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R方法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波 乔凤 +4 位作者 方丽 刘桂华 王韶 刘键 刘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4-156,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验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特异性扩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溶血素基因(hlyA),用PCR方法检测80份长春地区的食品样品。结果:在706 bp处出现hlyA基因的目的片段,食品...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验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特异性扩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溶血素基因(hlyA),用PCR方法检测80份长春地区的食品样品。结果:在706 bp处出现hlyA基因的目的片段,食品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阳性检出12份,阳性率为 15%,与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步进行的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二者符合率100%。结论:PCR方法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更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适用于基层单位开展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的调查及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利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生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肝和前列腺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国全 姚志彬 马涧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30-33,共4页
根据大鼠脑型一氧化氮合酶(b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cDNA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种NOS在脑、肝脏和前列腺中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表明:bNOS在小... 根据大鼠脑型一氧化氮合酶(b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cDNA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种NOS在脑、肝脏和前列腺中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表明:bNOS在小脑、大脑皮质和海马中有表达,并且在肝脏和前列腺组织中也有表达:eNOS在肝组织中有表达,在小脑、大脑皮质和海马等脑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前列腺组织中未检测到mRNA表达。2种NOS在上述组织中的广泛分布提示NO具有多种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生理功能可能与bNOS和eNOS甚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分别或共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裂合 RNA.信使/生物合成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脑/ 肝/ 前列腺/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CR检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韶 刘桂华 +3 位作者 乔凤 史杰萍 方丽 李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33-936,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CR方法并将PCR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评价PCR方法的检测效果。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编码基因(nuc基因),分别采用PCR方法和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检测180份吉林省... 目的:建立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CR方法并将PCR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评价PCR方法的检测效果。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编码基因(nuc基因),分别采用PCR方法和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检测180份吉林省各地区的抽检食品样品。结果:所检金黄色葡萄球菌在422bp处出现nuc基因目的片段;食品样品传统方法检出阳性42份,PCR方法检出45份,PCR检测方法与国标法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R方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传统方法更快速和简便,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葡萄球菌 金黄色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核糖核酸 葡萄球菌感染/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殖支原体感染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钟淑霞 李珊山 +2 位作者 张朝英 赵翠扬 马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生殖支原体(Mg)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培养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98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Mg,并与正常对照组125例进行比较。结果:①在98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患者的前列腺... 目的:探讨生殖支原体(Mg)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培养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98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Mg,并与正常对照组125例进行比较。结果:①在98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患者的前列腺液标本中Mg阳性302例(31.5%),其中153例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以并发解脲支原体(Uu)最多见(128例);②125例正常人前列腺液标本中Mg阳性3例 (2.53%),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4.32,P<0.01)。结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Mg感染率高,Mg可能是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炎/病因学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支原体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法的建立 被引量:6
