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烯醇/磷虾蛋白纤维的氢键作用机制及其性能 被引量:3
1
作者 管福成 郭静 +3 位作者 吕丽华 谭倩 宋敬星 张欣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3,共7页
为解决聚乙烯醇(PVA)难以热塑加工和功能单一的问题,以磷虾蛋白(AKP)和水为增塑剂,通过熔体纺丝制备了PVA/AKP纤维。通过红外光谱仪表征了PVA/AKP纤维中的氢键作用,并分析氢键作用机制。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 为解决聚乙烯醇(PVA)难以热塑加工和功能单一的问题,以磷虾蛋白(AKP)和水为增塑剂,通过熔体纺丝制备了PVA/AKP纤维。通过红外光谱仪表征了PVA/AKP纤维中的氢键作用,并分析氢键作用机制。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单纤维强力仪等分析了PVA/AKP纤维的结晶性、形态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结果表明:随着AKP质量分数的增加,PVA/AKP纤维中分子内氢键含量和结晶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AKP质量分数为2%时,PVA/AKP纤维中分子内氢键含量达到最大值(85.37%),结晶度也达到最大值(48%),该条件下纤维断裂强度达到最大值,为2.15 cN/dtex;AKP的加入有助于提高PVA纤维的表面光滑性,PVA/AKP纤维断面呈规则圆形;PVA/AKP纤维对碱溶液的响应性更强,在水中浸渍2 h后纤维吸水率恒定在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磷虾蛋白纤维 熔体纺丝 氢键作用机制 结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纳米原纤增强再生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鑫 张昕 潘志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共9页
为拓展废旧蚕丝高值化回收再利用形式,提高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力学性能,以废旧蚕丝为原料制备了丝素纳米原纤(SFNF)、再生废旧蚕丝丝素蛋白(RRSF),并与聚乙烯醇(PVA)共混制备了共混纤维,探究了SFNF作为增强材料对纤维微观结构与力学性... 为拓展废旧蚕丝高值化回收再利用形式,提高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力学性能,以废旧蚕丝为原料制备了丝素纳米原纤(SFNF)、再生废旧蚕丝丝素蛋白(RRSF),并与聚乙烯醇(PVA)共混制备了共混纤维,探究了SFNF作为增强材料对纤维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FNF的加入提高了RRSF与PVA的相容性,共混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在RRSF/PVA/SFNF共混纤维中少量添加SFNF可诱导分子构象从α-螺旋向β-折叠转变,提高纤维结晶度,当SFNF的质量分数为0.2%时,共混纤维内β-折叠含量增加,达到最大值54.42%,α-螺旋含量降至20.03%;SFNF显著增强共混纤维的拉伸性能与韧性,断裂应力可达到38.98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到443.27%,初始模量可达到640.83 MPa,断裂比功可达到133.50 N/m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增强 丝素纳米原纤 再生丝素蛋白纤维 废旧蚕丝 力学性能 聚乙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南极磷虾蛋白/聚乙烯醇复合纤维的分子作用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9
3
作者 吴静 郭静 +2 位作者 杨利军 张森 宫玉梅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3,共7页
为提高海藻酸钠/南极磷虾蛋白(SA/AKP)复合纤维的强度,采用聚乙烯醇(PVA)共混改性,并用湿法纺丝制备改性海藻酸钠纤维。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复合纤维基本结构,并用二阶导数和高斯拟合分峰表征复合体系中氢键的作用,同时分析了... 为提高海藻酸钠/南极磷虾蛋白(SA/AKP)复合纤维的强度,采用聚乙烯醇(PVA)共混改性,并用湿法纺丝制备改性海藻酸钠纤维。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复合纤维基本结构,并用二阶导数和高斯拟合分峰表征复合体系中氢键的作用,同时分析了改性后复合纤维表面形貌、结晶性能、力学性能。结果表明,SA/AKP/PVA复合体系中氢键的类型和含量,随PVA增多自由羟基的数量由1.2%增加到3.6%,分子间氢键数量由57.8%减少到54.8%,而体系分子内氢键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复合纤维表面沟槽变细且分布更加均匀。随PVA含量的增加,复合纤维的结晶度降低,力学性能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PVA含量为3.5%时,其断裂强度达到最大值2.43 c N/d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蛋白 海藻酸钠 湿法纺丝 聚乙烯醇 复合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虾蛋白/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5
4
作者 牟思阳 郭静 +4 位作者 于春芳 齐善威 杨利军 张森 管福成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126-11130,11134,共6页
