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摄取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冯敏 潘仕荣 +3 位作者 张静夏 王琴梅 吴伟荣 李瑞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粒对两性霉素B(AmB)的增溶作用和纳米粒的体外巨噬细胞摄取特性.方法:透析法制备AmB/PEG-PBLG纳米粒,HPLC法测定AmB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芘标记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率.结果:不同分子量的...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粒对两性霉素B(AmB)的增溶作用和纳米粒的体外巨噬细胞摄取特性.方法:透析法制备AmB/PEG-PBLG纳米粒,HPLC法测定AmB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芘标记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率.结果:不同分子量的0.2%(w/v)PEG-PBLG纳米粒分散液中,AmB的浓度为714.1~961.2μg/mL,与在水中的溶解度相比提高了85.0~114.4倍.PEG所占比例高的Py-NP 99(E/G=64/36)的细胞摄取率约为Py-NP 114(E/G=33/76)的1/2.表明Py-NP99能有效抑制血浆蛋白吸附,逃避MPM摄取.结论:PEG-PBLG纳米粒可有效增溶AmB,并且随PEG比例的增加纳米粒抗吞噬能力增强,有利于AmB非RES部位的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纳米粒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摄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纳米球溶血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冯敏 潘仕荣 吴伟荣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 :考察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 聚谷氨酸 (AmB/PEG PBLG)纳米球是否能降低AmB的溶血毒性。方法 :超微透析法制备AmB/PEG PBLG纳米药球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溶血率。结果 :AmB/PEG PBLG纳米药球平均粒径 14 2 1nm ,载药量 2 7 ... 目的 :考察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 聚谷氨酸 (AmB/PEG PBLG)纳米球是否能降低AmB的溶血毒性。方法 :超微透析法制备AmB/PEG PBLG纳米药球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溶血率。结果 :AmB/PEG PBLG纳米药球平均粒径 14 2 1nm ,载药量 2 7 5 5 % ;溶血率从低到高依次为 :PEG PBLG空白纳米球、脱氧胆酸钠、AmB/PEG PBLG纳米药球、AmB注射液。结论 :AmB/PEG PBLG纳米药球能有效降低AmB的溶血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乙二醇 谷氨酸 纳米药球 溶血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普生/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共聚物纳米胶束 被引量:7
3
作者 潘仕荣 冯敏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研究萘普生(naproxen)/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共聚物(PEG-PBLG)纳米胶束的制备、形态和体外释药规律。[方法]合成了PEG-PBLG两亲嵌段共聚物;采用透析法制备了萘普生/PEG-PBLG载药胶束;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动态光散射测定、紫外吸... [目的]研究萘普生(naproxen)/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共聚物(PEG-PBLG)纳米胶束的制备、形态和体外释药规律。[方法]合成了PEG-PBLG两亲嵌段共聚物;采用透析法制备了萘普生/PEG-PBLG载药胶束;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动态光散射测定、紫外吸光度测定等手段分析胶束的微观形态、粒径大小和载药量、测定了载药胶束的体外释药速率。[结果]萘普生/PEG-PBLG载药胶束粒径在30~245 nm范围,胶束呈核-壳型结构,PEG-PBLG胶束可大大增溶疏水性药物,萘普生/PEG-PBLG胶束具有缓释作用,萘普生的体外释放速率大小主要由介质的pH值决定,也受胶束粒径的影响。[结论]PEG-PBLG载药胶束是一种缓释性能良好、有应用前景的纳米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谷氨酸 -壳型纳米胶束 萘普生 体外释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辅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珠粒发泡
4
作者 陈先娇 梁锦涵 胡圣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59,共10页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化学结构相似,熔融温度相近且结晶速率、熔体强度等性能互补的特点在PET/PBT合金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采用扩链剂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GMA)和...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化学结构相似,熔融温度相近且结晶速率、熔体强度等性能互补的特点在PET/PBT合金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采用扩链剂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GMA)和碳纳米管(CNTs)协同改性PET/PBT,并通过超临界CO_(2)浸渍辅助发泡制备了PET/PBT发泡珠粒。