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八胺协同含氟聚丙烯酸酯制备功能棉织物
1
作者 张伟 樊理山 +2 位作者 徐闻雪 吴焕岭 蔡露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38,共5页
为赋予棉织物自修复、自清洁、耐久疏水等功能,采用浸涂法将十八胺和含氟聚丙烯酸酯共同修饰到棉织物表面,制备了具有多重功能的棉织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棉织物进行结构和形貌分析,同时考察了十八胺质量分数对功... 为赋予棉织物自修复、自清洁、耐久疏水等功能,采用浸涂法将十八胺和含氟聚丙烯酸酯共同修饰到棉织物表面,制备了具有多重功能的棉织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棉织物进行结构和形貌分析,同时考察了十八胺质量分数对功能棉织物疏水耐久性和自修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十八胺质量分数为5%时,制备的功能棉织物ODA/FPA-5@Cotton的表面接触角高达153.2°,并且展现出优良的疏水耐久性和自清洁效果。1 000次摩擦的功能棉织物在100℃自修复30 min后,其接触角恢复至152.5°,具有优异的自修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整理 含氟聚丙烯酸 十八胺 自修复 自清洁 耐久疏水性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纳米TiO_(2)/聚碳酸酯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杨旭冰 张晋 +5 位作者 刘威 秦梓瑜 刘钟馨 嵇向阳 王敦 尹学琼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单体制备了聚丙烯酸酯(PA)乳液,将其与纳米TiO_(2)分散液混合制备了PA-T乳液,采用旋涂法以PA-T乳液对聚碳酸酯(PC)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系列PA-纳米TiO_(2)/PC(PA-T/PC)薄膜...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单体制备了聚丙烯酸酯(PA)乳液,将其与纳米TiO_(2)分散液混合制备了PA-T乳液,采用旋涂法以PA-T乳液对聚碳酸酯(PC)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系列PA-纳米TiO_(2)/PC(PA-T/PC)薄膜。基于FTIR、SEM、粒径测定、TGA和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考察了纳米TiO_(2)含量(以PA单体MMA、BA、AA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对制备的PA-T乳液、PA-T/PC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_(2)含量0.10%的PA-T乳液(PA-T_(0.10))平均粒径93.9 nm,多分散系数为0.073,由其制备的PA-T_(0.10)/PC薄膜较为光滑平整,其表面上纳米TiO_(2)颗粒分散比较均匀;PA-T_(0.10)/PC保持了优异的高透光性能(透过率89.5%),初始分解温度为389.6℃,峰值分解温度471.2℃,水接触角22.3°;PA-T_(0.10)/PC的表面硬度(2H)最高,摩擦系数(0.02)最小,断裂伸长率(174.84%)明显高于PC薄膜(124.00%),表明PA-T_(0.10)/PC中含量0.10%的纳米TiO_(2)足以形成较有效的保护,提高了复合薄膜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能;PA-T_(0.10)/PC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中,前48 h的PC分子链并未明显断裂,老化程度不明显,120 h时PA-T_(0.10)/PC的黄变指数增至2.1,其比PC薄膜表现出更强的抗黄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薄膜 纳米TiO_(2) 聚丙烯酸 高透明性 抗紫外性 耐磨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交联型非全氟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3
作者 杨兵 纪晓寰 +4 位作者 江晓泽 樊姝婧 朱洪君 吉亚丽 孙宾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49,共8页
【目的】为解决全氟拒水剂难降解、非全氟拒水剂耐久性差等问题。【方法】以2,3,4,5,5,5-六氟-2,4-双(三氟甲基)戊基甲基丙烯酸酯(DFHMA)、丙烯酸十八酯(SA)和1,2-二氯乙烯(VDC)为主要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自交联单体,采用细... 【目的】为解决全氟拒水剂难降解、非全氟拒水剂耐久性差等问题。【方法】以2,3,4,5,5,5-六氟-2,4-双(三氟甲基)戊基甲基丙烯酸酯(DFHMA)、丙烯酸十八酯(SA)和1,2-二氯乙烯(VDC)为主要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自交联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自交联型非全氟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m(DFHMA)∶m(SA)和N-MA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及性能。随后,对乳液在涤纶织物上的整理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水接触角、织物沾水度测试对整理后织物进行应用研究。【结果】整理后织物在保持良好拒水性(水接触角为143.4°、拒水分数为100分)的同时,且具有优异的耐久性(摩擦320次后,水接触角为原来的88.56%;水洗30次后,拒水分数为原来的85%)。【结论】本研究为开发一种环保型的耐久拒水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可持续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交联 非全氟单体 改性聚丙烯酸 拒水性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阻燃整理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何倩倩 程柏杰 +1 位作者 光善仪 徐洪耀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纯棉织物因其良好的透气性、柔软性及可塑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具纺织行业,然而其易燃性限制了在更多高温场景下的应用。