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硅藻土/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插层结构多孔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
作者 王园园 乔庆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133,共7页
采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体,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改性硅藻土,通过浇铸-热压法制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实... 采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体,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改性硅藻土,通过浇铸-热压法制膜。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实验表明,添加2%改性硅藻土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相比于纯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孔隙率、吸液率和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结晶度降低,界面稳定性极大改善,电导率(30℃)和电化学稳定窗口分别达2.90 mS/cm和5.5V。表明在聚合物基体中嵌入高开孔结构的硅藻土构成插层结构的方案具有取代造孔剂制膜方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硅藻土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剂量对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许远远 郑怡磊 +3 位作者 王进炜 傅公维 周坚 朱伟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4,共6页
采用凝胶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拉伸性能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辐照剂量(60 kGy, 90 kGy, 120 kGy, 160 kGy和200 kGy)对辐照交联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 采用凝胶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拉伸性能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辐照剂量(60 kGy, 90 kGy, 120 kGy, 160 kGy和200 kGy)对辐照交联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200 kGy辐照范围内,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P(VDF-HFP)中凝胶含量增加、交联度增加,而可溶解的未交联部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均减小;P(VDF-HFP)的熔融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均降低,600℃残炭量增加;P(VDF-HFP)的力学性能在辐照剂量60 kGy时显著改善,且断裂伸长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对P(VDF-HFP)形状记忆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共聚物 辐照剂量 结构 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电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飞鹏 夏钟福 邱勋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是PVDF家族备受关注的新成员,因为这种共聚物薄膜具有显著的电活性,如铁电性、压电性和热释电性,特别是其电致伸缩系数可高达1700pm/V。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这种新型铁电共聚物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乙烯-丙烯共聚物 铁电性 压电性 热释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固态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戈明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3,共3页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质轻、安全、易加工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以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为基的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工作,介绍了PVDF-HFP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影响此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因...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质轻、安全、易加工等优点,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以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为基的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工作,介绍了PVDF-HFP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影响此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因素,并讨论了PVDF-HFP电解质的改性措施,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共聚物 合物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锂离子电池隔膜及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欣 裴广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5-89,93,共6页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纳米纤维膜,并对纺丝工艺及纤维膜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PVDF-HFP纤维膜的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为:纺丝液浓度为0.2...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纳米纤维膜,并对纺丝工艺及纤维膜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PVDF-HFP纤维膜的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为:纺丝液浓度为0.26g/mL、溶剂DMF与丙酮的体积比为7∶3、纺丝电压为20kV、纺丝温度为30℃。制备的PVDF-HFP纤维膜中纤维直径主要分布在150~300nm,膜的熔点为157.94℃,拉伸强度为10.09MPa,断裂伸长率为74.34%,孔隙率达84%,吸液率达到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乙烯-丙烯共聚物 锂离子电池 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制备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子雷 李琪 +1 位作者 孙悦 乔庆东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22-24,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最佳条件,即搅拌温度50℃、溶剂蒸发时间15 min、空气相对湿度40、相转化温度40℃。