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韧聚乳酸/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周正 夏艺玮 +3 位作者 金杰 郑松祺 周思宇 赵桂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7,共9页
向聚乳酸(PLA)和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BA-GMA)接枝共聚物的共混物PLA/EBA-GMA(质量比,70/30)中引入催化剂(N,N-二甲基十八胺,DMSA),通过促进PLA与EBA-GMA的原位反应增容来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并研究了DMSA质量分数... 向聚乳酸(PLA)和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BA-GMA)接枝共聚物的共混物PLA/EBA-GMA(质量比,70/30)中引入催化剂(N,N-二甲基十八胺,DMSA),通过促进PLA与EBA-GMA的原位反应增容来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并研究了DMSA质量分数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未添加DMSA时,PLA/EBA-GMA(70/3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仅为10.9 kJ/m^(2)。当DMSA质量分数为0.5%时,PLA/EBA-GMA(70/3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高达63.1 kJ/m^(2)。共混物结构与形态表征结果表明,添加少量DMSA就能有效促进EBA-GMA上环氧基团与聚乳酸端基的反应活性,提高PLA/EBA-GMA共混物的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物 催化剂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改性淀粉/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接枝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臣 陆冲 程树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8-813,870,共7页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GMA)接枝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GEVA)和马来酸酐(MA)功能化改性淀粉(MST),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NMR)对二者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MST/GEVA复合材料,其中固定MST...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GMA)接枝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GEVA)和马来酸酐(MA)功能化改性淀粉(MST),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NMR)对二者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MST/GEVA复合材料,其中固定MST和GEVA的质量分数均为20%。通过拉伸、冲击、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测试方法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EVA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明显改善,断裂伸长率最高可达170%,冲击强度提高了400%左右;随着GEVA接枝率的提高,淀粉逐渐被GEVA相包覆,促进了淀粉在PLA基体中的分散;同时复合材料的吸水性降低,结晶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淀粉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增容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对PC/PBT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朱亚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51-53,共3页
采用DSC方法测试了PC/PBT(70/30,质量份)共混体系及在体系中加入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AX8900)共混物的玻璃化温度,研究了AX8900对PC/PBT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X8900改善了PC/PBT共混体系两相间的相容性... 采用DSC方法测试了PC/PBT(70/30,质量份)共混体系及在体系中加入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AX8900)共混物的玻璃化温度,研究了AX8900对PC/PBT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X8900改善了PC/PBT共混体系两相间的相容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PC/PBT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AX8900用量为1phr时,共混体系的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4-乙烯基)吡啶)共聚物膜的富氧性能研究
4
作者 杨继萍 黄鹏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2-125,共4页
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反应 ,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不同乙烯基吡啶基的聚 (甲基丙烯酸丁酯 +(4-乙烯基 )吡啶 )共聚物 ,并以低真空度法测试了其氧氮渗透性能。结果表明 ,随着共聚物膜中乙烯基吡啶含量的增加 ,共聚物膜的密度、玻璃化转... 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反应 ,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不同乙烯基吡啶基的聚 (甲基丙烯酸丁酯 +(4-乙烯基 )吡啶 )共聚物 ,并以低真空度法测试了其氧氮渗透性能。结果表明 ,随着共聚物膜中乙烯基吡啶含量的增加 ,共聚物膜的密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及氧氮选择性都随之增加 ,但氧氮渗透率和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4-乙烯基)吡啶)共聚物 乙烯基吡啶 含量 富氧性能 聚合物膜 分离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己二酸二甘醇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吉丽 张会良 +1 位作者 高歌 董丽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8,共7页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改性,增韧后的PLA再与增塑剂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将PDEGA的质量分数固定为8%,改变PLA和MBS的比例,探讨了不同含量的MBS对PLA/PDEGA/MBS薄膜...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改性,增韧后的PLA再与增塑剂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将PDEGA的质量分数固定为8%,改变PLA和MBS的比例,探讨了不同含量的MBS对PLA/PDEGA/MBS薄膜力学性能、光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薄膜撕裂断面形态,用偏光显微镜观察PLA的结晶形貌。