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二甲基硅氧烷/碳纳米管导电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4
1
作者 薛朝华 张磊 贾顺田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7-22,共6页
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十八胺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共混后喷涂于玻璃表面制得具有一定耐磨性的导电超疏水复合涂层.十八胺的修饰有效改善了MWNNTs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提高了喷涂过程的便捷性及可重复性,确保了碳纳米管在复... 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十八胺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共混后喷涂于玻璃表面制得具有一定耐磨性的导电超疏水复合涂层.十八胺的修饰有效改善了MWNNTs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提高了喷涂过程的便捷性及可重复性,确保了碳纳米管在复合涂层中分布的均匀性和连续性.通过使用扫描电镜、接触角测量仪、四探针电阻率测试仪等对所得涂层进行测试表征,揭示了涂层液中两组分的配比对涂层微观形貌、疏水性、导电性及耐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PDMS的配比有利于提高超疏水涂层的机械耐磨性能,但是过量的PDMS不仅会降低涂层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引起超疏水性能的下降,而且会增强聚合物PDMS的绝缘作用从而使涂层的导电性能下降.由于PDMS对多种基质都有比较好的粘结性,故所得涂层还可适用于其他基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硅氧烷 碳纳米管 导电 超疏水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硼酸交联疏水界面自愈合性能研究
2
作者 孔雀 栗志广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152,共5页
疏水界面易受到外界环境如刮擦、磨损等影响,难以保持持久疏水性能。因此,具有自愈合性能的疏水界面的制备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硼酸按照一定的比例反应,其中以异丙醇为溶剂,利用有机硅固有的疏水特性,设计和合成具有聚... 疏水界面易受到外界环境如刮擦、磨损等影响,难以保持持久疏水性能。因此,具有自愈合性能的疏水界面的制备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硼酸按照一定的比例反应,其中以异丙醇为溶剂,利用有机硅固有的疏水特性,设计和合成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网络链和动态硼酸酯交联的薄膜(BA/PDMS),通过浸渍的方式将BA/PDMS处理到载玻片表面,对其表面红外光谱、表面元素分析、接触角、自愈合性能、表面能和稳定性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BA/PDMS结构具有良好的自愈合性能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硅氧烷 疏水性 自愈合 交联薄膜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掺杂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相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奇 漏琦伟 +1 位作者 樊占奎 陈钢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1,共5页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是基于静电效应的驻极体基微振动传感器和能量采集器中常用的弹性材料,但其相对介电常数偏低,严重阻碍了相关器件工作效率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添加碳纳米管(CNT)提高其相对介电常数的方法。...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是基于静电效应的驻极体基微振动传感器和能量采集器中常用的弹性材料,但其相对介电常数偏低,严重阻碍了相关器件工作效率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添加碳纳米管(CNT)提高其相对介电常数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CNT质量分数不同的PDMS薄膜,采用平板电容器原理测量了其相对介电常数,同时测试了其弹性模量和体电阻率。结果表明,在PDMS薄膜中掺杂CNT,可有效提高PDMS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CNT的掺杂对PDMS薄膜的弹性、柔性、可塑性等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同时仍能保持PDMS薄膜较高的体电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硅氧烷薄膜 碳纳米管 相对介电常数 弹性模量 体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醚聚氨酯膜透气性及表面性质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方江邻 余学海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17,共3页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四氢呋喃(PTMO)为软段,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丁二醇BD为扩链剂)制成的多相嵌段共聚物作为基质材料,进行了气体(O2和N2)透过性试验,同时对膜材料进...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四氢呋喃(PTMO)为软段,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丁二醇BD为扩链剂)制成的多相嵌段共聚物作为基质材料,进行了气体(O2和N2)透过性试验,同时对膜材料进行了ESCA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膜的透气性能取决于材料中连续相组分,随着软段中PDMS含量的改变而变化。当PDMS含量较高时,共聚物膜显示出PDMS均聚物的特性,具有较高的气体透过性和类似于PDMS均聚物的气体透过选择性PO2/PN2。ESCA结果表明,膜表面硅氧烷含量高于本体膜而表现出硅氧烷在表面的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硅氧烷 氨酯 透气性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晕老化前后100HN和100CR聚酰亚胺薄膜的电导电流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雷清泉 石林爽 +3 位作者 田付强 杨春 何丽娟 王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09-114,共6页
