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三联抗结核药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体内缓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何胤 赵晨 +5 位作者 施建党 王自立 杨宗强 岳学锋 苏胜杰 张小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7-452,共6页
目的 :观察载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复合抗结核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大鼠体内的缓释特性。方法:选取SD雄性成年大鼠84只,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设为载药微球组、空白微球组、空白组,于术后1d、3d、1周、2... 目的 :观察载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复合抗结核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大鼠体内的缓释特性。方法:选取SD雄性成年大鼠84只,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设为载药微球组、空白微球组、空白组,于术后1d、3d、1周、2周、4周、6周、8周时分别处死各组4只大鼠,处死时取微球周边1cm肌肉组织和腹腔静脉血5m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肌肉组织和血清中三种药物浓度;在1周、4周时检测肝、肾功能,留取肝、肾组织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术后3d时A组中肌肉和血浆中HRZ的药物浓度达到最高,1周后药物的浓度趋于稳定;8周时肌肉组织中HRZ的浓度分别为0.56、0.63、1.51μg/g,均达到了各自的10倍最低有效抑菌浓度,血浆中HRZ浓度分别为0.112、0.046、0.189μg/ml,肌肉中药物浓度和血浆中药物浓度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肌肉及血浆中均未检测出HRZ。在1、4周时,对三组大鼠肝、肾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A与C、A与B、B与C组间两两比较t检验,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在各检测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大鼠肝、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损伤。结论:HRZ/PLGA微球具有缓慢、平稳释放药物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生物相容性,可直接植入体内实现局部给药和缓释长程治疗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 体内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三联抗结核药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胤 杨宗强 +6 位作者 王骞 施建党 王自立 金少举 刘海涛 岳学峰 赵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6-461,共6页
目的 :制备复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的聚乳酸-羟基乙酸(HRZ/PLGA)缓释微球,观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450mg)为载体,避光条件下称取H(40mg)、R(60mg)、Z(125mg),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HRZ/PLGA缓释微... 目的 :制备复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的聚乳酸-羟基乙酸(HRZ/PLGA)缓释微球,观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450mg)为载体,避光条件下称取H(40mg)、R(60mg)、Z(125mg),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HRZ/PLGA缓释微球,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特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采用溶出法、HPLC于3h、6h、12h、1d、2d、3d、6d、9d、12d、15d、20d、25d、30d、40d、50d测定H、R、Z三种药物的浓度,观察其是否均大于10倍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日均释药率、累计释药率。结果:HRZ/PLGA微球在电镜下观察呈圆球形,平均粒径为10.3±4.7μm;H、R、Z三种药物的载药量分别为(18.02±0.36)%、(22.46±0.24)%、(21.68±0.37)%,包封率分别为(54.79±1.13)%、(72.35±0.39)%、(67.21±0.68)%;体外缓释试验显示微球缓释前12d左右,三种药物的累计缓释度均超过了50%,日均释药率分别为5.05%、4.89%、6.86%;第12天后三药的缓释基本趋于稳定,日均释药率分别为0.17%、0.26%、0.16%;三种药物缓释到50d时均大于10倍MIC。结论:HRZ/PLGA微球具有优良的载药及药物缓释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复合抗结核药物缓释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聚乳酸-羟基乙酸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红宇 李琦 +5 位作者 陈庆华 赵泽华 韩蕾 王之 徐嵩森 王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77-981,共5页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栓塞后10 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聚乳酸/羟基乙酸 栓塞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药效学和药动学的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余让辉 陈仲清 +2 位作者 陈辉 傅卫军 徐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2-505,共4页
目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小鼠坐骨神经旁包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方法16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各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旁包埋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DXM-PLGA-MS)、罗哌卡... 目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小鼠坐骨神经旁包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方法16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各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旁包埋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DXM-PLGA-MS)、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PLGA-MS)、空白乳酸-羟基乙酸微球(PLGA-MS)400mg·kg-1。每组植入微球后按0.5、1、2、4、8、12、24、36、48、72、96h时间点,以小鼠热踏板法检测小鼠埋药侧小鼠舔后足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值的变化评价微球镇痛效果,每个时间点测定5只小鼠;小鼠热踏板测定结束后摘眼球取血,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果药效学实验表明ROP-DXM-PLGA-MS组麻醉镇痛时间达72h以上较RoP-PLGA-MS组36h明显延长(P<0.01),空白微球未显示麻醉镇痛作用;药动学实验显示A、B两组罗哌卡因药动学参数Cmax、Tmax、AUC、MRT、t1/2分别为117.8和119.8ng·ml-1,24和12h,8793.2和6861.15ng·h·ml-1,43.7491和38.7743h,65.799和46.166h,A、B、C三组均未测到地塞米松血药浓度数据,C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血药浓度均未测到。结论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包入地塞米松可明显延长罗哌卡因的麻醉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醋酸地塞米松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效学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汉防己甲素纳米微球治疗干眼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涛 张玉 +9 位作者 朱胜兰 唐娟 刘兴德 吴小利 方其林 李盈 漆星 林胜 戴传强 周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97-702,共6页
