积后与均苯酰氯(TMC)进行界面聚合,制备了复合聚偏二氟乙烯(PVDF)疏松纳滤膜,探讨了PIP/PEI对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结构与性能及其对模拟RB5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IP/PEI质量比的增加,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表面结节和粗糙度均增加,选择层厚度和PEG800截留率先减小后增大,纯水和染料废水的通量先增大后减小。当PIP/PEI质量比为50/50时复合纳滤膜性能最佳,此时纯水通量和染料废水通量分别为26.6 L/(m^(2)·h)和17.1 L/(m^(2)·h),较单一胺共沉积体系分别增加了70.5%和119.2%,RB5和NaCl的截留率分别为96.3%和1.7%。上述结果表明,用PIP/PEI/DA代替PIP/DA做共沉积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的通量和NaCl的透过率,同时保证较高的染料截留率,使染料和盐得到较好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二氟乙烯复合疏松 哌嗪/乙烯亚胺 共沉积与界面合法 RB5模拟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化哌嗪羧酸聚酰胺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宋刚福 胡智媛 +1 位作者 高亚伟 王小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3,共10页
研究了基于哌嗪-2-羧酸聚酰胺膜的胺化改性方法及对膜性能的影响。采用界面聚合技术,以哌嗪-2-羧酸和均苯三甲酰氯分别为两相单体制备负电性纳滤初始膜,并通过有机环境胺化进行二次改性,明显提升了负电性纳滤膜表面的正电荷密度。其中,... 研究了基于哌嗪-2-羧酸聚酰胺膜的胺化改性方法及对膜性能的影响。采用界面聚合技术,以哌嗪-2-羧酸和均苯三甲酰氯分别为两相单体制备负电性纳滤初始膜,并通过有机环境胺化进行二次改性,明显提升了负电性纳滤膜表面的正电荷密度。其中,多乙烯多胺直接表面改性法显著提升膜表面正电荷密度和水渗透系数[最高170.0 L/(m^(2)·h·MPa)],增加MgCl_(2)截留(60.3%)和降低Na_(2)SO_(4)截留(27.4%);而有机环境层状界面聚合法可使纳滤膜具备适中的水渗透系数[75.0 L/(m^(2)·h·MPa)]、减小的膜孔径(0.37 nm)和近电中性的膜表面(MgCl_(2)和Na_(2)SO_(4)截留率分别为71.5%和78.3%)。同时,利用孔径相异/相近和电性不同的纳滤膜截留全氟化合物,并结合膜结构表征,显示膜表面位置的电荷对截留发挥关键作用,是尺寸筛分效应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哌嗪-2-羧酸 表面电荷调控 胺化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聚磺酰胺管式纳滤膜制备工艺研究
12
作者 房岩 魏飞 +1 位作者 刘杉 刘恩华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129,共6页
以聚醚砜(PES)管式超滤膜为基膜,以无水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磺酰氯(TSC)和1,3,6-萘三磺酰氯(NTSC)为有机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制备了不同类型的聚磺酰胺管式纳滤膜。分别研究了单体及添加剂各组分的浓度、2种磺酰氯以不同比例混... 以聚醚砜(PES)管式超滤膜为基膜,以无水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磺酰氯(TSC)和1,3,6-萘三磺酰氯(NTSC)为有机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制备了不同类型的聚磺酰胺管式纳滤膜。分别研究了单体及添加剂各组分的浓度、2种磺酰氯以不同比例混合、反应温度对复合纳滤膜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和SEM分别对复合纳滤膜进行物理、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有机相单体的混合比例和反应条件,所得聚磺酰胺综合了2种单体的结构特点,制备出了更加多样的复合纳滤膜,具有更优的选择性和截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砜 界面 管式 磺酰氯 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位芳香族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制备及高温纳滤性能
13
作者 王纯 赖星 +2 位作者 颜鼎荷 付梦洁 郑文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443,共10页