结果表明,加入PDEGA后,薄膜的Tg下降了近8℃,Tcc下降了约17℃;随着MBS的不断加入,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分别在25MPa和120kN/m以上,PLA薄膜的断裂伸长率由PLA的3.5%提高到薄膜的40%以上,薄膜的模量、黏度都有所增加;随着MBS含量的增加,PLA球晶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球晶数量增加,球晶尺寸明显变小,但PLA的结晶类型没有改变;薄膜保持了良好的透明性和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乙烯共聚物 聚己二酸二甘醇酯 吹塑薄膜 增韧 生物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铝对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力学与阻燃性能及热降解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黄年华 张勇辉 +2 位作者 张强 熊奇 李治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5-68,共4页
采用极限氧指数、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技术和手段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氢氧化铝(ATH)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热降解行为,探讨了 ATH 的添加量对 EBA 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ATH 的... 采用极限氧指数、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技术和手段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氢氧化铝(ATH)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热降解行为,探讨了 ATH 的添加量对 EBA 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ATH 的引入能恶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但可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当 ATH 的添加量为60%时,阻燃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可达33.1%。ATH 提高了 EBA 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降低了 EBA 的热降解速率,扩大了热失重温度范围。ATH 以吸热方式在凝缩相和气相中发挥阻燃作用;此外,ATH 分解形成的活性Al_2O_3对 EBA 还具有成炭催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 ATH 的凝缩相阻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氯氧化铝 阻燃 热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热降解行为的TGA-FTIR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年华 张强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9,共5页
采用TGA-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的热降解行为和热降解的气相挥发物。结果表明,EBA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范围为330~480℃;在320~430℃之间EBA通过主链侧基上的酯裂解而生成1-丁烯,此阶段中热降解气... 采用TGA-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的热降解行为和热降解的气相挥发物。结果表明,EBA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范围为330~480℃;在320~430℃之间EBA通过主链侧基上的酯裂解而生成1-丁烯,此阶段中热降解气相挥发物主要含有1-丁烯、CO2和含有丙烯酸酯的碎片,约在370℃时1-丁烯的生成量达到最大;450℃以上时,聚合物材料脱羧后的骨架发生降解,其挥发性的产物主要是低分子量的—(CH2)n—(n≥4)的链烷烃。体系中还有少量的CO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热降解 TGA/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对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阻燃与力学性能及热降解行为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年华 熊奇 +2 位作者 李治华 张强 唐盛斌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7-81,共5页
采用极限氧指数法、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研究了碳酸钙(CaCO3)对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阻燃及热降解行为的影响,探讨了CaCO3对EBA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3降低了EBA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 采用极限氧指数法、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研究了碳酸钙(CaCO3)对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阻燃及热降解行为的影响,探讨了CaCO3对EBA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3降低了EBA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熔体流动速率,但复合阻燃材料仍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当CaoCO3含量为60%(质量分数,下同)时,阻燃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可达28.5%。CaCO3通过EBA在热降解过程中与之发生化学反应来改变EBA的热降解行为,提高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降低EBA的热降解速率,促进高温下成炭在凝缩相中发挥阻燃作用。此外,CaCO3与EBA在热降解过程中形成隔热、隔氧的多孔泡沫膨胀结构,可进一步加强阻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碳酸钙 阻燃 热降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对聚苯乙烯/聚乳酸共混物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高翔 王敏 +4 位作者 陈业煌 胡涛 王小涛 吴崇刚 龚兴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75,共7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MA)(n(St)∶n(MA)=75∶25),将PSMA与聚苯乙烯(PS)和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制备了PSMA含量不同的PS/PLA共混物(m(PS)∶m(PLA)=1∶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拉力机和转矩流变仪对共...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MA)(n(St)∶n(MA)=75∶25),将PSMA与聚苯乙烯(PS)和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制备了PSMA含量不同的PS/PLA共混物(m(PS)∶m(PLA)=1∶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拉力机和转矩流变仪对共混物的相结构、力学性能以及流变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少量PSMA即能有效提高PLA与PS的相容性,减小PS/PLA共混物中分散相的相尺寸,提高PLA与PS两相间粘接作用;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PSMA时,PS/PL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未加PSMA时,PS/PLA共混物在高剪切速率下剪切变稀显著,甚至低于纯PS,加入PSMA后,在高剪切速率下的剪切变稀程度与纯PLA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聚乳酸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