以磷虾蛋白(AKP)、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为纺丝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AKP/SA/PVA复合纳米纤维,系统研究了纺丝液浓度和纺丝电压对纤维形貌的影响。通过FT-IR分析复合纤维的结构,结果表明SA与AKP间存在化学反应,而与PVA是物理共混... 以磷虾蛋白(AKP)、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为纺丝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AKP/SA/PVA复合纳米纤维,系统研究了纺丝液浓度和纺丝电压对纤维形貌的影响。通过FT-IR分析复合纤维的结构,结果表明SA与AKP间存在化学反应,而与PVA是物理共混,通过红外的二阶导数和拟合分峰研究共混纤维间的氢键作用,结果表明氢键的类型及含量与纤维构成有关。通过DSC和TGA测试纳米纤维的热性能,表明纤维在250℃左右开始熔融并伴随着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蛋白 海藻酸纳 聚乙烯醇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耐碱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唐人成 蔡槐锋 +2 位作者 梅士英 虞波 宋心远 《印染》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共5页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简称大豆纤维)对纯碱的稳定性较好。虽然烧碱处理未改变纤维结晶结构的规整性,但使织物强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并导致未缩醛化聚乙烯醇组分因可能的氧化变性而黄变。烧碱处理对纤维可染性的影响因染料种...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简称大豆纤维)对纯碱的稳定性较好。虽然烧碱处理未改变纤维结晶结构的规整性,但使织物强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并导致未缩醛化聚乙烯醇组分因可能的氧化变性而黄变。烧碱处理对纤维可染性的影响因染料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碱处理后纤维失重系大豆蛋白碱水解所致,合理地控制染整加工中的碱浓度和温度,可避免大豆纤维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整 耐碱性 共混纤维 大豆蛋白纤维 聚乙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活性染料变性浴染色 被引量:8
6
作者 姜岩 隋淑英 姜丽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79,82,共3页
在碱性条件下,部分活性染料在上染纤维的同时,将被水解而“失活”。但是由于已经“失活”的活性染料的结构和酸性染料相似,因此可以利用改变染色浴酸碱性的方法使活性染料实现第2次上染,即所谓的“变性浴”,从而达到提高染料利用率和减... 在碱性条件下,部分活性染料在上染纤维的同时,将被水解而“失活”。但是由于已经“失活”的活性染料的结构和酸性染料相似,因此可以利用改变染色浴酸碱性的方法使活性染料实现第2次上染,即所谓的“变性浴”,从而达到提高染料利用率和减少染色污水排放的目的。对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采用活性染料变性浴的染色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 活性染料 变性浴 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聚乙烯醇/胶原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群 代正伟 +2 位作者 董军 董绍伟 顾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8-182,190,共6页
以细菌纤维素(BC)膜为基材,聚乙烯醇(PVA)和胶原蛋白(COL)为增强材料制备了复合膜,并采用碳化二亚胺(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为交联剂对制备的复合膜进行交联处理。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 以细菌纤维素(BC)膜为基材,聚乙烯醇(PVA)和胶原蛋白(COL)为增强材料制备了复合膜,并采用碳化二亚胺(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为交联剂对制备的复合膜进行交联处理。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拉伸强力、吸水性能等测试手段对复合膜的化学结构、微观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PVA和COL均匀地被吸附并沉积于BC的三维网络结构中,或包裹在BC纤维上;与BC/PVA/COL复合膜相比,采用EDC·HCl交联后的复合膜的溶胀性能降低,热降解稳定性和拉升强力得到了增强,断裂延伸率略有下降;但相对于BC膜来说,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 胶原蛋白 聚乙烯醇 交联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唐人成 梅士英 宋心远 《印染》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共4页
采用烧碱水解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简称大豆纤维)中的大豆蛋白,通过含氮量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研究了碱处理纤维的化学组成、大豆蛋白含量、官能团、结晶结构和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纤维中存在易水解和较难水解两类... 采用烧碱水解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简称大豆纤维)中的大豆蛋白,通过含氮量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研究了碱处理纤维的化学组成、大豆蛋白含量、官能团、结晶结构和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纤维中存在易水解和较难水解两类大豆蛋白;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的相容性较差,呈相分离状,且大豆蛋白以团块状分散于连续相的聚乙烯醇组分中;大豆蛋白含量与烧碱处理纤维的失重率之间,以及红外光谱中大豆蛋白酰胺Ⅰ、酰胺Ⅱ与849cm-1处聚乙烯醇骨架的特征吸收峰的吸收强度比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这些关系可应用于大豆蛋白含量的检测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整 氢氧化钠 共混纤维 结构 大豆蛋白纤维 聚乙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毛角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莹莹 孙润军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1,共4页
