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钙-铁凝胶球对钒(Ⅴ)的吸附特性研究和应用
1
作者 侯明 路畅 王立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1,共5页
本文制备了聚乙烯醇一海藻酸钠一钙一铁(PVA—SA—Ca—Fe)凝胶球,研究了该凝胶球对V(V)的吸附性能和解吸条件。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V(V)含量,利用吸附等温线讨论了凝胶球对V(V)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H-4.5溶液... 本文制备了聚乙烯醇一海藻酸钠一钙一铁(PVA—SA—Ca—Fe)凝胶球,研究了该凝胶球对V(V)的吸附性能和解吸条件。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V(V)含量,利用吸附等温线讨论了凝胶球对V(V)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H-4.5溶液中,凝胶球用量为10mL,吸附时间为60min,吸附温度为30℃,V(V)的吸附率可达99.6%,饱和吸附容量为369.4μg/g。以2mol/L HC1作为洗脱剂室温下洗脱30min,解吸率可达98.8%。PVA—SA—Ca—Fe凝胶球对V(V)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属于不均匀的多分子层吸附模式。V(V)的质量浓度在0~300μg/L之间与其吸收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26“g/L。将拟定的方法用于水样中微量V(V)的分离富集和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1.6%,加标回收率为94.0%~1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海藻酸钠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复合凝胶固定化黑曲霉细胞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孝贤 孙菲 +1 位作者 张云开 梁智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6,共4页
以聚乙烯醇(PVA)复合凝胶为载体,利用冻融法固定产α葡萄糖转苷酶的黑曲霉M1菌丝。由于PVA冻胶的多孔性,高分子底物可以穿透载体与细胞酶直接反应。细胞经过固定化后,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都得到提高,可以重复多次对甲基αD葡萄糖苷进... 以聚乙烯醇(PVA)复合凝胶为载体,利用冻融法固定产α葡萄糖转苷酶的黑曲霉M1菌丝。由于PVA冻胶的多孔性,高分子底物可以穿透载体与细胞酶直接反应。细胞经过固定化后,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都得到提高,可以重复多次对甲基αD葡萄糖苷进行水解反应。同时对该自由细胞和固定化细胞进行酶学特性研究。发现2者的最适pH值同为pH6.0,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5℃、60℃。固定化细胞的Vm值为2.84μmol/(L·min·g),大于自由细胞的Vm1.71μmol/[L·(min·g)],固定化细胞的Km(11.88mmol/L)小于自由细胞的Km(20.50mmol/L)。细胞经固定化,提高了细胞酶的操作、温度和贮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pva)复合 固定化细胞 黑曲霉 冻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PVA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爱 李亚茹 +2 位作者 徐文彪 李翔宇 时君友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用溴化锂和聚乙烯醇(PVA)溶液将其溶解,制备玉米秸秆-PVA复合气凝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FT-IR、吸附率等手段对气凝胶的相关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的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固液质量比...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用溴化锂和聚乙烯醇(PVA)溶液将其溶解,制备玉米秸秆-PVA复合气凝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FT-IR、吸附率等手段对气凝胶的相关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的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固液质量比(秸秆∶混合溶液)为1∶100,PVA添加量与秸秆的质量比为100∶15,PVA浓度为5%,溴化锂浓度为66%,溴化锂溶液和PVA的质量比为13.85∶1。该工艺下所制得的复合气凝胶密度低至0.0268 g/cm^(3),比表面积为175.00 m^(2)/g,对废弃机油的最大吸附倍率为35.01 g/g。制备过程中,纤维素的氢键被破坏,PVA与纤维素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复合气凝胶的密度越小,其吸油率越大。复合气凝胶具有全范围内的孔径,且大部分孔径处于介孔范围内,因此有利于对大分子污染物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溴化锂 聚乙烯醇(pva)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固定化微生物凝胶小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杏佳 徐丽 +1 位作者 高静 刘国际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9-92,54,共5页
采用硼酸-化学交联法制备了可用于水处理的聚乙烯醇(PVA)凝胶小球,通过对凝胶小球的弹性、力学强度、压缩强度和比表面等性能的测试及SEM照片分析,考察了交联剂种类和PVA质量分数对凝胶小球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CaCl2作交联剂、质量分... 采用硼酸-化学交联法制备了可用于水处理的聚乙烯醇(PVA)凝胶小球,通过对凝胶小球的弹性、力学强度、压缩强度和比表面等性能的测试及SEM照片分析,考察了交联剂种类和PVA质量分数对凝胶小球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CaCl2作交联剂、质量分数为5%的PVA,凝胶小球有较好的性能。将制备而成的PVA固定化微生物凝胶小球用于水处理中,氨氮的去除率在15 h后可达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聚乙烯醇 胶小 比表面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纤维素-PVA复合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莉莉 司玉丹 +1 位作者 王志国 范一民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35,共5页
