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聚碳酸酯共聚物涂层紫杉醇洗脱支架预防小型猪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丁付燕 吕志前 +4 位作者 邹榕江 张祎 郭清奎 李速明 杨建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评价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碳酸酯共聚物(PTDLA)涂层紫杉醇洗脱支架预防小型猪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7只小型猪以体质量编号随机分入裸支架(BMS)组、单纯PTDLA涂层支架(POLY)组和PTDLA涂层紫杉醇洗脱支架(PACL)组... 目的评价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碳酸酯共聚物(PTDLA)涂层紫杉醇洗脱支架预防小型猪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7只小型猪以体质量编号随机分入裸支架(BMS)组、单纯PTDLA涂层支架(POLY)组和PTDLA涂层紫杉醇洗脱支架(PACL)组。各组均包括1、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终点的小型猪各3只。每只小型猪于双侧股动脉各置入同种支架1枚。至观察终点,复查血管造影并处死取材,通过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内膜增生及炎症情况。结果共54枚支架成功置入27只小型猪股动脉,术后均健康存活。术后即刻及处死前血管造影示各相关动脉均通畅,无支架内血栓、移位及其他并发症。1个月时,3组中PACL组内膜厚度最小[(133±26)μm比(280±54)μm和(284±46)μm,P<0.05];管腔面积最大[(3.92±0.32)mm^2比(2.86±0.24)mm^2和(2.78±0.22)mm^2,P<0.05]。3个月时,3组反映内膜增生的各项指标均加重,仍以PACL组内膜厚度最小[(190±21)μm比(374±40)μm和(334±30)μm,P<0.01],管腔面积最大[(3.68±0.30)mm^2比(2.40±0.20)mm^2和(2.55±0.23)mm^2,P<0.01]。6个月时,3组内膜增生均进一步加重,PACL组内膜厚度最小,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28)μm比(440±45)μm和(408±39)μm,P=0.13];剩余管腔面积最大,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83±0.25)mm^2比(2.17±0.23)mm^2和(2.30±0.18)mm^2,P=0.12]。结论采用可降解PTDLA涂层的紫杉醇洗脱支架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健康小型猪血管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内膜增生,保持管腔面积,预防血管支架内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药物评价 生物降解 环境 聚乳酸-聚碳酸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促进成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袁莉红 陈晨 +1 位作者 马语笛 梁睿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2-580,共9页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囊形态结构;磷酸盐缓冲溶液浸泡法表征微囊缓释性能;细胞Calcein-AM/PI染色及CCK-8法检测微囊细胞相容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包封BMP-2的微囊作用48 h对MC3T3-E1细胞的趋化作用;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微囊作用MC3T3-E1细胞后对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2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微囊均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的趋化作用最佳。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缓释时间长,且初始爆发量减少了约25%。成骨诱导14、21 d后,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形成的钙沉积结节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多。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控PLGA的相对分子质量控制BMP-2的释放,发现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能够更好地诱导MC3T3-E1细胞的长期骨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自卷曲左旋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纤维血管支架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承浩 王元非 +1 位作者 于腾波 吴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3,共6页
为研究热致自卷曲与生长因子梯度化修饰对血管内皮化的促进作用,使用左旋聚乳酸(PL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热致自卷曲特性的PLLA/PLGA纳米纤维血管支架。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梯度生长... 为研究热致自卷曲与生长因子梯度化修饰对血管内皮化的促进作用,使用左旋聚乳酸(PL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热致自卷曲特性的PLLA/PLGA纳米纤维血管支架。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梯度生长因子修饰血管支架内层,并对其自卷曲、微观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内皮化功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PLLA/PLGA血管支架具备多层取向纳米纤维结构,厚度为(6.75±0.4)μm,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可在37℃条件下自卷曲成管状结构;血管支架内层膜对生长因子成功进行了梯度修饰,修饰后血管支架的细胞迁移距离是未修饰的3.5倍,从而加快了内皮细胞迁移,促进血管内层的快速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血管支架 自卷曲 左旋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羟乙基白杨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小娟 杨宝乐 +4 位作者 马川 何蕾 景临林 黄琼 马慧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对最优处方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结果: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优处方为:药载比2.12∶20,油水体积比1∶14.7,乳化剂为2.72%大豆磷脂。最优处方条件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40.28±0.96)nm、PDI为0.25±0.69、包封率为(75.74±0.80)%、载药量为(6.98±0.83)%、电位为(-18.17±0.17)mV。体外释放48 h内累积释放度达到50%以上。结论:优化所得处方工艺稳定、操作简便。所得7-HEC/PLGA纳米粒粒度均匀,包封率较高。相对于7-HEC原料药,7-HEC/PLGA纳米粒的溶出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羟乙基白杨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 乳化溶剂挥发法 处方优化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和乙烯-1-辛烯共聚物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超勤 张勇 +2 位作者 毛季红 李明 黄凤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19,共3页