从废旧羊毛中提取羊毛角蛋白对于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羊毛角蛋白分子量低,难以直接纺丝等问题,将羊毛角蛋白与聚乙烯醇共混制备纺丝液,最后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羊毛角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利用旋转流变仪对羊毛角蛋白/聚乙... 从废旧羊毛中提取羊毛角蛋白对于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羊毛角蛋白分子量低,难以直接纺丝等问题,将羊毛角蛋白与聚乙烯醇共混制备纺丝液,最后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羊毛角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利用旋转流变仪对羊毛角蛋白/聚乙烯醇纺丝液的黏度进行了分析,利用扫描电镜对羊毛角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数字源表对其传感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聚乙烯醇与羊毛角蛋白的质量比为7∶3时,纺丝黏度适中,获得的纳米纤维粗细均匀,直径约240 nm。羊毛角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在手指弯曲运动时产生2.1 V输出电压,可感知人体生理信号,有望应用于柔性传感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羊毛 羊毛角蛋白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整加工对丝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损伤的研究
10
作者 郑庆康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8-31,共4页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染整工艺条件处理后丝蛋白 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失重率、含氮量、断裂强力,红外光谱图及扫描电镜图,表明在选定的工艺条件下,处理后共混纤维的化学组成,损伤及强度变化不大。
关键词 蛋白 聚乙烯醇 共混纤维 染整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丝素蛋白/聚乙烯醇共混取向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双双 付少举 +1 位作者 张佩华 孙秀丽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9,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取向纳米纤维膜在纺织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再生丝素蛋白(RSF)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取向纳米纤维膜。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纺丝参数,并对取向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化学结构、力学性能、热稳... 为进一步提升取向纳米纤维膜在纺织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再生丝素蛋白(RSF)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取向纳米纤维膜。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纺丝参数,并对取向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化学结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最优纺丝参数为选甲酸为溶剂,滚筒转速2400 r/min,纺丝液质量浓度0.16 g/mL,纺丝电压23 kV,出液速度0.6 mL/h,接收距离17 cm;RSF与PVA之间存在一定相互作用,使RSF中部分无规结构向α螺旋结构转变;与相同纺丝时间下得到的无取向纳米纤维膜相比,取向纳米纤维膜的特点为断裂强力更高,是无取向纳米纤维膜的2倍以上,孔径更大,集中在0.5μm附近;取向结构对纳米纤维膜热稳定性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再生丝素蛋白 聚乙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皮水解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彦珍 宋秘钊 +1 位作者 王娟 韩洪帅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10,共5页
为了研究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医用材料,以动物蛋白和高聚物混合纺丝,制备复合纳米纤维。以羊皮为原料,采用酸法水解得到羊皮水解蛋白,与聚乙烯醇共混,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与分析,研究纺丝溶液质量比、... 为了研究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医用材料,以动物蛋白和高聚物混合纺丝,制备复合纳米纤维。以羊皮为原料,采用酸法水解得到羊皮水解蛋白,与聚乙烯醇共混,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与分析,研究纺丝溶液质量比、注射速度、接收距离、纺丝电压对纺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纺丝溶液m(聚乙烯醇)∶m(羊皮水解蛋白)为8∶2、纺丝速度0.5 mL/h、纺丝电压25 kV、纺丝接收距离15 cm的条件下,纺丝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羊皮水解蛋白 聚乙烯醇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丝素/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薛华育 顾卓 +1 位作者 戴礼兴 白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0-243,共4页