为研究无机纳米掺杂对聚酰亚胺电荷输运特性的影响,测量了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原始聚酰亚胺薄膜(100HN型)和纳米Al2O3掺杂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100CR型)电晕老化前后的电导电流特性。实验发现,电晕老化前100CR的欧姆区电流明显大于100HN的... 为研究无机纳米掺杂对聚酰亚胺电荷输运特性的影响,测量了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原始聚酰亚胺薄膜(100HN型)和纳米Al2O3掺杂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100CR型)电晕老化前后的电导电流特性。实验发现,电晕老化前100CR的欧姆区电流明显大于100HN的,而空间电荷限制电流区的电流则明显小于100HN的;电晕老化后,100HN陷阱载流子密度和电老化阈值都减小,而100CR的对应值均增大。分析实验结果后得知,纳米掺杂既可能增加导带热激发自由电子浓度,又可能增大聚合物中电荷陷阱的深度和密度,这2种因素对电导电流的影响效果是相反的,分别主导着低场强和高场强电导电流大小的变化。此外,电晕老化对100CR和100HN电导电流影响不同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薄膜 纳米掺杂 电晕老化 导电 电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结构对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的反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战鹏 武德珍 +5 位作者 齐胜利 张腾 蔡晴 张艳芳 张培 金日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98,共4页
以原位一步法制备了具有反射和导电特性的聚酰亚胺银(P I/A g)膜,采用在分子结构中均含有羰基基团的二酐和二胺合成了聚酰胺酸(PAA)后,同时加入银盐溶液,经高温环化缩合形成具有反射和导电特性的P I/A g膜。通过对不同结构的P I/A g膜... 以原位一步法制备了具有反射和导电特性的聚酰亚胺银(P I/A g)膜,采用在分子结构中均含有羰基基团的二酐和二胺合成了聚酰胺酸(PAA)后,同时加入银盐溶液,经高温环化缩合形成具有反射和导电特性的P I/A g膜。通过对不同结构的P I/A g膜的反光特性和导电特性的对比研究认为,链段柔顺性相对较好的聚酰亚胺结构有利于银粒子向薄膜表面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 薄膜 反射性 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聚吡咯复合导电薄膜的研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长松 周本濂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5-317,共3页
聚吡咯具有容易合成、导电率较高、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已经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逐渐向工业应用方向发展[1].但其不溶不熔性使得难于对其进行分子结构表征和加工.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改善其不熔不溶性,一是合成3... 聚吡咯具有容易合成、导电率较高、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已经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逐渐向工业应用方向发展[1].但其不溶不熔性使得难于对其进行分子结构表征和加工.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改善其不熔不溶性,一是合成3-位上带有较长链取代基的吡咯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 现场化学氧化 掺杂 可溶性 复合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导电TiO2复合压电薄膜的制备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婉婉 高强 +2 位作者 王阳毅 龙啸云 葛明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0,22,共6页
为探究提高聚偏氟乙烯压电性能的方法,采用静电纺丝结合填料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导电TiO_2复合纳米纤维压电薄膜,并讨论了不同添加量的导电二氧化钛晶须对纤维薄膜直径、形貌、结晶形态和β相和γ相含量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 为探究提高聚偏氟乙烯压电性能的方法,采用静电纺丝结合填料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导电TiO_2复合纳米纤维压电薄膜,并讨论了不同添加量的导电二氧化钛晶须对纤维薄膜直径、形貌、结晶形态和β相和γ相含量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方法表征纤维薄膜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和结晶结构。对复合纳米纤维薄膜的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是提高聚偏氟乙烯中β相含量的有效方法。导电TiO_2的添加除了诱导结晶取向,促进更多β相和γ相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将纺丝过程中形成的构相固定起来,从而达到提高产物压电性的目的。除此之外,添加导电TiO_2后,聚偏氟乙烯纤维膜的力学性能也有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氟乙烯 导电二氧化钛纳米晶须 静电纺丝 压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聚3,4-二氧乙烯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娜 杜鹃 +1 位作者 罗艳 钟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2-65,共4页