将微晶纤维素溶解于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溶剂体系,并与聚乙烯醇(PVA)NMMO溶液混合,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纤维素-PVA复合凝胶,探究不同凝固浴对复合凝胶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将微晶纤维素溶解于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溶剂体系,并与聚乙烯醇(PVA)NMMO溶液混合,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纤维素-PVA复合凝胶,探究不同凝固浴对复合凝胶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复合凝胶的晶体结构、热稳定性、微观结构等性能,讨论基于NMMO溶剂体系纤维素与PVA复合的成胶机理。结果表明,与分别以水及无水乙醇为凝固浴制得的复合凝胶相比,以20%NMMO/1%硼砂为凝固浴制得的复合凝胶无裂纹,且具有良好的韧性,机械性能最佳;经NMMO溶解后制得的纤维素凝胶由纤维素Ι型转变为纤维素Ⅱ型,而经1%硼砂交联后制得的纤维素-PVA复合凝胶在2θ=13.18°和19.46°处出现新的结晶峰,其为PVA的衍射峰,说明纤维素与PVA交联复合;热重分析显示,与纤维素凝胶相比,纤维素-PVA复合凝胶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热降解初始温度从270℃升高至280℃左右;利用SEM可观察到经硼砂交联后的纤维素-PVA复合凝胶的孔隙约500nm,相对于纤维素凝胶,其孔隙结构更均匀紧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 纤维素 聚乙烯醇(pva)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轻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马亚斌 刘保磊 +3 位作者 马英杰 王东方 孙德文 冉千平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59,共7页
【目的】降低建筑物内维持自身舒适温度所需的大量能耗。【方法】以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为主要隔热填料,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GM-TIM)和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PM-TIM),研究了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 【目的】降低建筑物内维持自身舒适温度所需的大量能耗。【方法】以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为主要隔热填料,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GM-TIM)和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PM-TIM),研究了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掺量对涂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并对比了HGM-TIM和HPM-TIM的力学性能、耐介质、耐温变性和保温隔热性能。【结果】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或HPM)质量分数分别为3%、23%(或8%)时涂膜导热系数最低,且HPM-TIM的密度低至0.0568 g/cm^(3),35℃时导热系数为0.0277 W(/m·K),涂层厚度仅为2 mm时隔热温差可达40℃。【结论】HPM-TIM比HGM-TIM表现出更优的保温隔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SiO2复合气 中空聚合物微 空心玻璃微 超轻 导热系数 保温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晶片金刚石磨料凝胶抛光盘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7
作者 冯凯萍 吕冰海 +2 位作者 王帅 赵天晨 周兆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223,共9页
针对热压成型超细金刚石微粉抛光盘抛光碳化硅晶片时易产生较深表面划痕而导致废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聚乙烯醇冷冻⁃解冻凝胶成形金刚石固着磨料抛光盘的制备方法。采用力学性能测试、红外光谱、摩擦磨损、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凝胶抛光... 针对热压成型超细金刚石微粉抛光盘抛光碳化硅晶片时易产生较深表面划痕而导致废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聚乙烯醇冷冻⁃解冻凝胶成形金刚石固着磨料抛光盘的制备方法。采用力学性能测试、红外光谱、摩擦磨损、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凝胶抛光盘的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聚乙烯醇含量大于3%(质量分数,下同)时,聚乙烯醇⁃酚醛树脂混合胶水可以形成完整凝胶体。当聚乙烯醇含量为5%~6%时,凝胶抛光盘内部形成了大量毛细微孔,孔隙之间相互交错和联通,其抗折强度和抗拉强度最高,平均摩擦系数最大,摩擦系数稳定性最好,其磨料均匀性优于热压抛光盘。随着聚乙烯醇含量的提高,抛光盘表面被树脂结合剂覆盖,抛光盘的塑性越来越大,聚乙烯醇热解对凝胶抛光盘摩擦系数的影响增大,摩擦系数随着摩擦时间的延长开始出现热衰退现象。使用聚乙烯醇含量为5%的凝胶抛光盘抛光SiC晶片,表面平均粗糙度R_(a)小于2.5 nm,再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后获得了表面粗糙度R_(a)小于0.5 nm的超光滑无损表面,抛光效果优于热压抛光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pva) 酚醛树脂(PF) 抛光盘 超细金刚石 碳化硅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炭微电解-UASB-PVA复合工艺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磊 刘永红 +2 位作者 王利娜 于兴峰 郭莉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9-121,131,共4页
