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禽蛋中沙门氏菌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波 汪永信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0期333-335,337,共4页
为建立禽蛋中沙门氏菌的荧光PCR法检测方法,根据invA基因序列设计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常规方法提取菌体DNA,以55℃为退火温度进行荧光PCR扩增,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阳性对照品和沙门氏菌为模板的样品有明显扩增曲线,其他... 为建立禽蛋中沙门氏菌的荧光PCR法检测方法,根据invA基因序列设计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常规方法提取菌体DNA,以55℃为退火温度进行荧光PCR扩增,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阳性对照品和沙门氏菌为模板的样品有明显扩增曲线,其他菌株为模板的样品无扩增曲线,特异性、灵敏度和重现性考察提示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符合检测方法学要求。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应用,提高了禽蛋制品中沙门氏菌检测的灵敏度、缩短了检测时间、简化了检测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沙门氏菌 禽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ELISA法检测食品中空肠弯曲菌 被引量:12
2
作者 史艳宇 刘金华 +8 位作者 薛力刚 邴炜 华蕾 赵立群 周亮 刘晓晖 王潇 张庆波 冷喜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6-249,共4页
针对空肠弯曲菌16S rRNA基因应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核酸探针5’端标记生物素,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液杂交以及酶联显色技术结合,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建立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 针对空肠弯曲菌16S rRNA基因应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核酸探针5’端标记生物素,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液杂交以及酶联显色技术结合,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建立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PCR-ELISA)。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比PCR高10倍),可以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污染的空肠弯曲菌。该方法可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卫生监控及出口食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等各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聚合链式反应-联免疫吸附分析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水产品中耐冷性摩根菌Morganela psychrotolerans污染情况与分离株组胺生成能力
3
作者 李锦 王迪 +3 位作者 陈胜军 吴燕燕 李春生 王悦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5-282,共8页
对市售水产品中耐冷性摩根菌Morganella psychrotolerans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分离株组胺生成。实验共调查了广东省市售100个鱼类样本,研究结果表明,M.psychrotolerans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市售中水产品中,在样品中的污染率达34%,在青... 对市售水产品中耐冷性摩根菌Morganella psychrotolerans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分离株组胺生成。实验共调查了广东省市售100个鱼类样本,研究结果表明,M.psychrotolerans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市售中水产品中,在样品中的污染率达34%,在青皮红肉鱼中的污染率为35.9%,在白肉鱼中的污染率为27.3%,其中鲭鱼样本的污染率在总阳性样品中占比38.24%,金枪鱼样本的污染率占比29.41%。在呈现阳性的样品中共分离到16株M.psychrotolerans,对分离的16株M.psychrotolerans进行组胺生成能力研究发现,在20℃培养48 h后分离株组胺生成量均大于1000 mg/L,其中分离株1的组胺生成量大于模式菌株。将分离株1与模式菌株在不同温度(4、20℃)条件下对比研究发现,分离株1与模式菌株的生长并未呈现明显差异,但组胺生成量呈现不同。分离株1在4℃培养10 d后,其组胺生成量显著高于模式菌株;在20℃培养60 h后,模式菌株组胺生成量显著高于离株1。本研究为冷链物流水产品中可能存在的组胺积累问题提供了理论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性摩根菌 组胺生成 最大可能数-聚合链式反应 污染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建立北京地区牛、羊肉串掺假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8
4
作者 范维 高晓月 +3 位作者 董雨馨 李贺楠 王琳 郭文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92-299,共8页
通过对2019年北京地区销售的牛、羊肉串掺假情况进行调查,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食品安全风险预测模型。本实验从10种不同销售渠道的100家销售单位采集牛、羊肉串样品200份,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样品进行猪、牛、羊、鸡、鸭5种源性... 通过对2019年北京地区销售的牛、羊肉串掺假情况进行调查,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食品安全风险预测模型。本实验从10种不同销售渠道的100家销售单位采集牛、羊肉串样品200份,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样品进行猪、牛、羊、鸡、鸭5种源性成分检测,分析掺假情况,并基于检测指标及样品信息,运用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牛、羊肉串掺假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由质控样品获得的源性成分报出限为Ct值28.0,在此基础上本次调查的200份样品,总不合格率为17.5%(35/200),其中牛肉串样品不合格率为14%(14/100),羊肉串样品不合格率为21%(21/100),用猪肉和鸭肉进行肉类掺假是目前主要的掺假手段;利用上述调查数据,经数据准备、模型生成、数据训练和验证及参数优化,构建的3层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于不合格样本的预测准确率达95.7%,可满足风险预测的目的。