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K_2HPO_4双水相法提取牦牛血中的IgG
1
作者 杜雨 张珍 +3 位作者 赵文宝 周芸 贾志春 郭敏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4-160,共7页
【目的】探讨牦牛血中IgG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牦牛血液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聚乙二醇浓度、K2HPO4浓度、NaCl浓度和pH为自变量,IgG的含量为响应值,根据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子三水平的分析法模拟... 【目的】探讨牦牛血中IgG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牦牛血液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聚乙二醇浓度、K2HPO4浓度、NaCl浓度和pH为自变量,IgG的含量为响应值,根据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子三水平的分析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优化聚乙二醇/K2HPO4双水相法提取牦牛血中IgG的工艺条件.【结果】聚乙二醇/K2HPO4双水相法提取牦牛血中IgG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乙二醇13%(w/w)、K2HPO417%(w/w)、NaCl 11%(w/w)、pH 6.0,在此条件下IgG质量浓度达13.82mg/mL,与预测值14.04mg/mL的相对误差为1.59%.【结论】回归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方程对试验拟合较好,可以对IgG的含量进行很好的分析和预测;各因子对IgG含量影响大小依次是PEG浓度>NaCl浓度>K2HPO4浓度>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法 聚乙二醇/k2hpo4 牦牛血 I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HPO_4对烟草抗赤星病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同贵 莫熙礼 +1 位作者 邓伟 吴彤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0753-10754,共2页
[目的]为研究K2HPO4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机理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10、20、30、40、50mmol/LK2HPO4处理烟草1、3、5、7、9d后对烟草接种赤星病菌,研究不同处理烟草赤星病的发生情况。[结果]10~50mmol/LK2HPO4诱导处理后,烟草赤... [目的]为研究K2HPO4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机理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10、20、30、40、50mmol/LK2HPO4处理烟草1、3、5、7、9d后对烟草接种赤星病菌,研究不同处理烟草赤星病的发生情况。[结果]10~50mmol/LK2HPO4诱导处理后,烟草赤星病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27、4.54、5.38、5.76、7.01,5个处理的诱导抗病效果分别为33.47%、63.48%、56.72%、53.66%、43.60%;K2HPO4诱导处理后1d接种即可使烟草产生抗性,诱导处理后3d接种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达62.92%;K2HPO4诱导烟草产生的赤星病抗性具有系统性。[结论]K2HPO4可有效诱导烟草产生赤星病抗性,且其最佳使用浓度为20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hpo4 烟草赤星病 诱导抗性 病情指数 诱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HPO_4对辣椒抗白粉病的诱导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莫熙礼 蒋选利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年第1期29-32,共4页
采用磷酸氢二钾(K2HPO4)处理辣椒后,接种辣椒白粉病菌Leveillula taurica(Lev.)Arn,以研究K2HPO4诱发辣椒对白粉病产生抗病性的能力。结果表明,10~50mmol/L K2HPO4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其中20nmol/L K2HPO4处理产生的诱导抗... 采用磷酸氢二钾(K2HPO4)处理辣椒后,接种辣椒白粉病菌Leveillula taurica(Lev.)Arn,以研究K2HPO4诱发辣椒对白粉病产生抗病性的能力。结果表明,10~50mmol/L K2HPO4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其中20nmol/L K2HPO4处理产生的诱导抗病性最显著,病情指数由对照的10.53降至4.62,发病率由57.89%下降到22.22%,诱导效果为56.02%。20mmol/L K2HPO4诱导处理辣椒植株后3d表现出最佳诱导抗性,其诱导效果为57.61%;K2HPO4还能有效诱导辣椒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hpo4 辣椒 白粉病 诱导抗性 病情指数 诱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HPO_4诱导黄瓜抗炭疽病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蔡鸿生 马青 +2 位作者 王晨芳 张双玺 周明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82-84,共3页
