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2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酯纤维与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多孔吸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
作者 王容容 周洲 +3 位作者 冯祥 申莹 刘峰 邢剑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8,共8页
针对噪声污染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T)和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ES)为原料,采用针刺工艺,结合热风黏合技术,制备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毛细流孔径分析仪、电子织物强力仪、噪声振动测试系... 针对噪声污染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T)和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ES)为原料,采用针刺工艺,结合热风黏合技术,制备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毛细流孔径分析仪、电子织物强力仪、噪声振动测试系统对PET/ES纤维多孔吸声非织造材料结构形貌特征、孔径及其分布、力学性能和吸声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吸声材料孔隙率最高可达91.22%,且随着热风黏合温度和黏合时间的增加,吸声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相较于热加固前提升了2044%;此外,PET/ES纤维的配比和喂入量对材料的吸声系数有显著影响;ES纤维混入比例较低时材料对低频呈现较好的吸声系数,随着ES纤维含量增加可显著提升材料对高频段的吸声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 多孔结构 非织造材料 吸声性能 热风黏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薄膜的制备及其功能化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浩然 于影 +4 位作者 左雨欣 顾志清 卢海龙 陈洪立 柯俊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2,共7页
针对金属-空气电池阴极易腐蚀的问题,将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丙烯腈(PAN)共混,基于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EI/PAN复合纤维薄膜,抑制CO_(2)对空气阴极的侵蚀。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的最佳成分配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针对金属-空气电池阴极易腐蚀的问题,将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丙烯腈(PAN)共混,基于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EI/PAN复合纤维薄膜,抑制CO_(2)对空气阴极的侵蚀。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的最佳成分配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等对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的物理特性、CO_(2)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以铝-空气电池为例,通过电池测试系统分析了PEI/PAN复合纤维薄膜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可成功将PEI嵌入PAN纤维中,所制备的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纤维直径均一且表面光滑;当PEI/PAN复合纤维薄膜中的PEI质量分数为50%时,在100 kPa条件下其CO_(2)吸附量可达1.86 mmol/g;在金属-空气电池阴极添加PEI/PAN复合纤维薄膜,相较于传统铝-空气电池,其比容量提升19.5%,放电时间延长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纤维薄膜 CO_(2)吸附 聚乙烯亚胺 聚丙烯 空气阴极腐蚀 金属-空气电池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负载纳米银(AgNPs@PVA/MC)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对瓯柑贮藏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代帅帅 吴伟杰 +6 位作者 房祥军 陈杭君 黄俊 刘瑞玲 陈慧芝 牛犇 郜海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9-358,共10页
以甲基纤维素(MC)和聚乙烯醇(PVA)为复合膜基材,纳米银(AgNPs)为抑菌剂,甘油为增塑剂,制备具有抑菌作用的AgNPs@PVA/MC复合膜。通过考察不同质量分数(0%、0.05%、0.1%、0.2%、0.3%)AgNPs对复合膜的性能影响并对其外观、机械性能、微观... 以甲基纤维素(MC)和聚乙烯醇(PVA)为复合膜基材,纳米银(AgNPs)为抑菌剂,甘油为增塑剂,制备具有抑菌作用的AgNPs@PVA/MC复合膜。通过考察不同质量分数(0%、0.05%、0.1%、0.2%、0.3%)AgNPs对复合膜的性能影响并对其外观、机械性能、微观结构及抑菌性等性能进行表征,为开发瓯柑贮藏保鲜材料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随着AgNPs含量增加,复合膜对桔青霉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显著(P<0.05)。其中,0.1%AgNPs含量的复合膜综合性能最为优异,其抗拉强度达到12.45 MPa、断裂伸长率为6.47%、水蒸气透过率为21.03×10^(-6)g·mm/(m^(2)·s·Pa)、氧气透过率为2.31×10^(-6)cm^(3)/(cm^(2)·s·Pa),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其横截面具有规则、紧密及分布均匀的AgNPs颗粒,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结合性和热稳定性。0.1%AgNPs@PVA/MC复合膜可有效减小瓯柑贮藏期间失重率,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VC的消耗速率,延缓瓯柑的成熟并显著抑制致腐菌桔青霉的生长,能较好地保持瓯柑贮藏期品质,为瓯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柑 复合 纳米银 甲基纤维 聚乙烯 贮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聚丙烯腈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应用
4
