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谷氨酸/聚赖氨酸的合成及其复合胶束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唐丽丹 沈雁 涂家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1-306,共6页
制备等比例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谷氨酸(mPEG-PLA-PLG)和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赖氨酸(mPEG-PLA-PLL)电中性聚离子复合胶束,依靠静电吸引提高原聚合物胶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的结构稳定性。在mPEG-PLA的羟基末端... 制备等比例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谷氨酸(mPEG-PLA-PLG)和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赖氨酸(mPEG-PLA-PLL)电中性聚离子复合胶束,依靠静电吸引提高原聚合物胶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的结构稳定性。在mPEG-PLA的羟基末端引入氨基,分别与谷氨酸和赖氨酸的环化羧酸酐(NCA)发生开环反应,并且脱保护基制得目标产物,通过1H NMR、IR确证其结构,荧光法比较载体改性前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以透析法制备去氧鬼臼毒素聚合物胶束,HPLC法测定改性前后两种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激光粒度仪和HPLC比较两种胶束25℃水浴过程中粒径和药物含量的变化。两者的CMC都较低,且载药量和包封率相近,但改性后胶束的稳定性增至原胶束的2倍以上,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氧鬼臼毒素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谷氨酸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赖氨酸 复合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β-环糊精的合成、表征及载药性能 被引量:5
2
作者 黄燕玉 孟婷 +1 位作者 曲国威 张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4-298,共5页
以丁二酸酐为连接臂,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分别连接到N-(2-氨乙基)胺基-β-环糊精上,制备得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两亲性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β-环糊精(MPEG-PLA-β-CD)。采用FT-IR与1... 以丁二酸酐为连接臂,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分别连接到N-(2-氨乙基)胺基-β-环糊精上,制备得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两亲性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β-环糊精(MPEG-PLA-β-CD)。采用FT-IR与1H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芘荧光探针光谱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并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初步考察4个聚合物的载药性能。其中MPEG 2K-PLA 6.6K-β-CD具有较小的CMC和较高的载药能力,有望成为良好的药物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环糊精 合物胶束 布洛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基团贡献法估算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两亲嵌段共聚物的HLB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董亚娟 惠志倩 戎宗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0-646,共7页
采用水数法测定了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两亲嵌段共聚物系列样品的HLB(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值,其数值与分子中亲水基团的体积分数(φEO)呈线性变化规律。以Γ-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描述聚乳酸链中单个聚乳酸链节对HLB的贡献,则聚... 采用水数法测定了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两亲嵌段共聚物系列样品的HLB(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值,其数值与分子中亲水基团的体积分数(φEO)呈线性变化规律。以Γ-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描述聚乳酸链中单个聚乳酸链节对HLB的贡献,则聚乳酸链的有效链长可由Γ-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求得,由此得到了用基团贡献法估算此类共聚物HLB的方法,HLB计算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97,与其实验测定误差相当,比常用的Griffin方法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亲油平衡 基团贡献法 有效链长 聚乳酸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姜黄素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4
作者 顾明杰 龚飞荣 程树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57-1562,共6页
目的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体内循环时间和抑瘤效果。方法合成可生物降解的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作为载体和稳定剂,以制备姜黄素纳米粒。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并对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分布、微观形态、体... 目的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体内循环时间和抑瘤效果。方法合成可生物降解的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作为载体和稳定剂,以制备姜黄素纳米粒。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并对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分布、微观形态、体外释放行为、药代动力学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进行考察。结果纳米粒包封率为95%;载药量为17%;平均粒径为98 nm且分布均匀;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中呈规整球形;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效果,但不同分子量载体的纳米粒的释放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裸药相比,曲线下面积(AUC)显著提高;对肿瘤的抑制率最高达到68.7%,与对照组相比,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药纳米粒在体内外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和较高的抑瘤率,且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纳米粒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己内酯多嵌段聚合物增韧聚乳酸
5
