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氯乙烯超滤膜对臭氧的耐受性研究:与聚偏氟乙烯膜的对比
1
作者 黄镇 李凯 +3 位作者 万琪琪 潘名宾 胡灵琦 文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0-1289,共10页
为探明高分子超滤膜对于臭氧的耐受机制,以聚氯乙烯(PVC)膜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代表,通过模拟0.5年的0.1mg/L臭氧暴露的浸泡实验,系统评估臭氧对膜透水能力、污染物截留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化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PVC膜在36... 为探明高分子超滤膜对于臭氧的耐受机制,以聚氯乙烯(PVC)膜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代表,通过模拟0.5年的0.1mg/L臭氧暴露的浸泡实验,系统评估臭氧对膜透水能力、污染物截留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化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PVC膜在36h臭氧作用下,透水率显著提升,最高达新膜的4倍以上,对腐殖酸(HA)的截留能力下降约27.6%,且透水与截留性能随暴露时间延长持续下降.PVDF膜初始阶段透水率提升更显著,老化36h后HA截留性能降低了40.2%左右,且性能在老化1h后就趋于稳定.臭氧老化导致两种膜的亲水性减弱,但PVC膜亲水性下降幅度较小,显示出其在保持亲水特性方面的相对优势.膜结构机理分析表明,臭氧主要通过氧化并导致亲水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流失而损伤膜性能,膜基质本身保持完整,SEM观察亦证实了这一点.老化后两膜的机械性能均有所下降,但PVDF膜展现出相对较高的机械强度.综合比较PVC、PVDF膜的抗臭氧能力,从截留、抗污染、亲水及机械性能综合考量,PVC在抗臭氧老化方面具有相对优势,PVDF次之,这些发现为高分子超滤膜在含臭氧水处理环境中的应用与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乙烯(PVC) 乙烯(pvdf) 臭氧耐受性 膜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电压稳定剂改性聚偏氟乙烯基介电薄膜的储能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琳 郑楷川 +6 位作者 马海鑫 牛晟堃 于浩 张健 邢照亮 张天栋 迟庆国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相结构的影响;然后利用溶液流延法制备掺杂低含量电压稳定剂芳香酮类小分子4-丙烯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ALRB)的PVTC复合薄膜,系统研究ALRB掺杂含量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180℃时,PVTC薄膜内部形成了α晶相、β晶相和γ晶相共存的多相结构,对其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提升效果显著。适量的电压稳定剂ALRB能够耗散高能电子能量,提高PVTC薄膜的绝缘性能。当ALRB质量分数为0.5%时,PVTC/ALRB复合薄膜的电气强度达到了485.7 kV/mm,储能密度和充放电效率分别为12.12 J/cm^(3)和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三氟乙烯-乙烯) 复合薄膜 电压稳定剂 储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胺D230对聚偏氟乙烯膜表面亲水改性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培军 董林芳 +1 位作者 王明霞 严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针对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离膜普遍存在分离效果差、易受油污染等问题,受破乳剂多支链聚醚的化学结构和水下超疏油生物表面启发,将具有聚氧丙烯链段的聚醚胺D230引入到PVDF膜表面,构建聚醚胺功能化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首先将PVD... 针对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离膜普遍存在分离效果差、易受油污染等问题,受破乳剂多支链聚醚的化学结构和水下超疏油生物表面启发,将具有聚氧丙烯链段的聚醚胺D230引入到PVDF膜表面,构建聚醚胺功能化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首先将PVDF与聚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共混,采用非溶剂致相转化法制备表面富含酸酐基团的SMA/PVDF膜,然后将膜浸泡于聚醚胺D230溶液中,聚醚胺的端胺基与膜表面的酸酐基团进行表面原位接枝,从而将亲水性聚醚链段固载于膜表面,改善膜表面润湿性和抗污染性。探究聚醚胺D230对膜表面的亲水改性效果及改性膜对含油污水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膜表面D230的接枝率上升,在最优反应时间9 h下,达到接枝率387.8 mg/g;SMA/PVDF膜表面接枝D230后,膜表面的亲水性显著增强,纯水接触角降低至48.5°,水通量从接枝前的30 L/(m^(2)·h)提高至87 L/(m^(2)·h);D230接枝SMA/PVDF膜表现出水下超疏油特性,其对煤油的水下油接触角达到152°,且对油无黏附性,表现出良好的抗油污性能;D230接枝SMA/PVDF膜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稳定的煤油/水乳状液具有分离效果,截油率达到99.0%,远高于SMA/PVDF对照膜的60.8%,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马来酸酐(SMA) 醚胺 乙烯(pvdf)膜 表面接枝 亲水改性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多孔膜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欣 刘海亮 +1 位作者 黄庆林 肖长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1-177,共7页
