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烯烃磺酸钠与聚合物二元泡沫复合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宏生 姜冬阳 +1 位作者 杨莉 赵法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126,157,共5页
为考察二元泡沫复合驱在大庆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利用泡沫扫描仪和泡沫驱油装置,在大庆油田油水条件下,考察了α-烯烃磺酸钠(AOS)浓度、聚合物(HPAM)浓度、发泡剂体系注入量及气液比对泡沫复合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元体系泡沫稳定性... 为考察二元泡沫复合驱在大庆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利用泡沫扫描仪和泡沫驱油装置,在大庆油田油水条件下,考察了α-烯烃磺酸钠(AOS)浓度、聚合物(HPAM)浓度、发泡剂体系注入量及气液比对泡沫复合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元体系泡沫稳定性随着AOS或HPAM浓度的增加出现极大值,而后降低;二元泡沫复合驱采收率随着AOS或HPAM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浓度和用量的条件下,二元泡沫复合驱效果好于单纯AOS泡沫驱或单纯聚合物驱的效果;增加泡沫注入量有利于提高二元泡沫复合驱的效果,注入量大于0.3 PV时,二元泡沫复合驱采收率趋于缓和;增加气液比有利于提高二元泡沫复合驱的效果,但气液比过大会出现气窜,在气液比为2∶1时,二元泡沫复合驱的采收率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泡沫复合 α-烯烃磺酸 聚合物 注入量 气液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胺-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油体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增宝 白英睿 +1 位作者 赵修太 唐金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0-574,共5页
以油水界面张力作为性能评价指标,优选了有机碱乙醇胺(MEA)与表面活性石油磺酸盐(SLPS)的最佳复配体系:0.30%MEA+0.30%SLPS,对优选的MEA/SLPS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活性、抗盐性能、耐温性能、乳化性能及驱油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常用... 以油水界面张力作为性能评价指标,优选了有机碱乙醇胺(MEA)与表面活性石油磺酸盐(SLPS)的最佳复配体系:0.30%MEA+0.30%SLPS,对优选的MEA/SLPS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活性、抗盐性能、耐温性能、乳化性能及驱油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常用的无机碱/表面活性剂(NaOH/SLPS)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机碱MEA与无机碱NaOH和表面活性剂SLPS的复配体系相比,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相差不大,均可达到10-3m N/m以下,但有机碱与表面活性剂的二元复配体系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最低;与NaOH/SLPS体系相比,MEA/SLPS体系的抗盐性能、乳化性能及驱油性能都更加突出,耐盐可达30000 mg/L,提高采收率可达13.2%,但耐温性能略差,仅为70℃。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有机碱可替代无机强碱作为今后油田化学驱油用碱,并会取的更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石油石油磺酸盐 有机碱 无机碱 二元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分子模拟与配方设计 被引量:26
3
作者 曹绪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2-688,共7页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在介观层次上模拟了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考察了分子结构、油相等因素对界面密度和界面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提高界面活性的机理。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类...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在介观层次上模拟了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考察了分子结构、油相等因素对界面密度和界面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提高界面活性的机理。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类型、油相、表面活性剂复配等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非"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1个数最级。根据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结合孤东七区试验区原油特点,提出了"0.3%石油磺酸盐+0.1%表面活性剂1~#+0.15%聚合物"的二元复合驱配方,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2.95×10^(-3)mN/m,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高达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油体系 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 烷基苯磺酸 石油磺酸盐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技术室内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陈秋芬 江建林 罗晓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1,共5页
