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修饰干扰素α2b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姚文兵 林碧蓉 +1 位作者 沈子龙 吴梧桐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7-461,共5页
目的 :运用同位素示踪法 -1 2 5I标记和 SDS-PAGE研究聚乙二醇修饰干扰素 α2 b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 ,分别按 1 ,3,5μg/ kg的剂量股静脉注射给药 ,颈动脉采血。利用 SDS-PAGE测定血液中原形药物放射量与总放射量的百... 目的 :运用同位素示踪法 -1 2 5I标记和 SDS-PAGE研究聚乙二醇修饰干扰素 α2 b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 ,分别按 1 ,3,5μg/ kg的剂量股静脉注射给药 ,颈动脉采血。利用 SDS-PAGE测定血液中原形药物放射量与总放射量的百分比 ,以校正全血血药浓度。用小鼠测定1 2 5I-干扰素 α2 b和 1 2 5I-单修饰干扰素α2 b的组织分布和尿粪排泄 ,用大鼠测定其胆汁排泄。结果 :1 2 5I-干扰 α2 b和 1 2 5I-单修饰干扰素 α2 b静脉注射给药符合一级消除动力学的二房室模型。按低 ,中 ,高三个剂量组 ,1 2 5I-干扰素α2 b的消除半衰期 ( t1 / 2 β)分别为 1 .0 2 0 ,0 .91 4 ,0 .6 6 5 h,1 2 5I-单修饰干扰素α2 b的消除半衰期 ( t1 / 2 β)分别为 2 .72 ,3.1 7,2 .6 9h,1 2 5I-单修饰干扰素α2 b在肾中的分布明显减少 ,在肝中的分布明显增加。结论 :聚乙二醇修饰能够显著延长干扰素 α2 b的体内半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 乙二醇修饰干扰素α2b 动力学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韩晓红 张春玲 +8 位作者 刘鹏 宋媛媛 姚嘉瑞 秦燕 唐乐 张淑香 李丹 冯云 石远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5-700,共6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在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方法入组24例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且剂量相同化疗方案,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于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 ...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在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方法入组24例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且剂量相同化疗方案,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于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PEG-rhG-CSF 1次,共设置60、100和150μg.kg-13个剂量组,每组受试患者8例,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PEG-rhG-CSF浓度,并计算PK参数,同时监测受试者CD34+、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PEG-rhG-CSF 3个剂量组主要药代参数如下:T12分别为(37.5±7)、(40.8±12)、(80.7±48)h;CL_F分别是(17±9)、(9±4)、(7±2)ml.h-1.g-1;AUC0-t分别是(5,593.6±5,435)、(14,651.3±12,183)、(23,002.5±6,655)mg.h.L-1。第2周期3个剂量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最低点均值分别为1.9×109、2.3×109、4.2×109cells.L-1,均比第1周期有所提高。结论 PEG-rhG-CSF在体内呈现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其在体内维持药效时间长,1次注射即可达到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力学 效学 酶联免疫分析法 临床Ⅰ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及在体肠吸收 被引量:2
3
作者 万胜利 何丹 +2 位作者 钟萌 杨梅 张景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考察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应用DAS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考察TPGS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在不同肠段... 目的考察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应用DAS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考察TPGS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 TPGS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游离药物的2.13、2.61倍;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相对于游离药物分别提高了0.84、1.77、1.48、4.99倍,有效渗透率(Peff)相对于游离药物分别提高了1.56、2.06、2.82、7.17倍。结论 TPGS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有良好的促吸收效果,并能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 动力学 在体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经不同途径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学令 杨光 +1 位作者 尹海林 张雪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9-261,共3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将大鼠分为皮下给药组、静脉给药组,每组各设3个剂量组。