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模具多规格聚乳酸微管挤出成型工艺 被引量:3
1
作者 魏云波 王敏杰 +2 位作者 赵丹阳 刘奎 申振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102,共8页
系统研究了聚乳酸微管的挤出成型工艺,获得了注气量、螺杆转速、牵引速度对微管外径、壁厚和椭圆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气量、螺杆转速、牵引速度对微管外径和壁厚的影响显著,且呈非线性变化。其中,牵引速度和螺杆转速相对于注... 系统研究了聚乳酸微管的挤出成型工艺,获得了注气量、螺杆转速、牵引速度对微管外径、壁厚和椭圆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气量、螺杆转速、牵引速度对微管外径和壁厚的影响显著,且呈非线性变化。其中,牵引速度和螺杆转速相对于注气量对微管外径的影响程度较大;螺杆转速、牵引速度和注气量对微管壁厚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注气量直接影响微管截面的椭圆度,注气量越大,椭圆度越小,在注气量较小时,注气量增大1倍,椭圆度可降低68%。通过改变牵引速度、螺杆转速、注气量及其组合,可以达到采用1套模具顺序挤出4种规格聚乳酸微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微管 挤出成型工艺 挤出模具 微管外径 微管壁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和聚乳酸微塑料对小油菜生理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蒋雷 姜翠玲 +4 位作者 孙磊 冯亚坤 陆灿 樊泽群 袁梦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9,共12页
为探讨可生物降解微塑料(BMPs)与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NBMPs)对农作物的影响,采用水培实验,选用不可生物降解聚丙烯微塑料(PP-MPs)以及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微塑料(PLA-MPs),研究两种微塑料(MPs)在不同浓度下(1、10、50 mg∙L^(-1)和100 mg∙L^... 为探讨可生物降解微塑料(BMPs)与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NBMPs)对农作物的影响,采用水培实验,选用不可生物降解聚丙烯微塑料(PP-MPs)以及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微塑料(PLA-MPs),研究两种微塑料(MPs)在不同浓度下(1、10、50 mg∙L^(-1)和100 mg∙L^(-1))对小油菜生物量、叶绿素、抗氧化性以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并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各因素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PP-MPs和PLA-MPs在高浓度(100 mg∙L^(-1))下均阻碍小油菜叶绿素的合成,但PLA-MPs对叶绿素b合成的抑制速率是PP-MPs的4.17倍(最大降幅达16.59%)。PLA-MPs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且升高速率高于PP-MPs,最大增幅分别为358.38%、545.68%、657.87%以及147.47%。两种MPs均干扰小油菜对镁(Mg)和铜(Cu)元素的吸收,进而影响小油菜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在高浓度(100 mg∙L^(-1))下,相比PP-MPs,PLA-MPs对小油菜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塑料 聚丙烯塑料 抗氧化酶活性 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微塑料与砷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3
作者 闫艺萌 刘俊慧 +6 位作者 马琳燕 冯晓雪 李柏村 李欣妍 曹秀凤 朱丽 王志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46-4655,共10页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聚乳酸微塑料(PLA MPs,0.5%w/w)与不同浓度亚砷酸盐(As(Ⅲ),40或100mg/kg)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中28d,分析蚯蚓体内6种生物标志物的响应特征和两种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水平,以评估PLA MPs和As(Ⅲ)的联...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聚乳酸微塑料(PLA MPs,0.5%w/w)与不同浓度亚砷酸盐(As(Ⅲ),40或100mg/kg)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中28d,分析蚯蚓体内6种生物标志物的响应特征和两种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水平,以评估PLA MPs和As(Ⅲ)的联合毒性效应及相关机制.生物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暴露组的As(Ⅲ)生物富集量较单一As(Ⅲ)暴露组平均下降34.2%.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暴露水平和时间的增加,蚯蚓体内出现显著的氧化应激响应.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量化多种生化指标的综合毒性效应,在PLA MPs和As(Ⅲ)的单一及复合污染组中均显示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发现复合暴露组的IBR指数值较单一As(Ⅲ)暴露组平均降低28.8%.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两者在不同As浓度暴露下的联合毒性效应均为拮抗作用.本研究揭示了PLA MPs与As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其潜在机制,为评估此类联合毒性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聚乳酸塑料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老化前后聚乳酸微塑料和镉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4
作者 宋玉婷 陈苏 +3 位作者 李林净 梁效 梁芳芳 吕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7-1485,共9页