以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制备了具有非对称膜结构的P(VDC-co-VC)平板膜,通过扫描电镜、纯水通量、截留率、接触角、力学性能等测试,研究了聚合物... 以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制备了具有非对称膜结构的P(VDC-co-VC)平板膜,通过扫描电镜、纯水通量、截留率、接触角、力学性能等测试,研究了聚合物浓度及凝固浴温度对P(VDC-co-VC)平板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DC-co-VC)平板膜由表面皮层及大孔支撑层组成,上表面较下表面致密。提高聚合物浓度或升高凝固浴温度均能提高P(VDC-coVC)平板膜表面的致密程度,进而改善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及膜通量恢复率。低凝固浴温度下所得膜通透性能较好。力学性能随聚合物浓度提高而增加,随凝固浴温度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合物浓度 凝固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和相态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非凡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8-173,共6页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VDC-co-MA)-b-PBA),并研究了不同组成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和热失重特征。发现以端基为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VDC-co-MA)-b-PBA),并研究了不同组成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和热失重特征。发现以端基为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酸的聚丙烯酸-b-聚苯乙烯共聚物为大分子RAFT试剂和乳化剂,并加十六烷助乳化剂,可得到稳定的P(VDC-co-MA)共聚物和P(VDC-co-MA)-b-PBA共聚物乳液;随着大分子RAFT试剂浓度减小,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增加,聚合具有可控特性。P(VDC-co-MA)-b-PBA共聚物溶液成膜和胶乳热成型膜均具有微相分离特征,随P(VDC-co-MA)/PBA摩尔比由11/1增加到2.2/1再到1/1,共聚物呈现从PBA粒状分散、PBA线条状分散、双连续分布的变化,并在热失重过程中出现分别对应于P(VDC-co-MA)共聚物和PBA的热失重温度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酸丁酯 嵌段共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 相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弛豫型铁电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代偏氟乙烯)热释电性能的能量采集研究(英文)
6
作者 朱红英 王相虎 +2 位作者 王致杰 王珺 郭群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8-542,共5页
研究了利用弛豫型铁电三元聚合物薄膜P(VDF-TrF E-CFE)的热释电性质,以温度波动作为初始能量形式进行热电能量的采集。由于该聚合物薄膜在发生由温度变化诱导的纳米极性区极化机制转换时,介电常数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所以可以结合Er... 研究了利用弛豫型铁电三元聚合物薄膜P(VDF-TrF E-CFE)的热释电性质,以温度波动作为初始能量形式进行热电能量的采集。由于该聚合物薄膜在发生由温度变化诱导的纳米极性区极化机制转换时,介电常数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所以可以结合Ericsson循环实现热电能量采集。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能量采集温度区间为20^-20℃,利用不同温度下的单极性电滞回线进行Ericsson循环模拟,两种模拟方式分别实现能量采集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从微观角度给出了两种模式的解释。同时研究了温度波动和外加电场对能量采集的影响。在外加电场100 kV·mm-1、温度波动为40℃的情况下,能量采集值达到3 483 mJ·cm-3。与单晶材料相比,能量采集值提高了10倍。当工作温度降低至室温时,材料具有柔性,在能量采集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采集 热释电效应 三元合物 (乙烯-三氟乙烯-乙烯) 温度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氯乙烯成膜加工用助剂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成德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01年第4期41-42,共2页
通过PVDC(聚偏氯乙烯)树脂的结晶性和对热不稳定性的讨论,介绍了在成膜时提高树脂加工性、稳定性和薄膜强度等的加工助剂和改性剂,包括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无机填充剂等。