实验表明,溶剂蒸发时间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吸液率影响最显著。在最佳制膜条件下,... 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制备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最佳条件,即搅拌温度50℃、溶剂蒸发时间15 min、空气相对湿度40、相转化温度40℃。实验表明,溶剂蒸发时间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吸液率影响最显著。在最佳制膜条件下,考察了3种增塑剂,即PEG-400、DBP 和 PVP-K30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吸液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PEG-400、DBP 和 PVP-k30的含量为0.1 g 时,对应膜的吸液率分别为495%、480%和540%,说明 PVP-K30是最理想的增塑剂,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合物基体 电解质膜 正交试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共聚物P(MMA-co-AMPS)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京强 崔巍巍 +2 位作者 刘立柱 王诚 徐文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2,共6页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亲水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疏水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法制得了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以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相转变法制...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亲水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疏水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法制得了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以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相转变法制备PVDF/P(MMA-co-AMPS)超滤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失重法表征无规共聚物的组成和热稳定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吸水率测试、表面润湿性测试,探讨了不同单体摩尔比对PVDF/P(MMA-co-AMPS)超滤膜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AMPS与MMA间发生自由基聚合生成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PVDF/P(MMA-co-AMPS)超滤膜表面多孔,内部有大孔,存在相对致密皮层和多孔的支撑层。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2∶1时,PVDF/P(MMA-co-AMPS)超滤膜吸水率和表面润湿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烯 超滤膜 吸水率 表面润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复合膜中的偏析行为及膜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康冬冬 邵会菊 +3 位作者 陈贵靖 程继锋 詹晓梅 秦舒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2,共8页
采用非溶剂相转化法(NIPS)制备聚偏氟乙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VDF/SMA)复合膜。首先,探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的添加量对复合膜表面偏析行为的影响;其次,探究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复合膜中SMA... 采用非溶剂相转化法(NIPS)制备聚偏氟乙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VDF/SMA)复合膜。首先,探究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的添加量对复合膜表面偏析行为的影响;其次,探究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复合膜中SMA偏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MA添加量的增加,复合膜中SMA的偏析程度增强,在SMA的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膜的纯水通量为176.28 L/(m^(2)·h),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截留率为89.11%,但是随着SMA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加,膜表面的孔结构发展成大裂纹,当SMA质量分数为5%时,对BSA的截留性能降低至53.87%。添加PVP后,SMA的表面偏析行为没有变化,而添加PVP/SDS后复合膜中SMA的表面偏析程度减弱,但SDS的存在增强了PVP在膜表面的富集,复合膜的纯水通量提高至409.51 L/(m^(2)·h),同时抗污染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表面 乙烯吡咯烷酮 十二烷基硫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园园 乔庆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共5页
主要介绍了近年国内外锂离子电池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对组成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隔膜、增塑剂、锂盐的研究现状及机理做了总结,并展望了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乙烯-丙烯 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多孔膜的制备和微结构
10
作者 李卫 李晶晶 +1 位作者 张芳 杜飞鹏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5-59,共5页
为了研究非溶剂对多孔膜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以甲醇、乙醇、乙二醇或丙三醇为非溶剂,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多孔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铸膜液中没有添加非溶剂时,由于N,N... 为了研究非溶剂对多孔膜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以甲醇、乙醇、乙二醇或丙三醇为非溶剂,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多孔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铸膜液中没有添加非溶剂时,由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相对于水的扩散速度很快,导致多孔膜表面形成致密皮层,膜支撑层的孔结构为指状孔和海绵状孔相结合;而非溶剂甲醇和乙醇的添加,并没有明显改变多孔膜皮层的致密结构,支撑层仍然是指状孔和海绵状孔相结合;但是,多元醇的添加使制备的PVDF-HEP皮层和中间层具有较好的孔结构,孔隙率比较高.丙三醇添加到PVDF-HFP的制膜液中,使多孔膜的皮层形成了均匀的微孔结构,膜支撑层为拇指状大孔结构,孔隙率达到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浸没沉淀相转化 多孔膜 微结构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纳米纤维膜3D微/纳米串珠构建及性能
11