采用HI整体还原法将原位聚合法制备出的氧化石墨烯/聚3,4-二氧乙烯噻吩∶聚苯乙烯磺酸(GO/PEDOT∶PSS)复合薄膜还原成还原氧化石墨烯/PEDOT∶PSS(RGO/PEDOT∶PSS)复合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四探针测试仪和紫外分光... 采用HI整体还原法将原位聚合法制备出的氧化石墨烯/聚3,4-二氧乙烯噻吩∶聚苯乙烯磺酸(GO/PEDOT∶PSS)复合薄膜还原成还原氧化石墨烯/PEDOT∶PSS(RGO/PEDOT∶PSS)复合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四探针测试仪和紫外分光光度仪等手段对所制备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RGO掺杂量为15%(质量分数)时,RGO/PEDOT∶PSS复合薄膜综合性能最优,其方块电阻为0.25kΩ/□,透光率达到85.2%(λ=550nm),同时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3 4-二氧乙烯噻吩∶苯乙烯磺酸 掺杂 整体还原 柔性透明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透明ITO导电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光电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琳 张宇菲 +5 位作者 冯洋 张士红 刘彦廷 朱秀慧 张焜 贾敏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8-153,共6页
采用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作为柔性衬底材料,通过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不同氧化铟锡(ITO)厚度的柔性透明导电聚酰亚胺薄膜。对导电聚酰亚胺薄膜的透光率、方块电阻、禁带宽度、结晶结构及表面形貌等进行表征分析,系统研究了ITO厚度的影响规... 采用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作为柔性衬底材料,通过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不同氧化铟锡(ITO)厚度的柔性透明导电聚酰亚胺薄膜。对导电聚酰亚胺薄膜的透光率、方块电阻、禁带宽度、结晶结构及表面形貌等进行表征分析,系统研究了ITO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柔性透明导电聚酰亚胺薄膜具有优异的表面平整性和柔韧性;ITO沉积厚度和生长机制会对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和结构形貌产生重要影响,且透光和导电性与结晶、表面形貌的变化密切相关。当ITO厚度为180 nm时,导电聚酰亚胺薄膜在550 nm的透过率为87.4%,方块电阻低至14.3 kΩ/□。研究结果对制备光电性能优良的柔性电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酰亚胺薄膜 柔性衬底 氧化铟锡 透明性 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线的聚醇法制备及其在聚酯和玻璃基板上镀成的透明导电薄膜对比(英文)
11
作者 NAY Chyi Htwe 甘国友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0期90-99,共10页
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聚乙二醇(EG)为还原剂,采用聚醇法[1]制备了银纳米线。根据硝酸银/PVP比例的不同制备了4种类型的银纳米线样品,其中样品D直径最均匀,杂质含量最低。通过改变硝酸银/PVP比例、加入速率和PVP分子量,可对... 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聚乙二醇(EG)为还原剂,采用聚醇法[1]制备了银纳米线。根据硝酸银/PVP比例的不同制备了4种类型的银纳米线样品,其中样品D直径最均匀,杂质含量最低。通过改变硝酸银/PVP比例、加入速率和PVP分子量,可对对银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进行控制,得到了小直径(17~100 nm)、大长度(30 nm到100μm以上)的银纳米线。采用XRD、SEM、TEM和紫外-可见光谱对银纳米线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不同径长比纳米银线混合,以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和玻璃为衬底,分别使用可扩展层压辅助溶液法和旋转涂布法制备了2种透明导电薄膜,其方阻分别为17和26?/sq,透光率分别为88%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吡咯烷酮(PVP) 银纳米线(AgNWs) AgNO3/PVP 透明导电薄膜 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 玻璃基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频电机用聚酰亚胺薄膜电老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汪佛池 律方成 +1 位作者 徐志钮 张沛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2,37,共4页