针对高温高盐的中原油田,考察了石油磺酸盐MJ2和DQ分别与M=2.4×10^7的HPAM Y2、疏水基含量0.25%的疏水缔合聚合物AP—P5组成的4个表聚二元体系98℃下的界面张力、表观黏度、耐盐性和热稳定性。配液用水为矿化度122.4g/L、含... 针对高温高盐的中原油田,考察了石油磺酸盐MJ2和DQ分别与M=2.4×10^7的HPAM Y2、疏水基含量0.25%的疏水缔合聚合物AP—P5组成的4个表聚二元体系98℃下的界面张力、表观黏度、耐盐性和热稳定性。配液用水为矿化度122.4g/L、含钙镁的胡12块产出水,在考察耐盐性时使用NaCl盐水,基础实验体系含石油磺酸盐3.0g/L,含聚合物1.5g/L。含MJ2的表聚二元体系与胡12块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在含盐量30~210g/L时维持10^-3~10^-4mN/m超低值,受含盐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动态界面张力迅速达到稳定。含Y2的表聚二元体系即使Y2浓度增至2.5g/L,黏度仍小于10mPa·s。含AP-P5的表聚二元体系在温度超过60℃后,黏度快速上升,在AP-P5浓度超过1.0g/L后,98℃黏度快速上升,含盐量达到230g/L时为54~59mPa·s。3.0g/L MJ2+1.5g/LAP-P5体系为最佳体系,在98℃老化150天过程中界面张力波动小,150天后黏度31.3mPa·s。在98℃用此体系在天然岩心上驱油,注入段塞体积为0.25~0.30PV,采收率提高值为14.3%~15.8%。图8表3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油体系 石油磺酸盐/疏水缔合聚合物体系 界面张力 黏度 耐盐性 热稳定性 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9-3油田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义刚 卢琼 +2 位作者 王江红 王成胜 吴文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70,73,共4页
随着锦州9-3油田的不断开发,含水率上升很快,为了在平台有效期内开采更多的原油,针对该油田的油藏条件,进行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质量分数的OS表面活性剂及二元复合体系均可使油水界面张力稳定... 随着锦州9-3油田的不断开发,含水率上升很快,为了在平台有效期内开采更多的原油,针对该油田的油藏条件,进行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质量分数的OS表面活性剂及二元复合体系均可使油水界面张力稳定地保持超低水平(10^(-3)mN/m),与二元复合体系配伍性好、粘度保持率高(大于90%)、耐高矿化度。质量分数为0.10%的OS表面活性剂与质量分数为0.12%的3640C聚合物构成了二元复合体系,运用该体系比单独使用质量分数为0.12%的3640C聚合物驱油可提高采收率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 超低界面张力 二元复合 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JT-B助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黏度和界面张力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仲强 张云宝 +2 位作者 卢祥国 赵劲毅 邓明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6,共4页
助剂SJT-B是10%的磷硅酸盐胶体溶液,含有Na^+和K^+、SiO3^2-和PO4^3-等离子,在活化状态下一部分SiO3^2-和PO4^3-生成具5个负电荷的聚磷硅酸根链状阴离子,后者可结合Ca^2+、Mg^2+而形成纳米磷硅酸盐胶态粒子,避免结垢并防止金属腐蚀... 助剂SJT-B是10%的磷硅酸盐胶体溶液,含有Na^+和K^+、SiO3^2-和PO4^3-等离子,在活化状态下一部分SiO3^2-和PO4^3-生成具5个负电荷的聚磷硅酸根链状阴离子,后者可结合Ca^2+、Mg^2+而形成纳米磷硅酸盐胶态粒子,避免结垢并防止金属腐蚀。以助剂SJT-B代替NaOH,用大庆油田回注污水配制SJT-B/烷基苯磺酸盐/聚合物三元复合溶液,取SJT-B浓度为1.0-8.0 g/kg,石油磺酸盐浓度为0.5-4.0 g/kg,聚合物浓度为1.2 g/kg,按排列组合法得到25个实验配方。对照NaOH/石油磺酸盐/聚合物溶液组成为12/3.0/1.2 g/kg,初配黏度(45℃,7.34s^-1)27.3 mPa·s,界面张力(45℃)3.20×10^-3mN/m。初配各实验配方溶液黏度31.2-44.8 mPa·s,45℃老化30天后黏度降低率2.71%-36.97%;初始界面张力最低值1.13×10^-3mN/m,最高值4.34×10^-2mN/m,在界面活性图上,10^-3mN/m超低界面张力区出现在高SJT-B和烷基苯磺酸盐区,老化后该区扩大。筛选出的SJT-B/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组成为4.0/3.0/1.2 g/kg,其初始黏度为37.1 mPa·s,老化后黏度降低3.77%,初始界面张力1.79×10^-2mN/m。