这项工作,将有机硅改性后的聚丙烯酸酯乳液、聚磷酸铵(APP)及二乙基次磷酸铝(ADH)结合后,通过浸渍法涂覆于纯棉... 纯棉织物因其良好的透气性、柔软性及可塑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具纺织行业,然而其易燃性限制了在更多高温场景下的应用。这项工作,将有机硅改性后的聚丙烯酸酯乳液、聚磷酸铵(APP)及二乙基次磷酸铝(ADH)结合后,通过浸渍法涂覆于纯棉织物上,系统研究阻燃剂添加量对织物阻燃性能、热分解性能、力学性能和耐水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剂添加量为6%的整理织物在垂直燃烧测试(UL-94)中达V-0级标准,极限氧指数(LOI)高达33.6%,在800℃(氮气气氛)的高温下残炭量高达33%。整理后的织物拉伸断裂强度相比原织物轻微降低,即使经过100次洗涤循环,极限氧指数(LOI)值仍保持在26.5%,证明其高稳定的阻燃特性。阻燃整理的织物表面水接触角可达128.1°,与未处理的原始织物相比,展现出优异的防水性能。该整理织物在功能型服装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改性 聚丙烯酸乳液 黏合剂 阻燃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品用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的合成与性能
5
作者 郭丁滔 李家炜 +3 位作者 何贵平 吴亮 郭杰 戚栋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61,共11页
为探讨纺织品用自着色氟硅改性水性高分子乳胶的性能,以C.I.分散红60为原料合成可聚合染料R60,再将染料R60与丙烯酸酯、氟硅单体一起,通过一锅细乳液聚合法合成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并将其应用于棉织物泡沫染色和涤纶织物... 为探讨纺织品用自着色氟硅改性水性高分子乳胶的性能,以C.I.分散红60为原料合成可聚合染料R60,再将染料R60与丙烯酸酯、氟硅单体一起,通过一锅细乳液聚合法合成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并将其应用于棉织物泡沫染色和涤纶织物丝网印花。考察不同氟硅单体比、R60添加量对着色织物的颜色特征值和耐干/湿摩擦、水洗牢度的影响,分析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的成膜固色机理。结果表明: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呈椭球形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R60质量分数为3%且D_(4)/D_(3)F质量比为4/1时,杂化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值为2.7℃,水接触角达93.9°;与纯丙烯酸酯自着色乳胶织物相比,引入氟硅链段的自着色乳胶着色织物的色牢度、手感及透气性均得到提高。氟硅链段在成膜过程的表面迁移特性,有利于胶粒在织物空隙更好的扩散,抑制胶粒在织物表面连续成膜,并赋予着色织物良好的着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着色乳胶 氟硅改性聚丙烯酸 涂料印花 泡沫染色 摩擦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人造大理石废料粉在聚丙烯酸酯密封材料中的应用
6
作者 黎世文 王明玉 +6 位作者 涂进春 王炳荣 李易 王小红 张可喜 王忠 胡思寒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68-2474,共7页
装配式建筑密封胶广泛应用于缝隙的填充。本研究旨在通过将改性人造大理石废料(AMWP)引入到聚丙烯酸酯密封材料体系中,有望改善基体材料的性能。对改性AMWP-密封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耐水性和抗紫外线等性能的测试,同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 装配式建筑密封胶广泛应用于缝隙的填充。本研究旨在通过将改性人造大理石废料(AMWP)引入到聚丙烯酸酯密封材料体系中,有望改善基体材料的性能。对改性AMWP-密封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耐水性和抗紫外线等性能的测试,同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技术手段,深入探讨了改性AMWP改善密封材料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剂(气相纳米二氧化硅/聚乙烯醇)能够有效吸附AMWP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提高了密封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耐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大理石废料 气相二氧化硅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乳液 装配式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基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甄文超 韩文佳 +3 位作者 卢成帅 戎旭辉 陈鲁正 娄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0-1532,共13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柔性传感器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研究的热点。聚丙烯酸酯作为一种常用的高分子材料,因其优异的耐水性、耐候性和场景适应性,成为了制造柔性传感器的理想基底材料。然而,聚丙烯酸酯基柔性传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柔性传感器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研究的热点。聚丙烯酸酯作为一种常用的高分子材料,因其优异的耐水性、耐候性和场景适应性,成为了制造柔性传感器的理想基底材料。然而,聚丙烯酸酯基柔性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传感器的黏附性问题会影响到其与皮肤的接触稳定性,而体内适性问题则关系到传感器在人体内的应用安全性。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聚丙烯酸酯基柔性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传感器的传感机理,根据导电填料进行分类并分析总结了聚丙烯酸酯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聚丙烯酸酯基柔性传感器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高科技产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功能化、自供电和无线传输技术的集成与应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相信聚丙烯酸酯基柔性传感器将在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 柔性传感 导电填料 传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在印花上的应用