为探讨可降解微塑料老化前后及其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实验植物,选取不同含量的紫外老化前后的聚乳酸微塑料(PLA,0、100、200、500、1000、2000、5000、10000 mg·kg^(-1))和镉... 为探讨可降解微塑料老化前后及其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实验植物,选取不同含量的紫外老化前后的聚乳酸微塑料(PLA,0、100、200、500、1000、2000、5000、10000 mg·kg^(-1))和镉(Cd,0、0.3、3 mg·kg^(-1))分别进行单一和复合污染的小麦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紫外老化使得聚乳酸微塑料的表面形态由光滑变为粗糙,且所有处理中老化前后PLA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具有显著差异,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在80.0%~96.7%之间,但无论是单一老化前后PLA污染还是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单一PLA污染对小麦芽长的影响不显著,5000 mg·kg^(-1) PLA显著抑制了小麦根长;200 mg·kg^(-1)老化后的聚乳酸微塑料(APLA)显著抑制了小麦芽长,且抑制率高达29.8%;微塑料和Cd复合污染条件下,PLA与0.3 mg·kg^(-1) Cd处理抑制了小麦的芽长、根长,100 mg·kg^(-1) APLA与3 mg·kg^(-1) Cd处理最大程度促进了小麦芽长的生长,此时芽长为1.16 cm,0.3 mg·kg^(-1) Cd与APLA复合处理对根长的影响较大,最短与最长的根长之间相差1.26 cm。研究表明,微塑料与Cd复合污染对小麦的发芽率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拮抗作用,而对小麦的芽长和根长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塑料 紫外老化 小麦 种子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生物炭施用影响聚乳酸微塑料污染的酸性土壤质量 被引量:1
5
作者 邹晓燕 曹凯博 +1 位作者 王强 汪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6-873,共8页
为研究生物炭对可生物降解塑料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聚乳酸微塑料(PLA-MPs)为研究对象,开展半年的土壤培养实验,分析施用鸡粪生物炭对PLA-MPs污染的酸性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LA-MPs污染导致土壤pH升高,造成氮、磷、钾等养分... 为研究生物炭对可生物降解塑料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聚乳酸微塑料(PLA-MPs)为研究对象,开展半年的土壤培养实验,分析施用鸡粪生物炭对PLA-MPs污染的酸性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LA-MPs污染导致土壤pH升高,造成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影响土壤碳周转;施用鸡粪生物炭使PLA-MPs污染的酸性土壤变成碱性,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培养结束时,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61.08%和6.10倍,无机氮锐减64.31%;PLA-MPs和生物炭协同作用下,土壤净全碳变化量与PLA-MPs污染土壤的净碳变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可减缓PLA-MPs污染造成的磷和钾养分流失,生物炭和PLA-MPs协同影响土壤全碳周转和氮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塑料 生物炭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酸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微塑料对沉积物中蓝藻复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丽雪 唐炳然 李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60-2671,共12页
为探究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对沉积物蓝藻复苏的影响,构建了室内复苏实验体系,分别向淡水沉积物中加入0(对照)、0.05%、0.5%及5%(w/w)的PLA-MPs,并在15℃光照强度为40μE/(m^(2)·s)条件下培养50d.结果表明,0.5%和5%PLA-... 为探究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对沉积物蓝藻复苏的影响,构建了室内复苏实验体系,分别向淡水沉积物中加入0(对照)、0.05%、0.5%及5%(w/w)的PLA-MPs,并在15℃光照强度为40μE/(m^(2)·s)条件下培养50d.结果表明,0.5%和5%PLA-MPs处理组均显著升高了上覆水的氨氮(NH_(4)^(+)-N)和硝氮(NO_(3)^(-)-N)含量(P<0.05),实验结束时两组上覆水的NH_(4)^(+)-N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1.19、84.94倍,NO_(3)^(-)-N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5.80和17.01倍,这与沉积物中氮固定基因(nifH)、硝化基因(AOB-amoA、nxrB)的上调,反硝化基因(narG)的下调有关.同时,PLA-MPs抑制了有机磷矿化基因(phoD)的丰度,降低了沉积物中溶解氧渗透深度,促进了沉积物溶解性活性磷(SRP)的释放.随着PLA-MPs含量的增加,水柱中蓝藻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2.38%、23.53%和28.54%,表明PLA-MPs促进了沉积物中蓝藻的复苏.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识别PLA-MPs的水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塑料 蓝藻 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表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志敏 崔强 +3 位作者 陈欣 叶社房 翁建 张其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9-212,共4页
表阿霉素是广谱的抗肿瘤药物,为了减少给药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并达到缓慢释放的目的,本研究以Span-80和Tween-80复合乳化剂为初乳乳化剂,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复乳乳化剂,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载药微球,并分别用激光粒度... 表阿霉素是广谱的抗肿瘤药物,为了减少给药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并达到缓慢释放的目的,本研究以Span-80和Tween-80复合乳化剂为初乳乳化剂,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复乳乳化剂,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载药微球,并分别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微球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优化实验,所得载表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粒径2-5μm,载药率最高可达到4.39%,包封率达37.2%,72h体外累积释放量为34.9%,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本研究制备了表阿霉素缓释新剂型,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表阿霉素 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高分子基元的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控释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付昱 杨敏 +3 位作者 李妍 仲崇斌 焦永华 林奥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779-2783,共5页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构建了基于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阻隔层,并研究了该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药物释放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阻隔层能够有效抑制模型药物的突释,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效果.