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娄月芬 王晶 +1 位作者 马佳珍 李方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粒(NP)是一种极富发展和应用前景的新型药物载体,该文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NP的制备材料、制备方法、载药量、药物释放及质量评价几个方面综述生物可降解聚合物NP作为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粒 生物可降解 载药量 药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纳米粒子结构光伏电池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少杰 张秋禹 +1 位作者 张力 尹常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3-116,131,共5页
从聚合物/纳米粒子结构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出发,分别介绍了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结构光伏电池和聚合物/无机半导体结构光伏电池各自的研究进展,同时比较了这2种结构光伏电池的性能,提出了目前开发聚合物/纳米粒子结构光伏电池所存在的问... 从聚合物/纳米粒子结构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出发,分别介绍了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结构光伏电池和聚合物/无机半导体结构光伏电池各自的研究进展,同时比较了这2种结构光伏电池的性能,提出了目前开发聚合物/纳米粒子结构光伏电池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纳 米粒子 富勒烯衍生物 无机半导体 性能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水化膨胀封堵性能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娟 朱维耀 +2 位作者 龙运前 兰喜艳 杨智慧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57,8,共6页
为改善聚合物微球的深度调剖效果,利用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并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微孔滤膜装置和驱替装置对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粒径、水化膨胀能力和变形封堵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微球为较规则均匀... 为改善聚合物微球的深度调剖效果,利用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并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微孔滤膜装置和驱替装置对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粒径、水化膨胀能力和变形封堵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微球为较规则均匀的球形,粒径分布集中,具有良好的水化膨胀性能;随着盐矿化度增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变差;随着温度升高,微球的膨胀性能变强;在氯化钙和氯化镁水型中,微球膨胀性能变差;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微球膨胀性能变差;随着水化时间增长,微球的封堵性能和变形能力逐渐增强,对孔道产生有效封堵的同时又能变形通过孔道,在渗透率较低的岩心中具有更好的深度调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聚合物微球 水化膨胀 过滤 封堵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三元复合聚合物驱油剂驱油效果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曹孟菁 郭光范 +3 位作者 闫方平 陈颖超 张玉平 杨火海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0,共6页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蒸馏沉淀法合成了一种纳米聚合物微球,利用SEM,FTIR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的抗温抗盐性、渗流规律、渗流特征及驱油影响因素等。...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蒸馏沉淀法合成了一种纳米聚合物微球,利用SEM,FTIR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的抗温抗盐性、渗流规律、渗流特征及驱油影响因素等。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吸水膨胀性能、抗盐性和抗温性。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在渗透率为8.85×10^-3~29.87×10^-3μm^2的岩心中流动时,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其膨胀体系在岩心上可起到封堵效果。聚合物微球颗粒膨胀后的分散体系使水相相对渗透率下降。温度和注入颗粒段塞尺寸对聚合物微球的提高采收率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聚合物颗粒 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微孔滤膜流动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龙运前 朱维耀 +1 位作者 刘启鹏 宋付权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50,共7页
为了评价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流动特征,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喉道,采用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装置,对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时间小于120 h时,聚合物颗粒的封堵作用较强;水... 为了评价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流动特征,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喉道,采用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装置,对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时间小于120 h时,聚合物颗粒的封堵作用较强;水化时间大于120h后,聚合物颗粒逐级调驱能力增强;随着压力差增大,聚合物颗粒储层深处逐级调驱的效果增强,压力差大于0.15 MPa后,逐级调驱效果增加的速度明显加快;随着滤膜孔径减小,聚合物颗粒过滤速度急剧降低,在0.45,0.80μm微孔滤膜上粒径为1.68μm聚合物颗粒具有很强的封堵能力,而在3.0μm微孔滤膜上具有较强的储层深部逐级调驱效果;随着聚合物颗粒浓度增加,储层深部逐级调驱效果变弱,颗粒浓度增至2.0 g/L后,聚合物颗粒已经没有深部逐级调驱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聚合物颗粒 微孔滤膜 流动特征 封堵 逐级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多相渗流理论 被引量:4
6
作者 龙运前 朱维耀 +2 位作者 宋付权 宋洪庆 岳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12-1819,共8页
采用岩心驱替装置进行渗流规律实验,建立反映纳微米聚合物颗粒水化膨胀、渗流阻力变化、堵塞、相对渗透率变化、颗粒沉淀破碎、残余阻力系数和黏度特性等的渗流特性方程,并建立反映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过程中水、油和纳微米聚... 采用岩心驱替装置进行渗流规律实验,建立反映纳微米聚合物颗粒水化膨胀、渗流阻力变化、堵塞、相对渗透率变化、颗粒沉淀破碎、残余阻力系数和黏度特性等的渗流特性方程,并建立反映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过程中水、油和纳微米聚合物颗粒之间相互作用与传输,质量的相互转换作用等特点的调驱渗流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单相流动时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具有启动压力梯度;注入段塞体积、颗粒浓度以及颗粒粒径对驱油效果均有较大的影响,在低渗透高含水油田进行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是可行的,通过优化驱油方案,合理实施,能够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聚合物颗粒 深度调驱 渗流理论 数学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水化膨胀的耐温抗盐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曹孟菁 朱维耀 +3 位作者 韩光明 张玉平 郭光范 杨金尧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5-290,共6页