研究了磷酸盐(K2HPO4)诱导黄瓜对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抗病性表现。结果表明,50mmol/L的K2HPO4有较好的诱导效果,诱导效果可达57.81%,并于诱导处理后第3天表现出最佳诱导抗性;K2HPO4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 研究了磷酸盐(K2HPO4)诱导黄瓜对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抗病性表现。结果表明,50mmol/L的K2HPO4有较好的诱导效果,诱导效果可达57.81%,并于诱导处理后第3天表现出最佳诱导抗性;K2HPO4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抗性具有系统性;1~100mmol/L的K2HPO4对炭疽菌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但50mmol/L以上浓度可抑制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hpo4 诱导抗性 黄瓜炭疽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超强碱K/K_2CO_3催化丙烯二聚合成4-甲基-1-戊烯 被引量:5
5
作者 江恒 王启维 +2 位作者 靳海波 杨索和 何广湘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98-1203,共6页
采用新型固体超强碱3%(w)K/K_2CO_3催化丙烯二聚合成4-甲基-1-戊烯(4MP1),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丙烯进料量、m(丙烯)∶m(催化剂)及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反应的影响,研究了催化剂的异构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50℃、20 h、丙烯进料量... 采用新型固体超强碱3%(w)K/K_2CO_3催化丙烯二聚合成4-甲基-1-戊烯(4MP1),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丙烯进料量、m(丙烯)∶m(催化剂)及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反应的影响,研究了催化剂的异构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50℃、20 h、丙烯进料量27 g、m(丙烯)∶m(催化剂)=2.7条件下,丙烯转化率为43%,二聚产物的选择性为99.3%,4MP1的选择性为86.3%,反应诱导期为3.3 h,丙烯平均反应速率为0.062 g/(g·h);催化剂可重复使用4次,在重复使用过程中,丙烯转化率、二聚产物的选择性和4MP1的选择性均缓慢下降,反应诱导时间逐渐延长。催化剂的异构化活性占二聚活性的26%,异构化活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超强碱 k/k2CO3催化剂 4-甲基-1-戊烯 丙烯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为碳源合成0.7LiFePO_4·0.3Li_3V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马平平 刘志坚 +1 位作者 夏建华 卢志超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以 LiOH·H2O、FeC2O4·2H2O、NH4VO3和 NH4H2PO4为原料, 分别以不同聚合度的聚乙二醇(PEG-200、PEG-600、PEG-1000、PEG-2000、PEG-6000)为碳源,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 0.7LiFePO4·0.3Li3V2(PO4)3/C 复合正极材料(LFV... 以 LiOH·H2O、FeC2O4·2H2O、NH4VO3和 NH4H2PO4为原料, 分别以不同聚合度的聚乙二醇(PEG-200、PEG-600、PEG-1000、PEG-2000、PEG-6000)为碳源,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 0.7LiFePO4·0.3Li3V2(PO4)3/C 复合正极材料(LFVP/C)。用 X 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充放电测试表明, 在电压范围为 2.0~4.3 V 时, PEG-200 为碳源的 LFVP/C 的复合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优良的循环性能和倍率特性。10C 条件下其放电容量可以保持 120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FEPO4 LI3V2(PO4)3 乙二醇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6N_2H_(18)]_2[Mo_5O_(15)(HPO_4)_2]·H_2O的水热合成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亚丰 崔巍 +3 位作者 朱广山 裘式纶 方千荣 王春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4-396,共3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化合物 [C6 N2 H18]2 [Mo5O15(HPO4 ) 2 ]· H2 O,并通过 IR光谱、ICP、元素分析、差热与热重分析和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晶体属三方晶系 ,P3 (2 ) 2 1空间群 ,a=1 .1 2 3 1 (1 ) ...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化合物 [C6 N2 H18]2 [Mo5O15(HPO4 ) 2 ]· H2 O,并通过 IR光谱、ICP、元素分析、差热与热重分析和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晶体属三方晶系 ,P3 (2 ) 2 1空间群 ,a=1 .1 2 3 1 (1 ) nm,c=2 .2 80 2 (5 ) nm,V=2 .4 91 1 (7) nm3,Dx=2 .83 5 Mg/m3,Z=6,最后的一致性因子 R=0 .0 2 2 7,w R=0 .0 675 .阴离子中 Mo5O15构成一环状结构 ,2个 HPO4 一个连在环的下方 ,一个连在环的上方 ,形成类似于“飞碟”状的结构 ,阳离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6N2H18]2[MoO15(hpo4)2]·H2O 水热合成 结构表征 氧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AR作显色剂光度法研究铼(Ⅶ)在双水相萃取体系(聚乙二醇2000-硫酸铵)中的分配行为 被引量:1
