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疏水缔合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平亚 李华斌 +2 位作者 郑焰 廖广志 杨振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4,共4页
在大庆油田油层及流体性质条件下 ,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 碱 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ASP)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 ,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盐、耐碱性 ,在相同粘度 (例如 4 0mPa·s)下 ,缔合的聚合物... 在大庆油田油层及流体性质条件下 ,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 碱 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ASP)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 ,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盐、耐碱性 ,在相同粘度 (例如 4 0mPa·s)下 ,缔合的聚合物用量比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体系低 5 0 %~ 70 % ;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和相稳定性 ,在 75d内体系稳定 ,无相分离和沉淀 ;疏水缔合聚合物对ASP体系与大庆原油界面张力无明显影响 ;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相比 ,疏水缔合聚合物ASP体系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较低 ,对NaOH的静态吸附量无影响。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 ,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2 0 % (OOIP)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三元复合 疏水缔合聚合物 油效果评价 大庆油田 表面活性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组成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哲 孙学法 +3 位作者 卢祥国 陈欣 喻琴 田春雨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5-730,共6页
采用大庆油田不同区域油水样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了原油组成对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采出液性质的影响;采用FTIR,GC-MS,XRF等方法对原油油水样、萃取活性组分、萃余油组分及油相中硫元素含量进行表征... 采用大庆油田不同区域油水样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了原油组成对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采出液性质的影响;采用FTIR,GC-MS,XRF等方法对原油油水样、萃取活性组分、萃余油组分及油相中硫元素含量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各油水样中的萃取活性组分均具有典型一元饱和羧酸(脂肪酸和环烷酸)峰值特征,喇嘛甸油水样萃余油正构烷烃中的重质组分含量较高,其组成与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的组分更接近。实验结果表明,油水样中萃取活性组分及萃余油与三元复合体系间界面张力虽较高,但原油与三元复合体系间却可实现超低界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原油 三元复合 -表面活性-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型表面活性剂与碱/聚合物三元驱油体系的筛选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雅萍 于涛 +2 位作者 刘家林 郭丽娜 郭冬梅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0年第1期24-26,共3页
针对辽河油田某特定区块油藏特征和油品性质,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壬基醚、碱Na2CO3及疏水型聚合物进行复配,对复配体系与原油间界面活性和溶液增粘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应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实... 针对辽河油田某特定区块油藏特征和油品性质,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壬基醚、碱Na2CO3及疏水型聚合物进行复配,对复配体系与原油间界面活性和溶液增粘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应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直接比较和计算分析等方法得出最佳配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1%~0.12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15%,Na2CO31.6%~1.8%,疏水型聚合物0.12%。该驱油体系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长期热稳定性较好,而且解决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盐析现象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大、需要的碱含量高、溶解性能差等问题,同时拓宽了表面活性剂、碱剂在复合驱油体系中的使用含量范围,筛选出的复配型驱油体系适应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实验法 复配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油体系 界面张力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体系提高石油采收率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巧莲 《胶体与聚合物》 1999年第1期46-46,F003,共2页
叙述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体系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和发展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表面活性 ASP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提高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夏惠芬 王海峰 +2 位作者 王刚 胡锦强 刘春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78,共5页