本文以对位芳香族聚酰胺(PPTA)超滤膜为基膜,无水哌嗪(PIP)与1,3,5-苯三甲酰氯(TMC)分别作为水相单体和油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得高通量耐热PPTA/PA复合纳滤膜.研究了反应条件对PPTA/PA复合纳滤膜高温纳滤性能影响,观察了复合纳滤膜... 本文以对位芳香族聚酰胺(PPTA)超滤膜为基膜,无水哌嗪(PIP)与1,3,5-苯三甲酰氯(TMC)分别作为水相单体和油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得高通量耐热PPTA/PA复合纳滤膜.研究了反应条件对PPTA/PA复合纳滤膜高温纳滤性能影响,观察了复合纳滤膜表面形貌与致密层结构,考察了渗透通量、耐热性以及抗污染等性能.结果表明,当PIP浓度为15%wt,TMC浓度为2.5%wt,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0℃和8 min时,所得PPTA/PA复合纳滤膜对不同染料分子截留率可达95%以上,对二价盐截留率可达90%以上.在高温条件下,所得PPTA/PA复合纳滤膜表现出优良的染料脱盐性能,在刚果红染料与Na_(2)SO_(4)截留率保持在99%的同时,渗透通量可达50 L·m^(-2)·h^(-1)·MPa^(-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位芳香族酰胺 界面 复合 耐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哌嗪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宇峰 郭豪 +3 位作者 刘恩华 武长城 杜启云 肖长发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1-5,共5页
以哌嗪水溶液和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通过油水两相界面聚合在聚砜超滤膜表面形成功能层,制备了超薄聚哌嗪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利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技术和X光电子能谱研究了超薄复合膜(TFC)表面化学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 以哌嗪水溶液和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通过油水两相界面聚合在聚砜超滤膜表面形成功能层,制备了超薄聚哌嗪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利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技术和X光电子能谱研究了超薄复合膜(TFC)表面化学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膜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最初很短聚合时间(<30s)内基膜表面形成一层聚酰胺脱盐功能层.新生功能层不能阻隔两相界面聚合,使得功能层不断增厚趋于稳定.基膜表层对复合膜通量影响很大,基膜表层越薄,所得TFC通量越大;TFC表面粗糙度与其性能关系密切,适宜的粗糙度可以使其获得高通量和高脱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复合 傅立叶变换红外 X光电子能谱 原子力显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嗪嵌入改性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研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韡 史昶 +3 位作者 周阿洋 何晓 张金利 付雁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8-604,共7页
选择聚醚酰亚胺(PEI)超滤膜作为支撑层,选择乙二胺(EDA)为交联剂和均苯三甲酰氯(TMC)反应制备出聚酰胺复合纳滤膜;选择哌嗪(PIP)等二元胺对该聚酰胺复合纳滤膜进行表面改性,比较了不同结构二元胺分子对膜纯水通量的影响,考察了PIP和TMC... 选择聚醚酰亚胺(PEI)超滤膜作为支撑层,选择乙二胺(EDA)为交联剂和均苯三甲酰氯(TMC)反应制备出聚酰胺复合纳滤膜;选择哌嗪(PIP)等二元胺对该聚酰胺复合纳滤膜进行表面改性,比较了不同结构二元胺分子对膜纯水通量的影响,考察了PIP和TMC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通过XPS对膜表面化学结构进行表征,证明PIP与TMC反应生成了聚酰胺.通过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考察了膜的形貌结构,结果表明PIP对聚酰胺复合膜的改性并未影响支撑层的结构,同时降低了膜表面粗糙度.改性后的复合纳滤膜对10,g/L的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180)水溶液的通量和截留率分别为38.3,L/(m^2·h)和96.0%.对不同无机盐的截留顺序为:MgSO^4(97.4%)>Na_2SO^4(97.3%)>MgCl_2(73.9%,)>NaCl(52.4%,),显示荷负电纳滤膜的特性.对海藻酸钠(SA)与牛血清蛋白(BSA)的通量回复率均在85%,以上,显示了其良好的耐污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哌嗪 醚酰亚胺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溶剂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晓莉 崔浩然 +3 位作者 张良 范晓倩 程显昀 赵红永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4,21,共7页