合成了一种粒径约300 nm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采用SEM,XRD,VSM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NaCl含量、温度、地层水类型和pH对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 合成了一种粒径约300 nm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采用SEM,XRD,VSM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NaCl含量、温度、地层水类型和pH对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均一性,且纯度较高。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抗温、抗盐性能良好,温度从60℃增加到100℃时,微球的膨胀倍率从5.2增至6.4;氯化钙和氯化镁水型及pH对微球膨胀倍率影响较大,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可以对1.2μm的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微米聚合物颗粒 驱油剂 水化膨胀性能 抗温抗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封堵性能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孙业恒 龙运前 +3 位作者 宋付权 于金彪 朱维耀 刘灵灵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94,共7页
为了使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低渗透油藏具有更好的控水稳油效果,从粘度特性、流变特性和封堵性能3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分析注入压力、渗透率、水化时间、颗粒质量浓度和注入速度对封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 为了使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低渗透油藏具有更好的控水稳油效果,从粘度特性、流变特性和封堵性能3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分析注入压力、渗透率、水化时间、颗粒质量浓度和注入速度对封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粘度较小,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具有良好的注入特性和封堵效果,注入压力呈波动性变化趋势.当水化时间、颗粒质量浓度和注入速度一定时,颗粒平均粒径与喉道平均直径比值小于0.16的区域为弱封堵区域,大于0.32的区域为强封堵区域,0.16-0.32的区域为中等封堵区域.若增加水化时间,弱封堵区域增大,强封堵区域减小.当水化时间、注入速度和岩心渗透率一定时,聚合物颗粒质量浓度小于1.0 g/L的区域为弱封堵区域,聚合物颗粒质量浓度大于2.0 g/L区域为强封堵区域.当水化时间、颗粒质量浓度和岩心渗透率一定时,注入速度小于0.1 mL/min的区域为弱封堵区域,注入速度大于0.5 mL/min的区域为强封堵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聚合物颗粒 低渗透油藏 封堵性能 粘度特性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储层纳微米聚合物颗粒体系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龙运前 朱维耀 +2 位作者 黄小荷 吴俊杰 宋付权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37,共9页
为了深入揭示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平板填砂模型和岩芯串、并联组合实验技术,对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进行了非均质驱油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纵向、横向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为了深入揭示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平板填砂模型和岩芯串、并联组合实验技术,对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进行了非均质驱油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纵向、横向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平板填砂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对改善储层纵向非均质性效果更明显,在纵向非均质模型中提高的采收率比横向非均质模型高9.83%。岩芯组合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级差增加,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提高串、并联岩芯组合模型的采收率均逐渐增大,在相近渗透率级差变化情况下,聚合物分散体系提高串联岩芯组合模型的采收率增幅为6.65%,而提高并联岩芯组合模型的采收率增幅为9.48%;渗透率级差越大,高、低渗岩芯的分流量相差越大,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后,高渗岩芯的分流量降低,低渗岩芯的分流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储层 微米聚合物颗粒 驱油效果 渗透率级差 分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流动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龙运前 朱维耀 +2 位作者 韩宏彦 王明 徐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186,共9页
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储层的喉道,将微孔滤膜过滤实验和激光粒度仪相结合,对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微孔滤膜过滤前后的粒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水化时间、注入压力、核孔膜尺寸、颗粒尺寸和颗粒浓度对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储层的喉道,将微孔滤膜过滤实验和激光粒度仪相结合,对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微孔滤膜过滤前后的粒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水化时间、注入压力、核孔膜尺寸、颗粒尺寸和颗粒浓度对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其他条件为恒定值,存在一个最佳水化时间范围为大于240h,在该水化时间范围内,聚合物颗粒弹性变形能力逐步增强,使得更大粒径的聚合物颗粒得以通过1.2μm的喉道;增大注入压力,有助于更大粒径的聚合物颗粒通过1.2μm的喉道;增大聚合物颗粒浓度,会增强聚合物颗粒在1.2μm喉道处的封堵效果;不同尺寸分布的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与一定大小的喉道相适应;聚合物颗粒粒径与喉道直径比值δ≥3.0的范围为聚合物颗粒直接封堵流动区域,1.0≤δ<3.0的范围为聚合物颗粒弹性流动区域,δ<1.0的范围为架桥封堵流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微米聚合物颗粒 微孔滤膜过滤法 流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微米级聚合物调驱技术优选及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赵玉武 王国锋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80,86,共5页
通过对4种纳微米聚合物样品的粒径、形态和膨胀尺寸变化实验,筛选适合龙虎泡油田的纳微米聚合物;应用模拟污水配制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在未预膨胀和预膨胀条件下,开展封堵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可顺利注入,膨胀后封堵高渗透层,在一... 通过对4种纳微米聚合物样品的粒径、形态和膨胀尺寸变化实验,筛选适合龙虎泡油田的纳微米聚合物;应用模拟污水配制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在未预膨胀和预膨胀条件下,开展封堵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可顺利注入,膨胀后封堵高渗透层,在一定压力下发生突破实现逐级调驱;纳微米聚合物能有效动用低渗透层的原油,采收率可提高17%以上,渗透率级差越大,采收率提高越明显.纳微米聚合物在矿场注入过程中起到增油降水的效果,并且注入压力出现周期性变化,能够实现逐级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微米聚合物 调驱技术 封堵试验 龙虎泡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合物微纳光纤间的串扰特性研究
12
作者 尚玉玲 王佳奇 +1 位作者 郭文杰 李春泉 《光通信研究》 2021年第6期62-67,共6页