以三氟乙酸、二氯甲烷和水为溶剂,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再生丝素/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分析了共混配比对相容性及静电纺丝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等对所得纤维的形态与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纳米纤维的力学性... 以三氟乙酸、二氯甲烷和水为溶剂,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再生丝素/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分析了共混配比对相容性及静电纺丝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等对所得纤维的形态与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丝素分子和聚乙烯醇分子间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相互作用,相容性得到改善,添加聚乙烯醇的丝素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丝素蛋白 聚乙烯醇 纳米纤维 结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变性浴染色工艺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洁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1-42,共2页
介绍了大豆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变性浴染色原理和工艺,测试了纤维染色后的上染率和固着效率。测试结果表明:变性浴染色工艺不但提高了染色质量,简化了染色工艺,而且提高了染料利用率和废水治理的效果。
关键词 大豆蛋白纤维 聚乙烯醇 共混纤维 变性浴 染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对南极磷虾肉保水性及其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晓芳 姜鹏飞 +3 位作者 杜晓平 傅宝尚 尚珊 祁立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74,共11页
为改善南极磷虾虾肉水分易损失,质地较硬等问题,通过测定离心损失、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肌原纤维断裂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的浸泡液(0.8、... 为改善南极磷虾虾肉水分易损失,质地较硬等问题,通过测定离心损失、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肌原纤维断裂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的浸泡液(0.8、0.9、1.0、1.1 mol/L)和浸泡时间(1、2、4、6 h)对南极磷虾保水性和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虾肉的蒸煮损失、离心损失和硬度先下降后升高,不易流动水增加,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同一离子强度下,虾肉的保水效果在2 h达到最佳,相比对照组,1.0 mol/L浸泡液处理组的虾肉其弹性从0.76增加到0.98,硬度从241.99 g下降到102.66 g;且虾肉的肌原纤维断裂指数达到最大,为11.43;蛋白质表面疏水性从9.85μg下降到1.83μg。在2 h浸泡时间下,肌动蛋白含量和β-折叠相对含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离子强度(1.1 mol/L)会使蛋白质出现不同程度的聚集,肌纤维组织破坏较为严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保水效果。结合感官评定,离子强度1.0 mol/L、浸泡时间为2 h时能够改善南极磷虾的保水特性,可为南极磷虾虾肉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离子强度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质二级结构 保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人发蛋白/海藻酸钠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
16
作者 张鹏飞 朱平 +1 位作者 隋淑英 徐江涛 《印染》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23,31,共4页
为改善人发蛋白的成膜性能,试验用人发蛋白溶液与海藻酸纳、聚乙烯醇混合制得共混膜。通过改变聚乙烯醇/人发蛋白/海藻酸钠质量配比,制得多组共混膜。通过测定不同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吸湿与保湿性能,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的聚... 为改善人发蛋白的成膜性能,试验用人发蛋白溶液与海藻酸纳、聚乙烯醇混合制得共混膜。通过改变聚乙烯醇/人发蛋白/海藻酸钠质量配比,制得多组共混膜。通过测定不同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吸湿与保湿性能,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的聚乙烯醇/人发蛋白/海藻酸钠共混膜,外观平整、均一,力学性能优良,成膜性较单一组分膜更好。当m(PVA)∶m(人发蛋白)∶m(海藻酸钠)为8∶2∶2时,聚乙烯醇/人发蛋白/海藻酸钠共混膜的吸湿率为18.1%,保湿率为74.55%,断裂伸长率比聚乙烯醇/人发蛋白共混膜提高30%,达到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纤维 海藻酸钠 人发蛋白 聚乙烯醇 共混膜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磷虾蛋白复合材料的流变性及纤维的制备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利军 郭静 +5 位作者 张森 张鸿 宫玉梅 管福成 刘元法 夏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6-153,共8页
采用DV-C数显黏度计对海藻/磷虾蛋白(SA/AKP)复合材料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溶液黏度,粘流活化能、非牛顿指数、结构黏度指数与切变速率、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以流变性为指导制备SA/AKP复合纤维。探究了其表面形貌、力学性能与凝... 采用DV-C数显黏度计对海藻/磷虾蛋白(SA/AKP)复合材料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溶液黏度,粘流活化能、非牛顿指数、结构黏度指数与切变速率、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以流变性为指导制备SA/AKP复合纤维。探究了其表面形貌、力学性能与凝固浴浓度、停留时间的关系,并对复合纤维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A/AKP纤维极限氧指数高达39;复合纤维以非晶形态存在;AKP的加入没有使纤维出现发霉腐败的现象,但使纤维的热稳定性略有降低;SA/AKP溶液属于假塑性流体,黏度随切变速率的增大而减小;纤维表面具有均匀的沟槽结构,断面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形貌。纺丝最佳工艺为SA质量浓度3%,AKP质量份数30phr,80℃挤出,CaCl2质量浓度5%,凝固时间3.5min,纤维的断裂强度达2.58CN/d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南极磷虾蛋白 流变性 共混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磷虾蛋白复合纤维结构与染色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利军 郭静 +5 位作者 刘孟竹 张森 管福成 牟思阳 齐善威 李圣林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84-2088,共5页