作者 孔伟帅 孙颖 +1 位作者 王佳怡 李端鑫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为了探究制备大麻复合纤维膜的工艺及性能,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大麻/聚丙烯腈复合纤维膜,以纤维素溶液比例、接收距离、电压和推液速度为评价指标对静电纺丝工艺进行优化,利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复合纤维膜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作用。结果表... 为了探究制备大麻复合纤维膜的工艺及性能,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大麻/聚丙烯腈复合纤维膜,以纤维素溶液比例、接收距离、电压和推液速度为评价指标对静电纺丝工艺进行优化,利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复合纤维膜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制备大麻/聚丙烯腈复合纤维膜的最佳工艺为纤维素溶液比例10%、接收距离20 cm、纺丝电压20 kV及推液速度1.5 mL/h,制备得到的纤维膜表面平整,孔隙率为80.8%,断裂强力为(12.36±2.31)cN,断裂伸长率为(23.65±3.26)%;纤维膜对染料吸附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温度40℃、亚甲基蓝质量浓度20 mg/L、pH值9、加热时间为9 h,对应纤维膜对染料的吸附率为9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纤维 聚丙烯 静电纺丝 复合纤维 染料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聚丙烯与木纤维复合制板工艺 被引量:8
5
作者 姜晓冰 许民 王克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0,共2页
通过聚乙烯、聚丙烯分别与木纤维复合制板工艺的实验 ,探讨了加入助剂和改变聚乙烯、聚丙烯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纤维进行改性处理 ,可以明显改善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塑料越细且含量为 30 %时复合材料力学性... 通过聚乙烯、聚丙烯分别与木纤维复合制板工艺的实验 ,探讨了加入助剂和改变聚乙烯、聚丙烯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纤维进行改性处理 ,可以明显改善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塑料越细且含量为 30 %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基本达到中密度板材的力学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聚乙烯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聚乙烯蜡对聚丙烯/剑麻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鲁晓君 周兴平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7年第7期32-35,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与注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氧化聚乙烯蜡/剑麻纤维(PP/OPE/SF)复合材料,研究了氧化聚乙烯蜡(OPE)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PE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适当添加量的OPE增强了PP/SF的界面键合,提高了... 采用熔融共混与注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氧化聚乙烯蜡/剑麻纤维(PP/OPE/SF)复合材料,研究了氧化聚乙烯蜡(OPE)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PE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适当添加量的OPE增强了PP/SF的界面键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纤维 聚丙烯 氧化聚乙烯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C法分析玻璃纤维/聚丙烯/聚乙烯复合界面的结晶行为 被引量:2
7
作者 郦华兴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1-43,58,共4页
用DSC法研究了PP、PP/HDPE共混物和PP/HDPE/GF复合物在130~100℃的冷却结晶放热行为,实验发现共混物由两个重迭的峰组成,高温峰由PP引起,低温峰由HDPE引起;PP/GF只有一个峰,但向高温移动,PP/HDPE/GF有两个峰,PP峰移向高温,升高8~9℃,... 用DSC法研究了PP、PP/HDPE共混物和PP/HDPE/GF复合物在130~100℃的冷却结晶放热行为,实验发现共混物由两个重迭的峰组成,高温峰由PP引起,低温峰由HDPE引起;PP/GF只有一个峰,但向高温移动,PP/HDPE/GF有两个峰,PP峰移向高温,升高8~9℃,起始斜率变大,表明GF起到异相成核作用,改善了GF与PP两者的粘接,HDPE起增塑作用。复合物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比PP提高84%和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增强塑料 聚丙烯 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玻璃纤维复合泡沫的制备及隔声隔热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仿军 徐焕辉 +3 位作者 沈晨曦 姚楚 谭南枢 温碧霞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6,共8页
以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和苯乙烯(St)为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玻璃纤维(GF)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和模压发泡法制备了聚丙烯(PP)/GF复合泡沫,利用PP分子上熔融接枝形成的TPGDA-St共聚物长链支化结构作为相容剂,促... 以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和苯乙烯(St)为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玻璃纤维(GF)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和模压发泡法制备了聚丙烯(PP)/GF复合泡沫,利用PP分子上熔融接枝形成的TPGDA-St共聚物长链支化结构作为相容剂,促进GF在PP基体中的分散,通过GF与TPGDA-St共聚物长链支化结构的协同作用,有效改善PP熔体和复合泡沫的性能。研究了支化结构相容剂和填料用量对PP熔体强度、热稳定性、结晶性能以及复合泡沫微观形貌、隔热性能、声学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GDA-St共聚物长链支化结构相容剂能够有效促进GF在PP基体中的分散,强化界面相互作用,形成较为完善的填料网络,显著提升了PP的熔体强度、发泡性能和结晶性能。当GF用量为10份时,PP/GF复合泡沫的泡孔均匀、形状规则、压缩性能良好,具备优异的隔声性能和隔热性能,平均声音传输损耗达到59.7 dB,相较于纯PP泡沫提高了84.8%,导热系数低至0.055 W/(m·K),相较于纯PP泡沫降低了6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玻璃纤维 复合泡沫 隔声性能 隔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粗糙化聚甲醛/聚丙烯共混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汪洋 杨新华 +2 位作者 刘园园 陈龙 孙俊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文中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聚甲醛(POM)含量(5%,10%和15%)的聚甲醛/聚丙烯(PP)共混物,并使用“熔纺-拉伸”两步法制备了POM/PP共混纤维,使用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纤维拉力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POM含量对POM/PP共混物流变性能以及对... 