研究了聚碳酸酯 (PC)与乙烯 1 辛烯共聚物 (POE)的便金 (PC/POE)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 ,合金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POE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POE可有效地提高合金的低温 (-3 0℃以下 )冲击强度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PC与PO... 研究了聚碳酸酯 (PC)与乙烯 1 辛烯共聚物 (POE)的便金 (PC/POE)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 ,合金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POE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POE可有效地提高合金的低温 (-3 0℃以下 )冲击强度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PC与POE是不相容体系 ,两相存在明显的界面。PC/POE比例极大地影响合金的微观结构。POE质量分数为 5 %时 ,分散相为规则的球形 ;POE质量分数为 2 0 %时 ,分散相形状不规则。在 2 3℃时 ,PC及PC/POE (90 /10 )冲击断面均表现为韧性断裂的特征 ,表面上分布有大量的剪切带 ;在 -3 0℃时 ,PC表现为脆性断裂 ,而在PC/POE (90 /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乙烯-1-辛烯共聚物 塑料合金 结构 性能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与纳米CaCO_3协同改性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合金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宁 郭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86,共6页
研究了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组分配比对合金性能的影响;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纳米CaCO3单独使用与复配对PC/ABS合金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发现,随着PC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 研究了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组分配比对合金性能的影响;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纳米CaCO3单独使用与复配对PC/ABS合金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发现,随着PC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与断裂拉伸应变先降后升再降,PC质量分数在50%~60%,出现极大值,拉伸强度先降后升再降再升;随着ACR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与断裂拉伸应变先升后降,ACR质量分数在5%左右时,出现极大值,拉伸强度呈下降趋势;随着纳米CaCO3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与拉伸强度先升后降,断裂拉伸应变急剧下降,质量分数在4%左右时,综合性能优异;ACR与纳米CaCO3复配使用时,材料性能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当纳米CaCO3质量分数为4%,ACR质量分数为5%时,拉伸强度可达59 MPa,冲击强度可达108 kJ/m2;通过扫描电镜照片发现,ACR改善了纳米CaCO3的界面结合与分散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纳米CACO3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合金 协同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臭氧化茂金属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对聚碳酸酯进行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5-158,共4页
聚碳酸酯(PC)与经臭氧化处理的POE共混后,其力学性能、低温冲击性能、抗溶剂性能以及冲击性能对壁厚的依赖性显著改善。在PC中加入经120 m in臭氧化处理的POE后,PC/POE(90/1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与PC相比从24.6 kJ/m2提高到72.5 kJ/m2,低... 聚碳酸酯(PC)与经臭氧化处理的POE共混后,其力学性能、低温冲击性能、抗溶剂性能以及冲击性能对壁厚的依赖性显著改善。在PC中加入经120 m in臭氧化处理的POE后,PC/POE(90/1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与PC相比从24.6 kJ/m2提高到72.5 kJ/m2,低温(-20℃)冲击强度从18.8 kJ/m2提高到68.6 kJ/m2。在丙酮中浸泡4 h后,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与PC(降至3.2 kJ/m2)相比仅降至43.7 kJ/m2。未经改性处理的PC冲击强度从67.7 kJ/m2(壁厚3.2 mm)迅速下降到11.5 kJ/m2(壁厚6.4 mm);经120m in臭氧化处理,PC/POE(90/1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从75.5 kJ/m2(壁厚3.2 mm)仅下降到58.0 kJ/m2(壁厚6.4 mm)。PC/POE(90/10)共混体系的加工流变性能与PC相比也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化 茂金属乙烯-1-辛烯共聚物 聚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因素结合Box-Ben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载青蒿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工艺
8
作者 胡迪迪 薛昊 +3 位作者 金旭东 李宛俞 徐湘迪 陈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599,1572,共9页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及载体-药物比例对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以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nhnken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PLGA-ART-NPs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聚乙烯醇乳化效果最好,以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载体-药物比例为影响因素,最优处方确定为:乳化剂浓度为0.017 g/mL,水-油两相比例为18∶1(V/V),载体-药物比例为10∶1(W/W)。以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粒载药量为(4.43±0.22)%,zeta电位为-28.28±2.17 mV,表明本文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条件稳定,重复性良好,可行性高,制得的纳米溶液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青蒿素纳米粒 响应曲面法 单因素分析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共聚物对光盘级聚碳酸酯的增韧研究
9
