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扩大波及体积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魏云云 刘建军 +2 位作者 罗莉涛 刘先贵 杨正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5-184,共10页
利用微观刻蚀、层间非均质平板、层内非均质平板模型驱油实验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扩大波及体积性能。结果表明,残余油多以膜状、岛状、喉道、盲端、柱状、簇状等6种形式存在。微观上,二元驱转向水驱无法波及的含油孔隙区域内驱... 利用微观刻蚀、层间非均质平板、层内非均质平板模型驱油实验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扩大波及体积性能。结果表明,残余油多以膜状、岛状、喉道、盲端、柱状、簇状等6种形式存在。微观上,二元驱转向水驱无法波及的含油孔隙区域内驱替残余油;宏观上,其对高渗透区域产生封堵,迫使其进入渗流阻力较小的低渗透区域内驱替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效果显著,提高采收率13.4%~14.3%。二元驱通过聚合物增加驱替液黏度,使其吸附及滞留在孔隙中,降低驱替相渗透率,驱替相流度减小;二元驱对油黏度影响很小,油聚集在驱替液前缘,增加油相渗透率,油相流度变大。由此,两相流度比减小,克服注水指进,增加吸水厚度,提高波及系数,进而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 残余油 黏度 波及体积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采出水稳定机理研究
2
作者 杨萍萍 汤梓仟 +2 位作者 郑帅 David Jiang 曾玉彬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150-154,共5页
由于含有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二元驱采出水水质复杂,油水乳化严重,悬浮物含量高且长期稳定,处理难度大。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采出水中的相互作用,探索二元驱采出水的稳定机理,对发展高效二元驱采出水脱稳技术和水处理工艺具有... 由于含有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二元驱采出水水质复杂,油水乳化严重,悬浮物含量高且长期稳定,处理难度大。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采出水中的相互作用,探索二元驱采出水的稳定机理,对发展高效二元驱采出水脱稳技术和水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二元驱采出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增大了粘度和浊度,并降低颗粒物的zeta电位;表面活性剂增大了粘度和浊度,降低zeta电位,减小平均粒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共存使粘度和浊度增大,zeta电位减小,平均粒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 油田采出水 聚合物 表面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A油田的抗温、抗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晨 王凯 +1 位作者 王业飞 周文胜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158,共7页
常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地层适应性差、耐温抗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低渗、高温、高盐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需求。针对这一难题,优选梳形聚合物和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低渗、高温、高盐油藏的二元复合... 常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地层适应性差、耐温抗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低渗、高温、高盐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需求。针对这一难题,优选梳形聚合物和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低渗、高温、高盐油藏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系统考察了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黏度、油水界面张力、老化稳定性、吸附量、色谱分离程度以及提高采收率能力等性能。结果表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3m) N/m数量级,同时具有稳定的增黏能力和良好的老化稳定性;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协同作用使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净砂表面的饱和静态吸附量均低于单一体系,能将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的超低界面张力有效作用距离由19%延伸到27%,此外,还存在较强的色谱分离效应。针对A油田提出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0.4 PV(1000 mg/L HF62208+0.3%NPAC)对水测渗透率为18.6~62.5 mD的天然岩心的采收率提高幅度达到11%以上,驱油效果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 吸附能力 色谱分离效应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破乳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窦明明 李美蓉 +2 位作者 仉杰 赵立伟 王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1,199,共4页
研究了破乳剂种类、采出液组成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与电导率。从5种商品破乳剂中筛选出最佳非离子型破乳剂BSE-238。该破乳剂在50℃下的脱水速率快,脱水率高,最终达到... 研究了破乳剂种类、采出液组成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与电导率。从5种商品破乳剂中筛选出最佳非离子型破乳剂BSE-238。该破乳剂在50℃下的脱水速率快,脱水率高,最终达到83.33%,最佳用量为50 mg/L。在此条件下,含不同浓度HPAM、吡咯啉表面活性剂及其复合体系(浓度比1∶1)的采出液脱水率均随着驱油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并且破乳难度依HAPM、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顺序增加。在二元驱采出液中加入FeSO4、盐酸和氯化钠后,脱水率可小幅提高。驱油剂对界面张力的影响为:吡咯啉>二元复合体系>HPAM。相同浓度下的电导率大小为:二元复合体系>吡咯啉>HPAM,与脱水率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二元复合 聚丙烯酰胺 吡咯啉 模拟采出液 破乳 脱水率 界面张力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 被引量:46
5
作者 刘卫东 罗莉涛 +3 位作者 廖广志 左罗 魏云云 姜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0-607,共8页