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应用价值,可为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羊肉串 掺假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人类疱疹病毒重叠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斌 谢福源 +1 位作者 苏学英 左新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54-1658,共5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人类疱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重叠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留存归档的组织标本的CIN 92例及宫颈鳞...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人类疱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重叠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留存归档的组织标本的CIN 92例及宫颈鳞癌49例,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HPV、EBV表达,并取同期因子宫良性疾病切除子宫但光镜下宫颈上皮无异常病变的30例患者的宫颈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统计各组HPV、EBV及两者重叠感染率,分析HPV、EBV重叠感染在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结果整体比较:随宫颈上皮病变的进展,HPV、EBV阳性率上升(P<0.05).组内比较:正常宫颈组织HPV、EBV阳性率低于CINⅡ~Ⅲ级、宫颈癌组织(P<0.05),CINⅠ级HPV、EBV阳性率低于CINⅡ-Ⅲ级、宫颈癌组织(P<0.05),CINⅡ~Ⅲ级HPV、EBV阳性率又低于宫颈癌组织(P<0.05);正常宫颈组织HPV+EBV阳性率低于CINⅡ~Ⅲ级、宫颈癌组织(P<0.05),CINⅠ级HPV+EBV阳性率低于CINⅡ~Ⅲ级、宫颈癌组织(P<0.05),CINⅡ~Ⅲ级HPV+EBV阳性率低于宫颈癌组织(P<0.05);析因分析显示:HPV、EBV重叠感染对宫颈癌发病存在协同影响(F=5.687,P<0.05).结论HPV感染参与CIN及宫颈癌发病过程;EBV感染与高级别CIN、宫颈癌发病有关;两者重叠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有关,或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参与宫颈癌变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免疫组化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调包装酱卤鸭翅贮藏过程中菌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叶可萍 刘佳 +2 位作者 刘梅 李春保 郭成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01-205,共5页
运用传统细菌平板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脉方法研究气调包装酱卤鸭翅15℃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细菌总数计数结果表明,产品生产的卫生条件较好,细菌初始污染菌数较低(小于2(lg(CFU/g))),至贮藏第9天左右产品细... 运用传统细菌平板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脉方法研究气调包装酱卤鸭翅15℃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细菌总数计数结果表明,产品生产的卫生条件较好,细菌初始污染菌数较低(小于2(lg(CFU/g))),至贮藏第9天左右产品细菌总数超过4(lg(CFU/g))。变性梯度凝胶电脉指纹图谱结果表明,贮藏初期产品的初始污染菌主要为不动杆菌属,至贮藏末期,产品中的主要菌群有嗜冷杆菌、莫拉氏菌、链球菌等,其中嗜冷杆菌属成为产品贮藏末期的优势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卤鸭翅 气调包装 贮藏 菌群结构 聚合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包装冷却猪肉冷藏过程中菌相变化 被引量:24
7
作者 江芸 高峰 +2 位作者 徐幸莲 叶可萍 周光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1-245,共5页
应用传统微生物培养和PCR-DGGE方法研究真空包装冷却猪肉4℃贮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细菌培养计数结果表明,乳酸菌生长迅速,在贮藏后期即超过了细菌总数值。DGGE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贮藏初期肉中初始菌相较复杂,贮藏末期... 应用传统微生物培养和PCR-DGGE方法研究真空包装冷却猪肉4℃贮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细菌培养计数结果表明,乳酸菌生长迅速,在贮藏后期即超过了细菌总数值。DGGE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贮藏初期肉中初始菌相较复杂,贮藏末期主要是漫游球菌、肉食杆菌、乳杆菌、乳球菌和热死环丝菌成为优势腐败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猪肉 真空包装 菌相组成 聚合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脉(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牦牛肉贮藏过程中优势菌的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岑璐伽 唐善虎 +2 位作者 郝小倩 李雪 邓宇 《肉类研究》 2012年第1期36-40,共5页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托盘保鲜膜包装的冷却牦牛肉在4℃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直接从样品中提取细菌总的DNA,采用降落PCR扩增16S rDNA的V3可变区序列,再通过DGGE得到动态变化的指...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托盘保鲜膜包装的冷却牦牛肉在4℃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直接从样品中提取细菌总的DNA,采用降落PCR扩增16S rDNA的V3可变区序列,再通过DGGE得到动态变化的指纹图谱,并对主要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的优势腐败菌为Pseudomonas sp.(假单胞菌)、Lactococcus sp.(乳球菌)、Acinetobacter sp.(不动杆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热死环丝菌)、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um(肠杆菌科细菌),此外还检测到Uncultured Citrobacter sp.(非培养的柠檬酸杆菌)和Staphylococcus sp.(葡萄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牦牛肉 微生物 16S RDNA 聚合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脉(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