10
作者 段亚冲 王景棚 +2 位作者 陈苏 陈杰 袁才登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8-102,共5页
以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h)及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SMB)并作为环氧树脂(E-51)韧性固化剂。测定了SMB的酸酐值;采用红外光谱对SMB及SMB/E-51固化物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该SMB/E-51... 以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h)及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SMB)并作为环氧树脂(E-51)韧性固化剂。测定了SMB的酸酐值;采用红外光谱对SMB及SMB/E-51固化物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该SMB/E-51固化体系的热性能;比较了不同配比的SMB/E-51固化产物在150℃经过不同时间后的剪切强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了SMB与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分别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时所得的固化产物的冲击断面形貌。结果表明,该固化剂的酸酐值为0.356 mol/100 g。E-51/SMB固化产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max)达430℃;当E-51/SMB的质量比为1/1.2时,固化产物表现出较佳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150℃下保温36 h后,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达到15.40 MPa,高于在相同条件和最佳配比下的E-51/SMA固化产物;且E-51/SMB固化体系的韧性也优于E-51/SMA固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 环氧树脂 固化剂 热性能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对聚乳酸/SBS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博成 刘桅 +4 位作者 涂征 吴崇刚 石彪 胡涛 龚兴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833-3836,共4页
采用苯乙烯(St)-丙烯酸甲酯(MA)无规共聚物(PSMA)(n St∶n MA=75∶25)为增容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聚乳酸(PLA)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三嵌段共聚物熔融共混,研究了PSMA的含量对PLA/SBS共混物(m PLA∶m SBS=90∶10)相容性的影响。... 采用苯乙烯(St)-丙烯酸甲酯(MA)无规共聚物(PSMA)(n St∶n MA=75∶25)为增容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聚乳酸(PLA)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三嵌段共聚物熔融共混,研究了PSMA的含量对PLA/SBS共混物(m PLA∶m SBS=90∶10)相容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拉伸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旋转流变仪对共混物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表征。SEM结果表明,加入1%(质量分数)的PSMA使PLA/SBS共混物中SBS相分散更均匀,界面粘接增强。加入1%(质量分数)PSMA的PLA/SBS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是PLA的7.1倍和2.3倍。DSC和流变学结果表明,PSMA的加入增强了PLA和SBS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丁二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 乙烯-丙烯酸甲酯无规共聚物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增容对聚乳酸/SBS共混物结晶行为的影响
12
作者 刘桅 王博成 +3 位作者 吴崇刚 胡涛 郑譞 龚兴厚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4-38,共5页
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甲酯无规共聚物(SMA)增容剂对聚乳酸(PLA)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共混物的结晶行为的影响。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LA/SBS(m PLA∶m SBS=95∶5)和PLA/SBS/SMA(m PLA∶m SBS∶m SMA=95∶5∶3)共混... 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甲酯无规共聚物(SMA)增容剂对聚乳酸(PLA)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共混物的结晶行为的影响。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LA/SBS(m PLA∶m SBS=95∶5)和PLA/SBS/SMA(m PLA∶m SBS∶m SMA=95∶5∶3)共混物,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SMA增容PLA/SBS共混物的形貌、非等温结晶行为、等温结晶行为和晶体形貌。结果表明,SBS的增塑效应和异相成核效应对PLA的非等温结晶和等温结晶行为有促进作用;而SMA的加入起到了降低SBS分散相尺寸的作用,同时阻碍了SBS对PLA结晶行为的促进作用。增容剂SMA阻碍SBS对PLA基体结晶行为促进作用的可能原因在于SMA在PLA和SBS界面处的阻隔作用导致两者接触面积减少,且SMA对PLA的结晶没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丁二烯-乙烯嵌段共聚物 乙烯-丙烯酸甲酯无规共聚物 共混 增容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熔融接枝K树脂
13
作者 戚远慧 朱永军 +2 位作者 罗筑 黄安荣 韦良强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1,共4页