具有阻隔层的磁性载药体系具有药物释...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构建了基于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阻隔层,并研究了该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药物释放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阻隔层能够有效抑制模型药物的突释,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效果.具有阻隔层的磁性载药体系具有药物释放平缓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是理想的磁靶向载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磁性纳米粒子 层层自组装 药物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聚乳酸微孔膜的制备及透析性能 被引量:10
9
作者 高爱林 刘富 薛立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34,共7页
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生物基聚乳酸(PLLA)微孔膜,并考察溶剂种类和致孔剂种类及致孔剂分子量对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别考察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1,4-二氧六环(DO)作为溶剂对PLLA膜微孔结构的影响,研... 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生物基聚乳酸(PLLA)微孔膜,并考察溶剂种类和致孔剂种类及致孔剂分子量对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别考察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1,4-二氧六环(DO)作为溶剂对PLLA膜微孔结构的影响,研究用聚乙二醇(PEG6000)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K30)作为致孔剂对PLLA膜微孔结构、平均孔径、水通量及接触角的影响;不同分子量的致孔剂PEG(600、6000、10000)对PLLA膜微孔结构、平均孔径及水通量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照片发现,NMP和DMAc作为溶剂可得到指状孔,而DO作为溶剂得到胞状孔,PEG和PVP-K30作为致孔剂均可促进PLLA膜大孔的形成,PVP-K30可使PLLA膜表面更为多孔,不同分子量的PEG作为致孔剂会同时影响PLLA膜的孔径和皮层厚度.通过对制备的PLLA微孔膜的水通量及尿素、溶菌酶和牛血清蛋白的透过性能分析表明聚乳酸膜具有较好的溶质选择透过性,有望成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透析性能的新一代血液透析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孔膜 浸没沉淀 生物相容性 血液透析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测定胰岛素聚乳酸微球中胰岛素的含量(英文)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健新 胡一桥 +1 位作者 郑梁元 王利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4-26,共3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胰岛素聚乳酸微球的含量。在ODS柱上,以乙腈0.01%三氟乙酸(30∶70)为流动相,于276nm处进行检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RSD=0.24%(n=3)...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胰岛素聚乳酸微球的含量。在ODS柱上,以乙腈0.01%三氟乙酸(30∶70)为流动相,于276nm处进行检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RSD=0.24%(n=3)。线性范围在0.1064~2.128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聚乳酸 RP-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载阿奇霉素微球包裹和体外释放行为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哲 张秀梅 +1 位作者 倪宏哲 张明耀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4-316,共3页
以溶剂-挥发法制备的聚乳酸微球为载体材料,阿奇霉素为被包裹药物。通过紫外光谱(UV)和扫描电镜(SEM)研究微球的包裹行为;建立药物的UV回归方程,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建立药物的HPL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 以溶剂-挥发法制备的聚乳酸微球为载体材料,阿奇霉素为被包裹药物。通过紫外光谱(UV)和扫描电镜(SEM)研究微球的包裹行为;建立药物的UV回归方程,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建立药物的HPL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在阿奇霉素投入量为10%时微球具有较好的形态,而且包封率达到90%;药物的释放为两相释放,第一阶段为暴释,第二阶段为溶蚀释放。研究结果为聚乳酸药物缓释微球进一步应用提供技术和参数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包封率 体外药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庆大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缓释度的测定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青 卢文庆 聂素云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5-58,共4页