8
作者 牟婉君 李兴亮 刘国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21-822,825,共3页
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为显色剂,用光度法研究了铼(Ⅶ)在聚乙二醇2000(PEG)-硫酸铵双水相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萃取系在有一定量铼标准溶液存在,且含有300g·L^(-1)聚乙二醇2000溶液及300g·L^(-1)硫酸铵溶液各3mL及... 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为显色剂,用光度法研究了铼(Ⅶ)在聚乙二醇2000(PEG)-硫酸铵双水相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萃取系在有一定量铼标准溶液存在,且含有300g·L^(-1)聚乙二醇2000溶液及300g·L^(-1)硫酸铵溶液各3mL及1g·L^(-1)PAR溶液1mL,并用磷酸盐缓冲溶液控制酸度为pH6.5的溶液中进行。溶液的总体积为10mL,振摇5min后,置于控温30℃的水浴中平衡20h,冷却至室温,分相后,于540nm波长处测量下层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求得其铼量并计算萃取率(E%)。试验表明:在所试验的几项因素中,萃取介质的酸度对萃取率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萃取体系 光度法 铼(Ⅶ) 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 乙二醇20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2000/磷酸氢二钾双水相体系萃取溶菌酶 被引量:4
9
作者 吕晓萌 鲍宗源 +2 位作者 郝晓妤 布振乾 梁悦姿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19期38-40,共3页
溶菌酶是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应用极其广泛。以市售溶菌酶为原料,采用PEG2000/K2HPO4双水相体系萃取溶菌酶,考查了不同K2HPO4浓度、不同PEG2000浓度、不同溶菌酶浓度和不同用量NaCl4个因素对溶菌酶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 溶菌酶是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应用极其广泛。以市售溶菌酶为原料,采用PEG2000/K2HPO4双水相体系萃取溶菌酶,考查了不同K2HPO4浓度、不同PEG2000浓度、不同溶菌酶浓度和不同用量NaCl4个因素对溶菌酶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萃取溶菌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室温条件下,当质量分数为45%(W/W)磷酸氢二钾3mL,质量分数为45%(W/W)PEG20005mL,质量浓度为1mg/mL溶菌酶2mL,NaCl用量为0.2g/10mL时,溶菌酶主要分配在双水相体系的上相,相比为1,分配系数为6.53,萃取率为7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体系 溶菌酶 萃取 k2hpo4 PEG2000 NA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蔓延低温合成SrAl_2O_4∶Eu^(2+),Dy^(3+)及其粒径控制与发光性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国永 苏玉静 +2 位作者 黄志强 邓志勇 陈兴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3-627,573,共6页
本文采用自蔓延低温(600℃)方法合成了铝酸盐长余辉材料SrAl2O4∶Eu2+,Dy3+;通过添加聚乙二醇(PEG)有效控制材料的粒径,并采用XRD,SEM,PL等测试方法对粒径、形貌、发光性能等进行了研究。随着PEG量的增加,材料粒径呈减小趋势;未添加PEG... 本文采用自蔓延低温(600℃)方法合成了铝酸盐长余辉材料SrAl2O4∶Eu2+,Dy3+;通过添加聚乙二醇(PEG)有效控制材料的粒径,并采用XRD,SEM,PL等测试方法对粒径、形貌、发光性能等进行了研究。随着PEG量的增加,材料粒径呈减小趋势;未添加PEG时,材料粒径范围在0.2~1.2μm;当PEG的量为0.4%时,材料初始亮度最高,为19110mcd/m2,余辉衰减最慢,材料粒径分布在0.1~0.8μm;当PEG量为0.6%时,粒径最小,粒径范围在0.1~0.5μm。添加PEG后材料的发光亮度有所提高,而余辉衰减变化不明显。实验结果表明:自蔓延低温合成SrAl2O4∶Eu2+,Dy3+时,通过添加PEG能有效控制合成材料的粒径,借助于PL测试手段以及余辉衰减实验,激发、发射光谱测定所得的检测波长分别为516nm、363nm,合成了粒径细小且发光性能优良的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低温合成 乙二醇(PEG) 粒径 长余辉材料 SrAl2O4∶Eu^2+ Dy^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_2O_4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磁学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月萍 宋平新 +3 位作者 宋小会 米振宇 安璐璐 张迎九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18-3123,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oFe2O4纳米颗粒,分别使用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分散、凝胶剂,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对CoFe2O4纳米颗粒的结构组成及物相、形貌尺寸和磁学性能进行分析研...