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β-环糊精的合成、表征及载药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黄燕玉 孟婷 +1 位作者 曲国威 张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4-298,共5页
以丁二酸酐为连接臂,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分别连接到N-(2-氨乙基)胺基-β-环糊精上,制备得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两亲性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β-环糊精(MPEG-PLA-β-CD)。采用FT-IR与1... 以丁二酸酐为连接臂,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分别连接到N-(2-氨乙基)胺基-β-环糊精上,制备得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两亲性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β-环糊精(MPEG-PLA-β-CD)。采用FT-IR与1H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芘荧光探针光谱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并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初步考察4个聚合物的载药性能。其中MPEG 2K-PLA 6.6K-β-CD具有较小的CMC和较高的载药能力,有望成为良好的药物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环糊精 合物胶束 布洛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谷氨酸/聚赖氨酸的合成及其复合胶束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唐丽丹 沈雁 涂家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1-306,共6页
制备等比例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谷氨酸(mPEG-PLA-PLG)和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赖氨酸(mPEG-PLA-PLL)电中性聚离子复合胶束,依靠静电吸引提高原聚合物胶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的结构稳定性。在mPEG-PLA的羟基末端... 制备等比例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谷氨酸(mPEG-PLA-PLG)和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赖氨酸(mPEG-PLA-PLL)电中性聚离子复合胶束,依靠静电吸引提高原聚合物胶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的结构稳定性。在mPEG-PLA的羟基末端引入氨基,分别与谷氨酸和赖氨酸的环化羧酸酐(NCA)发生开环反应,并且脱保护基制得目标产物,通过1H NMR、IR确证其结构,荧光法比较载体改性前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以透析法制备去氧鬼臼毒素聚合物胶束,HPLC法测定改性前后两种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激光粒度仪和HPLC比较两种胶束25℃水浴过程中粒径和药物含量的变化。两者的CMC都较低,且载药量和包封率相近,但改性后胶束的稳定性增至原胶束的2倍以上,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氧鬼臼毒素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谷氨酸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赖氨酸 复合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基团贡献法估算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两亲嵌段共聚物的HLB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董亚娟 惠志倩 戎宗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0-646,共7页
采用水数法测定了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两亲嵌段共聚物系列样品的HLB(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值,其数值与分子中亲水基团的体积分数(φEO)呈线性变化规律。以Γ-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描述聚乳酸链中单个聚乳酸链节对HLB的贡献,则聚... 采用水数法测定了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两亲嵌段共聚物系列样品的HLB(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值,其数值与分子中亲水基团的体积分数(φEO)呈线性变化规律。以Γ-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描述聚乳酸链中单个聚乳酸链节对HLB的贡献,则聚乳酸链的有效链长可由Γ-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求得,由此得到了用基团贡献法估算此类共聚物HLB的方法,HLB计算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97,与其实验测定误差相当,比常用的Griffin方法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亲油平衡 基团贡献法 有效链长 聚乳酸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姜黄素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4
作者 顾明杰 龚飞荣 程树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57-1562,共6页