作者 韩闯 丁宁 +3 位作者 徐鹏武 杨伟军 钮德宇 马丕明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6,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聚乳酸(PLA)的增韧效率,以聚乳酸二元醇和聚己内酯二元醇为原料,采用预聚和扩链两步法合成了聚乳酸-聚己内酯多嵌段聚合物(PCLA),并将其作为改性剂,提升聚乳酸的韧性同时使其保持较高的强度。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为了进一步提升聚乳酸(PLA)的增韧效率,以聚乳酸二元醇和聚己内酯二元醇为原料,采用预聚和扩链两步法合成了聚乳酸-聚己内酯多嵌段聚合物(PCLA),并将其作为改性剂,提升聚乳酸的韧性同时使其保持较高的强度。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 NMR)等表征手段确认了PCLA的成功合成,并评估了其对PLA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添加2%(质量分数)的PCLA,可以使PLA的断裂伸长率由6.0%提高至150.4%,同时保持较高的拉伸强度(76.7 MPa),这是由于PCLA与PLA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PCLA能均匀分散在PLA基体中,相尺寸仅为0.28μm;当PCLA质量分数提高至5%时,断裂伸长率提高至267.3%,而拉伸强度几乎不变,同时保持了较高的透光率和较低的雾度。最后通过流变分析了共混物黏弹性的变化,PLA/PCLA共混物主要以黏性形变为主,其低黏度使得共混物容易发生剪切屈服和内部空化,促使共混物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大形变。这种增韧剂与增容剂一体的设计方案使得聚乳酸的增韧效率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己内酯多嵌段合物 聚乳酸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促进成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袁莉红 陈晨 +1 位作者 马语笛 梁睿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2-580,共9页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囊形态结构;磷酸盐缓冲溶液浸泡法表征微囊缓释性能;细胞Calcein-AM/PI染色及CCK-8法检测微囊细胞相容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包封BMP-2的微囊作用48 h对MC3T3-E1细胞的趋化作用;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微囊作用MC3T3-E1细胞后对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2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微囊均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的趋化作用最佳。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缓释时间长,且初始爆发量减少了约25%。成骨诱导14、21 d后,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形成的钙沉积结节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多。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控PLGA的相对分子质量控制BMP-2的释放,发现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能够更好地诱导MC3T3-E1细胞的长期骨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酸共物微囊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聚乙二醇-聚乳酸偶联人源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隐形纳米粒的抗肝癌机制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殷香保 邬林泉 +4 位作者 黄跃英 黄明文 王恺 周凡 余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805-2809,共5页
目的探讨以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为载体材料包载的三氧化二砷(As2O3),同时偶联人源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隐形纳米粒的抗肝癌机制。方法以PEG-PLA为载体材料,W/O/W型超声乳化制备As2O3纳米粒,同时偶联具有肝癌靶... 目的探讨以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为载体材料包载的三氧化二砷(As2O3),同时偶联人源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隐形纳米粒的抗肝癌机制。方法以PEG-PLA为载体材料,W/O/W型超声乳化制备As2O3纳米粒,同时偶联具有肝癌靶向作用的VEGFR-2,得到人源抗VEGFR-2/As2O3-PEG-PLA纳米粒,同时以相同方法制作香豆素6(C6)-PEG-PLA及抗VEGFR-2/C6-PEG-PLA纳米粒。测定纳米粒粒径分布、Zata电位;MTT法计算As2O3、As2O3-PEG-PLA及抗VEGFR-2/As2O3-PEG-PLA对Bel 7402肝癌细胞IC50值;采用流式细胞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验检测人肝癌Bel 7402细胞摄取C6-PEG-PLA及抗VEGFR-2/C6-PEG-PLA纳米粒的速度和强度;将18只肝癌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s2O3、As2O3-PEG-PLA、抗VEGFR-2/As2O3-PEG-PLA溶液,给药后12 h处死小鼠,取肿瘤、脾、心、肺、肝、肾等组织,测试其中As2O3浓度;再将另24只肝癌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s2O3、As2O3-PEG-PLA、抗VEGFR-2/As2O3-PEG-PLA及0.9%氯化钠溶液,给药后第17 d,处死小鼠,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抗VEGFR-2/As2O3-PEG-PLA平均粒径为(141.9±13.2)nm(PDI=0.23),呈正态分布,Zata电位为(10.2±1.1)m V。As2O3、As2O3-PEG-PLA、抗VEGFR-2/As2O3-PEG-PLA的IC50值分别为(1.53±0.22)μmol/L,(2.30±0.18)μmol/L和(1.80±0.22)μmol/L。不同剂型IC50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3,P=0.018)。不同时间点人肝癌Bel 7402细胞摄取抗VEGFR-2/C6-PEG-PLA的速度均高于C6-PEG-P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2,P=0.045;t=2.231,P=0.035;t=2.311,P=0.022)。As2O3组不同组织As2O3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8,P=0.018);As2O3-PEG-PLA组不同组织As2O3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9,P=0.034);抗VEGFR-2/As2O3-PEG-PLA组不同组织As2O3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1,P=0.022)。对照组、As2O3组、As2O3-PEG-PLA组和抗VEGFR-2/As2O3-PEG-PLA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2.6%、45.9%、66.2%和87.9%。4组肿瘤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9,P=0.018)。