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oFe2O4纳米颗粒,分别使用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分散、凝胶剂,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对CoFe2O4纳米颗粒的结构组成及物相、形貌尺寸和磁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了两种分散剂制备的CoFe2O4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能,并研究了不同量的PEG对CoFe2O4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PEG制得的CoFe2O4纳米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143.11emu/g)比用PVA制备的CoFe2O4纳米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62.81emu/g)大很多,其主要原因是Co2+在A位和B位的重新分布;PEG用量不同时,得到的CoFe2O4纳米颗粒尺寸不同,而颗粒尺寸大小又是影响CoFe2O4纳米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的主要因素;用4gPEG制备的CoFe2O4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和磁学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E2O4 溶胶凝胶法 乙二醇(PEG) 磁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单甲醚端羟基改性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顾晓华 西鹏 +1 位作者 沈新元 牛淑青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0-163,共4页
对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端羟基进行改性,将其单端的单羟基改性为双羟基,得到了单端含有双羟基的聚乙二醇单甲醚共聚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并分析了一... 对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端羟基进行改性,将其单端的单羟基改性为双羟基,得到了单端含有双羟基的聚乙二醇单甲醚共聚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并分析了一定分子量的共聚物的储热性能。通过改性后mPEG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单甲醚 苯甲醛甘油缩醛 2 4-甲苯二异氰酸酯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柔嵌段共聚物聚苯基喹啉-b-聚乙二醇的合成及荧光性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龙永福 谢凯 +2 位作者 许静 张学骜 肖加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5-108,共4页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丁二酸酐、4-氨基苯乙酮、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为原料合成了以聚苯基喹啉(PPQ)为刚性链、聚乙二醇(PEG)为柔性链的“刚棒-线团”两嵌段共聚物 PPQ-b-PEC。通过 IR、~1HNMR 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 PPQ_(3000)-b-...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丁二酸酐、4-氨基苯乙酮、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为原料合成了以聚苯基喹啉(PPQ)为刚性链、聚乙二醇(PEG)为柔性链的“刚棒-线团”两嵌段共聚物 PPQ-b-PEC。通过 IR、~1HNMR 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 PPQ_(3000)-b-PEG_(2000)在三氟乙酸/二氯甲烷稀溶液的荧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mg·ml^(-1)的PPQ_(3000)-b-PEG_(2000)(1:1氟乙酸/二氯甲烷,v/v)在459nm 作监控波长下测量的激发光谱,在430nm 处有最大发射波长,相对强度为509,PPQ_(3000)-b-PEG_(2000)可实现可见光的激发。它的最大发射波长随溶液浓度的增大发生红移,与混合溶剂的配比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性质 苯基 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 喹啉 乙二醇(PEG) 乙二醇单甲醚 4-氨基苯乙酮 两嵌段共 二氯甲烷 发射波长 丁二酸酐 原料合成 三氟乙酸 激发光谱 相对强度 溶液浓度 混合溶剂 刚性链 稀溶液 可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3+)掺杂调控NaY(WO_4)_2:Dy^(3+)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史忠祥 王晶 关昕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1-527,共7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Dy^(3+),Er^(3+)共掺杂NaY(WO_4)_2荧光粉。利用XRD和SEM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上转换发光性能和Dy^(3+)的~4F_(9/2)→~6H_(13/2)跃迁的荧光衰减曲线,并讨论了Dy^(3+)→Er^(3+)的能量传递过程。结果表...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Dy^(3+),Er^(3+)共掺杂NaY(WO_4)_2荧光粉。利用XRD和SEM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上转换发光性能和Dy^(3+)的~4F_(9/2)→~6H_(13/2)跃迁的荧光衰减曲线,并讨论了Dy^(3+)→Er^(3+)的能量传递过程。