作者 张钰 陈明星 +4 位作者 王琦 王新亚 张威 潘英爽 时庆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4-61,共8页
文中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成纤聚合物、SiO_(2)为无机添加剂,通过静电纺丝法与静电喷涂法制备了PVDF-HFP/(PVDF-HFP/SiO_(2))复合纳米纤维膜,并研究了SiO_(2)添加量和喷涂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得复合纳... 文中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成纤聚合物、SiO_(2)为无机添加剂,通过静电纺丝法与静电喷涂法制备了PVDF-HFP/(PVDF-HFP/SiO_(2))复合纳米纤维膜,并研究了SiO_(2)添加量和喷涂时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得复合纳米纤维膜由下层PVDF-HFP纳米纤维和上层PVDF-HFP/SiO_(2)微/纳米串珠构成。当SiO_(2)质量分数为2%、喷涂时间为2 h时,所得膜的水接触角高达123°,具有优异的疏水性,呈现出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分离通量可达9800 L/(m^(2)·h),分离效率大于99%。此外,所得膜循环使用10次后分离效率仍可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复合纳米纤维膜 静电纺丝法 静电喷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及其共聚物的分子链旋转势能计算
12
作者 徐敬 李杰 《声学技术》 CSCD 2001年第1期27-28,共2页
文章计算了聚偏氟乙烯和三氟乙烯共聚物分子链旋转时势能曲线。结果表明势能曲线不存在“六阱势”理论所预言假设的准六度对称性。由此推论“六阱势”理论不是描述这种有机铁电共聚物极化反转的合适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阱势” 极化反转 乙烯 乙烯共聚物 有机铁电材料 分子链旋转 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护口罩用改性长效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晋 张林军 +4 位作者 解云川 王健 贾寅峰 路涛 张志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32,共7页
聚丙烯(PP)熔喷布表面自由电荷易在湿气等作用下流失,导致过滤层及口罩快速失效。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P熔喷布基体上制备压电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纤维层,得到PP熔喷布/P(VDF-TrFE)改性过滤层。探究了纺丝... 聚丙烯(PP)熔喷布表面自由电荷易在湿气等作用下流失,导致过滤层及口罩快速失效。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P熔喷布基体上制备压电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纤维层,得到PP熔喷布/P(VDF-TrFE)改性过滤层。探究了纺丝工艺对压电纤维形貌和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改性过滤层经过水洗、蒸汽等耐久性处理后的静电压、烟雾过滤效率和透气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P熔喷布/P(VDF-TrFE)改性过滤层对PM_(2.5)的过滤效率较PP熔喷布提高了25%,在进风量为85 L/min时的过滤效率提升了27.5%;经过2次水洗、紫外线照射、蒸煮消毒等方式处理后的改性过滤层,其表面电荷具有多次弯折后可再生的特点,过滤效率维持在90%,有效提高了口罩的防护效率和使用寿命,压电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束缚电荷,改善了过滤层负载电荷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了口罩防护的长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 丙烯熔喷布 静电纺丝 压电材料 长效过滤防护 呼吸气阻 口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敏感型甲基丙烯酸接枝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峰 唐建国 +4 位作者 王瑶 刘继宪 宋喆 王蕊 黄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51,84,共3页
以强碱、强氧化剂溶液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极化改性后,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α-甲基丙烯酸接枝到PVDF微孔滤膜表面,得到pH值敏感型微孔滤膜。结果表明:接枝率确定的情况下,水通量随着被过滤溶液pH值的变化而明显变化... 以强碱、强氧化剂溶液对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极化改性后,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α-甲基丙烯酸接枝到PVDF微孔滤膜表面,得到pH值敏感型微孔滤膜。结果表明:接枝率确定的情况下,水通量随着被过滤溶液pH值的变化而明显变化;接枝率的逐步升高,水通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接枝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测试表明,接枝膜表面孔数减少,孔径变小,并且观察到孔内有絮状物,证明接枝甲基丙烯酸的存在。为了兼顾改性膜的水通量和pH值敏感性能,需要将膜的接枝率控制在1.9%-6.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敏感 乙烯 Α-甲基丙烯 微孔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媛媛 徐蕊 +1 位作者 赵义平 陈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1-176,183,共7页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以亲水性、生物相容性极佳的丙烯酰吗啉(ACMO)及带强阴离子性磺酸基的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得PVDF接枝共聚物,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进行表征。通过浸没沉淀相转...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以亲水性、生物相容性极佳的丙烯酰吗啉(ACMO)及带强阴离子性磺酸基的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得PVDF接枝共聚物,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进行表征。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共聚物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试仪、全自动凝血仪对膜的表面组成、结构形貌、亲水性及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成膜过程中功能基团均向膜表面偏析,有致孔作用。与纯PVDF膜相比,改性膜的亲水性提高,且能抑制血细胞粘附,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分别延长了7.80 s和2.83 s,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从0.897 g/L降低到0.818 g/L,改性后膜的亲水性及血液相容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酰吗啉 血液相容性 亲水性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聚合物杂化电解质膜的结构分析
16
作者 汪国杰 潘慧铭 黄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0-43,共4页