结论以PEG-PLA为载体材料制备得到As2O3纳米制剂,且偶联具有肝癌靶向作用的VEGFR-2,用于肝癌的治疗,可显著提高As2O3的生物利用度,为构建As2O3肝癌靶向纳米递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剂 乙二醇-聚乳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肝肿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二氧化钛杂化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华林 吴立军 +2 位作者 魏征 刘晓涛 姜绍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2-85,共4页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合成了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PLA-PEG-PLA)共聚物;基于溶胶凝胶(sol-gel)工艺,将PLA-PEG-PLA与TiO2溶胶杂化反应,制备了PLA-PEG-PLA/TiO2杂化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光电子能谱(XPS)、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合成了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PLA-PEG-PLA)共聚物;基于溶胶凝胶(sol-gel)工艺,将PLA-PEG-PLA与TiO2溶胶杂化反应,制备了PLA-PEG-PLA/TiO2杂化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光电子能谱(XPS)、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杂化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FT-IR和XPS分析结果显示,TiO2溶胶与PLA-PEG-PLA间发生了杂化反应,形成了Ti-O-C键。DSC分析结果显示,随TiO2%(质量分数,下同)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的耐热性能提高。XRD证实了杂化材料为无定型结构,有利于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聚乳酸-乙二醇-聚乳酸/二氧化钛杂化材料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安强 林雅铃 +1 位作者 魏芬芬 王炼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4-88,共5页
以不同臂数和分子量的星型聚乙二醇(sPEG)和L-丙交酯为原料,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以星型聚乙二醇为内部嵌段、聚L-乳酸为外部嵌段的多臂星形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sPEG-b-PLLA)。研究了sPEG的臂数、分子量及L-丙交酯/sPEG投料比等... 以不同臂数和分子量的星型聚乙二醇(sPEG)和L-丙交酯为原料,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以星型聚乙二醇为内部嵌段、聚L-乳酸为外部嵌段的多臂星形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sPEG-b-PLLA)。研究了sPEG的臂数、分子量及L-丙交酯/sPEG投料比等参数对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分别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实所合成的嵌段共聚物具有预期的结构。结果表明,sPEG-b-PLLA为结晶性聚合物,且表现出与PLLA相似的晶型,随着PLLA链段的增加,产物的结晶度也呈增大的趋势;与PLLA相比,sPEG-b-PLLA的接触角随着PEG链段的增多而增大,表明其亲水性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 星型乙二醇 开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固体高分辨NMR研究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双嵌段共聚物的微相结构与链段运动 被引量:10
10
作者 伍国琳 孙平川 马建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515-1518,共4页
利用固体高分辨 1 3 C CP/MAS及二维 WISE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聚 (L-丙氨酸 ) -聚乙二醇单甲醚双嵌段共聚物 (MPEG-b-PLA)在固态下的微相结构和链段运动行为 .结果表明 ,聚乙二醇链段在形成嵌段共聚物后结晶度明显下降 ,同时存在晶区和... 利用固体高分辨 1 3 C CP/MAS及二维 WISE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聚 (L-丙氨酸 ) -聚乙二醇单甲醚双嵌段共聚物 (MPEG-b-PLA)在固态下的微相结构和链段运动行为 .结果表明 ,聚乙二醇链段在形成嵌段共聚物后结晶度明显下降 ,同时存在晶区和非晶区 ,从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而聚乙二醇链段的引入对聚 L-丙氨酸链段影响不大 ,嵌段共聚物中聚 L-丙氨酸链段高度结晶 ,同时含有大量的α螺旋结构 ,分子链运动严重受限 ,估计聚 L-丙氨酸链段的相区尺寸很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高分辨 NMR (L-丙氨酸)-乙二醇单甲醚 双嵌段共 微相结构 链段运动 固体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显晶 刘斌 +5 位作者 李淑梅 姜峰 张基昌 史永峰 双东思 李智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4-517,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PEG-PLA-PGL/RGD)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为构建支架表面理想可降解载体材料奠定基础。方法:将分离培养的稳态生长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于PEG-PLA-PGL/RGD膜片上培养作...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PEG-PLA-PGL/RGD)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为构建支架表面理想可降解载体材料奠定基础。方法:将分离培养的稳态生长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于PEG-PLA-PGL/RGD膜片上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未放PEG-PLA-PGL/RGD膜片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计数,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FⅧ。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PEG-PLA-PGL/RGD膜片上生长良好,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种植在PEG-PLA-PGL/RGD膜片上的第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6 h后即开始贴壁、伸展;3 d后细胞开始呈集落样生长,生长较快;5 d后细胞集落开始融合,呈现特征性的鹅卵石样形态;经多次传代(超过7代)后,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形态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周内台盼蓝法对细胞计数显示,实验组细胞较对照组无明显降低,细胞增长速度无明显降低(P〉0.05);MTT法对种植后1、3、5及7 d的细胞增殖指数检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PEG-PLA-PGL/RGD上生长良好,PEG-PLA-PGL/RGD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是支架表面理想的可降解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相容性 乙二醇-聚乳酸-谷氨酸 内皮细胞 生物相容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血管支架置入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邢玥 迟宝荣 +2 位作者 李淑梅 景瑕斌 孟晓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PLGA-PEG)血管支架置入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白兔30只,经球囊血管内膜剥脱法制成髂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喂养6周后,随...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PLGA-PEG)血管支架置入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白兔30只,经球囊血管内膜剥脱法制成髂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喂养6周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PLGA-PEG组,n=15),给予血管支架(PLGA-PEG)置入,对照组(n=15)常规喂养。