针对密集排列的聚合物微纳光纤间存在的串扰问题,文章提出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两根相交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微纳光纤的相交角度、直径、分离距离、偏振模态及波长对串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串扰随相交角度和分离距离的增大而... 针对密集排列的聚合物微纳光纤间存在的串扰问题,文章提出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两根相交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微纳光纤的相交角度、直径、分离距离、偏振模态及波长对串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串扰随相交角度和分离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通常从单模截止直径起,串扰随直径的减小而增大,直到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随直径的减小而减小,X方向偏振模态时串扰较低,波长为1 550 nm时串扰较低。仿真结果为构筑超紧凑结构复杂的光学器件和小型化集成光路提供了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光纤 串扰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偏振光对微纳尺度聚合物结构纵向分辨率的改善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乐 郑美玲 +4 位作者 董贤子 金峰 张永亮 赵震声 段宣明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80,共5页
研究了径向偏振型飞秒脉冲激光并将其引入基于双光子吸收理论的微纳加工系统,得到了更高纵向分辨率、更低长径比的二维微纳尺度聚合物结构。对聚焦光场内光强分布的理论模拟表明:径向偏振型飞秒脉冲激光在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同时会在一定... 研究了径向偏振型飞秒脉冲激光并将其引入基于双光子吸收理论的微纳加工系统,得到了更高纵向分辨率、更低长径比的二维微纳尺度聚合物结构。对聚焦光场内光强分布的理论模拟表明:径向偏振型飞秒脉冲激光在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聚合物结构的横向分辨率,使聚合物结构的长径比降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聚合物结构得到的结果与理论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径向偏振型飞秒脉冲激光提高了微纳尺度聚合物结构的纵向分辨率,在激光光刻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 纵向分辨率 双光子加工 径向偏振 聚合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在致密砂岩中的渗流规律及驱油效果研究
14
作者 朱维耀 张迪 +1 位作者 黄堃 孔德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6-170,共5页
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已成为低渗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首先测定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在致密砂岩中的单相流动特征;然后采用非稳态法研究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水-油两相渗流规律;最后分析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驱油效果。结果... 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已成为低渗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首先测定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在致密砂岩中的单相流动特征;然后采用非稳态法研究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水-油两相渗流规律;最后分析了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单相流动表现为非达西流动,启动压力梯度普遍略高于水单相流;基质型-致密砂岩中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相渗曲线共渗区比水单相增宽5.18%,两相流动区增加;裂缝型-致密砂岩中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相渗曲线呈"凸型",共渗区比水单相增宽10.34%。含水率为40%时,转注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最好,采收率最高,裂缝的存在对其影响较小;裂缝存在时致密砂岩的最佳注入时机为0.4 PV,比基质型-致密砂岩低0.2 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聚合物微球 裂缝 致密砂岩 启动压力梯度 相对渗透率 注入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研制 被引量:17
15
作者 于明旭 朱维耀 宋洪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46-1650,共5页
为观测低渗透储层内微观渗流动态及探索流体微观流动机理,给出一种模拟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岩心处理、母版制作、弹性模具制作、底板制作、盖板制作、模型粘结、模拟井粘结.制成模型具有较高的... 为观测低渗透储层内微观渗流动态及探索流体微观流动机理,给出一种模拟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岩心处理、母版制作、弹性模具制作、底板制作、盖板制作、模型粘结、模拟井粘结.制成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性、较好的可视性、较强的操作性,能够在常规实验室制作完成,亦能够用于其它微观渗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应用此模型进行了微观渗流驱替实验,验证了此模型的适用性和真实性.这为探索低渗透储层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能源的高效开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微观模型 可视化 渗流 微米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polymers on drag and heat transfer of nanofluid past stretching surface: A molecular approach 被引量:4
16
作者 ADEEL Ahmad MARIA Athar YASIR K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912-3924,共13页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polymers on drag reduction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a nanofluid past a uniformly heated permeable vertically stretching surface. Our prime focus is on analyzing the possib...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polymers on drag reduction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a nanofluid past a uniformly heated permeable vertically stretching surface. Our prime focus is on analyzing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ymer inclusion in the nanofluid on drag coefficient, Nusselt number and Sherwood number. Dispersion model is considered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the presence of nanoparticles. Molecular approach is opted to explore polymer addition in the base fluid. An extra stress arises in the momentum equation as an outcome of polymer stretching. The governing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are solved numerically. Dependence of physical quantities of engineering interest on different flow parameters is studied. Reduction in drag coefficient, Nusselt number and Sherwood number is noticed because of polymer addi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S NANOFLUID STRETCHING CONCENTRATION drag coefficient relaxation time heat flu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design of functionally graded Pm PV/CNT nanocomposite cylindrical tube for purpose of torque transmiss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Abolfazl Khalkhali Sharif Khakshournia Parvaneh Sabe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62-369,共8页