分别按40μg/kg、20μg/kg、3μg/kg给药。同位素示踪法用碘标记PEG-rhIL-6,采用TCA沉淀法检测放射性浓度,3...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将大鼠分为皮下给药组、静脉给药组,每组各设3个剂量组。分别按40μg/kg、20μg/kg、3μg/kg给药。同位素示踪法用碘标记PEG-rhIL-6,采用TCA沉淀法检测放射性浓度,3P87软件判断房室模型并计算各种参数,并检测125I-PEG-rhIL-6皮下注射大鼠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①静脉给药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而皮下给药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房室模型;②皮下给药的达峰时间比静脉给药慢,但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静脉给药长;③皮下给药较静脉给药各时点血药浓度低。结论皮下给药毒性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给药方法;同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有利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 动力学 不同给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新型集成干扰素注射液大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5
作者 申文晋 李春雨 +4 位作者 蔡永明 宋紫辉 项宗尚 孟宪丽 张宗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82-787,共6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新型集成干扰素(pegylated consensus interferon,PEG-cIFN)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与非聚乙二醇化的集成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IFN)进行比较。方法大鼠分别单次皮下注射不同剂量PEG-cIFN(7、14...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新型集成干扰素(pegylated consensus interferon,PEG-cIFN)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与非聚乙二醇化的集成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IFN)进行比较。方法大鼠分别单次皮下注射不同剂量PEG-cIFN(7、14和28μg/kg)和cIFN(7μg/kg),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清药物浓度,实验数据以DAS 3.0药动程序拟合并计算药动参数。结果大鼠分别单次皮下注射PEG-cIFN低、中和高3个剂量组后,峰浓度(the peak concentration,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serum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随剂量增加呈更大比例增大,清除率(clearance,CL)随剂量增大而降低;达峰时间(the time to reach peak concentration,Tmax)和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t1/2β)与剂量呈非相关,且较为恒定(10~20 h);相同剂量下的PEG-cIFN较cIFN t1/2β延长15倍;CL降低10倍;Tmax滞后约10倍;AUC增加8倍,而Cmax降低近1倍。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EG化后的IFN确实能改善和提高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性,延长半衰期,降低清除率,增加暴露量,减小血清峰-谷浓度比率,延缓药物体内作用时间,具有长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乙二醇化新型集成干扰素 集成干扰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尿嘧啶-聚酰胺-胺复合物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
6
作者 乔宏志 李娟 +1 位作者 王洋 李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0-515,共6页
合成并表征了聚酰胺-胺(PAMAM)G5.0树枝状聚合物,平衡透析法制备氟尿嘧啶-聚酰胺-胺复合物(5-Fu-PAMAM),研究PAMAM对5-Fu的结合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大鼠经口给予5-Fu混悬液和5-Fu-PAMAM复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当5-Fu与PAMAM ... 合成并表征了聚酰胺-胺(PAMAM)G5.0树枝状聚合物,平衡透析法制备氟尿嘧啶-聚酰胺-胺复合物(5-Fu-PAMAM),研究PAMAM对5-Fu的结合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大鼠经口给予5-Fu混悬液和5-Fu-PAMAM复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当5-Fu与PAMAM G5.0的物质的量比在250附近达到最大结合,制备的复合物粒径为(30.2±4.9)nm。大鼠经口给予复合物组的Ka,cmax均较混悬液组有显著增加(P<0.01),AUC0-∞是混悬液组的1.37倍。研究表明PAMAM能显著增加5-Fu的口服吸收,提高5-Fu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胺 树状合物 氟尿嘧啶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聚糖的氚离子束标记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戴荣兴 方军 +1 位作者 谢炳华 张年宝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6-7,共2页