关键词 乙烯 成膜 加工助剂 改性剂 塑料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研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健生 王连军 +1 位作者 赵宝昌 翁霁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本文选用聚偏氟乙烯作为膜材料 ,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 ,聚乙二醇为添加剂 ,采用湿法纺丝成膜 ,对影响膜性能的诸因素进行了讨论 ,用所制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对 TNT废水进行了膜萃取实验。用回归正交实验设计确定的最佳配方为 :聚偏氟乙烯浓... 本文选用聚偏氟乙烯作为膜材料 ,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 ,聚乙二醇为添加剂 ,采用湿法纺丝成膜 ,对影响膜性能的诸因素进行了讨论 ,用所制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对 TNT废水进行了膜萃取实验。用回归正交实验设计确定的最佳配方为 :聚偏氟乙烯浓度 2 2 .1 4% ,聚乙二醇浓度 6.2 6% ,二甲基甲酰胺 71 .60 % ,纺丝温度 54.84℃。该最优组合膜的萃取速率为 1 .898m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 微孔膜 膜萃取 乙烯中空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蒸馏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刚 武春瑞 吕晓龙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23,32,共5页
采用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微孔膜,以3.5%的NaCl水溶液为测试液,进行直接接触膜蒸馏(DCMD)脱盐过程研究。考察了盐水温度、流速、PVDF膜的壁厚、内径、组件长度及封装分率等因素对DCMD过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水温度、流... 采用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微孔膜,以3.5%的NaCl水溶液为测试液,进行直接接触膜蒸馏(DCMD)脱盐过程研究。考察了盐水温度、流速、PVDF膜的壁厚、内径、组件长度及封装分率等因素对DCMD过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水温度、流速提高都有利于提高DCMD过程的通量;随中空纤维膜壁厚增加,通量逐渐降低;内径从0.5mm增加到1.0mm,通量略有提高,且壁厚较薄的膜,内径变化对通量的影响较明显;膜组件长度、装填分率增加,产水通量降低但组件产水总量提高。截留率受操作条件、膜和组件结构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在99.99%,产水电导率<4μ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膜蒸馏(DCMD) 乙烯(pvdf) 中空纤维膜 疏水微孔膜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形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研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捷 武春瑞 +4 位作者 吕晓龙 高启君 贾悦 陈华艳 王暄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9,共7页
利用特殊结构的纺丝喷头,通过溶液相转移法,研制具有异形结构如:一字形多芯、品字形多芯结构的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系统研究了纺丝入水距离、异形膜形状对膜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纺丝入水距离的增大,异形膜的超滤... 利用特殊结构的纺丝喷头,通过溶液相转移法,研制具有异形结构如:一字形多芯、品字形多芯结构的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系统研究了纺丝入水距离、异形膜形状对膜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纺丝入水距离的增大,异形膜的超滤水通量、透气系数、膜蒸馏通量、抗压密系数、断裂强力及破裂压力减小;异形膜中品字形三芯中空纤维膜的断裂强力较单芯中空纤维膜有很大的提高,而且破裂压力和抗压密系数在异形膜中最大,纺丝成形稳定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pvdf 溶液相转移法 异形中空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有机污染的化学清洗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晓龙 胡保安 +1 位作者 马世虎 杨冕君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1-4,8,共5页
对处理发酵液的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化学清洗试验,用电镜与红外定性分析了污染物成分,复配两种表面活性剂作为渗透剂与氢氧化钠合用进行清洗,通过两组正交清洗实验对比,发现具有良好清洗效果.对清洗后的膜丝,进... 对处理发酵液的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化学清洗试验,用电镜与红外定性分析了污染物成分,复配两种表面活性剂作为渗透剂与氢氧化钠合用进行清洗,通过两组正交清洗实验对比,发现具有良好清洗效果.对清洗后的膜丝,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说明清洗前后基本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pvdf 中空纤维膜 有机污染物 化学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微滤膜的化学清洗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保安 吕晓龙 +1 位作者 马世虎 阚彬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7,共5页
对处理发酵液的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化学清洗试验,实验中,由电镜与红外定性分析了污染物成分,确定了高锰酸钾的使用条件,比较了加酸前后及还原前后的清洗效果,并对清洗后的中空纤维膜进行一系列的力学性能测试.