利用铁炭微电解联合装填PVA凝胶小球的UASB复合工艺对咸阳某厂实际印染废水(COD为1 000-1 700mg/L)展开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3 d连续运行,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工艺(处理时间6 h,处理pH 3.5,絮凝pH 8.0)对该废水COD去除率稳定在45... 利用铁炭微电解联合装填PVA凝胶小球的UASB复合工艺对咸阳某厂实际印染废水(COD为1 000-1 700mg/L)展开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3 d连续运行,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工艺(处理时间6 h,处理pH 3.5,絮凝pH 8.0)对该废水COD去除率稳定在45%以上;UASB反应器稳定运行后,该复合工艺出水COD稳定在200-400mg/L;PVA凝胶小球表面和内部均富集大量微生物是该复合工艺处理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炭微电解 印染废水 UASB pva胶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SiO_2-TiO_2杂化电纺纤维膜的形态与性能 被引量:5
9
作者 马海红 史铁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85-1890,共6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钛酸四丁酯(TBT)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VA/(SiO2-TiO2)杂化纺丝液,将其电纺成纤维膜.红外光谱结果证实,PVA的羟基与TEOS和TBT水解后的羟基发生了缩合反应,杂化电纺纤维膜以网络结构形式相结合;... 以正硅酸乙酯(TEOS)、钛酸四丁酯(TBT)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VA/(SiO2-TiO2)杂化纺丝液,将其电纺成纤维膜.红外光谱结果证实,PVA的羟基与TEOS和TBT水解后的羟基发生了缩合反应,杂化电纺纤维膜以网络结构形式相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杂化电纺纤维膜的结晶度比纯PVA电纺纤维膜小;扫描电镜表明,随杂化纤维膜中无机相含量的增加,纤维的直径不断增加,纤维出现一定的弯曲和扭曲,并伴有少量带状结构的纤维;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TiO2的引入增加了纤维膜的抗紫外性;TGA热分析结果表明,杂化纤维膜的耐热性能优于纯PVA电纺纤维膜的;耐水性和稳定性测试表明,杂化纤维膜的耐水性和稳定性优于纯PVA和PVA/SiO2电纺纤维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聚乙烯醇(pva) SIO2-TIO2 杂化 电纺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染废水活性污泥代谢状态光偏转快速检测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洛红 李芮莹 +4 位作者 曹敏 成晶晶 王勋涛 翟迎博 熊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157-4166,共10页
针对现有活性污泥检测方法过程繁琐、耗时长、检测结果滞后的局限,提出了光偏转快速检测法.在污泥负荷为0.33KgCOD/(kg MLSS·d)、水力停留时间为15h的印染废水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系统中,投放粒径4mm、具有20μm微孔结构的聚乙烯醇(... 针对现有活性污泥检测方法过程繁琐、耗时长、检测结果滞后的局限,提出了光偏转快速检测法.在污泥负荷为0.33KgCOD/(kg MLSS·d)、水力停留时间为15h的印染废水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系统中,投放粒径4mm、具有20μm微孔结构的聚乙烯醇(PVA)凝胶小球以负载微生物,并在小球达到稳定状态后,对其表面处因外界溶液与微生物代谢产物交换产生的浓度梯度变化,借助光斑分析仪进行光偏转检测,同时测定与光偏转检测结果相对应的15h后的出水COD及COD去除率.连续10个月的检测发现,小球中富集的主要为细菌,当进水COD由91.95mg/L增至519.4mg/L时,小球的光偏转值从229.51μm增加至299.97μm,COD去除率从16.03%提高至66.99%;当DO浓度为1.5mg/L~5mg/L时,小球光偏转值在DO=4mg/L时增至最大为309.3mg/L,对应状态下COD去除率增至最大为61.18%;在pH值为6~9时,小球光偏转值在pH=7时增至最大为293.96μm,对应状态下COD去除率也达到最大值为64.83%;当重金属Cr^(3+)浓度增至50mg/L时,微生物活性逐渐受到抑制,小球光偏转值在Cr^(3+)浓度为20mg/L时降至269.7μm,随后随着Cr^(3+)浓度的增加,微生物细胞受损,胞内物质溶出,小球光偏转值有所增大,对应状态下COD去除率从52.5%持续降低至25.73%.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获得活性污泥代谢状态变化信息,且依据特定条件下小球光偏转值变化能够预测随后印染废水COD的去除效果.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初步探究了微生物代谢引发光偏转的机理,发现参与微生物代谢的主要有机物为酪氨酸、芳香类蛋白及色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偏转快速检测法 活性污泥法 微生物代谢状态 聚乙烯醇(pva)胶小 COD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载体在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婷 刘永红 +1 位作者 王利娜 郭莉萍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2,共5页
文章对国内外生物载体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归纳了传统与新型生物载体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机理,以期为厌氧颗粒污泥的工程化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 厌氧颗粒污泥 自固定化 生物载体 pva胶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