实验采用氚标记化合物制备的新技术-氚离子束标记法,对茯苓聚糖进行了标记,放射性比活性达2.37~2.74,TBq/MMol 64~74 Ci/Mol)。药动学研究证明3H-茯苓聚糖尿素液口服灌喂小白鼠,按一定时间尾静脉取血样作放射性分析,得到的药-时曲线... 实验采用氚标记化合物制备的新技术-氚离子束标记法,对茯苓聚糖进行了标记,放射性比活性达2.37~2.74,TBq/MMol 64~74 Ci/Mol)。药动学研究证明3H-茯苓聚糖尿素液口服灌喂小白鼠,按一定时间尾静脉取血样作放射性分析,得到的药-时曲线适合于开放双室模型。t_2~1(ka)为1.805×10^(-1) h;t_(1/1)(β)为1.044×10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动力学 氚离子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PHA-794428)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在健康男性志愿者中的研究
8
作者 XIE Ru-jia Didier Eric +2 位作者 Harris Philip Milligan Peter A Karlsson Mats O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192-1193,共2页
AIM: The purpose of this analysis was to construct appropriate models to characterise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K) for PHA-794428 and PK/pharmacodynamics (PD) for the efficacy biomarke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AIM: The purpose of this analysis was to construct appropriate models to characterise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K) for PHA-794428 and PK/pharmacodynamics (PD) for the efficacy biomarke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METHODS: Fifty-six male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nrolled into a clinical study. Subjects received in a randomised manner 3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over 3 periods: i) 3.6 mg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 ii) PHA-794428 0, 3, 10, 30, 60, 100, 300 or 500 μg/kg, and iii) PHA-794428 0, 10, or 30 μg/kg. Both PK and IGF-1 data were collected up to 336 h post-dose. The PK and PK/PD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in 3 stages: i) the PK model was developed, ii) the PK parameters were fixed during IGF-1 model building, iii) PK and IGF-1 data were analysed simultaneously. RESULTS: PHA-794428 exhibited non-linearity with respect to dose. A one-compartment disposition model with parallel linear and non-linear elimination most appropriately described the PHA-794428 serum concentrations versus time data. The absorption of PHA-794428 was characterised as a first-order process involving two absorption rate constants. The nonlinear elimination, characterised in terms of the maximal elimination capacity (Vmax=91.5 μg/h for 70 kg) and Michaelis-Menten constant (Km=73.9 μg/L) describing the concentration at which elimination is at half Vmax. The non-linear elimination pathway is approximately 10 times higher than the linear route (0.129 L/h). PHA-794428 has a limited distribution in the blood (V=4.4 L), due to its large molecular weight. Serum IGF-1 concentrations versus time data were best described by an indirect response model with PEG-hGH stimulating IGF-1 production rate. Drug effect was appropriately characterised by a maximum effect (Emax) model. The maximal IGF-1 production rate could increase up to 8-fold across the dose range studied. The PHA-794428 concentration at half Emax (EC50) is 56.5 ng/mL. A negative feedback loop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PK/IGF-1 model. The maximal inhibition (Imax) of IGF-1 on endogenous GH secretion was set to 100% and IC50, the IGF-1 concentration decreasing GH secretion by 50%, was 382 ng/mL. Placebo effect was negligible. CONCLUSION: Serum data of PHA-794428 and IGF-1 could be adequately described by PK and PK/IGF-1 models,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used to predict the doses and time course of PK and IGF-1 and