关键词 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 有机污染物 化学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防水透湿微孔膜的研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韦朝晖 顾振亚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共4页
本文讨论了以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新原料替代聚四氯乙烯(PTFE)制备新型防水透湿膜的可行性,并介绍了PVDF膜的制备方法及性能。
关键词 乙烯 微孔膜 防水透湿 pvd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制备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结构表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先锋 吕晓龙 +1 位作者 马世虎 于忠海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5-8,共4页
分别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膜材料和稀释剂,基于热致相分离原理,制备了不同组份PVDF多孔膜,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稀释剂含量、冷却条件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条件下PVDF/DBP二元共混物的结... 分别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膜材料和稀释剂,基于热致相分离原理,制备了不同组份PVDF多孔膜,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稀释剂含量、冷却条件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条件下PVDF/DBP二元共混物的结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PVDF/DBP高温溶液体系在降温过程中发生固/液相分离,主要形成球粒状结构;并且在慢速冷却条件下,球粒尺寸明显增大,球体更加规则,该研究为制备理想结构的多孔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pvdf)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热致相分离(TIPS) 多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方法——前驱体水解聚合法制备聚偏氟乙烯-硅杂化膜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晓娟 彭跃莲 纪树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49,54,共5页
首次提出一种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新方法,即将正硅酸乙酯(TEOS)直接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在入水凝胶时,PVDF逐渐固化成膜,而TEOS同时也与水发生水解聚合反应,生成硅氧聚合物,这就为形成无机高分子与PVDF互穿网络结构或分... 首次提出一种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膜的新方法,即将正硅酸乙酯(TEOS)直接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在入水凝胶时,PVDF逐渐固化成膜,而TEOS同时也与水发生水解聚合反应,生成硅氧聚合物,这就为形成无机高分子与PVDF互穿网络结构或分子链相互缠绕创造了机遇,为制备力学性能优良的聚偏氟乙烯-硅杂化膜提供了可能.实验初步考察了正硅酸乙酯的添加量对聚偏氟乙烯-硅杂化膜的超滤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杂化膜进行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1)能谱实验证明杂化膜表面有Si元素存在,表明TEOS在凝胶过程中发生水解聚合反应,生成硅氧聚合物留在杂化膜中;2)在无致孔添加剂存在时,随TEOS添加量的增加,杂化膜的纯水通量增大,而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当TEOS含量为8%时,与无TEOS的PVDF膜相比,杂化膜的拉伸强度σt和弹性模量E几乎增加一倍;3)在有致孔添加剂PVP K30和无水LiCl存在时,杂化膜的纯水通量随TEOS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当TEOS添加量为12%时,与无TEOS的PVDF膜相比,超滤性能相近,但杂化膜的拉伸强度tσ和弹性模量E增加近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pvdf) 正硅酸乙酯(TEOS) 新方法 杂化超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字形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捷 吕晓龙 +6 位作者 武春瑞 王建明 高启君 贾悦 王暄 陈华艳 张庆磊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710-2715,共6页