为了提升纳滤膜在有机溶剂体系使用过程中的耐受性,选用O,O′-二(2-氨基丙基)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和均苯四甲酰氯作为两相单体,在聚醚酰亚胺超滤基膜上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耐溶剂复合纳滤膜,再选用O,O′-二(2-氨基丙... 为了提升纳滤膜在有机溶剂体系使用过程中的耐受性,选用O,O′-二(2-氨基丙基)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和均苯四甲酰氯作为两相单体,在聚醚酰亚胺超滤基膜上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耐溶剂复合纳滤膜,再选用O,O′-二(2-氨基丙基)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作为交联剂对复合膜进行交联改性处理;将交联膜浸泡在丙酮溶剂中以探究交联膜的耐溶剂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纳滤膜被成功交联改性,且交联后膜表面的致密程度增加;亲水性也有所提升,接触角下降29%;交联前,丙酮溶胀后膜截留率下降70%,交联后膜截留率仅仅下降5%,纳滤膜的耐溶剂性能有很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溶剂 酰亚胺/醚酰亚胺复合 界面 交联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压高通量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宇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9-149,共1页
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哌嗪水溶液/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界面聚合体系特征、界面聚合反应中各影响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当界面处两相单体(哌嗪和酰氯)分矛摩尔比为某一比值时,通过控制界面聚合时间... 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哌嗪水溶液/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界面聚合体系特征、界面聚合反应中各影响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当界面处两相单体(哌嗪和酰氯)分矛摩尔比为某一比值时,通过控制界面聚合时间,可以形成超低压高通量高脱盐的致密功能层,如复合膜(Ⅰ),水相浓度为0.4%,有机相浓度为0.1%,聚合时间1min。改变两相单体浓度可以获得不同通量和脱盐性能的纳滤复合膜,如适当提高有机相浓度至0.5%得复合膜(Ⅱ)。70℃,20min下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复合膜的脱盐性能。分析认为造成平板复合膜(Ⅰ)和中空纤维复合膜(Ⅲ)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平板基膜与中空纤维基膜因表面曲率不同可能引起在涂覆时形成的致密功能层结构上的差异之外,由于中空纤维膜受外压时,膜内部承受的应力形式与平板膜不同,同时在径向(膜厚度方向)和环向(膜面内方向)两个方向产生压应力,因此,所发生的形变也较为复杂,可能造成表面复合层的起皱或脱落,引起脱盐率下降。利用衰减全反射一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ATR)对不同聚合时间的平板复合膜表面进行了特征吸收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聚酰胺功能层随聚合时间不断增厚,这说明已形成的聚酰胺功能层不能屏障两相而使反应终止,相反由于哌嗪单体的分子量远低于纳滤截留分子量的范围,很易扩散穿过功能层达到两相界面,继续与有机相单体酰氯反应。而随着功能层厚度的增加,分子的扩散阻力增大,一方面使得界面聚合反应趋缓,功能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减慢,另一方面,单体分子扩散速率的减小会引起界面处两种单体摩尔数的比值失衡,使后期发展的功能层结构不完善,因此,脱盐率随后期功能层的发展变化不大,而使膜通量逐渐下降。其次,研究了非溶剂添加剂对聚砜/DMAc溶液的作用:(1)PVP、PEG、水、LiCl饱和水溶液等都与DMAc有较强的作用,因而对溶液有较大的增粘作用;(2)醇类(甲醇、乙醇)对溶液没有明显的增粘作用,甚至稍有稀释作用;(3)丙酮稀释作用较强,使溶液粘度降低。此外,对含有第一类NSA的PSf/DMAc溶液的流变性研究,均属于切力变稀流体。利用双插入管纺丝组件/共挤出复合纺丝技术,通过调整内外纺丝液组成、挤出比和凝固条件等纺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中空纤维基膜,并进行了复合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薄而致密皮层结构的基膜,复合时间短,所得复合膜的脱盐率高、通量大、操作压力低。目前纺制的复合效果较好的聚砜中空纤维基膜通量高于200 L·m-2·h-1,对PEG20000的截留率达99%。第三,利用多种手段对聚哌嗪酰胺/聚砜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聚哌嗪酰胺功能层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有两点:一是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推断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分子为准平面网状结构,“网眼”直径约1.5nm;又由于广角X光衍射(WAXD)结果显示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为无定型结构,因此推断致密功能层是这些“网”无规地层叠而构筑的。当分子层间距小于“网眼”直径时,层间距就决定了功能层的截留性能,当受压层间距减小时,复合膜的脱盐率也因此增大。因此,从理论上讲,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功能层的最大孔隙应为1.5nm。二是利用XPS技术对超低压高通量高脱盐纳滤平板复合膜进行了分析,发现聚酰胺脱盐功能层在基膜表面上是整体覆盖的,厚度在2- 5nm。最后,将所制的低脱盐纳滤中空纤维复合膜应用于多肽的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它能够脱除体系中的柠檬酸和磷酸二氢钠,截留分子量约800的多肽,从而实现盐/多肽混合溶液体系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中空纤维 酰胺 哌嗪 均苯三甲酰氯 复合纺丝 分子模拟 X光电子能谱(X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疏松纳滤膜制备及其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蒋淑红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46,共6页