针对新疆油田七中区开发现状,设计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的填砂管、天然岩心及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二元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为油田现场提供二元驱优化配方。二元驱采收率增幅随着水油黏度比增大而增大,随着界面张力减小而增大。毛细... 针对新疆油田七中区开发现状,设计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的填砂管、天然岩心及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二元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为油田现场提供二元驱优化配方。二元驱采收率增幅随着水油黏度比增大而增大,随着界面张力减小而增大。毛细管准数反映二元体系溶液黏度和界面张力的协同效应,应以其为准优化筛选最佳配方。新疆油田七中区二元驱溶液临界黏度比2.5、临界界面张力数量级为1′10-2 m N/m、临界毛细管准数数量级为1′10-3;优选出配方为0.3%KPS-1+1 115 mg/L HPAM,可提高采收率23.96%。二元驱通过聚合物增黏,降低驱替相流度,增加油相流度,使流度比减小,克服了注水指进,增加了吸水厚度,从而提高波及系数,进而启动盲端残余油;通过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降低黏附功,使残余油乳化、剥离、拉丝并易于启动,同时乳状液进一步增加驱替相黏度,在低界面张力和较高黏度下,毛细管准数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洗油效率,进而启动岛状、柱状及膜状残余油,最终提高了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 二元 提高采收率 黏度比 界面张力 毛细管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微观及宏观驱油特征——以河南双河油田某区块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文龙 徐涛 +3 位作者 李洪生 崔秀清 熊英 侯吉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6,114-115,共4页
采用微观驱油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微观及宏观驱油特征。以河南双河油田S块H层系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元复合体系既能启动柱状、簇状残余油,又可减少孔隙和喉道处的膜状残余油,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 采用微观驱油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微观及宏观驱油特征。以河南双河油田S块H层系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元复合体系既能启动柱状、簇状残余油,又可减少孔隙和喉道处的膜状残余油,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驱和单一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具有显著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双重效果,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3.03%~5.45%。对于层内非均质储层,二元复合驱可较大幅度地提高低渗透带的采收率,其次是中渗透带;而对于层间非均质储层,进一步改善低渗透层开发效果的能力有限,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中、高、低渗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二元复合体系 油实验 数值模拟 微观 宏观 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性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叶仲斌 刘向君 +1 位作者 杨建军 罗平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3期7-9,15,共4页
将沟槽式界面粘度计及其改进测定方法用于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的界面性质研究 ,应用均匀设计方法安排实验方案 ,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表面粘度和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粘度 ,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测得的界面参数进行回归分析 ,... 将沟槽式界面粘度计及其改进测定方法用于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的界面性质研究 ,应用均匀设计方法安排实验方案 ,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表面粘度和与模拟油之间的界面粘度 ,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测得的界面参数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了聚合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 二元油体系 界面性质 研究 均匀设计 复合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两性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提高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夏惠芬 马文国 +2 位作者 李丹 王刚 胡锦强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9-100,110,共3页
针对三元复合驱中的碱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降低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含碱驱油体系引起地层黏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等问题,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丙烯酰胺/两性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通过... 针对三元复合驱中的碱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降低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含碱驱油体系引起地层黏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等问题,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丙烯酰胺/两性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通过人造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提高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的可能性。研究表明,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在驱替水驱后残余油中,可以同时发挥活性剂的超低界面张力特性和聚合物溶液的粘弹特性,使得该二元体系的采收率高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和聚合物驱油体系,并且二元体系的聚合物浓度越高,采收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 二元复合体系 采收率 残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技术室内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秋芬 江建林 罗晓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1,共5页