以硫酸庆大霉素为囊心物质,采用复乳法制备了硫酸庆大霉素-聚乳酸微球(gentamycin su lfate-polylactic acid-m icrospheres,GTMS-PLA-MS),比较了不同制备条件下所得微球的差异.扫描电镜(SEM)测试表明微球外观呈球形并且多孔,两种条件... 以硫酸庆大霉素为囊心物质,采用复乳法制备了硫酸庆大霉素-聚乳酸微球(gentamycin su lfate-polylactic acid-m icrospheres,GTMS-PLA-MS),比较了不同制备条件下所得微球的差异.扫描电镜(SEM)测试表明微球外观呈球形并且多孔,两种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分别为6.67μm和11.70μm,药物包封率分别为37.52%和49.19%.用差热分析法(DTA)分析微球得知,硫酸庆大霉素与聚乳酸两种物质相互融为一体.以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为释药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微球在最初20 m in有突释效应,此后是缓慢释药,最终累积释药量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庆大霉素-聚乳酸 水包油包水型复乳 体外缓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万国 蒋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5-397,共3页
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张万国,蒋雪涛利福平对结核杆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透入细胞内,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都有强大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但利福平口眼剂量大,达450~600mg/d,往往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把利福平制成一定... 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张万国,蒋雪涛利福平对结核杆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透入细胞内,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都有强大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但利福平口眼剂量大,达450~600mg/d,往往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把利福平制成一定大小的微球剂,经静脉注射给药,可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 聚乳酸 制备 抗结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用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志波 刘锟 +2 位作者 吴红 赵晋波 李小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90-493,497,I0002,共6页
目的: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并对微球性状进行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其最佳制备工艺,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布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的... 目的: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并对微球性状进行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其最佳制备工艺,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布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后的制备工艺,所得到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18.234μm,粒径在9.525~32.400μm的占总数的80%以上。包封率为(86.12±0.77)%,载药量为(34.51±0.63)%。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为30d,累积释药量为40.8%,在释放前期释放速率较快,5d后释放变得平稳。结论:可获得较满意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且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A 聚乳酸 局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俞媛 高申 +1 位作者 钟延强 丁雪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 :制备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 ,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以聚乳酸为载体 ,采用 W/O/W乳剂 -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 ,考察了微球的粉粒学特征 ,并进行了体外溶出研究。 结果 :差热分析表明 ,布比卡... 目的 :制备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 ,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以聚乳酸为载体 ,采用 W/O/W乳剂 -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 ,考察了微球的粉粒学特征 ,并进行了体外溶出研究。 结果 :差热分析表明 ,布比卡因在载体中以分子状态存在 ,与聚乳酸形成了包嵌的微球体 ;其体外释药曲线可用 Higuchi方程拟合 ,t1 /2 =2 2 .76 h。 结论 :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体外具有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球体 体外释药 迟效制剂 聚乳酸缓释 局部麻醉药 BU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及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应 魏树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体外释放规律 ,考察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进行了 84d ,测定释放量 ,考察 :(1)聚乳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 )微球载药量 ;(3)微球粒径 ;(4 )附...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体外释放规律 ,考察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进行了 84d ,测定释放量 ,考察 :(1)聚乳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 )微球载药量 ;(3)微球粒径 ;(4 )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有显著的长效作用 ,释放模型为零级释放 ,释放速度与前面提到的 4种影响因素直接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药物载体 聚乳酸 体外释放 药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何应 魏树礼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方法 :水 /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 ,并测定粒径及包封率。结果 :可制备包封率达 90 %以上的微球 ,改变工艺条件 ,可在 30~ 30 0 μm范围内控制微球的粒径。结论 :研究...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方法 :水 /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 ,并测定粒径及包封率。结果 :可制备包封率达 90 %以上的微球 ,改变工艺条件 ,可在 30~ 30 0 μm范围内控制微球的粒径。结论 :研究了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 ,成功地制备了疫苗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聚乳酸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三联抗结核药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体内缓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胤 赵晨 +5 位作者 施建党 王自立 杨宗强 岳学锋 苏胜杰 张小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7-452,共6页