Carbon nanotube(CNT)/polymer nanocomposites have vast application in industry because of their light mass and high strength. In this work, a cylindrical tube which is made up of functionally graded(FG) PmP V/CNT nanoc... Carbon nanotube(CNT)/polymer nanocomposites have vast application in industry because of their light mass and high strength. In this work, a cylindrical tube which is made up of functionally graded(FG) PmP V/CNT nanocomposite, is optim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of torque transmission. The main confining parameters of a rotating shaft in torque transmission process are mass of the shaft, critical speed of rotation and critical buckling torque. It is required to solve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MOP) to consider these three targets simultaneously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The three-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for this case is defined and solved using a hybrid method of FEM and modified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II), by coupling two softwares, MATLAB and ABAQUS. Optimization process provides a set of non-dominated optimal design vectors. Then, two methods, nearest to ideal point(NIP) and technique for ordering preferences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 are employed to choose trade-off optimum design vectors. Optimum parameters that are obtained from this work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for similar cylindrical tubes made from composite or a hybrid of aluminum and composite that more than 20% improvement is observed in all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MPOSITE carbon nanotube (CNT) fim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FGM) cylindrical tub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modified NSGA-II technique for ordering preferences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nearest to ideal point (N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被引量:5
18
作者 YAN Zhen FANG Guo-z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15-523,共9页
A nove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OTA). The MIP was developed on the silica-coated UCNPs using N-(1... A nove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OTA). The MIP was developed on the silica-coated UCNPs using N-(1-hydroxy-2-naphthoyl amido)-(L)-phenylalanine (HNA-Phe) as the alternative template. The final composite combin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high selectivity of MIP with the high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UCNPs which was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to OTA.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UCNPs@SiO2@MIP decreases linear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OTA increases from 0.05 to 1.0 mg/L. The detection limit of OTA with the method was 0.031 mg/L. At three spiked concentration levels (50, 100 and 200 μg/kg), the recovery ranges of OTA in corn, rice and feed are 88.0%–91.6%, 80.2%–91.6% and 89.2%–90.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luorescent sensing Ochratoxin 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MWCNTs/PDMS composites based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19
作者 GUO Deng-ji PAN Xu-dong HE H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202-3212,共11页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CPCs)are widely used in the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due to their simple fabrication process and controllable sensing properties.However,temperature has a significance impact on the strain...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CPCs)are widely used in the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due to their simple fabrication process and controllable sensing properties.However,temperature has a significance impact on the strain sensing performance of CPCs.In this paper,the strain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MWCNTs/PDMS composites under temperature loading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It was found that the sensitiv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phenomenon of shoulder peak also decreased.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lymer mechanics,it was found that temperature could affect the conductive network by changing the motion degree of PDMS molecular chain,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sensing characteristics.Finally,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resistance against loading condition(strain and temperature),associated with the force−electrical equivalent relationship of composites,was established to discus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s well as the sensing mechanism.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as believed helpful for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strain sensors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TEMPERATUR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