两组动物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7及30 d分别收集耳缘静脉血1 mL,以SDS-PAGE Zymography法检测MMP-2、MMP-9)及相应酶原(pro MMP-2和pro MMP-9)。结果:实验组支架置入前所测的MMP-2、MMP-9和proMMP-2[(11 568±2 219)、(10 364±1 429和(13 649±1 894)INT.mm2)]明显高于对照组[(6 128±1 562)、(8 519±2 167)和(8 413±2 156)INT.mm2](P<0.05);但proMMP-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支架置入后7 d与置入前相比,MMP-2及MMP-9以及相应酶原虽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架置入30 d后MMP-2及酶原高于置入前[(13 935±2 167)、(15 628±1 739)INT.mm2vs(11 568±2 219)、(13 649±1 894)INT.mm2](P<0.01),MMP-9及酶原亦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MMP-2及酶原在动脉硬化动物模型中明显增高,血管支架置入后MMP-2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酸-乙二醇 明胶酶A 明胶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电子束辐射改性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文睿 缪培凯 +6 位作者 曾科 周柯 唐艳 王宜鹏 周鸿飞 刘韬 杨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95,共4页
通过熔融缩聚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成膜性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LEG),并采用低能电子束辐射改性PLEG薄膜,研究了辐射剂量对其拉伸性能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3%的三聚氰酸三烯丙酯(敏化剂TAC),以80 kGy的剂量辐射后,5#和6#... 通过熔融缩聚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成膜性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LEG),并采用低能电子束辐射改性PLEG薄膜,研究了辐射剂量对其拉伸性能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3%的三聚氰酸三烯丙酯(敏化剂TAC),以80 kGy的剂量辐射后,5#和6#PLEG薄膜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凝胶率分别为54.3%和73.9%,拉伸强度为12.3 MPa和20 MPa,断裂伸长率为283%和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二醇 辐射改性 低能电子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龙 卫延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15,共5页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为原料,先将其氧化为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羧基衍生物,再制备成高活性的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酰氯,与磷脂反应制备了大豆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MPEG2000-SPE)。产物结构经1HNMR和IR进行了表征。质量比为m...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为原料,先将其氧化为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羧基衍生物,再制备成高活性的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酰氯,与磷脂反应制备了大豆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MPEG2000-SPE)。产物结构经1HNMR和IR进行了表征。质量比为m(大豆粉末磷脂)∶m(羧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3∶1,产物收率为85.2%;通过TEM观察了产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大小,通过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了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用以表征产物的热力学稳定性,通过乳化力来表征产物的动力学稳定性,试验表明,产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胶束粒径为30~80 nm,临界胶束浓度为2×10^-6mol/L,形成胶束的热力学稳定性优于小分子胶束,产物的动力学稳定性优于大豆粉末磷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化乙二醇单甲醚 大豆粉末磷脂 大豆磷脂酰乙醇胺-乙二醇单甲醚2000 临界胶束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型聚L-亮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国林 马建标 王亦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利用L-亮氨酸和三聚光气反应制备了N-羧基-L-亮氨酸-环内酸酐(NCA)。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了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并以此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在溶液中引发NCA开环聚合,合成了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新型两亲性聚L... 利用L-亮氨酸和三聚光气反应制备了N-羧基-L-亮氨酸-环内酸酐(NCA)。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了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并以此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在溶液中引发NCA开环聚合,合成了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新型两亲性聚L-亮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两嵌段共聚物(PLM)。利用IR、^1H NMR、DSC、GPC等方法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EG-NH2引发NCA开环聚合得到的是嵌段共聚物,通过^1H NMR谱计算得到了共聚物PLM-1、PLM-2和PLM-3中PL链段的摩尔分数分别为7.9%、14.6%和29.8%,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6 100、7 190和10 420。吸水实验表明,亲水MPEG链段的引入改善了PL的亲水性能,吸水率由7%(PL)提高到24%(PL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亮氨酸-乙二醇单甲醚嵌段共 开环 嵌段共 两亲性共 生物降解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键合多西紫杉醇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韶晖 徐效义 +3 位作者 田玉新 王瑞 刘铜军 景遐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7-338,共2页