目的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体内循环时间和抑瘤效果。方法合成可生物降解的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作为载体和稳定剂,以制备姜黄素纳米粒。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并对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分布、微观形态、体... 目的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体内循环时间和抑瘤效果。方法合成可生物降解的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作为载体和稳定剂,以制备姜黄素纳米粒。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并对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分布、微观形态、体外释放行为、药代动力学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进行考察。结果纳米粒包封率为95%;载药量为17%;平均粒径为98 nm且分布均匀;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中呈规整球形;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效果,但不同分子量载体的纳米粒的释放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裸药相比,曲线下面积(AUC)显著提高;对肿瘤的抑制率最高达到68.7%,与对照组相比,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药纳米粒在体内外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和较高的抑瘤率,且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纳米粒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mPEG的合成和多西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被引量:13
5
作者 季冬英 吴琼珠 平其能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制备多西紫杉醇的聚合物胶束,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方法:用开环反应合成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单甲醚(PLA-mPEG)共聚物,通过DSC、IR、1HNMR确证其结构,荧光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溶剂蒸发-固体熔融分散法制备多西紫... 目的:制备多西紫杉醇的聚合物胶束,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方法:用开环反应合成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单甲醚(PLA-mPEG)共聚物,通过DSC、IR、1HNMR确证其结构,荧光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溶剂蒸发-固体熔融分散法制备多西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正交设计优化其制备工艺。HPLC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分布,IR确证含药胶束的形成。结果:采用比例为6/4的PLA-mPEG共聚物为载体,以乙腈为有机溶剂制备,所得胶束平均粒径为47.0nm,载药量为27.3%,包封率为97.4%,且IR确证药物已被包封在胶束中,而非物理混合。结论:PLA-mPEG聚合物胶束能显著提高多西紫杉醇在水中的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聚乳酸-乙二醇单甲醚 合物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皮素-mPEG-PLA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丽 黄一聆 房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2-1057,共6页
目的 制备柚皮素-[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聚合物胶束,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合物胶束,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柚皮素及其聚合物胶束的0.5%CMC-Na溶... 目的 制备柚皮素-[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聚合物胶束,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合物胶束,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柚皮素及其聚合物胶束的0.5%CMC-Na溶液(20 mg/kg),于0、0.25、0.5、1、2、2.5、3、4、5、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柚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条件为柚皮素用量25 mg,mPEG-PLA用量150 mg,有机溶剂体积3 mL,水相体积20 mL,旋蒸温度30℃,旋蒸时间3.5 h,所得聚合物胶束平均包封率为86.76%,载药量为12.71%,粒径为68.27 nm,PDI为0.181,Zeta电位为-18.6 mV,48 h内累积溶出度为71.05%。与原料药比较,聚合物胶束t_(max)、t_(1/2)延长(P<0.01),C_(max)、AUC_(0~)_(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4.38倍。结论 mPEG-PLA聚合物胶束可有效促进柚皮素口服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素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 合物胶束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溶剂挥发法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树枝状两亲聚合物及其胶束的制备和聚集行为 被引量:3
7
作者 惠志倩 郭睿 +1 位作者 龚飞荣 戎宗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0-807,共8页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大分子引发剂mPEG-Gn-OH2n(n=1,2,3,4),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引发L-丙交酯开环聚合,通过控制丙交酯和大分子引发剂的投料比,合成1~4代线性-树枝状两亲聚合物。基于聚合物自组装特性,通过透析法...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大分子引发剂mPEG-Gn-OH2n(n=1,2,3,4),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引发L-丙交酯开环聚合,通过控制丙交酯和大分子引发剂的投料比,合成1~4代线性-树枝状两亲聚合物。基于聚合物自组装特性,通过透析法制备聚合物胶束,采用核磁氢谱、渗透凝胶色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使用动态激光光散射技术、电子扫描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其聚集体进行观测。研究表明,胶束流体力学直径主要受代数影响,并随PEG链段增加而增大,胶束粒径为200~300nm。胶束形状反映聚合物分子中亲水、亲油比,当聚合物分子中亲水链段EO体积分数φEO〈0.35时,线性-树枝状两亲聚合物才能形成空心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单甲醚 聚乳酸 线性-树枝状合物 自组装 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EG-PLA共聚物胶束对DHA的增溶及光保护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向存程 季金苟 +2 位作者 刘月华 林辉焕 郝石磊 《功能高分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1-226,共6页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外消旋丙交酯(D,L-LA)为原料,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共聚物,并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双氢青蒿素(DHA)的共聚物胶束(DHA/mPEG-PLA)。