文中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聚甲醛(POM)含量(5%,10%和15%)的聚甲醛/聚丙烯(PP)共混物,并使用“熔纺-拉伸”两步法制备了POM/PP共混纤维,使用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纤维拉力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POM含量对POM/PP共混物流变性能以及对共混纤维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及基体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M的加入改善了共混物的熔体加工性能与热稳定性以及纤维的表面粗糙度、抗蠕变性能与基体结合性能。当POM质量分数为10%时,纤维的断裂强度达到3.32 cN/dtex,在环氧树脂中的基体结合强度为68.9 kPa,是性能良好的增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纤维 聚甲醛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流变性能 基体结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陶永亮 曾成均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5期111-116,共6页
竹材是绿色、低碳、可降解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最佳替代品。竹纤维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密度小、绿色环保、比强度高等特点,与聚丙烯复合形成的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兼有竹材和塑料的优点,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材料,是“... 竹材是绿色、低碳、可降解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最佳替代品。竹纤维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密度小、绿色环保、比强度高等特点,与聚丙烯复合形成的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兼有竹材和塑料的优点,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材料,是“以竹代塑”产品开发的低碳材料来源。文中综述了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在材料特性、制备方法、性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应用潜力,以期为“以竹代塑”创新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聚丙烯 复合材料 以竹代塑 汽车内饰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晶纤维素改性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
11
作者 宫贵贞 林志航 +2 位作者 董黎明 王士凡 罗丛丛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共5页
从麦秆中提取微晶纤维素(MCC),将其加入到聚乙烯醇(PVA)中对其进行改性,通过共混、流延制备了PVA/MCC复合膜。研究了NaOH用量对麦杆纤维素收率的影响,以及MCC用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PVA/MCC复合膜的结构、微观形... 从麦秆中提取微晶纤维素(MCC),将其加入到聚乙烯醇(PVA)中对其进行改性,通过共混、流延制备了PVA/MCC复合膜。研究了NaOH用量对麦杆纤维素收率的影响,以及MCC用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PVA/MCC复合膜的结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当NaOH质量分数为4%时,麦杆纤维素收率最大,为53.9%;加入MCC后,PVA/MCC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提高;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随着MCC用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MCC用量为9%(w)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及断裂标称应变均最大,分别较纯PVA提升了约191%,636%;MCC用量为12%(w)时,MCC在PVA中团聚,形成明显的“海岛”结构,导致复合膜的力学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麦秆 微晶纤维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纳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米纤维复合空气过滤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9
12
作者 万雨彩 刘迎 +3 位作者 王旭 易志兵 刘轲 王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0,共6页
为提高常规纤维基空气过滤材料的过滤性能,采用熔融共混相分离法制备得到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PVA-co-PE)纳米纤维并制成悬浮乳液,将聚丙烯(PP)针刺基材浸渍到悬浮乳液中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得到PVA-co-PE纳米纤维增强PP微米纤维骨架复合... 为提高常规纤维基空气过滤材料的过滤性能,采用熔融共混相分离法制备得到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PVA-co-PE)纳米纤维并制成悬浮乳液,将聚丙烯(PP)针刺基材浸渍到悬浮乳液中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得到PVA-co-PE纳米纤维增强PP微米纤维骨架复合空气过滤材料。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静电电位计、孔径分析仪及滤料综合测试台对过滤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纳米纤维的面密度为9.34 g/m^2时,复合空气过滤材料对尺寸为0.3μm的NaCl气溶胶粒子的过滤效率为99.936%,阻力压降为81 Pa,品质因数为0.0919 Pa-1,且复合过滤材料的拉伸强度及拉伸模量相比PP针刺基材均增加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 聚丙烯 冷冻干燥 复合过滤材料 空气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黏合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性能及其过滤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金鑫 周雨萱 +2 位作者 朱柏融 吴海波 张克勤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为研究热黏合加固技术对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聚乙烯(PE)为皮层组分、聚丙烯(PP)为芯层组分,采取热轧和热风2种热黏合方式制备了PE/PP皮芯型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自动滤料测试仪、孔径测试仪... 