目的探索一种旨在阻断干眼形成通路且具有抗炎、缓释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特性的纳米药物。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汉防己甲素(Tet)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纳米微球(Tet-ATS@PLGA)并检测其室温(25℃)下稳定性、包封率... 目的探索一种旨在阻断干眼形成通路且具有抗炎、缓释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特性的纳米药物。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汉防己甲素(Tet)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纳米微球(Tet-ATS@PLGA)并检测其室温(25℃)下稳定性、包封率、载药量等性质。分组实验:正常组(未行干预的正常兔眼);制备成功的干眼模型兔随机分为控制组(未行任何干预)、ATS组(人工泪液干预)、Tet-ATS组(人工泪液及Tet干预)、Tet-ATS@PLGA组(Tet-ATS@PLGA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干预24 h后炎症化兔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率;干预14 d后,观察并记录兔角膜上皮细胞着染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泪液分泌(Schirmer试纸检测)情况;HE染色观察兔角膜上皮细胞厚度、球结膜杯状细胞形态和数量;提取兔角膜蛋白行ELISA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1β、前列腺素E2(PGE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et-ATS@PLGA纳米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7.43%和30.26%,室温下性质稳定,在眼表温度(33℃)下易释放。与其他组比较,Tet-ATS@PLGA组BUT最大,泪液分泌量最大,角膜上皮厚度恢复接近正常,球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恢复最多,24 h后炎症化兔角膜上皮细胞细胞凋亡率最高,VEGF、IL-1β、TNF-α和PGE2表达水平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Tet-ATS@PLGA纳米药物可有效作用于炎症化兔角膜上皮细胞,促进炎症细胞凋亡,并进一步通过抑制VEGF、IL-1β、TNF-α和PGE2等炎症因子的表达,阻断干眼的炎症反应,改善眼表泪液分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汉防己甲素 纳米医学 干眼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Gd-DTPA微球的弛豫性能和体外释放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鄢雄 郭大静 +2 位作者 余聪 王志刚 敖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Gd-DTPA微球制成Gd-PLGA,观察其弛豫性能、体外释放规律,为构建靶向MR分子探针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水/油/水)制备Gd-PLG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d-DTPA含量,以离心法测量Gd-PLGA微...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Gd-DTPA微球制成Gd-PLGA,观察其弛豫性能、体外释放规律,为构建靶向MR分子探针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水/油/水)制备Gd-PLG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d-DTPA含量,以离心法测量Gd-PLGA微球包封率。采用MR扫描仪测定T1,计算Gd-PLGA微球的弛预率(R1);在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双蒸水环境下(双蒸水组)模拟Gd-PLGA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成功制备出Gd-PLGA,被包裹的Gd-DTPA为15.00 mg,包封率为31.99%,包裹后R1弛豫性能下降(P=0.008)。体外释放规律研究发现微球在双蒸水环境释放量多于PBS,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组间单位时间累计释放曲线形态相似。结论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出Gd-PLGA,Gd-DTPA被PLGA包裹后R1下降,释放规律与其他PLGA微球体系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钆DTPA 弛豫性能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孔微球作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递送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垚杉 吴海林 +3 位作者 贾智 杜博 刘大勇 周志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19-2426,共8页
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合成适合细胞三维培养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多孔微球,并对其表面进行丝素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对改性前后PLGA多孔微球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原代培养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并... 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合成适合细胞三维培养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多孔微球,并对其表面进行丝素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对改性前后PLGA多孔微球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原代培养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成骨(茜素红染色)成脂(油红O染色)分化鉴定.通过负压混悬法将牙龈干细胞负载于丝素改性的PLGA多孔微球上进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原代培养的牙龈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负载在丝素改性的PLGA多孔微球上的细胞有利于细胞增殖.丝素改性的PLGA多孔微球是良好的细胞递送载体,为进一步修复牙槽骨缺损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孔 丝素蛋白改性 组织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的体外释放机制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昌绚 胡运玖 +5 位作者 李明 罗聪 瞿向阳 谢丽娜 邬均 蒋电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32-1336,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载药量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于PBS缓冲溶液(0.2 mol/L,pH7.4)中测定微球体外释放量,对释放曲线进行零级方程拟合、一级方程拟合和Hi...