针对高温高盐的中原油田,考察了石油磺酸盐MJ2和DQ分别与M=2.4×10^7的HPAM Y2、疏水基含量0.25%的疏水缔合聚合物AP—P5组成的4个表聚二元体系98℃下的界面张力、表观黏度、耐盐性和热稳定性。配液用水为矿化度122.4g/L、含... 针对高温高盐的中原油田,考察了石油磺酸盐MJ2和DQ分别与M=2.4×10^7的HPAM Y2、疏水基含量0.25%的疏水缔合聚合物AP—P5组成的4个表聚二元体系98℃下的界面张力、表观黏度、耐盐性和热稳定性。配液用水为矿化度122.4g/L、含钙镁的胡12块产出水,在考察耐盐性时使用NaCl盐水,基础实验体系含石油磺酸盐3.0g/L,含聚合物1.5g/L。含MJ2的表聚二元体系与胡12块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在含盐量30~210g/L时维持10^-3~10^-4mN/m超低值,受含盐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动态界面张力迅速达到稳定。含Y2的表聚二元体系即使Y2浓度增至2.5g/L,黏度仍小于10mPa·s。含AP-P5的表聚二元体系在温度超过60℃后,黏度快速上升,在AP-P5浓度超过1.0g/L后,98℃黏度快速上升,含盐量达到230g/L时为54~59mPa·s。3.0g/L MJ2+1.5g/LAP-P5体系为最佳体系,在98℃老化150天过程中界面张力波动小,150天后黏度31.3mPa·s。在98℃用此体系在天然岩心上驱油,注入段塞体积为0.25~0.30PV,采收率提高值为14.3%~15.8%。图8表3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聚合物二元复合油体系 石油磺酸盐/疏水缔合聚合物体系 界面张力 黏度 耐盐性 热稳定性 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濮83块高温高盐油藏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秀琼 熊玉滨 +3 位作者 徐先华 杨瑞敏 何飞 吕茂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8-270,273,共4页
中原油田濮83断块砂岩油藏温度79℃,产出水矿化度153~160g/L,含Ca2++Mg2+3.0~4.5g/L。将2种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WPS A和WA 18)在矿化度120g/L、含Ca2++Mg2+4.15g/L的等体积比产出水、注入水混合水中配成溶液,在82℃下老化12小时后测... 中原油田濮83断块砂岩油藏温度79℃,产出水矿化度153~160g/L,含Ca2++Mg2+3.0~4.5g/L。将2种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WPS A和WA 18)在矿化度120g/L、含Ca2++Mg2+4.15g/L的等体积比产出水、注入水混合水中配成溶液,在82℃下老化12小时后测定界面张力,绘制界面活性图,得到低界面张力体系配方:1.5g/L石油磺酸盐WPS A+1.0g/L两性表面活性剂WA 18。该体系在矿化度110~150g/L或pH值4~10范围或在82℃老化61天后仍维持10-3mN/m超低界面张力。加入生物聚合物使该体系粘度增大,但不影响体系界面张力。由此得到适用于濮83块油藏的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1.5g/LWPS A+1.0g/LWA 18+1.0g/L生物聚合物,该体系在82℃老化45天后界面张力维持超低值,粘度为10mPa·s。在物理实验模拟中注入0.5PV该驱油剂使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27.47%)提高至48.08%。在计算机模拟中,在濮83 1井注入由3.0g/LWPS A+WA 18、2.0g/L生物聚合物组成的SP段塞0.2PV,1.0g/L生物聚合物段塞0.1PV,提高采收率13.66%。图2表3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油田 油藏 表面活性 二元复合油工艺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分子模拟与配方设计 被引量:26
11
作者 曹绪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2-688,共7页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在介观层次上模拟了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考察了分子结构、油相等因素对界面密度和界面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提高界面活性的机理。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类...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在介观层次上模拟了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考察了分子结构、油相等因素对界面密度和界面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提高界面活性的机理。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类型、油相、表面活性剂复配等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非"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1个数最级。根据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结合孤东七区试验区原油特点,提出了"0.3%石油磺酸盐+0.1%表面活性剂1~#+0.15%聚合物"的二元复合驱配方,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2.95×10^(-3)mN/m,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高达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聚合物二元复合油体系 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 烷基苯磺酸钠 石油磺酸盐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新型二元复合驱性能
12
作者 吴澳回 田雨 +4 位作者 郑皓轩 张进 安锋涛 陈俊耀 师永民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17-2821,2825,共6页
为解决无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容易结垢造成储层堵塞问题,以N-牛脂基三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多胺类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DSS)、及DSS与不同有机碱形成... 为解决无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容易结垢造成储层堵塞问题,以N-牛脂基三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多胺类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DSS)、及DSS与不同有机碱形成的复配体系进行了各项性能对比,最终对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复配形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进行了驱油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为2.9×10^(-5)mol/L,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数量级,且2 h后的乳化析水率仅为56%。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与HPAM形成的驱油体系在水驱后可继续提高采收率19.50%,为实现碱表一体化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在三次采油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碱 双子Gemini 二元复合 阴离子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13