为研究热黏合加固技术对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聚乙烯(PE)为皮层组分、聚丙烯(PP)为芯层组分,采取热轧和热风2种热黏合方式制备了PE/PP皮芯型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自动滤料测试仪、孔径测试仪、渗水性测定仪等对2种方法制备的纺黏非织造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并对造成过滤性能不同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阐释纤维滤材的过滤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面密度的增加,热轧黏合纺黏非织造材料的平均孔径逐渐减小,耐静水压逐渐增加,其中面密度为80 g/m^(2)时,平均孔径为25.74μm,耐静水压为3.14 kPa;热风黏合纺黏非织造材料在低阻力、高容尘、品质因数方面的表现均优于热轧黏合纺黏非织造材料,其中面密度为80 g/m^(2)时,以质量中值直径为0.26μm的NaCl气溶胶为过滤媒介,在32 L/min的测试流量下,电晕驻极后热风黏合纺黏非织造材料的过滤效率为76.62%,过滤阻力仅为15.85 Pa;纤维过滤材料的孔隙率越大其过滤阻力越小,容尘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聚丙烯 双组分纤维 纺黏非织造材料 热黏合 空气过滤材料 过滤机制 电晕驻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改性二氧化钛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腾飞 李洋 +6 位作者 甄卫军 周玉生 马春梅 孙朋涛 葛庆 徐建波 陈步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106,共11页
以二氧化钛为原料制备了改性二氧化钛(m@TiO_(2)),然后以其为助剂通过熔喷非织造技术制备了聚丙烯/m@TiO_(2)纳米复合纤维膜。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其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热风温度为295℃、热风压力为400 kPa、料筒压力为400 kPa。对聚丙... 以二氧化钛为原料制备了改性二氧化钛(m@TiO_(2)),然后以其为助剂通过熔喷非织造技术制备了聚丙烯/m@TiO_(2)纳米复合纤维膜。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其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热风温度为295℃、热风压力为400 kPa、料筒压力为400 kPa。对聚丙烯/m@TiO_(2)纳米复合纤维膜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在煤化工废水中的应用。结果表明,PP5纳米复合纤维膜的结晶度为37.6%,孔隙率为96.3%,纤维平均直径为3.8μm,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pH=3、温度为45℃、吸附时间50 min时,测试了PP1与PP5对煤化工废水吸附处理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值。结果表明,PP5对COD的去除率达到了20.1%,远高于PP1(COD的去除率11.1%)。25℃下经过光催化降解后,PP5对COD的去除率达到82.5%,表明PP5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煤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性能,并且PP5对煤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光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聚丙烯/m@TiO_(2)纳米复合纤维膜对降低煤化工废水中的COD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改性二氧化钛 熔喷非织造 纳米复合纤维 煤化工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嘉琦 刘曦 +3 位作者 王传林 苏芝棋 鲁鑫 麦靖敏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55-2362,2371,共9页
本文使用不同类型(KH550和KH560)和不同浓度(0.5%、1.0%、1.5%和2.0%,质量分数)的SCA对聚丙烯纤维(PPF)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折试验,研究了SCA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压能力,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 本文使用不同类型(KH550和KH560)和不同浓度(0.5%、1.0%、1.5%和2.0%,质量分数)的SCA对聚丙烯纤维(PPF)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折试验,研究了SCA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压能力,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了微观表征。结果表明:KH560改性聚丙烯纤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流动度影响较大,KH550次之;整体上,SCA浓度越接近1.5%,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流动度的影响越大;随着KH550浓度增大,水泥基复合材料孔隙率总体呈降低趋势,随着KH560浓度增大,水泥基复合材料孔隙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且浓度为1.5%时孔隙率最小;两种SCA均提高了PPF表面的粗糙度,并能在PPF-SCA-基体界面实现化学键连接;两种SCA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较小,但能有效提高抗压强度。总体而言,KH550改性效果优于KH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聚丙烯纤维 水泥基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载型聚丙烯腈/SiO_(2)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制备及其隔热性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新庆 季东圣 +5 位作者 李舒畅 杨晨 张宗宇 刘实诚 王航 田明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2,共8页