为研究变频电机用耐电晕型聚酰亚胺材料耐局部放电老化机理,采用电导电流法分别测量了普通聚酰亚胺薄膜(100HN)和耐电晕型聚酰亚胺薄膜(100CR)电晕老化前、经10kV/mm、20kV/mm电晕强度8h老化后的电老化阈值。结果表明,2种薄膜的电老化... 为研究变频电机用耐电晕型聚酰亚胺材料耐局部放电老化机理,采用电导电流法分别测量了普通聚酰亚胺薄膜(100HN)和耐电晕型聚酰亚胺薄膜(100CR)电晕老化前、经10kV/mm、20kV/mm电晕强度8h老化后的电老化阈值。结果表明,2种薄膜的电老化阈值随电老化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耐电晕型薄膜的电老化阈值始终高于普通膜的阈值;在2种薄膜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区内,耐电晕型薄膜的电流增长率较大,说明其中含有更多的浅陷阱,测试结果与其170°C下退极化电流测试结果一致。这些浅陷阱有效调节了聚酰亚胺薄膜中电场的分布,改善其耐电晕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薄膜 导电 电老化阈值 空间电荷 陷阱 退极化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还原法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云飞 蒋里锋 +2 位作者 俞娟 王晓东 黄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19,共6页
聚酰亚胺(PI)薄膜通过碱液水解、离子交换、还原性溶液处理后,制备出具有反射性和导电性能的聚酰亚胺/银(PI/Ag)复合薄膜。采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聚酰亚胺(PI)薄膜通过碱液水解、离子交换、还原性溶液处理后,制备出具有反射性和导电性能的聚酰亚胺/银(PI/Ag)复合薄膜。采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RTS-8型四探针测试仪等对PI/Ag复合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对PI/Ag复合薄膜表面银层微结构与反射性和导电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多种因素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复合薄膜的载银量增大,所制得的PI/Ag复合薄膜表面银层厚度增加,反射率及导电性能更好。实验中当薄膜在经过KOH(2.5mol/L)水解1.5h处理,并在硝酸银溶液(0.4mol/L)中离子交换120min,且经NaBH4溶液还原约120min时,PI/Ag复合薄膜的反射率可以达到70.15%。表面方块电阻可达到1.6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 薄膜 反射率 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柔弹性导电薄膜电极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建辉 曹建国 +3 位作者 程春福 范阳 余宁 缪存孝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62-2069,共8页
为了解决用于机器人等复杂三维载体表面或活动关节部位的触觉传感器实现高柔弹性的难题,提出了基于纳米材料,并结合马蹄形的形状布置与预拉伸工艺制作新型高柔弹性导电薄膜电极层的方法。将银纳米线以马蹄形的形状布置植入到已经过预拉... 为了解决用于机器人等复杂三维载体表面或活动关节部位的触觉传感器实现高柔弹性的难题,提出了基于纳米材料,并结合马蹄形的形状布置与预拉伸工艺制作新型高柔弹性导电薄膜电极层的方法。将银纳米线以马蹄形的形状布置植入到已经过预拉伸处理的PDMS薄膜表面,形成具有高伸缩性能的导电复合材料。将其应用于机器人手腕及手指部位,验证了良好的拉伸-导电特性,且拉伸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高柔弹性导电薄膜电极层随着拉伸率的增加,电阻值呈现先减小再缓慢增大的趋势,在第50次拉伸30%后,电极相对初始值的电阻增量仅为93%。这种新型电极制作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柔弹性、导电性及稳定性,透明度也很高,可应用于拉伸、弯曲、扭转等多种复杂的应用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柔弹性 银纳米线 二甲基硅氧烷 导电 预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在聚合物表面上的金属薄膜自发形成图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小力 董申 +1 位作者 孙涛 李增强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77-480,共4页
用离子溅射法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表面沉积的金膜因金属与聚合物之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具有正弦界面、微米尺度的波长和振幅的复杂而有序的褶皱图案。用光刻技术在硅片制备图形结构作为模板,通过复制... 用离子溅射法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表面沉积的金膜因金属与聚合物之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具有正弦界面、微米尺度的波长和振幅的复杂而有序的褶皱图案。用光刻技术在硅片制备图形结构作为模板,通过复制模铸得到表面具有浮雕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基片。改变浮雕结构可以调控其上沉积的金膜的褶皱图案呈规则有序的排列。这种多尺度的复合结构将光刻技术、复制模铸和物理自组装等有效结合,可广泛应用于微纳制造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溅射 金属薄膜 二甲基硅氧烷PDMS 褶皱图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结构导电薄膜的柔性压力传感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云鹏 张婕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67,79,共5页