5
作者 吕沁风 郑伟 +3 位作者 罗鹏 吴忠华 李禾 沈建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5-310,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嗜肺军团菌分子检测方法。方法:运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设计一套引物特异性识别嗜肺军团菌毒力基因——mip基因的6个特殊区域,在恒温条件下,对8株嗜肺军团菌和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嗜肺军团菌分子检测方法。方法:运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设计一套引物特异性识别嗜肺军团菌毒力基因——mip基因的6个特殊区域,在恒温条件下,对8株嗜肺军团菌和5株其它细菌进行检测,并与普通PCR方法进行比对,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所有嗜肺军团菌扩增产物均产生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而其它不同菌株均不产生沉淀;加入荧光染料smart green后,嗜肺军团菌扩增产物均产生强绿色荧光,其它菌株呈弱荧光。与普通PCR(检出限约为57.6 pg,)比,LAMP扩增反应的灵敏度大100倍左右,基因组DNA检出限为576 fg,阳性水样检出限为8 cfu/ml。结论:LAMP技术可在简易的实验环境中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嗜肺军团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团病杆菌 嗜肺 军团杆菌病/诊断 基因扩增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增强子元件(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分枝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O157:H7及其他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 被引量:9
6
作者 赵春燕 易世红 李凡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检测食品和临床标本中大肠埃希菌O157 : H7及其他产志贺样毒大肠埃希菌(STEC)的方法。方法:设计并合成了检测志贺毒素2(stx2)基因特异的环形探针和捕获探针,确定网状分枝扩增方法(RAM)的灵敏度;含...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检测食品和临床标本中大肠埃希菌O157 : H7及其他产志贺样毒大肠埃希菌(STEC)的方法。方法:设计并合成了检测志贺毒素2(stx2)基因特异的环形探针和捕获探针,确定网状分枝扩增方法(RAM)的灵敏度;含有stx2基因的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包括O46 : H38、 O22:H8、O111:NM,用于RAM特异度的测定。用RAM检测所有分离的菌株,并进一步对瞬时RAM进行研究。结果:RAM最低能检测10个拷贝的stx2合成靶基因和临床分离的菌株,表明RAM与PCR具有一样的灵敏度。特异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均为stx2阳性,而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TCC23716则为阴性。在32株菌株中,28株细菌含有stx2基因,其余则为阴性,与PCR检测结果100%一致。瞬时RAM结果也表明最低能检测10个细菌,检测信号的出现依赖于样品的浓度。结论:RAM的简便和等温扩增特点可替代PCR检测各种标本中大肠埃希菌O157:H7和ST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 网状分枝扩增方法 环形探针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B7-2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其重组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建征 金光辉 +3 位作者 田梅 潘雪娜 金顺子 刘树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目的 :克隆小鼠 B7- 2基因编码区的 c DNA序列 ,并构建其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 ,以小鼠脾细胞 m RNA为模板 ,扩增获得 B7- 2基因 ,与 p MD- 1 8T连接做全自动测序 ,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包含 B7- 2基... 目的 :克隆小鼠 B7- 2基因编码区的 c DNA序列 ,并构建其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 ,以小鼠脾细胞 m RNA为模板 ,扩增获得 B7- 2基因 ,与 p MD- 1 8T连接做全自动测序 ,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包含 B7- 2基因的表达质粒 pc DNA3.1 - CMV- B7- 2及 pc DNA3.1 - Egr- B7- 2。结果 :经测序证实获得的 B7- 2基因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 ,并成功地构建了表达质粒。结论 :成功克隆了 B7- 2的编码基因 ,并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 pc DNA3.1 - CMV- B7- 2及 pc DNA3.1 - Egr- B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免疫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pcDNA3.1-B7-2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群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徐斌 孙晶 +1 位作者 于海滨 张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11,共2页
目的 :了解人型支原体 ( MH)、解脲支原体 ( UU)在不同性病患者、健康人群、性病患者性伴中的感染情况和分布特点 ,以及与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检测性传播疾病 ( STD)门诊的 1 1 43例、健康人群 465... 目的 :了解人型支原体 ( MH)、解脲支原体 ( UU)在不同性病患者、健康人群、性病患者性伴中的感染情况和分布特点 ,以及与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检测性传播疾病 ( STD)门诊的 1 1 43例、健康人群 465人、性伴 1 34人尿道 (宫颈 )分泌物的 UU、MH感染。结果 :STD患者中 UU感染大大高于 MH感染 ,除梅毒患者外的 STD患者、性伴人群无论男女 UU、MH感染率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 NGU)组、总 STD患者、健康人群的 UU、MH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健康人群女性与性伴人群女性 UU、MH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性病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率增高 ,不同病种的 STD感染支原体的频率相同 ,临床更应加强女性 U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lipL32/1-lipL21-OmpL1/2融合基因原核表达及其产物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冬娇 邱晓枫 +4 位作者 王江 严谨 王海斌 周金成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99-604,共6页