study design for the subsequent clinical trial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AGHD). PK/PD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demonstrated that PHA-794428 has a potential to return low IGF-1 levels to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by weekly do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 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 男性 健康受试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内的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9
作者 王丽曌 陈翔 +2 位作者 王雨生 陈晓农 王庆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0-205,共6页
背景 传统给药方法治疗眼内炎症时,药物难以透过血-视网膜屏障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构建载药药物缓释系统对眼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评价多聚体材料聚N-异丙基... 背景 传统给药方法治疗眼内炎症时,药物难以透过血-视网膜屏障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构建载药药物缓释系统对眼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评价多聚体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构建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后的眼部毒理学和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为眼后节给药治疗感染性眼病提供依据. 方法 NV-PNIPAArn-PEO纳米粒平均载药量约为质量分数22%,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质量浓度为20 g/L的凝胶液.新西兰白兔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1只和对照组10只,将20 g/L NV-PNIPAAm-PEO凝胶液0.1 ml注射入实验组兔的一侧眼玻璃体腔内,对照组注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的第1、2、3、7、14、21和28天进行眼前后节裂隙灯显微镜和B型超声检查,记录实验眼的视网膜电图(ERG)反应,对角膜、虹膜、玻璃体和视网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价NV-PNIPAAm-PEO对眼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将兔眼角膜和视网膜脉络膜制备组织匀浆,收集兔房水、玻璃体和血浆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的药物质量浓度.结果 NV-PNIPAAm-PEO玻璃体腔内注射后1~28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后节组织正常,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最大混合ERG b波振幅、a波振幅和峰潜时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两组兔玻璃体腔内注射后视网膜结构均正常.HPLC法分析表明,注射后1~28d,兔眼角膜组织中药物质量分数均低于检测水平下限,血浆药物质量浓度最高为(0.34±0.11) mg/L,房水药物质量浓度为(0.08±0.04)~(2.16±0.07) mg/L,视网膜脉络膜中药物质量分数为(0.11±0.02)~(2.54±0.38)μg/g,玻璃体药物质量浓度为(5.65±1.14) ~ (406.69±21.05) mg/L,21d内玻璃体腔内药物质量浓度高于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 结论 载药量约为22% 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未见明显眼内毒性反应,玻璃体腔内可维持有效药物质量浓度时间达21d,NV-PNIPAAm-PEO纳米粒是治疗眼内感染较好的缓释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动力学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眼内炎 物治疗 注射 玻璃体内 N-异丙基丙烯酰胺-氧化乙烯 纳米微粒 色谱法 高效液相 革兰阳性细菌 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体内丝裂霉素C葡聚糖微球药物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杜会强 袁凤娟 +1 位作者 岳梦琳 周晓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94-96,共3页
目的研究犬体内丝裂霉素C(MMC)及葡聚糖微球(MMC-DMS)药代动力学。方法 20只杂种狗随机分为栓塞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栓塞组:X线透视下MMC-DMS经导管注入肝动脉,静脉取血,5.4 mg/kg微球。对照组:MMC,0.5 mg/kg,其他同前。3P97软件处理... 目的研究犬体内丝裂霉素C(MMC)及葡聚糖微球(MMC-DMS)药代动力学。方法 20只杂种狗随机分为栓塞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栓塞组:X线透视下MMC-DMS经导管注入肝动脉,静脉取血,5.4 mg/kg微球。对照组:MMC,0.5 mg/kg,其他同前。3P97软件处理药-时数据,HPLC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肝静脉中MMC动力学过程为三室,外周静脉血为二室;外周静脉血:栓塞组:MMC初值C=(0.3347±0.2870)μg/ml;对照组:MMC初值C=(0.8653±0.2047)μg/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C-DMS血药浓度比较平稳,与单纯给以MMC相比,可降低外周药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丝裂霉素C葡糖微球 HPLC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Ⅰ标记聚乙二醇化EILDVP肽的小鼠体内血药浓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铁华 史子惠 张另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45-1748,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修饰改善EILDVP肽体内过程的效果。