目的研究键合多西紫杉醇(TSD)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PEG/TSD)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TSD、PLA-PEG/TSD和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作用于PC-3细胞,应用MTT法检测各组药物在不同浓度下作用24、48、72 h后P... 目的研究键合多西紫杉醇(TSD)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PEG/TSD)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TSD、PLA-PEG/TSD和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作用于PC-3细胞,应用MTT法检测各组药物在不同浓度下作用24、48、72 h后PC-3细胞的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C-3细胞周期变化,应用电镜观察PC-3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PLA-PEG/TSD和TSD比较,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似(P>0.05),并且两组均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增高。PLA-PEG和对照组比较,对PC-3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LA-PEG/TSD和TSD两组PC-3细胞明显阻滞于G2/M期,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PLA-PEG/TSD和TSD两组PC-3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一致。结论 PLA-PEG/TSD与TSD相比较,抑制PC-3细胞增殖的特点和机制相似,PLA-PEG/TSD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有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聚乳酸-乙二醇嵌段共 前列腺肿瘤 PC-3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受体靶向的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焦真 王星 陈志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2期23-25,29,共4页
以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为引发剂,聚合N-羧基-丙氨酸-环内酸酐(NCA)得到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共聚物(PLAM),并接枝叶酸,制得叶酸偶联的叶酸-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共聚物(FOL-PLAM)。利用FT-IR1、HNMR等分... 以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为引发剂,聚合N-羧基-丙氨酸-环内酸酐(NCA)得到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共聚物(PLAM),并接枝叶酸,制得叶酸偶联的叶酸-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共聚物(FOL-PLAM)。利用FT-IR1、HNMR等分析方法确认了聚合物PLAM和FOL-PLAM的结构及分子量。FOL-PLAM有望成为一种抗肿瘤药物靶向输送的新型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L-丙氨酸-乙二醇单甲醚两亲嵌段共 偶联 靶向输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雪雁 梁争论 +4 位作者 周绍兵 张华远 李孝红 邓先模 李河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5-215,共1页
关键词 聚乳酸-乙二醇 效应研究 生物学 药物控释系统 聚乳酸(PLA) 生物降解材料 生物相容性 FDA批准 乙醇酸 载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L-赖氨酸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海梅 潘仕荣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3-629,共7页
以L-赖氨酸为原料,先制备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光气法合成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Lys-(Z)-NCA]。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了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在氯仿中引发Lys-(Z)-NCA开环聚... 以L-赖氨酸为原料,先制备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光气法合成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Lys-(Z)-NCA]。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了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在氯仿中引发Lys-(Z)-NCA开环聚合,经无水溴化氢脱苄,合成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L-赖氨酸嵌段共聚物。用IR1、H-NMR、GPC、DSC等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EG-NH2引发Lys-(Z)-NCA开环聚合得到的是嵌段共聚物,通过1H-NMR谱计算得到了共聚物MPEG-PLL-1、MPEG-PLL-2、MPEG-PLL-3、MPEG-PLL-4中PLL链段的摩尔分数分别为0.553、0.795、0.848、0.861,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2.3×104、6.1×104、8.6×104、9.5×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赖氨酸 N'-苄氧羰基-L-赖氨酸 乙二醇单甲醚-L-赖氨酸嵌段共 开环 生物降 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聚乙烯醇(PVA)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梅 马荣堂 姜振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966-1968,共3页
The soluble poly(vinyl alcohol)-g-poly(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 ether(PVA-g-MPEG) graft copolymer was prepared by two-step synthes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VA-g-MPEG was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The phase change an... The soluble poly(vinyl alcohol)-g-poly(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 ether(PVA-g-MPEG) graft copolymer was prepared by two-step synthes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VA-g-MPEG was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The phase change and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were analyzed by DSC and POM. The phase change behavior presented solid-to-solid state; the phase transition process was reversible. Compared with pure MPEG, the phase change temperature and enthalpy of graft copolymer declined because of the addition of PVA. Due to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and chemical bond, the crystalline shape of the graft copolymer was chan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单甲醚 乙烯醇 高分子固-固相转变材料 溶解性 交联网络结构 接枝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