以氧化铝陶瓷膜为基底,采用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PDA/PEI)共沉积技术对陶瓷基膜进行修饰和改性,并与均苯三甲酰氯界面聚合,制备有机-陶瓷复合疏松纳滤膜。通过SEM和XPS表征复合膜表面特性,探讨PDA/PEI质量比对复合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并... 以氧化铝陶瓷膜为基底,采用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PDA/PEI)共沉积技术对陶瓷基膜进行修饰和改性,并与均苯三甲酰氯界面聚合,制备有机-陶瓷复合疏松纳滤膜。通过SEM和XPS表征复合膜表面特性,探讨PDA/PEI质量比对复合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并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TOPSIS-GRA)对复合膜性能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复合膜有机涂层成功地沉积在了陶瓷基膜表面,并有效地缩小了膜孔、提高了膜表面均匀性;在0.1 MPa下,PDA/PEI为1:1时,膜纯水通量为36.62 L/(m^(2)·h),对炭后水中有机物和电导率截留率可达50%和17.34%,远高于陶瓷基膜的4.55%和1.89%;无机物截留效果和运行通量对评价膜性能所占权重较大,并且,当PDA/PEI为1:1时,复合膜的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陶瓷复合疏松 多巴胺 乙烯亚胺 质量比 量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缩聚法制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I.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结构 被引量:10
19
作者 翟晓东 陆晓峰 +3 位作者 梁国明 张仪 许振良 王彬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3-647,676,共6页
利用界面缩聚法制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 ,并系统地研究了单体浓度、单体种类、酸吸收剂浓度、乳化剂及基膜等因素对纳滤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制得的复合纳滤膜在 0 .6MPa的操作压力下 ,对 1 g/L的 PEG60 0、Na2 SO4 溶液截留率分别达到 ... 利用界面缩聚法制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 ,并系统地研究了单体浓度、单体种类、酸吸收剂浓度、乳化剂及基膜等因素对纳滤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制得的复合纳滤膜在 0 .6MPa的操作压力下 ,对 1 g/L的 PEG60 0、Na2 SO4 溶液截留率分别达到 90 %和 95 % ,通量为 45 L /( m2 · h) ,同时结合接触角测定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对纳滤膜表面的测定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缩 酰胺复合 制备 结构 分离性能 表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功能层形貌调控及其纳滤膜性能研究
20
作者 陶建强 张阳 石强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4,59,共7页
通过调控基膜结构进而聚酰胺功能层微观形貌是改善复合纳滤膜性能的一种较为简单高效的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将杂环聚酰胺(HPA)与聚砜(PSf)共混的方式来调控基膜表面形貌,进而影响界面聚合制备出具有环形结构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 通过调控基膜结构进而聚酰胺功能层微观形貌是改善复合纳滤膜性能的一种较为简单高效的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将杂环聚酰胺(HPA)与聚砜(PSf)共混的方式来调控基膜表面形貌,进而影响界面聚合制备出具有环形结构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共混HPA后能够明显提高基膜的孔隙率、亲水性以及纯水通量。而界面聚合后其聚酰胺功能层表面出现了环形山结构,且该环形山结构随着基膜中HPA的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小变密集。此外,随着基膜中HPA含量的由0%增加到8%,其纳滤膜的纯水通量由1.75 L/(m^(2)·h)增加到60.69 L/(m^(2)·h),对MgSO_(4)的截留率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形貌 界面 共混 杂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