方法 KM小鼠以NaI饱和甲状腺后,按5 mL·kg^(-1)容积,分别尾静脉注射3.441GBq·L^(-1)浓度的^(125)Ⅰ标记的EILDVP-Tyr-NH_2、EILDVP-Cys(mP EG2000-MAL)-Tyr-NH_2和EILDVP-Cy...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修饰改善EILDVP肽体内过程的效果。方法 KM小鼠以NaI饱和甲状腺后,按5 mL·kg^(-1)容积,分别尾静脉注射3.441GBq·L^(-1)浓度的^(125)Ⅰ标记的EILDVP-Tyr-NH_2、EILDVP-Cys(mP EG2000-MAL)-Tyr-NH_2和EILDVP-Cys(mPEG_(20000)-MAL)-Tyr-NH_2肽。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分离血浆,经三氯乙酸处理后测定沉淀部分放射性;测定数据分别代入已制备的相应标准曲线方程,取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3P97药动学统计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3.75~480μg·L~(^(-1))浓度范围内,3种^(125)Ⅰ标记肽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88.92%~106.66%之间,日内变异系数(RSD)<10%;^(125)Ⅰ标记的mPEG2000和mPEG_(20000)修饰EILDVP-Tyr-NH_2肽的血浆半衰期(T1/2)分别为0.43 h和1.94 h、较原型肽(0.28 h)延长1.54倍和6.93倍,清除率(Cl)分别降低1.23倍和24.71倍;3种受试化合物表观分布容积(V)值均较小,主要分布在血浆中。结论适宜分子质量mPEG修饰有利于延长EILDVP肽的体内维持时间,对提高药效具有积极意义;在实验范围内,分子质量较大的mPEG_(20000)对EILDVP肽修饰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A-4拮抗 EILDVP肽 乙二醇修饰 动力学 浓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基酸纳米水凝胶负载地塞米松的内耳递送研究
12
作者 艾苹苹 赵立东 +4 位作者 汤朝晖 贺超良 陈学思 杨仕明 吴南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0-378,共9页
目的 构建一种用于地塞米松内耳递送的新型聚氨基酸纳米水凝胶给药系统,以提高地塞米松给药效率。方法 合成经荧光标记的基于聚谷氨酸的聚氨基酸地塞米松纳米药物水凝胶,并测试其凝胶化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手术将水凝胶注射于豚鼠的... 目的 构建一种用于地塞米松内耳递送的新型聚氨基酸纳米水凝胶给药系统,以提高地塞米松给药效率。方法 合成经荧光标记的基于聚谷氨酸的聚氨基酸地塞米松纳米药物水凝胶,并测试其凝胶化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手术将水凝胶注射于豚鼠的圆窗龛,测定其在活体豚鼠中耳腔内的降解时间,并评价该给药系统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及地塞米松在内耳中的分布规律。结果 在37℃水浴锅中,该水凝胶的凝胶化时间为80 s;在活体豚鼠中耳腔内,水凝胶7 d内基本可完全降解。中耳腔给药1 d后豚鼠出现一过性听力损失,随着时间延长,听力逐渐恢复正常。未观察到该水凝胶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未见豚鼠具有前庭功能刺激体征,病理学检测亦未见螺旋神经节细胞具有异常改变和明显的炎症反应。药代动力学显示,该水凝胶具有药物缓释作用,并可延长地塞米松作用时间。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地塞米松在耳蜗和前庭器官中均有明显分布。结论 聚氨基酸纳米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耳药物递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纳米水凝胶 地塞米松 耳科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胶束对盐酸特比萘芬滴眼液角膜吸收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天洋 夏慧芸 +1 位作者 何继军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9-1013,共5页
背景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HS15)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载药量高并能够促进上皮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有助于难溶性抗真菌药物眼部局部用药后的角膜传递,但目前其对抗真菌药物盐酸特... 背景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HS15)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载药量高并能够促进上皮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有助于难溶性抗真菌药物眼部局部用药后的角膜传递,但目前其对抗真菌药物盐酸特比萘芬(TH)眼部应用后的促吸收作用及其对眼组织有无刺激性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HS15胶束(HNMs)对TH的促角膜吸收作用及局部刺激性。 方法 采用共溶剂法制备质量分数0.5%TH-HNMs,用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胶束的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胶束的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TH包封率及不同pH条件下胶束中TH的累积释放量。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5只,用0.5%TH-HNMs点眼后行兔眼刺激性试验。另取新西兰白兔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以右眼作为用药眼。