目的 :观察载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复合抗结核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大鼠体内的缓释特性。方法:选取SD雄性成年大鼠84只,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设为载药微球组、空白微球组、空白组,于术后1d、3d、1周、2... 目的 :观察载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复合抗结核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大鼠体内的缓释特性。方法:选取SD雄性成年大鼠84只,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设为载药微球组、空白微球组、空白组,于术后1d、3d、1周、2周、4周、6周、8周时分别处死各组4只大鼠,处死时取微球周边1cm肌肉组织和腹腔静脉血5m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肌肉组织和血清中三种药物浓度;在1周、4周时检测肝、肾功能,留取肝、肾组织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术后3d时A组中肌肉和血浆中HRZ的药物浓度达到最高,1周后药物的浓度趋于稳定;8周时肌肉组织中HRZ的浓度分别为0.56、0.63、1.51μg/g,均达到了各自的10倍最低有效抑菌浓度,血浆中HRZ浓度分别为0.112、0.046、0.189μg/ml,肌肉中药物浓度和血浆中药物浓度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肌肉及血浆中均未检测出HRZ。在1、4周时,对三组大鼠肝、肾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A与C、A与B、B与C组间两两比较t检验,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在各检测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大鼠肝、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损伤。结论:HRZ/PLGA微球具有缓慢、平稳释放药物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生物相容性,可直接植入体内实现局部给药和缓释长程治疗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聚乳酸-羟基乙酸 体内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油-聚乳酸微球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陈斌 许林锋 +3 位作者 孙宏亮 陈耀庭 杨习锋 谢宗贵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兔肾动脉栓塞实验研究碘油-聚乳酸(LP-PLA)微球的X线可视性、栓塞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LP-PLA微球(LP-PLA)组和聚乙烯醇颗粒(PVA)组,栓塞后1、4、12周两组随机选取6只大白兔行肾动脉造影,后再对比双... 目的通过兔肾动脉栓塞实验研究碘油-聚乳酸(LP-PLA)微球的X线可视性、栓塞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LP-PLA微球(LP-PLA)组和聚乙烯醇颗粒(PVA)组,栓塞后1、4、12周两组随机选取6只大白兔行肾动脉造影,后再对比双肾组织病理学差异,并明确栓塞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透视下可观察到LPPLA微球的行程,栓塞术后1周栓塞材料仍显影;栓塞后1、4、12周造影两组均未见肾段动脉再通。两组栓塞后1周栓塞侧肾重量均较健侧肾显著增加(P<0.05),栓塞后4、12周栓塞侧肾均明显萎缩,健侧肾均代偿性增大,明显重于栓塞侧肾(P<0.05)。两组栓塞侧肾病理特点与血栓形成、机化相似;LP-PLA组栓塞动脉周围的异物巨细胞及炎症较PVA组明显。结论碘油-聚乳酸微球具有良好的X线可视性及组织相容性,并且其远期栓塞效果与PVA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油-聚乳酸 不透X线性 生物相容性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FU聚乳酸纳米微球对人舌癌Tca8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20
作者 王程越 赵宏波 +1 位作者 李曦光 艾红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0-714,共5页
目的:探讨5-FU聚乳酸纳米微球抑制人舌癌Tca83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5-FU聚乳酸纳米微球、5-FU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用于Tca83细胞,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吖啶橙(AO)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 目的:探讨5-FU聚乳酸纳米微球抑制人舌癌Tca83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5-FU聚乳酸纳米微球、5-FU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用于Tca83细胞,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吖啶橙(AO)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5-FU与5-FU聚乳酸纳米微球组自第3天起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差异随作用时间的延长、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5-FU组持续到第7天其后差异的变化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5-FU聚乳酸纳米微球组则一直持续到第11天且差异的增加始终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自第7天起与同条件下5-FU各浓度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5-FU聚乳酸纳米微球可抑制Tca8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且作用时间较5-FU延长、作用效果较5-FU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纳米 5-FU Tca83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