作者 徐晓琳 郭宝华 徐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5-38,共4页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 (MBS)对光盘级聚碳酸酯的增韧作用。结果表明 ,MBS对PC增韧效果显著。且MBS分散性越好 ,达到脆 -韧转变时所需的MBS含量越少。求得达到脆 -韧转变时的临界粒间距为 5 0nm。对共混物损伤机...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 (MBS)对光盘级聚碳酸酯的增韧作用。结果表明 ,MBS对PC增韧效果显著。且MBS分散性越好 ,达到脆 -韧转变时所需的MBS含量越少。求得达到脆 -韧转变时的临界粒间距为 5 0nm。对共混物损伤机制的研究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光盘级 聚碳酸酯 增韧 研究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临界粒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对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结构和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小佳 冯海悦 +2 位作者 战再吉 彭桂荣 侯文龙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6-311,共6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P(VDF-HFP)/PC]共混物,采用偏光显微镜(PO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了共混物的晶体结构、结晶度和熔融行为。结果发现PC对P(VDF-HFP)...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P(VDF-HFP)/PC]共混物,采用偏光显微镜(PO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了共混物的晶体结构、结晶度和熔融行为。结果发现PC对P(VDF-HFP)的晶型基本没有影响,只是使其晶粒细化,结晶度和熔融温度降低。同时对共混物的介电性能进行研究发现,介电常数和损耗都有所下降,并且EMT模型对共混物介电常数的预测更接近实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聚碳酸酯 晶体结构 介电常数 介电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碳酸钙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刚 李怀栋 窦强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5,共7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碳酸钙(PLA/EVA/CaCO3)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和热变形温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EVA和CaCO3对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断...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碳酸钙(PLA/EVA/CaCO3)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和热变形温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EVA和CaCO3对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断面形貌、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VA具有增韧作用,但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耐热性;而CaCO3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结晶性能和耐热性能;CaCO3与EVA的加入对PLA有协同增韧作用,且不改变PLA的晶型;当PLA/EVA=90/10、加入10%(质量分数,下同)的CaCO3时,复合材料有最佳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碳酸 复合材料 结晶性能 力学性能 耐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双酚A型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合金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燕琴 李建厂 +2 位作者 丁雪佳 朱杰克 张龙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5,共5页
介绍了双酚A型聚碳酸酯(PC)的热分解机理及热分解产物,综述了阻燃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金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无卤阻燃体系包括磷系、硅系阻燃剂及复配型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阻燃机理,并指出了阻燃PC/ABS合金将来... 介绍了双酚A型聚碳酸酯(PC)的热分解机理及热分解产物,综述了阻燃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金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无卤阻燃体系包括磷系、硅系阻燃剂及复配型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阻燃机理,并指出了阻燃PC/ABS合金将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目前,PC/ABS合金的阻燃逐渐向着无卤、高效、低毒、环保的方向发展,提高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减少添加量、降低成本和对环境的危害是今后阻燃的重要研究方向,且开发新型或复配型无卤阻燃剂已成为PC/ABS合金阻燃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热分解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合金 阻燃剂 阻燃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韧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尹晓刚 王琳琳 +2 位作者 王野 龚维 陈卓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2,共4页
概述了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合金国内外的开发应用现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PC/ABS合金增韧机理及增韧剂的研究进展,对弹性体增韧、无机颗粒增韧、相容剂增韧及加工工艺对合金韧性的影响进行综述,对该合金增... 概述了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合金国内外的开发应用现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PC/ABS合金增韧机理及增韧剂的研究进展,对弹性体增韧、无机颗粒增韧、相容剂增韧及加工工艺对合金韧性的影响进行综述,对该合金增韧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 ABS) 增韧剂 增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髓干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支架上粘附与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巍巍 李艳萍 +3 位作者 梁鹏 董海波 甘友华 牛玉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3-1085,1088,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上粘附与增殖的情况。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免疫组化法及体外诱导分化对细胞进行鉴定。将人牙髓干细胞与PLGA支架材料进行复合培养,扫描电镜(SEM... 目的:研究成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上粘附与增殖的情况。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免疫组化法及体外诱导分化对细胞进行鉴定。将人牙髓干细胞与PLGA支架材料进行复合培养,扫描电镜(SEM)观察支架材料形态,细胞粘附、增殖及基质分泌情况;细胞计数检测其增殖力。结果:细胞接种2、5、10d,扫描电镜及细胞计数均显示HDPSCs与PLGA支架材料粘附紧密,生长状态良好,细胞明显增殖(P<0.05),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形成。结论:PLGA是一种适宜人牙髓干细胞粘附与增殖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牙髓干细胞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矫树生 李兵仓 +1 位作者 陈建梅 游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新鲜分离的OECs细胞悬液接种于PLGA膜上,然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新鲜分离的OECs细胞悬液接种于PLGA膜上,然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及细胞与材料的附着情况;MT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OECs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PLGA膜上培养OECs的形态特征、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及倍体水平等与正常培养的OECs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GA生物材料与OECs相容性好,适于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细胞相容性 人工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丝素共混纳米纤维多孔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红伟 熊杰 +2 位作者 李妮 张红萍 谢军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2-145,150,共5页