8
作者 蒲娟 黄泳斌 +3 位作者 陈任 卢杰宏 赵文爱 袁腾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8-35,共8页
目的使聚丙烯酸酯乳液和聚氨酯乳液在印花胶浆的应用上实现优势互补,探究最佳的混合比例。方法以聚酯二元醇、聚醚二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己二酰肼等为原料,合成以肼基封端的聚氨酯乳液;以丙烯酸正丁酯为软单体,以... 目的使聚丙烯酸酯乳液和聚氨酯乳液在印花胶浆的应用上实现优势互补,探究最佳的混合比例。方法以聚酯二元醇、聚醚二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己二酰肼等为原料,合成以肼基封端的聚氨酯乳液;以丙烯酸正丁酯为软单体,以苯乙烯为硬单体,功能单体选择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和双丙酮丙烯酰胺,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丙烯酸酮羰基共聚物乳液,将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得到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乳液(PUA),并使用含硅改性丙烯酸乳液,考察复合乳液的改性效果。结果经过测试发现,随着n(NH—NH_(2))/n(C=O)的上升,固化膜的拉伸强度从1.34 MPa升至2.17 MPa,残碳率从4.77%升至12.62%,水接触角从66.63°升至80.36°。在丙烯酸乳液中添加有机硅单体进行改性,能够使PUA固化膜的水接触角从80.36°增至90.21°。结论随着PUA中n(NH—NH_(2))/n(C=O)的增加,固化膜的拉伸强度增大,热稳定性增强,水接触角增大,吸水率减小,印花的综合性能变好。在丙烯酸乳液中添加有机硅单体,进一步改善了印花的耐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乳液 聚丙烯酸乳液 酮肼交联 硅氧键 印花胶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稳定性聚丙烯酸酯反相破乳剂的合成与应用
9
作者 郭肖依 张颖 +3 位作者 王永军 刘学敏 崔广振 吴结丰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3,共6页
采用水相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苯乙烯为单体,合成聚丙烯酸酯反相破乳剂CR-3,研究乳化剂种类、乳化剂投加量和CR-3有效含量对最终乳液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并初步探索CR-3作为反相破乳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乳化剂选用十... 采用水相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苯乙烯为单体,合成聚丙烯酸酯反相破乳剂CR-3,研究乳化剂种类、乳化剂投加量和CR-3有效含量对最终乳液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并初步探索CR-3作为反相破乳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乳化剂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其投加质量分数为3%,CR-3有效质量分数为12%时,所得乳液产品的粒径中值为57.5 nm,无渣且稳定性高。反相破乳性能评价表明,该产品清水效果显著。在曹妃甸油田含油污水油水分离的现场试验表明,加注40 mg/L CR-3时,电脱水器出口原油含水率为0.3%,满足油品要求,在核桃壳过滤器之前配合清水剂和浮选剂使用,出水水质满足回注标准,现场各系统运行稳定。机理研究表明,将CR-3投加至含油污水,其分子中的亲油基团(酯基)会吸附在油滴表面,促进分子中苯环、极性基团与沥青质、胶质的芳香结构相互作用,降低缔合体尺寸,进而促进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 反相破乳剂 界面张力 作用机理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结构对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浮选除油的影响
10
作者 刘佩妮 宋鑫 +1 位作者 曾灵 聂梦圆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0,共8页
目的针对油田含油污水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风险问题,研究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ABC)和丙烯酸甲酯(MA)共聚物序列结构对浮选性能的影响,指导高效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浮选剂的开发。方法以三嵌段共聚物P(DABCb-MA-b-DABC)、两嵌段共聚... 目的针对油田含油污水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风险问题,研究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ABC)和丙烯酸甲酯(MA)共聚物序列结构对浮选性能的影响,指导高效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浮选剂的开发。方法以三嵌段共聚物P(DABCb-MA-b-DABC)、两嵌段共聚物P(DABC-b-MA)及无规共聚物P(DABC-co-MA)为研究对象,通过浮选实验评估了除油性能,结合表界面张力测定、zeta电位分析、油滴间相互作用力测量、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及油滴−气泡黏附排液时间测定,系统分析共聚物序列结构对浮选除油机理的影响。