结果表明:所有合成的样品均具有NaY(WO_4)_2四方相结构;加入聚乙二醇(PEG-2000)作为表面活性剂,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微米针状球;在7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观察到了480 nm蓝光、576 nm黄光、531 nm及554 nm绿光发射峰,其中蓝光和黄光分别来自Dy^(3+)的~4F_(9/2)→~6H_(15/2)与~4F_(9/2)→~6H_(13/2)跃迁,绿光发射由Er^(3+)的~2H_(11/2)→~4I_(15/2)和~4S_(3/2)→~4I_(15/2)跃迁产生。通过研究荧光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证实了Dy^(3+)→Er^(3+)的能量传递过程,且该能量传递的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通过调节NaY(WO_4)_2:1.0mol%Dy^(3+),xmol%Er^(3+)荧光粉中Er^(3+)的浓度,可实现由准白光到蓝光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NaY(WO4)2:Dy^(3+) 乙二醇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NaY(WO_(4))_(2)∶Eu^(3+)荧光粉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能研究
15
作者 刘永富 史忠祥 +1 位作者 王晶 时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NaY(WO_(4))_(2)∶Eu^(3+)荧光粉。研究了水热反应时间对样品晶体结构、形貌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反应6h后所得样品均属四方相,且掺入的Eu^(3+)进入到基质NaY(WO_(4))_(2)晶格中,并占据Y^(3+)的格位...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NaY(WO_(4))_(2)∶Eu^(3+)荧光粉。研究了水热反应时间对样品晶体结构、形貌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反应6h后所得样品均属四方相,且掺入的Eu^(3+)进入到基质NaY(WO_(4))_(2)晶格中,并占据Y^(3+)的格位。添加聚乙二醇(PEG-2000)作为表面活性剂,可得到形貌统一且分散性良好的微米针状球。利用790nm近红外光激发样品,获得了595nm橙光和616nm红光发射峰,其中橙光发射来自Eu^(3+)的^(5)D_(0)→^(7)F_(1)跃迁,红光由Eu^(3+)的^(5)D_(0)→^(7)F_(2)跃迁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NaY(WO_(4))_(2)∶Eu^(3+) 乙二醇 水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ZT4-2电击转化体系的建立
16
作者 蔡露 秦艳秋 +3 位作者 高坦坦 王旭东 任争光 赵晓燕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建立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ZT4-2的高效电击转化体系。【方法】带有荧光蛋白标记的穿梭质粒pGFP78,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其转入枯草芽孢杆菌菌株ZT4-2。【结果】菌株培养阶段、感受态细胞浓度、感受态细胞量、质粒体... 【目的】建立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ZT4-2的高效电击转化体系。【方法】带有荧光蛋白标记的穿梭质粒pGFP78,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其转入枯草芽孢杆菌菌株ZT4-2。【结果】菌株培养阶段、感受态细胞浓度、感受态细胞量、质粒体积量、转化电压等条件的不同,会对电击转化效率造成影响。其中试验条件:制备感受态细胞的菌株培养阶段的OD_(600 nm)值=1.0,重悬菌体时每100mL起始菌液加入600μL的40%PEG6000;电击转化体系中,感受态细胞量200μL,质粒体积10μL,转化电压2.5kV。最高转化效率可达6823.67CFU/μg。【结论】建立了枯草芽孢杆菌菌株ZT4-2的电击转化体系,电击转化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ZT4-2 电击转化 乙二醇 体系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叶面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及油分相关指标的影响
17
作者 严定伟 常剑波 +7 位作者 梁一凡 郭杰 关卫东 刘玲玲 杨晓鹏 贾保顺 杨建新 姬小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6,共6页
为探究不同叶面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及油分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并喷施清水为对照,设置T1(叶面喷施K_(2)HPO_(4))、T2(叶面喷施K_(4)P_(2)O_(7))、T3(叶面喷施黄腐酸钾)共4个处理,考察喷施叶面钾肥对烟叶油分相关品质... 为探究不同叶面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及油分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并喷施清水为对照,设置T1(叶面喷施K_(2)HPO_(4))、T2(叶面喷施K_(4)P_(2)O_(7))、T3(叶面喷施黄腐酸钾)共4个处理,考察喷施叶面钾肥对烟叶油分相关品质、碳氮代谢酶活性以及烤后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钾肥可以促进腺毛发育,提高烟叶油分。其中K_(2)HPO_(4)和黄腐酸钾的效果较好,喷施后烟叶腺头饱满,发育完善,具有较强的分泌能力,并且提高了烤后烟腺毛分泌物含量和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同时,喷施叶面钾肥可以协调烟叶碳氮代谢,其中黄腐酸钾效果最好,喷施黄腐酸钾提高了淀粉酶、蔗糖转化酶活性,降低了磷酸还原酶活性;淀粉酶、蔗糖转化酶活性较CK分别提高8.24%和15.89%,磷酸还原酶活性较CK降低14.72%。此外,喷施叶面钾肥还可以提高烤烟中性致香成分和产质量,其中黄腐酸钾效果最好,喷施黄腐酸钾后中性致香成分物质总量较CK提高49.78%;烤后烟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CK分别提高809%和18.63%,钾含量较CK提高26.00%,烟碱和总氮含量较CK分别降低5.24%和5.63%。综上所述,喷施叶面钾肥可以促进腺毛发育,使烤烟碳氮代谢更加协调,提高烤烟油分含量和烟叶品质,其中喷施黄腐酸钾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钾肥 碳氮代谢 烤烟 油分 k2hpo4 k4P2O7 黄腐酸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源对Bacillus sp.B_(53)发酵产聚谷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惠明 齐东梅 +1 位作者 马晓娜 牛天贵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3,共4页