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和...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外消旋丙交酯(D,L-LA)为原料,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共聚物,并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双氢青蒿素(DHA)的共聚物胶束(DHA/mPEG-PLA)。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和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质;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胶束的粒径和形貌。结果表明mPEG-PLA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7.71mg/L。DHA/mPEG-PLA共聚物胶束呈球形,平均粒径(118.1±1.9)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7±0.1)%和(77.1±0.3)%。胶束对DHA的水相表观溶解度增大约1.5倍。紫外光光照39h,纯DHA在混悬液中降解率达37%且持续增长,胶束中DHA降解率达到10%后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增溶 光稳定性 胶束 双氢青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注射PLLA-mPEG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郝红 王君莲 林根尧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26-1131,共6页
采用先核后臂方法,以季戊四醇引发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了星型聚乳酸(PLLA),将末端羧基化的星型PLLA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星型PLLA-mPEG共聚物。通过1H-NMR和GPC对其组成、结构及分子量进行了表征。采用试管翻转... 采用先核后臂方法,以季戊四醇引发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了星型聚乳酸(PLLA),将末端羧基化的星型PLLA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星型PLLA-mPEG共聚物。通过1H-NMR和GPC对其组成、结构及分子量进行了表征。采用试管翻转法得到了PLLA-mPEG共聚物水溶液的相转变温度,相变范围在20~66℃。水凝胶相变温度与mPEG分子量有很大关系,当mPEG分子量为350时,共聚物的相变范围为20~45℃。随着mPEG分子量增大水凝胶相变温度逐渐提高。利用激光粒度分析和染料探针方法证实了共聚物先自组装形成胶束,然后聚集使sol-gel发生相转变,疏水作用力是相变内在的驱动力。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星型PLLA-mPEG水凝胶对所包载的盐酸乌拉地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释药动力学满足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水凝胶 药物释放 聚乳酸-乙二醇单甲醚 盐酸乌拉地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不同嵌段比例mPEG-PLA为载体制备番茄红素胶束及其对番茄红素各异构体的增溶控释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传天 高鹏 +5 位作者 朱金芳 刘婷 马雪红 孙秋菊 麦合丽娅·伊卜拉伊木 陈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8-26,共9页
以三种不同嵌段比例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共聚物为载体,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番茄红素胶束(M-LY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M-LYC中番茄红素(LYC)各异构体的含量,计算其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采用动态光散射... 以三种不同嵌段比例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共聚物为载体,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番茄红素胶束(M-LY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M-LYC中番茄红素(LYC)各异构体的含量,计算其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采用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及Zeta电位,并通过透析法测定M-LYC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体外释放度,以筛选包载LYC的最佳嵌段比例的mPEG-PLA共聚物。结果表明,mPEG_(45)-PLA_(36)-M-LYC、mPEG_(114)-PLA_(90)-M-LYC、mPEG_(114)-PLA_(180)-M-LYC中总LYC的EE分别为65.04%、71.73%、23.62%,DL分别为3.96%、4.43%、1.39%,粒径分别为164.6、190.1、210.3 nm,Zeta电位分别为-15.38、-9.43、-10.96 mV。mPEG_(114)-PLA_(90)-M-LYC中各异构体及总LYC的EE最高,其次为mPEG_(45)-PLA_(36)-M-LYC,三种胶束中各顺式异构体包封率大小顺序均为5Z>9Z>13Z;mPEG_(45)-PLA_(36)-M-LYC在三种胶束中粒径最小且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说明其稳定性最好。LYC原料在不同释放介质中均未检测到LYC释放出来,三种胶束中,mPEG_(45)-PLA_(36)-MLYC的总LYC在不同释放介质中72 h累积释放百分率均最高,分别为42.35%(pH6.8)和60.82%(pH7.4);三种胶束在pH7.4释放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均高于pH6.8;三种胶束中全反式番茄红素(All-E)72 h累积释放百分率比总LYC略高,5Z在初期无释放,经过72 h后累积释放百分率高于All-E。