图2表3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硅酸盐 磷硅酸盐/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 油溶液 配方研究 溶液黏度 界面张力 老化稳定性 防垢机理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9-3油田二元复合体系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京博 史锋刚 +2 位作者 黄波 田津杰 张军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1期98-100,140-141,共3页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是在三元复合驱基础上,删除碱成分形成的复合驱,可有效避免高浓度碱对地层造成的危害,具有一定实用优势。海上油田绥中36-1减压馏分油芳烃含量高,与其合成的石油磺酸盐与原油配伍性好,界面活性强,适合于无...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是在三元复合驱基础上,删除碱成分形成的复合驱,可有效避免高浓度碱对地层造成的危害,具有一定实用优势。海上油田绥中36-1减压馏分油芳烃含量高,与其合成的石油磺酸盐与原油配伍性好,界面活性强,适合于无碱复合驱油体系。针对锦州9-3油田条件,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适合该地区开发的二元复合体系配方,并对该体系的热稳定性、抗剪切性能、耐盐性能、乳化性能、过滤性、吸附性、注入性能和驱油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认为,该配方各方面性能均符合施工要求,适用于海上油田的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 聚合物 石油磺酸盐 油效率 锦州9—3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渤海绥中361油田二元复合驱体系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新民 郭拥军 +4 位作者 冯茹森 柳建新 张健 吕鑫 曹旭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2-325,361,共5页
本文在渤海绥中361海上油藏条件下,测定了由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为主的表面活性剂(辛基酚基聚氧乙烯醚TX100与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按质量比1∶4)与疏水缔合聚合物组成的SP二元复合驱体系的黏度及其与渤海绥中361脱气原油间的界面... 本文在渤海绥中361海上油藏条件下,测定了由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为主的表面活性剂(辛基酚基聚氧乙烯醚TX100与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按质量比1∶4)与疏水缔合聚合物组成的SP二元复合驱体系的黏度及其与渤海绥中361脱气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该体系的抗温性、耐盐性、吸附性及老化稳定性等,测定了该驱油体系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在三层非均质岩心上进行了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同的6个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配方为3000 mg/L表面活性剂+1750 mg/L聚合物的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温、抗盐、抗剪切性及老化稳定性;该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黏度达40 mPa.s以上,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同时该体系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均能建立较高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室内驱油实验表明,在三层非均质岩心中,聚合物浓度为1750 mg/L,二元体系与原油界面张力由100mN/m(表面活性剂0 mg/L)降至10-2mN/m(表面活性剂750 mg/L)数量级时提高采收幅度很大;当界面张力由10-2mN/m(表面活性剂750 mg/L)降至10-3mN/m(表面活性剂1000 3000 mg/L),复合驱采收率增加幅度很小;总体上,该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可提高采收率3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 疏水缔合聚合物 黏度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自主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研发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文宏 范伟 +3 位作者 孙华岭 王立成 张永强 杜朝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9-553,共5页