考察了 8种不同碳源和 7种不同氮源对Bacillussp B53 发酵产聚谷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柠檬酸、甘油和硫酸铵是合成聚γ 谷氨酸比较适宜的碳源和氮源 ,前体物质L 谷氨酸的存在是聚谷氨酸高产所必需的。经过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 ,确定最... 考察了 8种不同碳源和 7种不同氮源对Bacillussp B53 发酵产聚谷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柠檬酸、甘油和硫酸铵是合成聚γ 谷氨酸比较适宜的碳源和氮源 ,前体物质L 谷氨酸的存在是聚谷氨酸高产所必需的。经过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 ,确定最佳碳氮源配比为 :L Glu 2 0 g/L ,CTA 9 86 4g/L ,Glycerol 80 36 g/L ,(NH4) 2 SO47g/L ,其他培养基成分有MgSO4·7H2 O 0 5 g/L ,FeCl3 ·6H2 O 0 0 2 g/L ,K2 HPO41g/L ,CaCl2 ·2H2 O0 2 g/L ,MnSO4·H2 O 0 0 5 g/L。在既定发酵条件下 ,Bacillussp B53 在优化培养基上产生γ PGA 19 12 g/L比基础发酵培养上的 8 87g/L提高了 115 5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碳氮源 发酵 碳源 (NH4)2SO4 hpo L-谷氨酸 高产 培养基成分 优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vlar纤维表面接枝改性及其稳定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玉婴 傅明连 +1 位作者 王灿耀 王良恩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810-1812,共3页
文章试图通过化学处理方法在Kevlar纤维表面引入活性基团,从而达到对Kevlar纤维进行表面接枝改性的目的.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接枝kevlar纤维的表面组成,用己内酰胺及聚乙二醇PEG(400)对接枝物进行封端稳定化处理;... 文章试图通过化学处理方法在Kevlar纤维表面引入活性基团,从而达到对Kevlar纤维进行表面接枝改性的目的.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接枝kevlar纤维的表面组成,用己内酰胺及聚乙二醇PEG(400)对接枝物进行封端稳定化处理;分析了不同nTDI:nPEG值对其产物表面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TDI:nPEG=1:3时,接枝后红外谱图在3 30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有所减弱,而在1 700~1 720 cm-1处得到加强;当nTDI:nPEG=1:1和1:2时,接枝后红外谱图在3 300及1 700~1 72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基本相同.nTDI:nPEG=1:3时稳定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vk纤维 甲苯-2 4-二异氰酸酯 乙二醇 己内酰胺 接枝反应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非离子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0
20
作者 曾小君 郁燕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9-132,共4页
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蓖麻油和聚乙二醇(PEG)等为主要原料,通过逐步聚合得到一种新型非离子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并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蓖麻油∶TDI∶PEG-4000=1∶9∶11时,采用依次加入蓖麻油、... 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蓖麻油和聚乙二醇(PEG)等为主要原料,通过逐步聚合得到一种新型非离子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并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蓖麻油∶TDI∶PEG-4000=1∶9∶11时,采用依次加入蓖麻油、TDI、PEG的加料方式,能够合成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非离子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对该表面活性剂在水相中的表面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得的非离子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约为22 g/L,水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可达53 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氨酯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蓖麻油 乙二醇 甲苯-2 4-二异氰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