目的: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ipL32/1-lipL21-OmpL1/2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优化目的产物表达条件并对表达产物免疫原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连接引物PCR构建lipL32/1-lipL21-OmpL1/2融合基因,并用常规基因工程方法建立其原... 目的: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ipL32/1-lipL21-OmpL1/2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优化目的产物表达条件并对表达产物免疫原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连接引物PCR构建lipL32/1-lipL21-OmpL1/2融合基因,并用常规基因工程方法建立其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及Bio-Rad凝胶图象分析系统,检测目的重组蛋白rLipL32/1-LipL21-OmpL1/2表达量。采用免疫双扩散试验及WesternBlot,鉴定rLipL32/1-LipL21-OmpL1/2的免疫原性。结果:获得了序列正确的lipL32/1-lipL21-OmpL1/2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E.coliBL21DE-3pET42a-lipL32/1-lipL21-ompL1/2。表达条件优化后的rLipL32/1-LipL21-OmpL1/2产量为37.78mg/L,是优化前的3.7倍。rLipL32/1-LipL21-OmpL1/2兔抗血清免疫双扩效价为1∶4。rLipL32/1-LipL21-OmpL1/2抗血清能识别rLipL32/1-LipL21-OmpL1/2以及rLipL32/1、rLipL21、rOmpL1/2。rLipL32/1-LipL21-OmpL1/2能与问号钩体56601株全菌兔抗血清以及黄疸出血群、流感伤寒群、波摩那群、秋季群问号钩体感染患者血清出现阳性杂交信号。结论:成功地构建了lipL32/1-lipL21-OmpL1/2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交叉免疫反应性,可作为研制通用型问号钩体基因工程疫苗及通用型钩体病血清学检测的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 抗原 细菌/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属特异性抗原 lipL32基 因/lipL21基因/OmpL1/2 融合基因/构建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R-MUC1核心肽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艳 李慧 +6 位作者 张培因 李大鹏 王燕媚 卫红飞 王爱丽 于永利 王丽颖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构建蛋白质转导结构域 8个精氨酸聚合体 (8R)与 MUC1核心肽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 ,并表达、纯化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 8R- MUC1核心肽融合蛋白。方法 :以 PCR法从 HSP6 5 - MUC1- p ET2 8a质粒中钓取 MUC1核心肽 2个重复序列片段 ... 目的 :构建蛋白质转导结构域 8个精氨酸聚合体 (8R)与 MUC1核心肽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 ,并表达、纯化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 8R- MUC1核心肽融合蛋白。方法 :以 PCR法从 HSP6 5 - MUC1- p ET2 8a质粒中钓取 MUC1核心肽 2个重复序列片段 ,连入 p MD18- T载体 ,然后用酶切、连接的方法从 T载体上获得 MU C1核心肽 6重复序列片段 (MU CPT) ,将其克隆入含 8R的 p ET2 6 b+ 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 8R与 MU CPT融合蛋白(8R- MU CPT)表达载体。用 IPTG诱导转化 8R- MU CPT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 BL2 1(DE3) ,并以镍螯合层析法纯化 8R- MU CPT融合蛋白。结果 :构建了 8R与 MU C1核心肽 6个重复序列片段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8R- MUCPT- p ET2 6 b+ ,并在 BL2 1(DE3)中表达了 8R- MU CPT融合蛋白 ,经镍螯合层析获得纯度为 95 .5 %的8R- MUC1核心肽融合蛋白。结论 :构建了 8R- MU C1核心肽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表达与纯化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核心肽 精氨酸聚合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载体蛋白类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沙眼衣原体MOMP T细胞表位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和蛋白质纯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思睿 卫红飞 +5 位作者 孙景辉 杨煜 王燕媚 鲁继荣 于永利 王丽颖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构建热休克蛋白65(HSP65)与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Ct)主要外膜蛋白(MOMP) T细胞表位(简称ctml)融合蛋白(简称H-ctml)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表达及纯化。方法:用PCR技术获得HSP65基因和ctml基因,并分别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 目的:构建热休克蛋白65(HSP65)与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Ct)主要外膜蛋白(MOMP) T细胞表位(简称ctml)融合蛋白(简称H-ctml)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表达及纯化。方法:用PCR技术获得HSP65基因和ctml基因,并分别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采用酶切与连接的方法从pMD18-T载体上获得HSP65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入pET28a表达质粒,再用相同的方法将ctml基因连接于HSP65基因片段的下游,从而完成H-ctml的基因重组。用IPTG诱导转化H—ctml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以镍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质。结果:构建了HSP65与ctml的表达载体pET28a-H—ctml,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构建正确。以镍金属螯合亲和层析获得纯度为98%的融合蛋白质。