采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制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简称K树脂)(K-g-GMA),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酸碱滴定法对K-g-GMA进行表征并测定其接枝率,分析了GMA用量对K-g-GMA接枝率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 采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制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简称K树脂)(K-g-GMA),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酸碱滴定法对K-g-GMA进行表征并测定其接枝率,分析了GMA用量对K-g-GMA接枝率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将K-g-GMA添加到K树脂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共混体系中,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K/SAN透明合金。结果表明:随着GMA用量的增加,K-g-GMA的接枝率逐渐升高,当GMA用量为4 phr时,接枝率最高,熔体流动性较好。当K树脂与SAN质量比为15∶85,w(K-g-GMA)为3%时,与未加K-g-GMA相比,透明合金的拉伸强度、悬臂梁无缺口冲击强度和透光率分别提高6.08%,25.72%,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熔融接枝 接枝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与POE协同增韧PLA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鄂毅 邹姝燕 +3 位作者 毛晨 郝晓唱 龚兴厚 谌援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7-81,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和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的三元共混物,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光显微镜(POM)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和结晶行为等进行表征...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和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的三元共混物,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光显微镜(POM)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和结晶行为等进行表征,重点研究了不同比例的POE和EMA对PLA的增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LA/POE共混物具有较差的界面相容性,而在PLA/POE/EMA中,可以观察到PLA/POE的界面相容性得到了提高;当POE与EMA质量比为2/3时,两种PLA/POE/EMA共混物(质量比95/2/3和90/4/6)的断裂伸长率是纯PLA的3倍和7倍,缺口冲击强度是纯PLA的5和7倍,说明POE和EMA能够协同增韧PLA;POE对PLA具有诱导结晶的作用,而在PLA/POE/EMA中,这种诱导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辛烯共聚物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增韧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与EPDM协同增韧PLA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晓唱 毛晨 +1 位作者 谭庆 龚兴厚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2,168,共7页
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作为聚乳酸(PLA)的增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EPDM和EMA的三元共混物,并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光显微镜(POM)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作为聚乳酸(PLA)的增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EPDM和EMA的三元共混物,并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光显微镜(POM)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和结晶行为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EPDM质量分数为4%与EMA质量分数为6%时,PLA/EPDM/EMA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是纯PLA的357%,冲击强度是纯PLA的239%,表明EPDM和EMA能够协同增韧PLA;EMA的加入,使得EPDM分散相尺寸减小,且提高了基体与EPDM分散相的界面相容性;EPDM对PLA具有诱导结晶的作用,而EMA会阻碍PLA/EPDM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三元乙丙橡胶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增韧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及作为相容剂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新 谢国舒 +5 位作者 徐慧 陆安红 姚小桐 李坚 任强 汪称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24,共7页
结合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和普通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一系列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详细研究了其作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丙烯酸酯橡胶(SAN/ACM)共混体系的相容剂,在制备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AS... 结合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和普通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一系列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详细研究了其作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丙烯酸酯橡胶(SAN/ACM)共混体系的相容剂,在制备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ASA树脂)时,不同主链结构、侧链相对分子质量、接枝密度及用量对增容效果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对聚合物结构进行测试和表征;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和冲击试验机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不同结构的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以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作为主链比聚丙烯酸丁酯(PBA)作为主链的接枝共聚物具有更好的增容效果。此外,侧链PBA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时,侧链与主链摩尔比为3∶1及相容剂用量为3%(质量分数)时,接枝共聚物的增容效果最佳。DMA分析表明添加接枝共聚物后SAN和ACM两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起到了明显的增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 接枝共聚物 相容剂 丙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法对乙烯-辛烯共聚物/聚乳酸共混物相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静 黄安荣 +5 位作者 罗珊珊 石敏 蒋团辉 高鑫 隋元明 韦良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6-173,共8页