以长庆油田馏分油为原料,开展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优化研究。通过研究区流体组分-表面活性剂构效关系、原料油结构及石油磺酸盐分子设计及合成,初步确定以减三线馏分油为主原料生产石油磺酸盐,合成可使油水界面张力达10^(... 以长庆油田馏分油为原料,开展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优化研究。通过研究区流体组分-表面活性剂构效关系、原料油结构及石油磺酸盐分子设计及合成,初步确定以减三线馏分油为主原料生产石油磺酸盐,合成可使油水界面张力达10^(-2)数10^(-3)m N/m数量级的石油磺酸盐(浓度为2000 mg/L)小试产品。通过磺化工艺优化,确定了以气态SO_3作为磺化剂,采用气相连续膜式磺化工艺进行长庆石油磺酸盐中试生产,制得了石油磺酸盐中试产品CPS-1。浓度为2000 mg/L的CPS-1溶液可使长庆油田MB3区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2数10^(-3)m N/m数量级,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此外,CPS-1溶液的p H值为7.6数8.5,可满足无碱二元驱用表面活性剂的pH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 石油磺酸盐 原料油 磺化工艺优化 中试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聚驱后二元复合驱注入时机与注入方式优选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二龙 贾聚全 +2 位作者 齐士琨 徐生婧 陈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9-262,共4页
模拟海上绥中36-1油田油层条件,进行了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注入时机、注入方式的优化实验研究。聚合物驱后在不同注入时机(直接转注、含水最低点、含水70%和含水95%时)转注二元复合体系,最终采收率分别为75.36%、73.32%、71.22%和68.6... 模拟海上绥中36-1油田油层条件,进行了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注入时机、注入方式的优化实验研究。聚合物驱后在不同注入时机(直接转注、含水最低点、含水70%和含水95%时)转注二元复合体系,最终采收率分别为75.36%、73.32%、71.22%和68.61%,直接转注二元驱的采收率最高(42.61%)。在相同水驱条件下,以不同注入方式注入二元复合体系后发现,注入0.3 PV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优于注入0.05 PV聚合物+0.2 PV二元复合体系+0.05 PV聚合物和0.1 PV聚合物+0.2 PV二元复合体系。但注入方式的改变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较小,以聚合物做保护段塞更有利于控制工业化成本。在相同段塞聚合物用量条件下,用前后保护段塞的效果好于单一前置段塞。在等经济的条件下,聚合物驱后进行0.3 PV二元复合驱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9.05%,比等价的0.7 PV聚合物驱采收率高1.61%,使油田开发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二元复合 注入时机 注入方式 绥中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七区西南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效果及动态特点 被引量:46
11
作者 张爱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68,71,共4页
由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于2003年9月在孤东油田七区西南Ng54~61层开展了聚合物/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根据现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二元复合驱技术在矿场上既表现出了聚合物增加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的特点,又表现出... 由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于2003年9月在孤东油田七区西南Ng54~61层开展了聚合物/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根据现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二元复合驱技术在矿场上既表现出了聚合物增加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的特点,又表现出了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的特点,降水增油幅度高于单一聚合物驱。截至2006年12月底,试验区已有11口生产井见到降水增油效果,全区累积增产原油84194t,采收率提高了3.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 石油磺酸盐 活性剂 化学 先导试验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二元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效作用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红艳 曹绪龙 +2 位作者 张继超 李秀兰 张爱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6-361,共6页
报道了孤东PS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中所用胜利石油磺酸盐SLP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间的复配增效作用研究结果。等摩尔比的磺酸盐AS与非离子剂LS54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能迅速达到平衡且平衡值σe低。AS/LS45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随LS45加入... 报道了孤东PS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中所用胜利石油磺酸盐SLP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间的复配增效作用研究结果。等摩尔比的磺酸盐AS与非离子剂LS54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能迅速达到平衡且平衡值σe低。