结论:用分子克隆技术正确构建HSP65与 Ct MOMP T细胞表位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并成功表达与纯化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65 衣原体 沙眼 表位 T淋巴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治疗人巨细胞病毒小鼠肺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侯舒 许晓燕 王亚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研究双黄连粉针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DNA载量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SPF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成6组,建立HCMV小鼠肺炎模型。然后分别进行双黄连及更昔洛韦腹腔注射治疗。用药10d后,处死小鼠,对小鼠... 目的研究双黄连粉针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DNA载量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SPF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成6组,建立HCMV小鼠肺炎模型。然后分别进行双黄连及更昔洛韦腹腔注射治疗。用药10d后,处死小鼠,对小鼠肺组织进行电镜和光镜病理检查,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HCMV DNA载量。结果双黄连大、中剂量治疗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害较感染模型组明显减轻,HCMV DNA载量分别为1628.80 copies/100mg和1869.37 copies/100mg,较感染模型组(468527.40 copies/100mg)有显著性降低(P<0.001),与更昔洛韦治疗组(1521.61 copies/100mg)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黄连小剂量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及DNA载量(462547.90 copies/100mg)与感染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肺脏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双黄连能明显减轻HCMV急性原发小鼠肺部炎症损害并降低HCMV感染小鼠肺组织中病毒DNA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注射剂/药理学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核心蛋白聚糖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操海萍 舒振波 张桂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0-592,共3页
目的:构建人核心蛋白聚糖(DCN)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PCR产物及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分别双酶切后进行连接,并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中扩增以获得重组载体。结果:PCR获... 目的:构建人核心蛋白聚糖(DCN)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PCR产物及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分别双酶切后进行连接,并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中扩增以获得重组载体。结果:PCR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约1 000 bp的特异性DNA片段,PCR产物与表达载体经双酶切后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cDNA-dec,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人DCN基因cDNA片段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结论:成功构建人DCN真核表达载体pcDNA-d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蛋白聚糖 基因表达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转化生长因子β_3的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世平 卢日峰 +4 位作者 刘晶珠 陈强 凌翎 李鹏 田亚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5-567,共3页
目的:获取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开发抗衰老的皮肤药物。方法:采用重叠PCR的方法,设计4对引物,进行4次PCR合成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结果:4次PCR后,经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一357 bp的条带,将电泳产物回收,连接入pMD-18... 目的:获取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开发抗衰老的皮肤药物。方法:采用重叠PCR的方法,设计4对引物,进行4次PCR合成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结果:4次PCR后,经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一357 bp的条带,将电泳产物回收,连接入pMD-18T载体,经测序分析证实,所获得DNA片段为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结论:利用重叠PCR方法能够成功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 皮肤衰老 紫外线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白细胞介素18基因克隆、测序及重组质粒pIRES-IL18-B7.1的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光辉 田梅 +1 位作者 金顺子 刘树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 :克隆小鼠白细胞介素 1 8( m IL- 1 8)编码区的 c DNA序列并构建其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 RT- PCR)法 ,以小鼠脾细胞 m RNA为模板 ,扩增获得全长 m IL-1 8,与 p MD1 8T连接作全自动测序 ,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 目的 :克隆小鼠白细胞介素 1 8( m IL- 1 8)编码区的 c DNA序列并构建其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 RT- PCR)法 ,以小鼠脾细胞 m RNA为模板 ,扩增获得全长 m IL-1 8,与 p MD1 8T连接作全自动测序 ,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包含 m IL- 1 8和 B7.1的双基因表达质粒 p IRES- IL1 8- B7.1。结果 :经测序证实获得的 m IL- 1 8序列与文献报道完全一致 ,并成功构建了表达质粒。结论 :成功克隆了 m IL- 1 8的 c DNA,并构建了双基因表达载体 p IRES- IL1 8- B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免疫学 B7.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pIRES—IL18-B7.1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基因突变子175 H、248 W和273 H的定点突变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扬 赵银龙 +3 位作者 刘晓冬 马淑梅 龚守良 刘树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3-546,共4页