以六氟异丙醇(HFIP)为共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丝素(SF)共混纳米纤维多孔膜。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多功能拉伸仪、液滴形状分析仪对共混纤维多孔膜的形貌、分子结构... 以六氟异丙醇(HFIP)为共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丝素(SF)共混纳米纤维多孔膜。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多功能拉伸仪、液滴形状分析仪对共混纤维多孔膜的形貌、分子结构、力学性能及亲水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共混多孔膜中随SF的加入纤维直径降低,均匀性变好;PLGA与SF只发生分子间的互容并且存在氢键作用;当SF含量超过40%时共混多孔膜的力学性能就会变得极差;另外SF的存在能够显著改变共混多孔膜的亲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丝素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多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A-GMA三嵌段共聚物对聚乳酸的增韧改性 被引量:19
17
作者 苏思玲 金乐群 +1 位作者 顾永安 杨斌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7,共5页
在聚乳酸(PLA)中加入不同比例的乙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嵌段共聚物(E-MA-GMA)对其进行增韧改性。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旋转流变仪分别对体系的反应进行表征;用熔融指数测量仪和旋转流变仪对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表征... 在聚乳酸(PLA)中加入不同比例的乙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嵌段共聚物(E-MA-GMA)对其进行增韧改性。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旋转流变仪分别对体系的反应进行表征;用熔融指数测量仪和旋转流变仪对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表征;同时测试材料力学性能并观察样条微观结构以考察E-MA-GMA对PLA的增韧效果。结果表明:E-MA-GMA的环氧官能团与PLA的端羧基和端羟基发生反应,使得共聚物与PLA有一定的相容性,PLA的冲击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含20%E-MA-GMA(质量分数)的共混物冲击强度较纯PLA提高了3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增韧 乙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共聚物对聚乳酸的增韧改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玉霞 聂鑫鑫 +1 位作者 汪文昭 王星光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7-61,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在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上制备了不同配比的聚乳酸/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共聚物(PLA/PBAT)共混物、PLA/PBAT/扩链剂(ADR)共混物和不同工艺条件时(不同螺杆转速、不同温度)的PLA/PBAT共混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 采用熔融共混法在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上制备了不同配比的聚乳酸/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共聚物(PLA/PBAT)共混物、PLA/PBAT/扩链剂(ADR)共混物和不同工艺条件时(不同螺杆转速、不同温度)的PLA/PBAT共混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并对其冲击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PLA/PBAT配比为85/15时共混物呈现出韧性断面,同时冲击强度也明显增加,说明PBAT的加入大大改善了PLA的脆性;扩链剂ADR的加入,进一步改善了共混物的韧性,在ADR用量为0.6%时,冲击强度提高了320%;随着螺杆转速的增加,PLA/PBAT(85/15)共混物的韧性提高,在螺杆转速为80r/min时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11.25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共聚物 扩链剂 韧性 形态结构 冲击强度 螺杆转速 熔体流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共聚物全生物降解共混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玉霞 刘学 马青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5,共9页
介绍了聚乳酸/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共聚物全生物降解共混物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其相容性与相态结构、熔融与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聚乳酸 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共聚物 共混物 全生物降解 相容性 相态结构 结晶行为 力学 性能 加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调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超细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红伟 李妮 +1 位作者 谢军军 熊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1,共5页
通过超声处理,将改性后的多壁碳纳米管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制成共混纺丝液。将该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即可制备多壁碳纳米管/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复合超细纤维,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多功能拉伸... 通过超声处理,将改性后的多壁碳纳米管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制成共混纺丝液。将该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即可制备多壁碳纳米管/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复合超细纤维,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多功能拉伸仪和透射电镜(TEM)对超细纤维的表面形貌、热性能、力学性能和多壁碳纳米管的分散及取向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的加入能够使纤维直径减小,热稳定性提高;当多壁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0.5%时,其在纤维内部分散、取向及增强效果均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静电纺丝 超细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