结果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比常规浮选剂具有更好的浮选除油效果,且首次发现DABC-MA共聚物序列结构对其浮选除油性能及浮选微观过程具有关键影响,相比于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性能更优,其在嵌段共聚物作用下油滴−气泡黏附时排液时间更短,导致嵌段共聚物的浮选除油性能更佳(除油率增加了12~32个百分点),三嵌段共聚物P(DABC-b-MA-b-DABC)在促进油滴聚并和油滴−气泡黏附方面性能最优,除油率最佳,为93.9%。结论三嵌段P(DABC-b-MA-b-DABC)共聚物通过序列结构优化显著提升浮选除油率,为含油污水处理提供了安全环保的新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剂 阳离子聚丙烯酸 共聚物序列结构 浮选除油机理 环境安全 污水处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铜改性聚丙烯酸酯文物保护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俊莉 张华 +3 位作者 冯鑫淇 张凯涛 沈佳昊 刘辉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以单宁酸和硫酸铜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单宁酸-铜(CuTA)纳米片,同时通过简单共混法将CuTA添加到B72中,制备出单宁酸-铜/聚丙烯酸酯文物保护用复合材料.采用XRD、SEM等测试方法对CuTA纳米片的物相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利用X-Rit... 以单宁酸和硫酸铜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单宁酸-铜(CuTA)纳米片,同时通过简单共混法将CuTA添加到B72中,制备出单宁酸-铜/聚丙烯酸酯文物保护用复合材料.采用XRD、SEM等测试方法对CuTA纳米片的物相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利用X-Rite测色配色系统、静态视频光学接触角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单宁酸-铜/聚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色差、接触角以及透光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单宁酸与硫酸铜的物质的量比为1∶3时,可以生成稳定的CuTA纳米片,其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3.5%和98.7%;添加2 wt%CuTA纳米片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对细菌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抗菌率可达97.64%,同时复合材料的疏水性也明显提高,接触角可达87.7°;CuTA纳米片的加入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紫外屏蔽作用,对复合材料的色差及可见光的透过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铜 聚丙烯酸(B72) 抗菌薄膜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负极黏结剂改性聚丙烯酸的制备
12
作者 胡荣博 侯亚楠 翟志方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31,共6页
硅负极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容量,但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会导致电极脱落,需选择高性能黏结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二甲基羟基硅油(HSO)改性聚丙烯酸(PAA)黏结剂,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实,HSO与PAA通过Si-O-C键合,生成... 硅负极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容量,但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会导致电极脱落,需选择高性能黏结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二甲基羟基硅油(HSO)改性聚丙烯酸(PAA)黏结剂,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实,HSO与PAA通过Si-O-C键合,生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HSO-PAA,黏结力和力学性能得到提升。以HSO-PAA为黏结剂制备的硅负极锂离子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2743 mAh/g,以0.3 C在0.01~1.50 V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76.1%。倍率性能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发现,电池具备良好的倍率可逆性和电化学稳定性。SEM分析表明,HSO-PAA中存在的三维网状多孔结构,能使硅颗粒提供更多接触点位,可解决循环时电极材料的膨胀和脱落现象,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负极 黏结剂 改性 二甲基羟基硅油(HSO) 聚丙烯酸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配位键和氢键的聚丙烯酸酯自修复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麻寿江 胡婷 +3 位作者 陈子越 李雪 刘军 陈华林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7,共7页