作者 朱友益 张翼 +2 位作者 牛佳玲 刘卫东 侯庆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6-351,共6页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可避免碱引起的结垢、乳化、腐蚀等负面作用,降低投资和操作成本,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缺少高效稳定的活性剂工业化产品,驱油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薄... 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可避免碱引起的结垢、乳化、腐蚀等负面作用,降低投资和操作成本,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缺少高效稳定的活性剂工业化产品,驱油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薄弱,评价方法不健全,矿场试验少、技术风险较大。影响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体系黏度、界面张力、乳化强度等,二元体系具有较高的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保障,体系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越高,体系乳化性能也显著影响驱油效果。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提高配方适应性、驱油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优化注入方案,加强现场监测和跟踪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 二元复合 表面活性 油机理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为例
14
作者 周娅芹 王健 +2 位作者 樊康杰 路宇豪 魏鸿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437-15446,共10页
海上油藏因平台寿命原因,开发方式多为强注强采,油藏易进入高含水时期,稳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出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对聚合物微球Q-2和表面活性剂AP-1的... 海上油藏因平台寿命原因,开发方式多为强注强采,油藏易进入高含水时期,稳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出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对聚合物微球Q-2和表面活性剂AP-1的性能以及复合体系的配伍性以及流变性进行评价;开展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岩心驱替实验,优选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注入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并联岩心模型开展复合体系的驱油效率评价实验;制作可视化模型,对复合体系的调驱机理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球初始粒径中值为3.755μm,老化30 d时膨胀倍数为2.15,残余阻力因子为2.50,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0.018 5 mN/m,两者之间的配伍性较好,复合体系黏度与剪切速率间呈剪切稀释特性;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分注的后续水驱采收率可达22.84%,比混注的采收率增加了10.42%;注入复合体系后,并联岩心模型采收率提高18.79%以上,且复合体系对低渗岩心的改善程度随着并联岩心的渗透率级差增大而增大,可使低渗透岩心的采收率增加25.63%以上;调驱可视化实验表明,复合体系能够有效减少高、中渗通道中的无效水循环,启动小孔隙中的原油,提高整体驱油效率。研究成果为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现场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组油藏 聚合物微球 表面活性 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提高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夏惠芬 王海峰 +2 位作者 王刚 胡锦强 刘春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78,共5页
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通过流变性实验,分析了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微观驱油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 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通过流变性实验,分析了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微观驱油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和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了该二元复合体系对水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实验用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与油可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无碱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影响非常小。在驱替水驱残余油过程中,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可以同时发挥活性剂的超低界面张力作用和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作用,使该二元体系的采收率高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和聚合物驱油体系,并且该二元体系的粘弹性越大,采收率越高。界面张力由10-2mN/m降至10-3mN/m时的最终采收率均高于界面张力为10-2mN/m时增加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两种情况下的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 二元复合体系 油机理 残余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表面活性剂交替注入驱油效果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继红 董欣 +2 位作者 叶银珠 杨生 王亚楠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5-88,共4页