目的:定点诱变合成p53基因突变子进而构建表达载体。方法:以野生型p53基因为模板,采用PCR体外定点突变技术,设计2对引物,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上,通过重叠延伸法2次PCR扩增,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最后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cDNA3.... 目的:定点诱变合成p53基因突变子进而构建表达载体。方法:以野生型p53基因为模板,采用PCR体外定点突变技术,设计2对引物,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上,通过重叠延伸法2次PCR扩增,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最后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cDNA3.1载体中。结果:在预期位点已经发生突变,p53基因第175位密码子由精氨酸(cgc)突变为组氨酸(cac),第248位密码子由精氨酸(cgg)突变为色氨酸(tgg),第273位密码子由精氨酸(cgt)突变为组氨酸(cat)。p53基因突变子表达载体成功构建。结论:PCR技术诱导定点突变准确、高效。基因突变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该突变位点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p53 突变子 定点突变 遗传载体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NJ10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17
作者 郭伟 陶然 +2 位作者 寇长贵 史杰萍 于雅琴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KCNJ10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在90个中国北方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核心家系中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186679位点的基因型。结果:rs1186679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 目的:探讨KCNJ10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在90个中国北方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核心家系中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186679位点的基因型。结果:rs1186679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结果显示rs1186679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X2=0.775,P>0.05);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表明,杂合父母传递给受累子女与非传递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1.025,P>0.05)。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KCNJ10基因位点上的rs1186679与精神分裂症可能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染色体 1对1 KCNJ10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洛因对雌性大鼠催乳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张纪周 迟秀梅 +1 位作者 李奇 洪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3-605,共3页
目的:研究海洛因对雌性大鼠垂体催乳素(PR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海洛因给药3和9 d组、海洛因给药9 d后停药3和9 d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垂体PRL mRNA相对含量,放射免... 目的:研究海洛因对雌性大鼠垂体催乳素(PR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海洛因给药3和9 d组、海洛因给药9 d后停药3和9 d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垂体PRL mRNA相对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血浆催乳素(PRL)水平。结果:给药3和9 d组及停药3 d组大鼠垂体PRL mR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停药9 d组PRL mRNA的水平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给药9 d组相比,停药3 d组PRL mRNA水平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9 d组的PRL mRNA的水平则显著高于给药9 d组(P<0.05)。给药3和9 d组及停药3和9 d组血浆PR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给药9 d组比较,停药3 d组的血浆PRL水平仍然较低(P<0.05),停药9 d组的PRL水平有高于给药9 d组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海洛因使雌性大鼠垂体PRL mRNA表达水平下降,短期停用海洛因其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催乳素 基因表达 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1X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会珍 于雅琴 +3 位作者 史杰萍 刘雅文 刘青 刘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1X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中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132例糖尿病患者和137名正常对照者的 MT基因家族中的MT1X基因(rs4531729)501T→C突变,统计...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1X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中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132例糖尿病患者和137名正常对照者的 MT基因家族中的MT1X基因(rs4531729)501T→C突变,统计各组对象的突变频率。结果: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MT1X基因(rs4531729)501C→T突变型等位基因(C)频率差异无显著性(X2=1.508,P>0.05);两组间的CC、CT和TT 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1.581,P>0.05)。结论:MT1X(rs4531729位点)突变型等位基因与T2DM的发生无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金属硫蛋白 多态现象(遗传学) 疾病遗传易感性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