针对传统气凝胶纤维后处理操作复杂、加工不稳定等问题,且为有效集成纳米气凝胶与纳米纤维功能和结构优势,本文围绕新型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成形与结构调控的关键难题,利用溶液喷射同轴纺丝技术将聚丙烯腈(PAN)与SiO_(2)气凝胶通过一步... 针对传统气凝胶纤维后处理操作复杂、加工不稳定等问题,且为有效集成纳米气凝胶与纳米纤维功能和结构优势,本文围绕新型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成形与结构调控的关键难题,利用溶液喷射同轴纺丝技术将聚丙烯腈(PAN)与SiO_(2)气凝胶通过一步法制备PAN/SiO_(2)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研究了复合纳米纤维中SiO_(2)气凝胶质量浓度对纤维形态结构、稳定性、孔径分布、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AN/SiO_(2)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形态结构上呈三维卷曲状,SiO_(2)气凝胶的引入使纤维表面形成多孔褶皱型结构,且纤维表面的微孔、介孔含量随SiO_(2)气凝胶质量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多;该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当SiO_(2)气凝胶质量浓度为6 mg/mL时,PAN/SiO_(2)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在40℃的导热系数低至0.03738 W/(m·K),未来在服用保暖、工业隔热、军用热红外屏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纤维 溶液喷射同轴纺丝技术 气凝胶复合纤维 SiO_(2)气凝胶 隔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植物纤维/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紫外老化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淼林 方海 +1 位作者 霍瑞丽 陈航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33,共8页
为探究杨木、稻壳、竹材、稻秆、麦秆五种植物纤维/聚乙烯(PE)木塑复合材料的紫外老化性能,对其进行为期120 d的人工加速紫外老化试验,分析其老化前后表观颜色、质量、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人工紫外老化导致五种PE基木塑... 为探究杨木、稻壳、竹材、稻秆、麦秆五种植物纤维/聚乙烯(PE)木塑复合材料的紫外老化性能,对其进行为期120 d的人工加速紫外老化试验,分析其老化前后表观颜色、质量、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人工紫外老化导致五种PE基木塑复合材料色差变化稳定,质量先降低(前30 d)后回增,力学性能下降,出现断面裂缝、翘曲。紫外老化120 d后,五种PE基木塑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降幅如下:杨木/PE复合材料分别为32.04%和16.31%,稻壳/PE复合材料分别为34.95%和26.41%,竹材/PE复合材料分别为27.57%和21.85%,稻秆/PE复合材料分别为33.06%和27.85%,麦秆/PE复合材料分别为25.57%和23.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纤维 聚乙烯 木塑复合材料 紫外老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混炼对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葛正浩 元庆凯 +2 位作者 田普建 白天 李昱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5,共3页
用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制备竹木塑复合材料,研究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对比竹粉与木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高;加入一定量的高密度聚乙烯可以提高聚丙烯/竹粉复合... 用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制备竹木塑复合材料,研究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对比竹粉与木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高;加入一定量的高密度聚乙烯可以提高聚丙烯/竹粉复合材料的冲击和弯曲强度;竹粉与塑料的相容性比木粉好,木塑复合材料的主要破坏形式是木粉与塑料的脱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塑复合材料 木塑复合材料 混炼 聚丙烯 高密度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单轴拉伸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毅 赵强 +3 位作者 韦朝宽 宋浩博 李唐伟 沈先桃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061-4071,共11页
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P-ECC)是具有良好性能且成本低、应用前景广的延性材料。本文通过单轴拉伸试验,讨论不同纤维掺量对PP-ECC受拉力学性能(初裂应力应变、峰值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弹性模量)的影响。根据单轴拉伸... 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P-ECC)是具有良好性能且成本低、应用前景广的延性材料。本文通过单轴拉伸试验,讨论不同纤维掺量对PP-ECC受拉力学性能(初裂应力应变、峰值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弹性模量)的影响。根据单轴拉伸的试验结果,参考现有的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损伤本构模型和损伤理论,定义损伤因子,构建PP-ECC抗拉特征的损伤本构模型,并对损伤因子拟合函数进行改进,损伤因子的拟合函数选用了一元六次函数,利用Origin和Matlab程序辅助计算和识别损伤因子函数中的相关参数。经过优化的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更高,模型的精确度有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 聚丙烯纤维 单轴拉伸 损伤因子 本构模型 应力-应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聚丙烯混合纤维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谢永亮 赵亮 张勇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73,共4页
采用落锤试验仪对含有不同掺量和长度的聚乙烯醇、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冲击试验,得到了不同配合比材料的位移-时间、拟合力-时间图像。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得出聚乙烯醇、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冲击能力,同时,研究了纤维... 采用落锤试验仪对含有不同掺量和长度的聚乙烯醇、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冲击试验,得到了不同配合比材料的位移-时间、拟合力-时间图像。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得出聚乙烯醇、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冲击能力,同时,研究了纤维的不同掺量、长度、种类以及相互作用效果对提高试块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纤维 聚丙烯纤维 抗冲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