为开采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分析凝胶调剖与表面活性剂驱油结合机理,采用小段塞多轮次交替注入方式;利用铬离子凝胶体系和RMA-1型表面活性剂,在大平板岩心上进行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表面活性剂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利... 为开采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分析凝胶调剖与表面活性剂驱油结合机理,采用小段塞多轮次交替注入方式;利用铬离子凝胶体系和RMA-1型表面活性剂,在大平板岩心上进行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表面活性剂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表面活性剂多轮次交替注入方式驱油后,其阶段采收率可在聚驱基础上提高10%以上,说明凝胶与表面活性剂交替注入驱油技术能够在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凝胶 表面活性 段塞 交替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17
作者 吕鑫 张健 姜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7-130,共4页
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特点出发,综述了聚/表聚/表二元复合体系的实验室研究现状以及在胜利油田孤东七区54-61进行的矿场试验情况。聚/表二元复合驱是在聚/表/碱三元复合驱的基础上去掉碱所形成的低浓度的驱油体系,可以最大限... 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特点出发,综述了聚/表聚/表二元复合体系的实验室研究现状以及在胜利油田孤东七区54-61进行的矿场试验情况。聚/表二元复合驱是在聚/表/碱三元复合驱的基础上去掉碱所形成的低浓度的驱油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物的粘度和弹性,减少乳化液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弱由于碱的存在引起的地层以及井筒结垢的现象。通过国内外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在20%左右;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可以克服三元体系的缺点,作为一项新的驱油方法具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二元体系 复合 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 油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渤海油田疏水缔合聚合物驱的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业飞 于海洋 +3 位作者 张健 李先杰 陈五花 王所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1-156,共6页
考察疏水缔合聚合物水溶液注入对地层渗透率的影响,用表面活性剂作为降压增注剂并评价其降压增注效果,分析表面活性剂的降压增注机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两性表面活性剂NPC-10及其复合体系对疏水缔合聚合物驱具有良好的... 考察疏水缔合聚合物水溶液注入对地层渗透率的影响,用表面活性剂作为降压增注剂并评价其降压增注效果,分析表面活性剂的降压增注机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两性表面活性剂NPC-10及其复合体系对疏水缔合聚合物驱具有良好的降压增注作用,且降压增注效果受地层渗透率和残余油的影响;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的本质是其在地层表面的竞争吸附和对疏水缔合聚合物的解缔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疏水缔合聚合物 聚合物 表面活性 降压增注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溶液微观驱油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侯吉瑞 陈宇光 +1 位作者 吴璇 方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296,共5页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油的驱替效果不明显;聚表剂的驱油机理主要是通过其增黏作用、黏弹性作用和乳化作用来扩大波及体积,降低渗流阻力",拉""、拽"残余油,将大油滴乳化分散成小油滴,从而将残余油有效驱出;不同浓度的聚表剂在微观模型和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驱油效果基本相符,聚表剂浓度越大,残余油启动能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聚表剂质量浓度为2000 mg/L时的驱油效果最好,采收率增幅为19.69%。图27表1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 微观 残余油 油机理 岩心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疏水缔合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罗平亚 李华斌 +2 位作者 郑焰 廖广志 杨振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4,共4页
在大庆油田油层及流体性质条件下 ,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 碱 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ASP)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 ,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盐、耐碱性 ,在相同粘度 (例如 4 0mPa·s)下 ,缔合的聚合物... 在大庆油田油层及流体性质条件下 ,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 碱 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ASP)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 ,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盐、耐碱性 ,在相同粘度 (例如 4 0mPa·s)下 ,缔合的聚合物用量比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体系低 5 0 %~ 70 % ;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和相稳定性 ,在 75d内体系稳定 ,无相分离和沉淀 ;疏水缔合聚合物对ASP体系与大庆原油界面张力无明显影响 ;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相比 ,疏水缔合聚合物ASP体系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较低 ,对NaOH的静态吸附量无影响。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 ,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2 0 % (OOIP)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三元复合物 疏水缔合聚合物 油效果评价 大庆油田 表面活性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