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载药量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于PBS缓冲溶液(0.2 mol/L,pH7.4)中测定微球体外释放量,对释放曲线进行零级方程拟合、一级方程拟合和Higuchi方程拟合。结果: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的载药量分别为(8.04±0.29)%、(17.16±0.40)%和(23.93±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195.325,P=0.000)。微球呈球形,分散性良好,药物均匀地分布于载体基质中。载药微球在前2 d释放药物较快,累计释放药物量分别为(9.07±0.11)%、(13.33±0.04)%和(15.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14.474,P=0.000)。从第3天开始,释放药物速率减缓,总累计释放量分别为(72.10±0.26)%、(80.22±0.56)%和(78.6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916,P=0.000)。在3种拟合方程中,均以Higuchi方程的相关系数更接近于1。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呈突释和缓释两相释放,释放曲线更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喷丁 聚乳酸-羟基乙酸 体外释放 HIGUCHI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作为口蹄疫病毒核酸疫苗递送载体的特性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显 张中旺 +3 位作者 张富东 吕建亮 李嘉豪 潘丽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57-3568,共12页
旨在对制备的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纳米微球作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核酸疫苗递送载体进行评价。采用西佛碱反应和元素分析制备具有一定取代度的... 旨在对制备的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纳米微球作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核酸疫苗递送载体进行评价。采用西佛碱反应和元素分析制备具有一定取代度的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衍生物(mannose modified chitosan,MCS),然后,经双重乳化挥发法制备得到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PLGA纳米微球(MCS-PLGA-NPs)。采用纳米粒径仪检测MCS-PLGA-NPs粒径分布和表面电势(zeta)、扫描电镜考察其形态、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其对质粒的吸附和吸附质粒后抵抗核酸酶降解能力、CCK-8法检测MCS-PLGA-NPs的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观察巨噬细胞对MCS-PLGA-NPs-质粒DNA复合物的摄取、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验证MCS-PLGA-NPs加载质粒DNA在细胞中的表达。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取代度为5%~10%的MCS。纳米粒径测定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MCS-PLGA-NPs的zeta为正值、粒径分布均匀且形态规则呈球形。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MCS-PLGA-NPs吸附质粒的能力随着其质量的增加而增强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核酸酶降解质粒DNA。在细胞毒性试验中,不同浓度的MCS-PLGA-NPs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仍在85%以上。在细胞摄取试验中,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明显观察到质粒DNA结合到纳米微球表面被RAW264.7细胞摄取。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试验证明MCS-PLGA-NPs加载质粒DNA可以在细胞中进行表达。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MCS以及具有递送核酸疫苗能力的MCS-PLGA-NPs,为FMDV核酸疫苗的递送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见解,也为该递送载体携带特定抗原靶向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甘露糖受体以及应用于动物免疫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 壳聚糖接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 递送载体 核酸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健群 张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7-820,共4页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低毒性以及作为载体能够包封及保护生物因子的能力。本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理化性质为基础,对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合成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低毒性以及作为载体能够包封及保护生物因子的能力。本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理化性质为基础,对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合成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该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自卷曲左旋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纤维血管支架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承浩 王元非 +1 位作者 于腾波 吴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3,共6页
为研究热致自卷曲与生长因子梯度化修饰对血管内皮化的促进作用,使用左旋聚乳酸(PL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热致自卷曲特性的PLLA/PLGA纳米纤维血管支架。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梯度生长... 为研究热致自卷曲与生长因子梯度化修饰对血管内皮化的促进作用,使用左旋聚乳酸(PL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热致自卷曲特性的PLLA/PLGA纳米纤维血管支架。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梯度生长因子修饰血管支架内层,并对其自卷曲、微观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内皮化功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PLLA/PLGA血管支架具备多层取向纳米纤维结构,厚度为(6.75±0.4)μm,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可在37℃条件下自卷曲成管状结构;血管支架内层膜对生长因子成功进行了梯度修饰,修饰后血管支架的细胞迁移距离是未修饰的3.5倍,从而加快了内皮细胞迁移,促进血管内层的快速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血管支架 自卷曲 左旋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羟乙基白杨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小娟 杨宝乐 +4 位作者 马川 何蕾 景临林 黄琼 马慧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对最优处方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结果: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优处方为:药载比2.12∶20,油水体积比1∶14.7,乳化剂为2.72%大豆磷脂。