采用溶液相转移法,通过特殊结构的纺丝喷头,制备了品字形PVDF中空纤维膜,讨论了PVDF固含量和芯液组成对品字形膜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VDF固含量的增大,品字形膜支撑层空穴变小,膜丝外形融合程度减小,海绵体结构更致密,超... 采用溶液相转移法,通过特殊结构的纺丝喷头,制备了品字形PVDF中空纤维膜,讨论了PVDF固含量和芯液组成对品字形膜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VDF固含量的增大,品字形膜支撑层空穴变小,膜丝外形融合程度减小,海绵体结构更致密,超滤水通量、透气系数和膜蒸馏通量相应减小,膜丝断裂强力增大;随芯液中溶剂DMAc含量的增加,品字形膜支撑层空穴变小,融合部分海绵体变致密,超滤水通量、透气系数减小,膜蒸馏通量略微提高,膜丝断裂强力增大;优化后的品字形膜的水通量较单芯膜有所降低,但断裂强力显著提高,接近单芯膜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pvdf) 溶液相转移法 品字形中空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含量对共混微孔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娜娜 尹巍巍 刘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7,23,共6页
为了探究固含量对共混微孔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液体石蜡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复合稀释剂,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共混平板微孔膜;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铸膜液的结晶性能,采用场发射... 为了探究固含量对共混微孔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液体石蜡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复合稀释剂,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共混平板微孔膜;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铸膜液的结晶性能,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膜表面形貌,并通过孔隙率、接触角和拉伸强度表征微孔膜的性能。结果表明:UHMWPE以原纤网络结构连接PVDF球晶;随着PVDF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结晶度由3.2%增加到8.0%,接触角由85 °增加到107 °,孔隙率由27%降低到21%,拉伸强度提高了近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 平板膜 热致相分离法(TIPS) 乙烯(pvdf) 超高分子质量乙烯(UHMW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共聚物薄膜铁电性能和电容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江闯 赵会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制备了以聚苯乙烯磺酸(PSSH)为上下界面层的聚(偏氟乙烯)(PVDF)二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及聚(偏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CTFE)]的三明治结构电容器,研究了P(VDF-TrFE)和P(VDF-CTFE)2两种共聚物薄膜的铁电性能和电... 制备了以聚苯乙烯磺酸(PSSH)为上下界面层的聚(偏氟乙烯)(PVDF)二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及聚(偏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CTFE)]的三明治结构电容器,研究了P(VDF-TrFE)和P(VDF-CTFE)2两种共聚物薄膜的铁电性能和电容特性。结果表明,厚度为60nm的Ti/PSSH/P(VDF-TrFE)/PSSH/Ti超薄薄膜表现出优异的铁电性能;而厚度为100nm的Ti/PSSH/P(VDF-CTFE)/PSSH/Ti薄膜表现出较好的电容特性,存储能量密度高达60J/cm3。研究结果为其在电子器件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性 (乙烯-三氟乙烯) (乙烯-乙烯) 电容性 超薄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乳液后处理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友良 陈剑君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37,41,共4页
研究了聚偏氟乙烯(PVDF)乳液凝聚、洗涤分离、干燥等后处理工序。结果表明,用凝聚剂破乳、离心分离的PVDF乳液后处理工艺是可行的,凝聚效果明显,凝集粒径达到了28—32μm;离心分离完全,洗涤母液的电导率小于5μS/cm,制得的PVDF制品色泽... 研究了聚偏氟乙烯(PVDF)乳液凝聚、洗涤分离、干燥等后处理工序。结果表明,用凝聚剂破乳、离心分离的PVDF乳液后处理工艺是可行的,凝聚效果明显,凝集粒径达到了28—32μm;离心分离完全,洗涤母液的电导率小于5μS/cm,制得的PVDF制品色泽纯白。合适的后处理工艺条件为:凝聚剂硝酸铝质岔分数为1%、凝聚温度大于或等于60℃、凝聚搅拌转速为100r/min、树脂干燥温度115—120℃、树脂干燥时间2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处理工艺 乳液 乙烯 pvdf 后处理工序 搅拌转速 洗涤 铝质 色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合成 被引量:15
20
作者 朱友良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5期67-69,75,共4页
综述了乳液聚合法和悬浮聚合法合成PVDF树脂的反应原理、工艺流程,并进行了这两种合成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关键词 乙烯树脂 悬浮合法 乳液合法 反应原理 pvdf 工艺流程 合成方法 优缺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