结果表明,EMA-g-GMA(EG)的加入起到了扩链增容效果,提高了体系交联度和黏弹性;CNTs的加入有效提高了体系稳定性和黏度,并延缓了PET/PBT基体的降解;EG和CNTs的加入使可发泡温度从260℃降至200℃,泡孔分布趋于均匀,泡孔结构得到改善;在260℃,平均泡孔尺寸从4.4μm降至3.37μm,泡孔密度从3.06×10^(9)cm^(-3)提高至5.32×10^(9)cm^(-3);PET/PBT/EG,PET/PBT/CNTs和PET/PBT/EG/CNTs的拉伸强度相比于PET/PBT,分别提高了97%,67.6%和79.3%,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93.4%,57.4%和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 对苯二甲酸丁二 纳米 乙烯-丙烯酸甲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PLGA-TPGS纳米粒处方筛选及体外稳定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徐红 高萌 +5 位作者 关欣 董浩 董仁超 丛中笑 张成鸿 田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0,共6页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槲皮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纳米粒(Q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Q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单一因素方法分别考察主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乳化剂TPGS溶液浓...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槲皮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纳米粒(Q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Q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单一因素方法分别考察主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乳化剂TPGS溶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QPTN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在单一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和工艺,并制备6批QPTN。通过影响因素、加速、长期实验考察其中3批QPTN的体外稳定性。结果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及工艺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为3∶10,TPGS溶液的浓度为0.05%,超声功率为200 W时超声6 min。在该条件下制备6批QPTN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5.4±2.7)nm、(21.6±1.5)%和(93.7±2.9)%。体外稳定性实验中,QPTN在影响因素、加速、长期实验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确定了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和工艺,自制QPTN粒径较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体外显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纳米 乳酸羟基乙酸共-维生素E乙二醇1000琥珀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安训 李苏 +1 位作者 丁学强 潘仕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比较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HCPT/PEG-PBLG纳米微球呈核-壳型结构,中间载药库大小约200nm,周围亲水区域厚度约30nm,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和56.8%,体内外释药均呈突释-缓释模型。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分别为4.5和10.1h,Cmax分别为2627.8和1513.5μg·L-1,Vd分别为7.3和20.0L,AUC分别为2459.0和2175.9μg·h·L-1。结论: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具有缓释、长循环并增加对组织的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谷氨酸 我药纳米微球 药代动力学 羟基喜树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安训 李苏 +1 位作者 丁学强 黄洪章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研究载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对口腔鳞癌及结肠癌的体内抗瘤作用。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胶束,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应用HCPT/PEG-PBLG纳米微... 目的:研究载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对口腔鳞癌及结肠癌的体内抗瘤作用。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胶束,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应用HCPT/PEG-PBLG纳米微球治疗口腔鳞癌或结肠癌裸鼠移植瘤,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状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HCPT/PEG-PBLG纳米微球为核-壳型结构,大小约230nm;于对照组比较,所有HCPT治疗组均可明显抑制口腔鳞癌或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P<0.01),其中HCPT/PEG-PBLG纳米微球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HCPT组(P<0.01),PEG-PBLG组对移植瘤的生长无抑制作用(P>0.05);对口腔鳞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69.6%(HCPT,3mg/kg,qd)、74.1%(HCPT,10mg/kg,qd)、59.8%(HCPT,3mg/kg,qod)和85.6%(HCPT/PEG-PBLG3mg/kg,qod);对结肠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70.0%(HCPT,3mg/kg,qod)和83.8%(HCPT/PEG-PBLG3mg/kg,qod)。组织病理学显示:PEG-PBLG、HCPT/PEG-PBLG组肿瘤细胞可见较多吞噬小体,而HCPT组未见;HCPT、HCPT/PEG-PBLG组肿瘤细胞可见较多凋亡和坏死。结论:HCPT/PEG-PBLG纳米微球可明显提高HCPT的抑瘤作用,PEG-PBLG纳米微球可成为HCPT类药物的理想新型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谷氨酸 载药纳米胶束 羟基喜树碱 移植瘤 口腔鳞癌 结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