针对柔性压力传感器中刚性导电材料和柔性基材之间结合界面较弱,易出现开裂和脱落的问题,通过将导电材料嵌入聚合物表面,实现了两者的稳定连接,并制备了具有微观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柔性导电薄膜,然后通过面对面组装的方式完成... 针对柔性压力传感器中刚性导电材料和柔性基材之间结合界面较弱,易出现开裂和脱落的问题,通过将导电材料嵌入聚合物表面,实现了两者的稳定连接,并制备了具有微观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柔性导电薄膜,然后通过面对面组装的方式完成了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结果表明:表面嵌入导电材料的柔性薄膜性能稳定,在多次试验后,未出现裂纹或脱落的现象;与文献中报道的常规方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结合界面稳定的优点。制备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在0~1 kPa范围内,具有高灵敏度(0.34 kPa^(-1))和快速响应(<200 ms),可准确检测到手指触摸时的微小压力。因此有望应用于柔性机器人触觉和人机交互界面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力传感器 微结构 聚二甲基硅氧烷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一步法制备表面银化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 被引量:5
17
作者 齐胜利 武德珍 金日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12,14,共5页
介绍了原位一步自金属化制备银/聚酰亚胺(PI)纳米复合薄膜的方法。以银盐为线索,评述了各种银盐/二酐/二胺体系所制得的复合薄膜的性能。采用该法可制得具有较高的表面反射率和电导率,优异的界面粘结性,并保持母体PI大部分优异性能的复... 介绍了原位一步自金属化制备银/聚酰亚胺(PI)纳米复合薄膜的方法。以银盐为线索,评述了各种银盐/二酐/二胺体系所制得的复合薄膜的性能。采用该法可制得具有较高的表面反射率和电导率,优异的界面粘结性,并保持母体PI大部分优异性能的复合薄膜;其反射性和导电性与银含量,银的配位体或者反离子,二酐、二胺的种类及热处理工艺等因素相关。使用三氟乙酰丙酮银盐(AgTFA),银的质量分数为12%以上,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则某些体系所制薄膜的表面反射性和导电性可以达到纯银的水平,而其他的银盐体系制备的薄膜只能达到中等反射性而无导电性,但对薄膜表面进行轻微抛光可以提高反射性和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 纳米复合薄膜 银盐 反射性 导电 原位一步法 自金属化 反向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锆复配纳米氧化铝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勇 韩笑笑 +1 位作者 陈昊 杨瑞宵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66,共4页
采用微乳化-热液法制备了一系列氧化锆(ZrO2)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分散液,然后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相应的氧化锆复配纳米氧化铝杂化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并对其进行了TEM表征、电气强度和电导电流测试以及电老化阈值分析。结果表明:掺杂氧化锆... 采用微乳化-热液法制备了一系列氧化锆(ZrO2)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分散液,然后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相应的氧化锆复配纳米氧化铝杂化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并对其进行了TEM表征、电气强度和电导电流测试以及电老化阈值分析。结果表明:掺杂氧化锆复配纳米氧化铝的杂化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电气强度大幅提高,当ZrO2的掺杂量为7%时,电气强度达到最高为396.8 MV/m;其电导电流密度、电老化阈值均高于只掺杂纳米氧化铝的聚酰亚胺薄膜,且随ZrO2含量增加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薄膜 电气强度 导电 电老化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乙炔薄膜的吸声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君 陈祥友 +3 位作者 叶石如 张智勇 戴志群 张开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1,共3页
聚对苯乙炔(PPV)具有电导、顺磁、能量迁移和转换等特性,其应用研究很热很广,但其在吸声领域尚未见报道过。将PPV与石墨烯、铜酞菁等材料按一定比例共混成膜,制得了新型导电复合薄膜吸声材料。结果表明,该薄膜吸声材料具有宽吸声频带和... 聚对苯乙炔(PPV)具有电导、顺磁、能量迁移和转换等特性,其应用研究很热很广,但其在吸声领域尚未见报道过。将PPV与石墨烯、铜酞菁等材料按一定比例共混成膜,制得了新型导电复合薄膜吸声材料。结果表明,该薄膜吸声材料具有宽吸声频带和较强吸声能力,在声波125~4000Hz频率范围内的平均吸声系数大于0.5,最大吸声系数达到0.99,同时是在中低频范围(125~1000Hz)内吸声性能远比一般吸声材料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乙炔(PPV) 合成 导电 薄膜材料 吸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的制备及银粒子迁移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艳芳 吴战鹏 +3 位作者 齐胜利 蔡晴 武德珍 金日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5-48,共4页
以对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4,4'-二胺基二苯醚(4,4'-ODA)和1,1,1-三氟-2,4-戊二酮银(AgTFA)为主要原料,采用原位一步自金属化法制备了银含量在9%~15%之间的聚酰亚胺(PI)/银(Ag)复合薄膜,探讨了影响PI/Ag薄膜性能的各因素,... 以对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4,4'-二胺基二苯醚(4,4'-ODA)和1,1,1-三氟-2,4-戊二酮银(AgTFA)为主要原料,采用原位一步自金属化法制备了银含量在9%~15%之间的聚酰亚胺(PI)/银(Ag)复合薄膜,探讨了影响PI/Ag薄膜性能的各因素,得到了同时具有高导电(表面电阻在1Ω左右)、高反射率(绝对反射率76.30%)的PI/Ag薄膜,首次初步定量探讨了反射率与银含量、固化时间之间的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 热固化 高反射 导电 复合薄膜 酰亚胺 银含量 动力学研究 粒子迁移 制备 高反射率 动力学方程 薄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