通过乳液聚合合成一系列含金属离子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得到含金属离子的聚丙烯酸酯自修复膜材料。该材料利用单体丙烯酰胺上的酰胺官能团与金属离子Cr^(3+)进行配位,并且单体丙烯酰胺上的酰胺基团可以形成具有可逆作用的氢键,形成金属配... 通过乳液聚合合成一系列含金属离子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得到含金属离子的聚丙烯酸酯自修复膜材料。该材料利用单体丙烯酰胺上的酰胺官能团与金属离子Cr^(3+)进行配位,并且单体丙烯酰胺上的酰胺基团可以形成具有可逆作用的氢键,形成金属配位键和氢键双重动态可逆作用的自修复聚丙烯酸酯膜材料。研究发现加入金属离子后薄膜具有自我修复能力,金属离子含量不同时其修复效果也不同。研究了薄膜的最佳自修复温度和最佳自修复时间,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含量为0.15 g时,聚合物的拉伸强度修复率最高可达80%;薄膜最佳自修复时间为12 h,薄膜最佳自修复温度为60℃。利用聚合物中特殊官能团与金属离子配位作用,赋予了自修复材料优异的机械性能和修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修复聚合物 金属配位键 氢键 聚丙烯酸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凡宝 徐祖顺 易昌凤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涂层的疏水性和耐腐蚀性,设计了一种具有环氧基团的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PFEMA)来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FESEM)、水接触角(CA)、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涂层的疏水性和耐腐蚀性,设计了一种具有环氧基团的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PFEMA)来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FESEM)、水接触角(CA)、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涂层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无溶剂氟化聚丙烯酸酯用量的增加,涂层的水接触角从69°升高至115°;与纯环氧树脂涂层相比,氟化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涂层的低频阻抗模量更高。此外,随着氟化聚丙烯酸酯在环氧树脂中用量的增加,涂层腐蚀速率减小,在3.5%NaCl溶液中浸泡15 d后复合涂层仍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因此,引入氟化聚丙烯酸酯可以显著增强环氧树脂的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溶剂 氟化聚丙烯酸 环氧树脂 防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酸树脂改性聚丙烯酸酯耐磨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懿 鲍艳 +2 位作者 刘一帆 刘超 付娆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6,共7页
针对聚丙烯酸酯皮革涂层耐磨性能不佳的问题,以醇酸树脂预聚物为功能单体,利用醇酸树脂的刚性和多结合位点优势,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采用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DL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 针对聚丙烯酸酯皮革涂层耐磨性能不佳的问题,以醇酸树脂预聚物为功能单体,利用醇酸树脂的刚性和多结合位点优势,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采用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DL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醇酸树脂改性聚丙烯酸酯的乳液粒径、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同时,对不同醇酸树脂用量下涂层的附着力、铅笔硬度、溶胀率、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进行测试;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超景深显微镜对其磨损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制备的醇酸树脂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约为106 nm,M_(w)为60994,M_(n)为12703。当醇酸树脂用量为15%时,涂层附着力为0级,铅笔硬度为4H,拉伸强度为5.58 MPa,断裂伸长率为411.09%,涂层耐磨性最佳,且明显优于纯聚丙烯酸酯涂层。醇酸树脂改性后,使其从线型结构转变成为网状结构,从而提升了聚丙烯酸酯皮革涂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涂层 聚丙烯酸 醇酸树脂 皮革涂饰 网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葡聚糖体系锂电池水性正极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泉湧 侯传金 刘彦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97,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封闭异氰酸酯基单体、葡聚糖为主要原料,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为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葡聚糖体系锂电池水性正极粘合剂...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封闭异氰酸酯基单体、葡聚糖为主要原料,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为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葡聚糖体系锂电池水性正极粘合剂及磷酸铁锂锂电池正极。通过红外光谱、差示量热(DSC)、热重对聚丙烯酸酯-葡聚糖体系锂电池水性正极粘合剂进行了表征,利用扫描电镜对电池正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电池电极阻抗、循环寿命等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葡聚糖体系锂电池水性正极粘合剂对电池电极电化学性能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粘合剂 聚丙烯酸 葡聚糖 磷酸铁锂电极 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翔 赵荣帆 +1 位作者 丁浩亮 张帆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78-2082,2088,共6页