AS/LS45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随LS45加入比例的增大不断降低,σe值则迅速降低并维持低值。当油相为正辛烷、甲苯、甲苯+正辛烷(1∶2)时,在磺酸盐SDBS中加入非离子剂LS45、TX、Tween、AES后,油水界面张力均大幅降低;在正辛烷中加入甲苯,可以降低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用介观尺寸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模拟,求得SDBS+TX在油水界面的分布密度较SDBS大大增加,导致界面张力大幅下降。按以上原理复配的3 g/L SLPS+1g/L非离子剂+1.7 g/L聚合物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室内物模实验中提高采收率18.1%。在孤乐七区西南Ng54-61层10注16采试验区,从2004年6月起注入SP二元体系(4.5 g/L SLPS+1.5 g/L非离子剂+1.7 g/L聚合物),降水增油效果显著,截止2008年3月,试验区提高采收率5.7%,中心井区提高采收率12.7%且采出程度达到54%。图7表2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油体系 混合表面活性剂 石油磺酸盐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协同效应 表面张力 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 胜利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砾岩油藏三元复合驱色谱分离现象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英 刘卫东 +3 位作者 孙灵辉 陈权生 董玲 修建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2-365,共4页
采用充填克拉玛依七中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去油砂、渗透率0.92~1.26μm^2、直径1.8cm、长120和90crn的6个物理模型,在常温下注入0.4、0.6、0.8Pv三元复合驱替液(12g/L碳酸钠+3.0g/L石油磺酸盐KPS+1.2g/L抗盐聚合物KY2500... 采用充填克拉玛依七中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去油砂、渗透率0.92~1.26μm^2、直径1.8cm、长120和90crn的6个物理模型,在常温下注入0.4、0.6、0.8Pv三元复合驱替液(12g/L碳酸钠+3.0g/L石油磺酸盐KPS+1.2g/L抗盐聚合物KY2500),再注水5PV,定时测定流出液中碱、石油磺酸盐、聚合物浓度,绘制3种化学剂产出相对浓度C/C0~注入量曲线,列表给出3种化学剂的突破时间和C/Cn=0.1时聚-碱、碱-表、聚-表产出时间差(均以流出液体积PV为单位)。结果表明该三元驱替液在填砂管中渗流时发生了色谱分离,聚合物先突破,碱随后突破,表面活性剂最后突破,产出时间差表明石油磺酸盐与聚合物、碱的色谱分离程度较严重,因此降低石油磺酸盐在地层中的损耗是减缓三元复合驱替液色谱分离的主要途径。在较长的填砂管中,渗流距离较长,色谱分离程度较严重;增大注入段塞尺寸可减小色谱分离程度。图6表2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替液 色谱分离 石油磺酸盐 碳酸钠 聚合物 岩心渗流 砾岩油藏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复合驱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长久 么世椿 +2 位作者 鹿守亮 杨振宇 伍晓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7-360,共4页
讨论了泡沫三元复合驱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根据二元(AS)和三元(ASP)复合体系/天然气泡沫综合指数(Fq)等值图,选择石油磺酸盐ORS 41(及国产品AOS)为发泡剂;ORS 41浓度为1~4g/L、NaOH浓度为6~12g/L的二元体系产生超低... 讨论了泡沫三元复合驱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根据二元(AS)和三元(ASP)复合体系/天然气泡沫综合指数(Fq)等值图,选择石油磺酸盐ORS 41(及国产品AOS)为发泡剂;ORS 41浓度为1~4g/L、NaOH浓度为6~12g/L的二元体系产生超低界面张力,与天然气形成的泡沫按Fq具有中等强度,加入≤1 2g/L聚合物可使泡沫稳定,性能改善。在3个岩心上泡沫三元复合体系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8 7%~39 4%。气液比越大,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但注入粘度越大。取气液比为1∶1。气液同时注入比交替注入的采收率高。在6个岩心上气液交替注入时,气液段塞越小,交替频率越大,采收率提高越多,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30%以上。先导试验方案规定前置AP段塞0 02PV,气液比1∶1交替注入主段塞0 55PV和副段塞0 3PV,后续P段塞0 2PV,注入流量0 4PV/a。先导试验区6注10采,在大庆油田北二区东部,1984~1994年曾进行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12 9%,试验开始时采出程度43 8%,综合含水97 2%。试验于1997 02 20开始,2002 04先期结束,注天然气仅0 19PV,气液比0 34∶1,中心井含水91 5%,全区采收率增加21 85%,2口中心井采收率增加22 58%。试验动态和数值模拟表明采收率增加应>25%。图3表2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复合 泡沫综合指数 超低界面张力 三元复合体系 交替注入 采收率 三元复合 石油磺酸盐 1994年 气液比 基本原理 研究结果 室内实验 二元体系 NaOH 性能改善 泡沫体系 试验方案 大庆油田 采出程度 注天然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二元先导性矿场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学忠 王建勇 曾流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153,共3页