最优处方条件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40.28±0.96)nm、PDI为0.25±0.69、包封率为(75.74±0.80)%、载药量为(6.98±0.83)%、电位为(-18.17±0.17)mV。体外释放48 h内累积释放度达到50%以上。结论:优化所得处方工艺稳定、操作简便。所得7-HEC/PLGA纳米粒粒度均匀,包封率较高。相对于7-HEC原料药,7-HEC/PLGA纳米粒的溶出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羟乙基白杨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 乳化溶剂挥发法 处方优化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刚 平其能 +1 位作者 栾杨 李六文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制备工艺 ,提高该制剂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方法 :微球用油 /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 ,自变量为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乳酸羟基乙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 ,以微球包封率、产... 目的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制备工艺 ,提高该制剂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方法 :微球用油 /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 ,自变量为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乳酸羟基乙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 ,以微球包封率、产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因变量对各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 ,根据因变量面法选择较佳工艺条件并对优化区间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包封率、产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用二项式模型拟合较好 ,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9796 ,0 90 97,0 9138,0 84 5 5 ,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分别为 - 3 72 % ,6 4 7%和 10 0 6 %。结论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 ,对试验结果可较好的进行预测 ,是处方和制备工艺优化筛选的较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及其载药微球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钱婷玉 崔爱军 +1 位作者 彭松 陈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3-145,共3页
采用二步法合成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研究了聚合工艺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进一步以PLGA为原料制备了聚合物微球,筛选并优化了制备微球的聚合物分子量,探索了制备条件对微球粒径、表面形态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PLGA共聚的较... 采用二步法合成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研究了聚合工艺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进一步以PLGA为原料制备了聚合物微球,筛选并优化了制备微球的聚合物分子量,探索了制备条件对微球粒径、表面形态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PLGA共聚的较优条件为:丙交酯与乙交酯按50∶50摩尔比混合,加入0.06%催化剂Zr(acac)4,常压下150℃共聚6h,PLGA特性黏度[η]为0.1964dL/g。优化后的微球制备工艺条件为:采用浓度为0.3%的吐温20为乳化剂,二氯甲烷为有机相,1000r/min转速乳化30min,500r/min转速挥发6h,水油相体积比(W∶O)为20∶1,聚合物浓度为0.05g/mL,此条件下制得微球表平均粒径为214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英杰 许向阳 周建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6-189,共4页
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为载体的微粒缓释给药系统是近30年药剂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制备工艺、应用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显示PLGA微球给药系统在药物缓释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工艺 应用 突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先英 刘毅敏 +4 位作者 肖湘 粟永萍 贺建 李明春 张肖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55-1157,共3页
目的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材料,制备缓释局麻药利多卡因(Lido-caine,LID)-PLGA长效缓释微球。方法采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微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结果... 目的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材料,制备缓释局麻药利多卡因(Lido-caine,LID)-PLGA长效缓释微球。方法采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微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结果纳米微球形态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微球粒径为(174.5±15.2)nm,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2.48%和54.30%,微球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半衰期t1/2=3.45d。结论LID-PLGA纳米微球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聚乳酸羟基乙酸 纳米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刚 平其能 +2 位作者 田长青 张秀芹 孟晓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3-795,共3页