综上所述,mPEG_(45)-PLA_(36)对LYC的包载效果较佳,以其为载体制备的M-LYC在三种胶束中粒径最小、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稳定性最好,且72 h总LYC的累积释放百分率最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包载LYC的高分子聚合物载体材料,并有望提高脂溶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胶束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体外释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伟宏 王风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09-3415,共7页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mPEG-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PLGA纳米粒,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mPEG-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PLGA纳米粒,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白藜芦醇及其mPEG-PLGA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0、0.25、0.5、1、2、2.5、3、4、6、8、12、24、36 h采血,HPLC法测定白藜芦醇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荷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阳性组(2 mg/kg顺铂)、白藜芦醇组(40 mg/kg)及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低、高剂量组(30、40 mg/kg),测量瘤体积、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mPEG-PLGA纳米粒包封率为84.42%,载药量为3.84%,粒径为143.72 nm,PDI为0.121,Zeta电位为-6.7 mV,36 h内累积释放度为74.12%。与原料药比较,mPEG-PLGA纳米粒t_(max)、t_(1/2)延长(P<0.01),C_(max)、AUC_(0~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56倍。与空白组比较,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各剂量组瘤重降低(P<0.01),并且高剂量组瘤体积、瘤重小于白藜芦醇组(P<0.01),抑瘤率更高。结论mPEG-PLGA纳米粒可增加白藜芦醇口服生物利用度及体内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物(mPEG-PLGA)纳米粒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抗肿瘤活性 乳化-溶剂挥发法 HPLC HO-8910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永顺 杨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5,共9页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12只H_(2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和青蒿琥酯纳米胶束(1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青蒿琥酯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36只H_(22)肝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20 mg/kg环磷酰胺)、青蒿琥酯注射液组(30 mg/kg)及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低、中、高剂量组(10、20、30 mg/kg),末次给药3 d后记录体质量和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最佳处方为mPEG-PLA-PHis与青蒿琥酯比例10.18∶1,青蒿琥酯质量浓度0.48 mg/mL,水化时间0.96 h,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94.27±1.26)%、(8.26±0.18)%、(4.19±0.20)%、(65.14±4.96)nm、-(17.64±1.06)mV。纳米胶束在弱酸性介质中的累积释放度高于在弱碱性介质中,具有pH敏感性。与注射液比较,纳米胶束t_(1/2)、MRT延长(P<0.01),CL降低(P<0.01),AUC_(0~t)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不同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瘤重下降(P<0.05,P<0.01),以中剂量组更明显,抑瘤率达55.40%。结论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包封率较高,体内抗肿瘤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纳米胶束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抗肿瘤活性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组氨酸(mpeg-pla-phis) HPLC H_(22)肝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微胶囊的超临界制备及溶出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党蓓蕾 颜庭轩 +1 位作者 程月 王志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3-838,共6页
为提高卡马西平药物的溶出性能,基于超临界流体注入(SFI)技术,先后开展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羟基乙酸(MPEG-PLGA)聚合物包裹卡马西平的微胶囊制备实验。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卡马西平在... 为提高卡马西平药物的溶出性能,基于超临界流体注入(SFI)技术,先后开展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羟基乙酸(MPEG-PLGA)聚合物包裹卡马西平的微胶囊制备实验。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卡马西平在微胶囊中的形态及其与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同时实测了相应的药物体外溶出性能。结果表明:该文所制PLGA及MPEG-PLGA载药微胶囊中,卡马西平药物分子均呈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于包裹剂中;MPEG-PLGA载药微胶囊内药物与聚合物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其塑性优于PLGA载药微胶囊;以MPEG-PLGA为聚合物基体的微胶囊的药物溶出速率明显高于单纯以PLGA为基体的微胶囊,且外加的MPEG分子量越小、相应PLGA中n(LA):n(GA)越低越利于药物溶出速率的提高;为提高药物溶出速率,进行SFI时也可适当增加微胶囊的载药量,但不宜过高,当载药量从9.8%、28.3%升至35.8%时,卡马西平药物的溶出速率依次增大,但当载药量达45.2%时,对应微胶囊的溶出速率不升反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微胶囊 超临界制备 溶出性能 超临界流体注入 聚乳酸-羟基乙酸 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羟基乙酸 差示扫描量热法 红外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