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难题,胜利油田开展了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室内实验,油水界面张力降至2.9×10^-3 mN/m.2003年9月,开始孤东二元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区属河流相沉积、常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注入井9口,对应油井19口.矿场... 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难题,胜利油田开展了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室内实验,油水界面张力降至2.9×10^-3 mN/m.2003年9月,开始孤东二元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区属河流相沉积、常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注入井9口,对应油井19口.矿场试验2008年12月结束,18口井见到降水增油效果,提高采收率7.2个百分点.该技术先后在胜利油田8个区块推广,累计增油66×10^4 t,逐步形成了二元复合高效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 石油磺酸盐 剩余油 室内实验 先导性试验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挖潜剩余油实用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学忠 曾流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7-475,共9页
近几年,孤东油田在剩余油描述与挖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老区新井、碳氧比测井、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区,采用在老区打水平井、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等实用技术挖潜剩余油。截至2007年12月,孤东油田已钻... 近几年,孤东油田在剩余油描述与挖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老区新井、碳氧比测井、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区,采用在老区打水平井、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等实用技术挖潜剩余油。截至2007年12月,孤东油田已钻水平井43口,累计增油42×104t。新井钻遇有效厚度核算、产能到位率评估、实际钻遇情况与设计指标对比、新井产量与同层老井产量对比认为,老区新井改善了资源利用程度、提高了产能和采收率。孤东油田自2003年9月开展国内首例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截至2007年12月,累计增油13.1×104t,翁氏模型预测和修匀-递减法标定二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7.6%。扣除无效采液后的可采储量预测、消除开发时间差异后的产量指标评价、应用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划分油田开发阶段等评价方法深化了对开发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开采剩余油技术 水平井 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 翁氏模型 修匀-递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文祥 郭明日 崔茂蕾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8-311,共4页
报道了由脂肪胺和丙烯酸甲酯合成的N-长链烷基-β-氨基丙酸(AAPZ)的界面活性、放置稳定性和驱油性能,实验温度45℃。小试、中试、规模生产的AAPZ在大庆采油四厂回注污水中的3.0和0.5 g/L溶液,在加入或不加2.0 g/L HPAM或抗盐聚合物时... 报道了由脂肪胺和丙烯酸甲酯合成的N-长链烷基-β-氨基丙酸(AAPZ)的界面活性、放置稳定性和驱油性能,实验温度45℃。小试、中试、规模生产的AAPZ在大庆采油四厂回注污水中的3.0和0.5 g/L溶液,在加入或不加2.0 g/L HPAM或抗盐聚合物时,与黏度10 mPa.s的大庆采油四厂模拟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均达到10-3mN/m超低值,且至少维持220天。在均质人造砂岩岩心上,在水驱之后分别注入0.35 PV AAPZ(5.0 g/L)/抗盐聚合物(3.0g/L)二元体系或NaOH(10)/ORS-41(3.0)抗盐聚合物(3.0)三元体系,采收率增值分别为23.1%和19.9%。在人造非均质大岩心上,按水驱-聚驱-AAPZ/抗盐聚合物二元驱-聚驱-水驱的程序驱油,改变前置HPAM段塞尺寸(0.1-0.725PV),注入0.21-0.348 PV AAPZ(3.0)/抗盐聚合物(2.0)主段塞时,水驱后采收率增值差别很小,在29.2%-30.6%范围,而主段塞中抗盐聚合物浓度为1.5和1.0 g/L时,水驱后采收率增值分别为最高(31.7%)和最低(25.6%)。该二元体系的岩心注入压力,明显低于相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长链烷基-β氨基丙酸 油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 超低界面张力 油效率 注入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