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通过流变性实验,分析了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微观驱油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 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通过流变性实验,分析了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微观驱油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和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了该二元复合体系对水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实验用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与油可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无碱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影响非常小。在驱替水驱残余油过程中,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可以同时发挥活性剂的超低界面张力作用和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作用,使该二元体系的采收率高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和聚合物驱油体系,并且该二元体系的粘弹性越大,采收率越高。界面张力由10-2mN/m降至10-3mN/m时的最终采收率均高于界面张力为10-2mN/m时增加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两种情况下的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 二元复合体系 油机理 残余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微观及宏观驱油特征——以河南双河油田某区块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文龙 徐涛 +3 位作者 李洪生 崔秀清 熊英 侯吉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6,114-115,共4页
采用微观驱油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微观及宏观驱油特征。以河南双河油田S块H层系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元复合体系既能启动柱状、簇状残余油,又可减少孔隙和喉道处的膜状残余油,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 采用微观驱油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微观及宏观驱油特征。以河南双河油田S块H层系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元复合体系既能启动柱状、簇状残余油,又可减少孔隙和喉道处的膜状残余油,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驱和单一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具有显著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双重效果,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3.03%~5.45%。对于层内非均质储层,二元复合驱可较大幅度地提高低渗透带的采收率,其次是中渗透带;而对于层间非均质储层,进一步改善低渗透层开发效果的能力有限,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中、高、低渗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二元复合体系 油实验 数值模拟 微观 宏观 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天江 赵燕红 +1 位作者 程辰 曹荣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0,81,共6页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藏特点,提出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以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巯基苯甲酸、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等为原料制备聚合物微球,以烷醇酰胺聚氧乙烯聚醚磺酸盐与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藏特点,提出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以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巯基苯甲酸、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等为原料制备聚合物微球,以烷醇酰胺聚氧乙烯聚醚磺酸盐与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为原料制得表面活性剂。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微球混合液的油水界面张力,考察了聚合物微球与混合液的调驱性能,优选了复合调驱注入方式,并在安塞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初始粒径为50~300 nm,具有水化膨胀特性,膨胀倍数为20~100倍。微球在水化膨胀过程中产生聚集特性,分散性、球形度均较好,且粒径呈高斯正态分布。表面活性剂适宜用量为3 g/L。聚合物微球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混合液黏度增大,微球分散相颗粒屏蔽了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以及形成胶束的能力,导致油水界面张力降幅变小,不利于表面活性剂驱油。聚合物微球溶液对岩心的封堵性较好,微球质量浓度大于4 g/L时的封堵率约80%。体积比为1∶1的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段塞式注入岩心的驱油效果好于二者混合式注入。该体系在安塞油田现场的应用效果显著,累计增油3576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聚合物微球 表面活性 复合 提高采收率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破乳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窦明明 李美蓉 +2 位作者 仉杰 赵立伟 王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1,199,共4页
研究了破乳剂种类、采出液组成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与电导率。从5种商品破乳剂中筛选出最佳非离子型破乳剂BSE-238。该破乳剂在50℃下的脱水速率快,脱水率高,最终达到... 研究了破乳剂种类、采出液组成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与电导率。从5种商品破乳剂中筛选出最佳非离子型破乳剂BSE-238。该破乳剂在50℃下的脱水速率快,脱水率高,最终达到83.33%,最佳用量为50 mg/L。在此条件下,含不同浓度HPAM、吡咯啉表面活性剂及其复合体系(浓度比1∶1)的采出液脱水率均随着驱油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并且破乳难度依HAPM、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顺序增加。在二元驱采出液中加入FeSO4、盐酸和氯化钠后,脱水率可小幅提高。驱油剂对界面张力的影响为:吡咯啉>二元复合体系>HPAM。相同浓度下的电导率大小为:二元复合体系>吡咯啉>HPAM,与脱水率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二元复合 聚丙烯酰胺 吡咯啉 模拟采出液 破乳 脱水率 界面张力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强碱三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配方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春天 罗庆 +3 位作者 杨勇 陆屹 李欣欣 宋志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5-709,共5页