采用湿法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海藻/磷虾蛋白复合纤维(SA/AKP),用含有戊二醛的复合阻溶胀剂与酸性染料配伍使用对复合纤维进行染色,研究了上染率、色牢度、表观色深与染色工艺的关系以及染色前后复合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并通过FT-IR、SEM... 采用湿法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海藻/磷虾蛋白复合纤维(SA/AKP),用含有戊二醛的复合阻溶胀剂与酸性染料配伍使用对复合纤维进行染色,研究了上染率、色牢度、表观色深与染色工艺的关系以及染色前后复合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并通过FT-IR、SEM对复合纤维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纤维表面具有沿轴向均匀分布的沟槽结构,截面呈椭圆形,酸性染料对SA/AKP复合纤维具有较好的染色效果,上染率达95.71%;耐水洗牢度达3级以上,K/S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0℃之后K/S值随温度的升高增加较为缓慢,染色后纤维的力学性能损失率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减小,80℃染色时纤维力学性能提高了0.3%,初始模量略有降低为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磷虾蛋白 复合纤维 染色性能 上染率 色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脂质对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19
作者 王晓龙 冯晓梅 +2 位作者 隋晓 席璇 韩玉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16-121,共6页
通过研究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经超临界CO2萃取脂质后的理化性质变化特点及规律,为南极磷虾深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在15~25 MPa,35~55℃,2 h以及15 MPa,35℃,1~3 h的实验条件下,考察了经过萃取脂质后的肌原纤维蛋白的巯基数量、Ca2+-A... 通过研究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经超临界CO2萃取脂质后的理化性质变化特点及规律,为南极磷虾深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在15~25 MPa,35~55℃,2 h以及15 MPa,35℃,1~3 h的实验条件下,考察了经过萃取脂质后的肌原纤维蛋白的巯基数量、Ca2+-ATPase活性、表面疏水性变化并结合SDS-PAGE电泳,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南极磷虾脂质对肌原纤维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数量和Ca2+-ATPase活性随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表面疏水性随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巯基数量与Ca2+-ATPase活性的下降主要发生在0~1 h内,而表面疏水性的上升主要发生在1~2 h内;SDS-PAGE电泳图显示经过超临界CO2萃取脂质后的蛋白条带略有变浅,说明超临界萃取处理会使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作用键。经过超临界萃取处理后,肌原纤维蛋白巯基的氧化、二硫键的生成和表面疏水性的提高以及其他作用键的形成均有利于改善蛋白的乳化和凝胶等功能性质,这对南极磷虾的加工及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南极磷虾 肌原纤维蛋白 理化性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交联改性海藻酸钠/磷虾蛋白复合纤维的制备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强 郭静 吴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3,共6页
为增强海藻酸钠/磷虾蛋白(SA/AKP)复合纤维的综合性能,以硼酸为交联剂对海藻酸钠/磷虾蛋白复合纤维进行交联改性,探究了复合体系的最佳交联温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并对改性纤维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为增强海藻酸钠/磷虾蛋白(SA/AKP)复合纤维的综合性能,以硼酸为交联剂对海藻酸钠/磷虾蛋白复合纤维进行交联改性,探究了复合体系的最佳交联温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并对改性纤维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硼酸对海藻酸钠/磷虾蛋白复合体系中分子内氢键具有明显的影响,硼酸分子与海藻酸钠分子链上的羟基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实现交联,交联温度为80℃;随着硼酸加入量的增加,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变化不大,力学性能和储能模量逐渐提高,当体系中硼酸的质量浓度为1.5 g/L时,纤维的断裂强度有所提高,达到2.58 cN/dtex,比改性前提高了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纤维 硼酸 海藻酸钠 磷虾蛋白 交联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