目的:以整体动物为研究对象,考察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动物体内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肌注给药,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研究空白PLGA微球及载雌二醇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结果:28d内,微球从规则球形降解为不... 目的:以整体动物为研究对象,考察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动物体内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肌注给药,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研究空白PLGA微球及载雌二醇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结果:28d内,微球从规则球形降解为不规则微小颗粒,组织学观察空白微球和载雌二醇微球均未见病理改变。结论: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微球的缓释性及其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在体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鹏飞 郝玉华 +3 位作者 杨娜 安建斌 刘丽娅 马景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9-495,共7页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虽然以往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但均有其缺点.研究表明,塞来昔布可以治疗实验性CNV,而寻求塞来昔布新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可为临床上研发治疗CNV疾病的缓释药物提供依据. 目的 评价...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虽然以往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但均有其缺点.研究表明,塞来昔布可以治疗实验性CNV,而寻求塞来昔布新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可为临床上研发治疗CNV疾病的缓释药物提供依据. 目的 评价体外释放实验中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微球(CEL-PLGA-MS)的缓释性能及其玻璃体腔注射后对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CEL-PLGA-MS的形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情况.选取72只雄性棕色挪威(BN)大鼠,用氪激光光凝法建立大鼠右眼CNV模型,将模型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CEL-PLGA-MS组、塞来昔布组、空白PLGA组和PBS组,每组9只大鼠.根据分组的不同,大鼠玻璃体腔分别注射8μl含塞来昔布320 μmol/L PLGA微球、80 μmol/L塞来昔布、空白PLGA微球及0.01 moL/L PBS.于玻璃体腔注射后14 d,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法观察各组大鼠CNV生成情况,OCT测量各组视网膜脉络膜纤维血管增生(FVP)厚度,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巩膜复合物标本,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FVP的形态结构.分别于玻璃体腔注射后7d、28 d,采用逆转录PCR (RT-PCR)法测定并比较各组大鼠激光斑区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环氧合酶2(COX-2)mRNA的相对表达量(RQ).结果 CEL-PLGA-MS的平均粒径为2 467.9 nm,平均载药量为7.77%,体外释放可持续45 d,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0.91%.玻璃体腔注射后CEL-PLGA-MS在玻璃体中呈团状.注射后14d,OCT测量显示空白PLGA组、PBS组、塞来昔布组和CEL-PLGA-MS组平均FVP厚度值分别为(94.67±4.64)、(98.56±4.72)、(71.00±4.77)、(50.44±.3.01) μm,其中空白PLGA组和PBS组大鼠平均FVP厚度值均明显高于CEL-PLGA-MS组和塞来昔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EL-PLGA-MS组平均FVP厚度值明显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FA晚期可见空白PLGA组和PBS组视网膜光凝斑区大量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而塞来昔布组和CEL-PLGA-MS组荧光素渗漏量少.光学显微镜下视网膜光凝区中空白PLGA组和PBS组纤维血管组织较塞来昔布组和CEL-PLGA-MS组厚.玻璃体腔注射后7d及28 d空白PLGA组大鼠RPE-脉络膜-巩膜标本中COX-2 mRNA和VEGF mRNA的RQ值均明显高于塞来昔布组和CEL-PLGA-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玻璃体腔注射后7d塞来昔布组大鼠RPE-脉络膜-巩膜标本中COX-2 mRNA RQ值明显低于CEL-PLGA-MS组,而注射后28 d塞来昔布组COX-2 mRNA和VEGFmRNA RQ值均明显高于CEL-PLGA-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CEL-PLGA-MS形态规则,粒径均匀,体外实验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大鼠玻璃体注射CEL-PLGA-MS后能抑制实验性CNV,其抑制作用较塞来昔布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 缓释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及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颐申 胡一桥 查晶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3-77,共5页
本文综述了小分子药物、多肽和蛋白质生物大分子药物及疫苗的聚乳酸及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研究进展,介绍了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等制备微球的方法。
关键词 聚乳酸 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总黄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楠楠 马宁 +3 位作者 车鸿泽 焦鹏 陈飞 张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3-599,I0004,共8页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复合骨碎补总黄酮(TFRD)和野菊花总黄酮(TFC)的TF-PLGA缓释微囊,探讨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TFRD和TFC为原料,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F-PLGA缓释微囊...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复合骨碎补总黄酮(TFRD)和野菊花总黄酮(TFC)的TF-PLGA缓释微囊,探讨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TFRD和TFC为原料,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F-PLGA缓释微囊;以包封产率(EE)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筛选最佳的工艺参数;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微囊的形态特征、粒径大小和分布情况;采用提取法测定TF-PLGA微囊的体外累计释药率并绘制累计释放曲线。结果: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的最佳制备工艺,PLGA浓度为140g·L^(-1),油相体积为1.4mL,乳化速度为1 500r·min^(-1),乳化时间为5min。优化后微囊平均EE为(83.89±2.30)%,平均实际载药量(DL)为(5.90±0.07)%;LM和SEM下观察,微囊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44.34±14.68)μm,粒径分布较窄;体外释放实验检测,24h累计释药率达40%,第50天后累积释药率超过90%。结论:TF-PLGA缓释微囊具有优良的载药及缓释效果,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野菊花总黄酮 聚乳酸-羟基乙酸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