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开发效果。通过研究原油组成、油砂吸附等对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浓度及强碱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建立了原油分子量与表面活性剂当量之间的定量匹配关系。结果表明,依据... 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开发效果。通过研究原油组成、油砂吸附等对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浓度及强碱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建立了原油分子量与表面活性剂当量之间的定量匹配关系。结果表明,依据该定量匹配关系选择合适当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使三元复合体系与大庆地区不同原油间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提高了强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适应性;原油组成影响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原油中的沥青质含量越高,水相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原油组成对表面活性剂当量的影响较小;油砂吸附改变了表面活性剂的当量及组成分布,导致三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降低、三元体系界面张力升高,可采取增加高碳组分、调整表面活性剂当量的方法,扩大复合体系在地下运移过程中的超低界面张力作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苯磺酸盐 表面活性 三元复合 当量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技术室内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秋芬 江建林 罗晓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1,共5页
针对高温高盐的中原油田,考察了石油磺酸盐MJ2和DQ分别与M=2.4×10^7的HPAM Y2、疏水基含量0.25%的疏水缔合聚合物AP—P5组成的4个表聚二元体系98℃下的界面张力、表观黏度、耐盐性和热稳定性。配液用水为矿化度122.4g/L、含... 针对高温高盐的中原油田,考察了石油磺酸盐MJ2和DQ分别与M=2.4×10^7的HPAM Y2、疏水基含量0.25%的疏水缔合聚合物AP—P5组成的4个表聚二元体系98℃下的界面张力、表观黏度、耐盐性和热稳定性。配液用水为矿化度122.4g/L、含钙镁的胡12块产出水,在考察耐盐性时使用NaCl盐水,基础实验体系含石油磺酸盐3.0g/L,含聚合物1.5g/L。含MJ2的表聚二元体系与胡12块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在含盐量30~210g/L时维持10^-3~10^-4mN/m超低值,受含盐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动态界面张力迅速达到稳定。含Y2的表聚二元体系即使Y2浓度增至2.5g/L,黏度仍小于10mPa·s。含AP-P5的表聚二元体系在温度超过60℃后,黏度快速上升,在AP-P5浓度超过1.0g/L后,98℃黏度快速上升,含盐量达到230g/L时为54~59mPa·s。3.0g/L MJ2+1.5g/LAP-P5体系为最佳体系,在98℃老化150天过程中界面张力波动小,150天后黏度31.3mPa·s。在98℃用此体系在天然岩心上驱油,注入段塞体积为0.25~0.30PV,采收率提高值为14.3%~15.8%。图8表3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油体系 石油磺酸盐/疏水缔合聚合物体系 界面张力 黏度 耐盐性 热稳定性 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在稠油油藏孔隙中的微观驱油过程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彦玲 王刚霄 +2 位作者 李永飞 李强 张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6-690,共5页
为了定性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对稠油的驱替效果,用显微镜观察复配体系在均质微观玻璃模型中的驱油过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图像中的残余油分布情况、计算采收率,分析了复合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并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水... 为了定性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对稠油的驱替效果,用显微镜观察复配体系在均质微观玻璃模型中的驱油过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图像中的残余油分布情况、计算采收率,分析了复合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并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水驱驱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水驱采收率最终可达56.94%,残余油主要存在形式为柱状、油滴状、膜状、盲端油、簇状等;表面活性剂驱残余油主要以盲端残余油、簇状残余油的形式存在于孔隙中,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CJ-11)驱后采收率增幅为29.46%;聚合物驱残余油主要以油丝、油膜的形式存在,注入100 PV 1500 m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C6725)后的采收率增幅为22.12%;复合驱残余油的存在形式为油膜,1500 mg/L C6725和0.8%BCJ-11组成的复配体系驱替后的采收率增幅为34.59%。对束缚在孔隙中的几类残余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具有的黏弹性和低界面张力可以使油相界面形成细丝状不断运移。复合驱油体系驱替残余油波及范围大,波及区域的洗油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 聚合物/表面活性复合 聚合物 表面活性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3+)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体系性质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可 卢祥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8-241,292,共5页
在由1.4 g/L HPAM、2.5 g/L石油磺酸盐、12 g/L Na2CO3组成的ASP污水溶液中分别加入0、17.5、35、70、140 mg/L(以Cr3+计)醋酸铬,在45℃下考察铬加量对驱油液多项性能的影响。加入铬交联剂使ASP驱油液的表观黏度~放置时间(0~20 h)曲线... 在由1.4 g/L HPAM、2.5 g/L石油磺酸盐、12 g/L Na2CO3组成的ASP污水溶液中分别加入0、17.5、35、70、140 mg/L(以Cr3+计)醋酸铬,在45℃下考察铬加量对驱油液多项性能的影响。加入铬交联剂使ASP驱油液的表观黏度~放置时间(0~20 h)曲线、界面张力~放置时间曲线、黏度~剪切速率曲线、储能模量~角频率曲线、损耗模量~角频率曲线均整体上移,铬加量越大则上移幅度越大。其中油水界面张力在放置时间≤5天时均在超低值范围(10-3mN/m),5天后加Cr3+17.5 mg/L的ASP的界面张力低于不加铬的体系。通过~1.27μm2的均质人造岩心的阻力系数特别是残余阻力系数,随加铬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大。VK=0.89、K≈1.0μm2的层内非均质人造岩心在水驱后注入ASP时压力升高幅度随加铬量的增大而大幅增大,转水驱后注入压力的下降幅度则相差不多;水驱后注入0.38 PV不加铬和加Cr3+140 mg/L的ASP液,采收率增值分别为29.8%和34.1%,注入0.1 PV无铬ASP+0.18 PV加铬(140 mg/L)ASP+0.1 PV无铬ASP使采收率增值达到39.4%。图5表4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油体系 铬交联ASP油体系 铬浓度 黏度性质 黏弹性 界面张力 渗流阻力 油效率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分子模拟与配方设计 被引量:26
13