采用熔融辊压法和溶液浇铸 -浸渍法 ,制备了结构与性能不同的含液体电解质的聚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共聚物基杂化电解质 ,并考察了制膜方法对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两种成膜法所制样品 ,在液体电解液的质量分数为 72 .5%时 ,室温电导率... 采用熔融辊压法和溶液浇铸 -浸渍法 ,制备了结构与性能不同的含液体电解质的聚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共聚物基杂化电解质 ,并考察了制膜方法对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两种成膜法所制样品 ,在液体电解液的质量分数为 72 .5%时 ,室温电导率均超过 1× 1 0 - 3 S/cm,且电导率的差别与相应的结构有关 . XRD、SEM和 DSC的研究结果表明 :溶液浇铸 -浸渍法制备的样品中 ,聚合物基材呈微孔状 ,电解液对聚合物基材的结构改变较小 ,而熔融法所制样品中液体电解液对聚合物基材的结构改变较大 .恒温热重分析结果证明 ,熔融法制备的样品保液性能优于溶液浇铸 -浸渍法的样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 共聚物 合物杂化电解质 微孔膜 离子电导率 薄膜锂离子电池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HFP基复合多孔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研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顾大明 刘辉 高农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9-262,共4页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多微孔膜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采用Bellcore制膜法,用纳米材料对PVDF-HFP为基质的聚合物微孔膜材料进行了改性.利用XRD,SEM,交流阻抗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多微孔膜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采用Bellcore制膜法,用纳米材料对PVDF-HFP为基质的聚合物微孔膜材料进行了改性.利用XRD,SEM,交流阻抗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膜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电化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孔隙率增加、结晶度降低,PVDF-HFP/SiO2和PVDF-HFP/Al2O3聚合物电解质隔膜的电导率(20℃)分别达到2.762×10-3S/cm和3.517×10-3S/cm,相应的离子迁移数分别为0.80和0.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电解质膜 纳米粒子 离子电导率 离子迁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相法制备PVDF-HFP基复合微孔聚合物电解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辉 顾大明 白继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67,共4页
为改善纳米粒子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分散效果,采用倒相制膜法,以纳米SiO2为填料,以OP-10为分散剂,制备复合微孔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电解质PVDF-HFP-SiO2(OP-10).用SEM、XRD、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的微观形貌、内部结构和电化... 为改善纳米粒子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分散效果,采用倒相制膜法,以纳米SiO2为填料,以OP-10为分散剂,制备复合微孔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电解质PVDF-HFP-SiO2(OP-10).用SEM、XRD、交流阻抗法等测试手段对电解质的微观形貌、内部结构和电化学相关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2的加入降低了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结晶度,增强了电解质的拉伸强度,提高了PVDF-HFP-SiO2(OP-10)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在20℃时,可达到4.90×10-3S.cm-1,电化学稳定窗口为5.3 V,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数为0.83.分散剂OP-10的加入改善了纳米SiO2与基质的界面相容性,改善了SiO2在基质中的分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物电解质 纳米SIO2 倒相法 离子电导率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水作相分离造孔剂制备P(VDF-HFP)/PMMA聚合物电解质膜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毅 王涛 +1 位作者 徐帆 江志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2-925,共4页
介绍了一种以水代替常用的有机物质作为相分离造孔剂制备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的新方法 .所研究的混合型聚合物为聚 (偏二氟乙烯 -六氟丙烯 )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合物 .扫描电镜 SEM图表明这种混合型聚合物膜具有蜂窝状结构 ,有利于膜... 介绍了一种以水代替常用的有机物质作为相分离造孔剂制备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的新方法 .所研究的混合型聚合物为聚 (偏二氟乙烯 -六氟丙烯 )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合物 .扫描电镜 SEM图表明这种混合型聚合物膜具有蜂窝状结构 ,有利于膜电导率的增加 .利用 FTIR,XRD和 DSC等方法研究了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中两种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 .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方法测得在 3 0℃下 P( VDF-HFP) /PMMA摩尔比为 1 :1的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为 0 .80 4× 1 0 - 3S/cm.对照其它方法 ,本方法具有制备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合物电解质 (乙烯-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锂离子电池 电解质基质薄膜 相分离造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微孔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朝晖 苏光耀 高德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1-234,共4页
使用钛酸丁酯作为前驱体,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溶液中分解为T iO2,与聚合物基体进行复合,制备的聚合物膜吸附电解质溶液后成为微孔复合聚合物电解质(M CPE)。用SEM、DSC、FT-IR、XRD等方法对复合聚合物膜进行表征,并测试了M CPE的离子... 使用钛酸丁酯作为前驱体,在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溶液中分解为T iO2,与聚合物基体进行复合,制备的聚合物膜吸附电解质溶液后成为微孔复合聚合物电解质(M CPE)。用SEM、DSC、FT-IR、XRD等方法对复合聚合物膜进行表征,并测试了M CPE的离子电导率,发现当复合聚合物膜中T iO2粒子的质量分数为8.2%时,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1.27×1-0 3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 二氧化钛 合物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交流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