实验组用50 μl TH-HNMs点右眼,对照组用50 μl 0.5% TH油剂点右眼。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90、120、180、240和360 min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过量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剖取角膜组织后采用HPLC法测定角膜组织中TH质量分数。 结果 制备的TH-HNMs平均粒径为13.32 nm,多分散系数为0.046,Zeta电位为-0.133 mV。TH-HNMs药物包封率为100%。TH体外释放速度呈pH依赖性,6 h后在pH 5.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达(95.20±3.20)%,在pH 7.4的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仅为(0.17±0.01)%。0.5%TH-HNMs点眼后兔眼组织刺激性评分均低于2分,眼部组织未发现任何损伤。0.5%TH-HNMs点眼后角膜中药物达峰时间均为5 min,达峰质量分数为(20.26±2.26)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0.44)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26,P=0.000)。实验组兔眼给药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360 min为1 292.25 μg/(g·min),是对照组的15.6倍。 结论 TH-HNMs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无眼部刺激性,与TH油剂相比,点眼后能够显著促进TH在兔眼角膜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制备 物传递系统/方法 聚乙二醇/药代动力学 微胶粒 盐酸特比萘芬/药动力学 15-羟基硬脂酸乙二醇 角膜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花粉蛋白的聚乙二醇定点修饰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安群星 雷迎峰 +3 位作者 杨敬 黎志东 穆士杰 徐志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86-1591,共6页
用聚乙二醇(PEG)定点修饰天花粉蛋白(TCS),并比较了修饰前后TCS的生物活性、免疫原性及药代动力学等诸多性质.选择TCS分子上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点KR173-174进行定点突变,并将所构建的突变体TCSKR173-174CG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纯化.通过... 用聚乙二醇(PEG)定点修饰天花粉蛋白(TCS),并比较了修饰前后TCS的生物活性、免疫原性及药代动力学等诸多性质.选择TCS分子上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点KR173-174进行定点突变,并将所构建的突变体TCSKR173-174CG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纯化.通过该突变体第173位引入的半胱氨酸残基进行PEG定点修饰.通过比较研究,分析所构建的PEG修饰型TCS的DNA酶活性、致核糖体失活活性、免疫原性、急性毒性以及药代动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突变型TCS(mTCS)的活性与野生型TCS(wTCS)活性几乎相当,而免疫原性已显著降低.PEG修饰型TCS虽有活性下降,但其免疫原性、急性毒性以及药代动力学性质得到显著提升.表明通过基因工程及化学修饰方法改造TCS是可行的,所构建的突变型及PEG修饰型TCS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蛋白 乙二醇定点修饰 免疫原性 动力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安训 李苏 +1 位作者 丁学强 潘仕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比较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HCPT/PEG-PBLG纳米微球呈核-壳型结构,中间载药库大小约200nm,周围亲水区域厚度约30nm,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和56.8%,体内外释药均呈突释-缓释模型。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分别为4.5和10.1h,Cmax分别为2627.8和1513.5μg·L-1,Vd分别为7.3和20.0L,AUC分别为2459.0和2175.9μg·h·L-1。结论: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具有缓释、长循环并增加对组织的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谷氨酸苄酯 纳米微球 动力学 羟基喜树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大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16
作者 张强 廖工铁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39-340,365,共3页
目的:了解庆大霉素毫微球的体内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和液闪计数方法研究GM-NP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GM与NP结合后,体内分布发生很大变化,肝、脾、肺中摄取增加,肌肉和血中分布下降;与溶液组相比,NP... 目的:了解庆大霉素毫微球的体内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和液闪计数方法研究GM-NP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GM与NP结合后,体内分布发生很大变化,肝、脾、肺中摄取增加,肌肉和血中分布下降;与溶液组相比,NP给药后放射性在体内下降更缓慢;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可使网状内皮系统的分布减少。首次证实药物浓度也影响NP的体内分布。结论:本研究加深了对GM-NP体内行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 动力学 胶体类 微球体 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