作者 曹绪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2-688,共7页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在介观层次上模拟了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考察了分子结构、油相等因素对界面密度和界面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提高界面活性的机理。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类...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在介观层次上模拟了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考察了分子结构、油相等因素对界面密度和界面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提高界面活性的机理。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类型、油相、表面活性剂复配等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非"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1个数最级。根据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结合孤东七区试验区原油特点,提出了"0.3%石油磺酸盐+0.1%表面活性剂1~#+0.15%聚合物"的二元复合驱配方,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2.95×10^(-3)mN/m,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高达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聚合物二元复合油体系 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 烷基苯磺酸钠 石油磺酸盐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注采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唐海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J16块为辽河油田首个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工业化试验区块,现场调控经验不成熟,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注入压力低、油井见效低、层间动用差异大、含水率回升较快等问题。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全程变化规律细化为5个阶段,应用数值模... J16块为辽河油田首个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工业化试验区块,现场调控经验不成熟,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注入压力低、油井见效低、层间动用差异大、含水率回升较快等问题。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全程变化规律细化为5个阶段,应用数值模拟正交分析方法,量化研究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应用精细地质体描述技术、综合注入分析、多因素联动分析和油井受效分析等方法,明确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在准备阶段、含水率下降阶段和低含水率生产阶段的研究重点和调控对策,并在平面、纵向、注采方式上采取增加采油井点、完善注采关系、分注调剖、堵水分采等调整措施。现场试验取得显著效果,阶段增油15.6×104t,低含水率生产38个月,阶段提高采出程度14.7个百分点。该研究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复合 开发效果 数值模拟 调控技术 辽河油田J16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特高孔渗“双特高期”油藏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开发效果分析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温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3,共5页
辽河欢喜岭油田锦16区块处于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双特高期"开发阶段,水驱已临近经济极限,2011年开展了25注37采大规模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工业化试验。通过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密闭取心测试、与驱替效果较好同类油... 辽河欢喜岭油田锦16区块处于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双特高期"开发阶段,水驱已临近经济极限,2011年开展了25注37采大规模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工业化试验。通过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密闭取心测试、与驱替效果较好同类油田类比等手段建立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系统总结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前置段塞、主段塞前期、主段塞低含水期等不同开发阶段含水率、产出能力、注入能力、动用状况、采出流体、含油饱和度、驱油效率等生产参数特征,对现场试验开发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对见效规律不明显井通过提高聚合物浓度,分注、有利时机增加采油井点等措施进行全过程跟踪调整,试验区高峰日产油达353t/d,是转驱前的6倍,综合含水最低为81.7%,较转驱前降低15个百分点,阶段累计产油量为59.7×10~4t,复合驱提高采收率19个百分点,最终采收率可达70%,投入产出比为1.00∶2.42。研究成果可为复合驱全程跟踪调整技术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同类型油藏复合驱开发评价和跟踪调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高期”油藏 聚合物+表面活性复合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密闭取心测试 锦16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 被引量:1
16
作者 姬美兰 《世界石油工业》 1998年第7期52-54,共3页
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都是高效的驱油剂,复配的优势在于既发挥单一驱油剂的长处,又可使其产生协同效应,获得更好的驱油效果。现场试验证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驱油技术能采出部分剩余油,并大幅度提高采油采收率。... 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都是高效的驱油剂,复配的优势在于既发挥单一驱油剂的长处,又可使其产生协同效应,获得更好的驱油效果。现场试验证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驱油技术能采出部分剩余油,并大幅度提高采油采收率。文章讨论ASP驱油技术的工作原理,先导试验和现场应用情况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盐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承春 李和清 +3 位作者 王强 刘刚 任小龙 刘俊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96,I0006,I0007,共6页
针对高温高盐储层常规化学驱油措施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凝胶和表面活性剂相结合,提出了新型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技术,室内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的耐温抗盐性能、配伍性、调剖效果以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复合调... 针对高温高盐储层常规化学驱油措施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凝胶和表面活性剂相结合,提出了新型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技术,室内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的耐温抗盐性能、配伍性、调剖效果以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复合调驱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新型聚合物凝胶在高温高盐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调剖效果,且填砂管渗透率级差越大,剖面改善效果越好;复合调驱体系的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注聚合物凝胶或表面活性剂,其结合了新型聚合物凝胶的调剖作用与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作用,能使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继续提高25%以上。