以丙烯酸甲酯(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丙烯酸羟乙酯(HEA)/乙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AA)为交联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两种溶剂型聚丙烯酸酯压敏胶PSA-1和PSA-2,研究了增黏树脂、硅烷偶联剂对压敏胶的黏接强度的影响。... 以丙烯酸甲酯(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丙烯酸羟乙酯(HEA)/乙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AA)为交联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两种溶剂型聚丙烯酸酯压敏胶PSA-1和PSA-2,研究了增黏树脂、硅烷偶联剂对压敏胶的黏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7%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增黏改性及5%硅烷偶联剂KH550增强后,PSA的剪切强度及剥离强度可达1.65 MPa和2.97 kN/m,且具有良好的耐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 压敏胶 增黏改性 硅烷偶联剂 双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基耐刮擦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8
作者 潘晨阳 陈国星 +5 位作者 雷雅萍 段景 马帅 谭雨萌 郑嘉霖 徐一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67,共6页
核燃料棒作为核电堆芯的第二道放射性保护屏障,在安装过程中极易被固定格架划伤。而现有的核燃料棒防护涂层存在防护效果不佳、清洗不达标等难题。基于乳液聚合技术制备硬度和柔韧性均衡的丙烯酸乳胶,并制备水性耐刮擦涂料。结果显示:... 核燃料棒作为核电堆芯的第二道放射性保护屏障,在安装过程中极易被固定格架划伤。而现有的核燃料棒防护涂层存在防护效果不佳、清洗不达标等难题。基于乳液聚合技术制备硬度和柔韧性均衡的丙烯酸乳胶,并制备水性耐刮擦涂料。结果显示:涂料粒径分布较窄;涂层在200℃以下具有热稳定性,划痕形貌为韧性断裂,水接触角降低至48.66°;并且烘烤温度90℃烘烤时间30 min所得涂层耐刮擦性能和水洗性能达到最优。该涂层有望减少核燃料棒表面刮伤,助力我国核电事业安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燃料棒 涂层 聚丙烯酸 耐刮擦性 水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响应性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帅 宋雨方 +4 位作者 钟炜锋 龚立昊 张学君 王梁彬 张洪吉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为缩短丙烯酸氨基体系高温固化时成膜时间,采用溶液聚合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引入到聚合物链段中,制备具有温度响应性的水性含羟基聚丙烯酸酯二级分散体,并采用氨基树脂作为固化剂对分散体进行高温交联固化。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 为缩短丙烯酸氨基体系高温固化时成膜时间,采用溶液聚合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引入到聚合物链段中,制备具有温度响应性的水性含羟基聚丙烯酸酯二级分散体,并采用氨基树脂作为固化剂对分散体进行高温交联固化。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较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时,聚合物链段的亲水性降低,疏水基团占主导地位,胶束结构坍塌,使聚合物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快速失水的效果。固化剂氨基树脂的加入并不影响其LCST,且当水性含羟基聚丙烯酸酯与氨基树脂MR-4608的质量比为8∶1,并在140℃下固化40 min时,涂层的凝胶率达到85.90%,铅笔硬度为3H,附着力为0级,耐水性达到48 h不起泡不脱落,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热分解温度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丙烯酸 温度响应性 临界溶解温度(LCST) 氨基树脂 分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聚丙烯酸酯胶膜力学性能及电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王年军 叶宇琛 +3 位作者 李艳丽 苏凯宇 叶先科 皮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75,共6页
文中将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引入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合成中,探讨其对聚丙烯酸酯胶膜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流变性能分析、拉伸性能测试及电击穿试验等方法对聚合物的... 文中将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引入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合成中,探讨其对聚丙烯酸酯胶膜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流变性能分析、拉伸性能测试及电击穿试验等方法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KH550的加入能提高丙烯酸酯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提升聚合物的内聚能和本体强度。适量KH550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胶膜的均匀性和致密性。仅加入1.0 phr的KH550,即可使聚丙烯酸酯胶膜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拉伸强度提高26.82%,断裂伸长率提高38.10%,电击穿强度提高24.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聚丙烯酸 力学性能 电性能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