采用普通共混方法及原位微纤技术制备了乙烯-辛烯共聚物(POE)/聚乳酸(PLA)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力学性能测试和动态流变性能测试对材料形貌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于POE/PLA普通共混物,PLA以球形颗粒分布在POE基体中,材料的拉伸应... 采用普通共混方法及原位微纤技术制备了乙烯-辛烯共聚物(POE)/聚乳酸(PLA)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力学性能测试和动态流变性能测试对材料形貌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于POE/PLA普通共混物,PLA以球形颗粒分布在POE基体中,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的屈服行为,PLA质量分数为20%时,材料拉伸强度为6.6 MPa;PLA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对于POE/PLA微纤共混物,PLA在POE中形成了PLA微纤,当微纤的质量分数为10%时,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呈现双屈服行为,随微纤含量增加双屈服行为更明显。POE-20试样在应变为23%发生第1次屈服,在应变为240%发生第2次屈服,材料拉伸强度为8.8 MPa,其拉伸强度比相同PLA含量的普通共混物高33.3%,G′在低频区出现1个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辛烯共聚物 聚乳酸 原位微纤 流变性能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状记忆聚乳酸/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新伟 张伟阳 +1 位作者 程树军 陆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4-159,165,共7页
以辛酸亚锡(Sn(Oct)2)作为催化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反应时间的聚乳酸(PLA)和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的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动态力学分析、力学测试等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时间下,Sn(Oct)2对PL... 以辛酸亚锡(Sn(Oct)2)作为催化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反应时间的聚乳酸(PLA)和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的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动态力学分析、力学测试等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时间下,Sn(Oct)2对PLA/EVOH共混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n(Oct)2能促使PLA和EVOH之间发生酯交换反应,形成的共混物具有形状记忆效应,且随反应时间延长,反应程度逐渐增加,共混物逐渐失去结晶能力,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同时PLA和EVOH的相容性得到改善;另外共混物的形状记忆效应随反应程度增加而不断提高,形变回复率最高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乙烯共聚物 形状记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的共混工艺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强英 黄莉茜 林宗华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6-380,共5页
分别以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MA)和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乙酸乙烯酯(EVA-MAH)作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乳酸(PL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增容剂三元共混物.力学分析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E-MA-GMA对PL... 分别以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MA)和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乙酸乙烯酯(EVA-MAH)作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乳酸(PL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增容剂三元共混物.力学分析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E-MA-GMA对PLA/EVA共混物有更好的增容效果,PLA/EVA/E-MA-GMA共混物比例为90/10/5时缺口冲击强度最高,为最佳共混组分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PL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 共混工艺 增容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碳酸钙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刚 李怀栋 窦强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5,共7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碳酸钙(PLA/EVA/CaCO3)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和热变形温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EVA和CaCO3对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断...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碳酸钙(PLA/EVA/CaCO3)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和热变形温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EVA和CaCO3对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断面形貌、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VA具有增韧作用,但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耐热性;而CaCO3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结晶性能和耐热性能;CaCO3与EVA的加入对PLA有协同增韧作用,且不改变PLA的晶型;当PLA/EVA=90/10、加入10%(质量分数,下同)的CaCO3时,复合材料有最佳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碳酸钙 复合材料 结晶性能 力学性能 耐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