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实施新型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技术措施后,目标区块内注水井的注入压力明显升高,对应生产井的日产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起到了良好的增油控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新型聚合物凝胶 表面活性 复合 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玉伟 渠波 +1 位作者 曹培涛 周俊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56,I0004,共5页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易出现水窜、水淹的现象,为改善水驱后的开发效果,将聚合物微球的调剖作用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作用结合起来,形成了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室内评价了聚合物微球MQ-3的膨胀性能、封堵性能...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易出现水窜、水淹的现象,为改善水驱后的开发效果,将聚合物微球的调剖作用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作用结合起来,形成了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室内评价了聚合物微球MQ-3的膨胀性能、封堵性能、表面活性剂GSR-1的界面性能,并评价了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的配伍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高、低渗岩心并联的方式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在温度为120℃时膨胀倍数可以达到6.74倍,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对渗透率为30~150mD的岩心,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封堵能力;表面活性剂溶液在120℃下放置30d后界面张力值仍能保持在10^-3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同时,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之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非均质条件下,复合调驱体系对低渗岩心的驱油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表面活性剂驱,能使低渗岩心水驱后提高采收率达23.30%。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调驱措施后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生产井日产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控水增油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裂缝性 聚合物微球 表面活性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新型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技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冯旭菲 王尤富 +2 位作者 何宏 吴汉 余宏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5,82,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采收率,开展新型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技术室内研究,在评价了新型聚合物凝胶和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能的基础上,开展驱油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聚合物凝胶具有良好的成胶性能和封堵性能,在模拟... 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采收率,开展新型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技术室内研究,在评价了新型聚合物凝胶和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能的基础上,开展驱油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聚合物凝胶具有良好的成胶性能和封堵性能,在模拟地层条件下能对不同渗透率的岩心产生有效封堵;表面活性剂TYF-101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润湿反转性能,当其质量分数为0.5%时,能使油水界面张力值达到最小,使储层岩心由油润湿转变为中性润湿。聚合物驱后分别采用新型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单独新型聚合物凝胶驱或单独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7.0%、10.3%和12.0%。矿场试验结果表明,H油田常规聚合物驱后采用新型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达到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复合 聚合物凝胶 表面活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的性能对比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增宝 赵修太 +3 位作者 白英睿 赵敏 李永来 陈文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4-569,共6页
分别研究了含有有机碱、无机碱的碱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驱体系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耐温抗盐性能、乳化性能、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地层水结垢趋势、提高原油采收率及驱油特性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碱的二元复合驱油... 分别研究了含有有机碱、无机碱的碱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驱体系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耐温抗盐性能、乳化性能、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地层水结垢趋势、提高原油采收率及驱油特性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碱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相比,复合碱的驱油体系可以提高抗盐性能、原油乳化性能及原油采收率幅度;碱的种类影响驱油体系的耐温抗盐性能及乳化性能,含有有机碱的驱油体系的抗盐性能好,抗盐可达50000mg/L,含有无机碱的驱油体系抗温性能及对原油乳化能力好,抗温达90℃,原油脱水率最低(8.5%);碱的加入可降低石油磺酸盐在油砂表面的最大吸附量,降低量为25%数30%;复合有机碱及复合无机碱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均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采收率幅度超过18%,但与复合无机碱的驱油体系相比,复合有机碱的驱油体系可以有效减弱地层水的结垢趋势;复合有机碱与复合无机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微观驱油特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无机 表面活性 二元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