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研究 Ⅰ.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世强 黄鹤 +2 位作者 李盛彪 朱杰 程时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4-46,共3页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丁酯-羟甲基丙烯酰胺)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聚合方法、含氢聚甲基硅氧烷及羟甲基丙烯酰胺含量对聚合反应转化率,聚合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复合乳液的成膜性及胶膜...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丁酯-羟甲基丙烯酰胺)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聚合方法、含氢聚甲基硅氧烷及羟甲基丙烯酰胺含量对聚合反应转化率,聚合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复合乳液的成膜性及胶膜性质。柔软性能测试表明,所制备的复合乳液可作为织物柔软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 甲基硅氧烷 织物 柔软剂 聚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 Ⅰ.共聚乳液的合成及作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香梅 张丽华 张建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7-80,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 ,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酯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对其共聚乳液作为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 ,涂层剂的耐高低...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 ,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酯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对其共聚乳液作为棉织物涂层剂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含氢聚甲基硅氧烷用量的增加 ,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提高 ,且手感好 ,但考虑到成本问题及乳液稳定性 ,其用量不能太高 ;另外 ,改变软硬单体质量比和添加交联剂可改善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其涂层剂的耐高、低温性好于目前国内同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 聚丙烯酸酯乳液 研究 共聚乳液 合成 棉织物 涂层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Ⅱ)原料配比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丽华 王香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3-96,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对乳液的界面张力、表观粘度、乳胶的结构形态分析,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用量、乳化剂用量影响乳液稳定性的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乳胶粒子的核壳(或草莓型)结构...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对乳液的界面张力、表观粘度、乳胶的结构形态分析,探讨了高含氢聚硅氧烷用量、丙烯酸用量、乳化剂用量影响乳液稳定性的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乳胶粒子的核壳(或草莓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复合乳液的相分离,有利于乳液的稳定。当PHMS为单体质量的16%、AA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乳化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5%时,乳液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 聚丙烯酸酯乳液 原料配比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结构与涂层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香梅 高洁 +1 位作者 张丽华 李青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TEM照片显示乳胶粒子为核 壳型结构;FTIR、1HNMR和DSC谱图分析表明,高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化学键,且 无含氢聚硅氧烷的水解现象。用此共聚乳液... 用单体乳液滴加法合成了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TEM照片显示乳胶粒子为核 壳型结构;FTIR、1HNMR和DSC谱图分析表明,高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化学键,且 无含氢聚硅氧烷的水解现象。用此共聚乳液作棉织物涂层剂时涂层布在60℃下不发粘、-10℃下无裂痕;作 装饰布印花粘合剂时干、湿摩擦牢度分别为5、4级,200℃下测升华牢度时衬布无色差变化,且膜不泛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氢聚甲基硅氧烷 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 核壳型共聚乳胶 涂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聚丙烯酸丁酯顺序互穿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雁冰 黄志雄 张联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24,共5页
采用将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孙爪幅)在丙烯酸丁酯单体(BA)与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组成的溶液中溶胀一定时间后,BA在PMVS中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出PMVS/聚丙烯酸丁酯(PBA)顺序互穿聚合物(PMVS/PBASIPNs),利用红外光谱、动态力... 采用将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孙爪幅)在丙烯酸丁酯单体(BA)与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组成的溶液中溶胀一定时间后,BA在PMVS中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出PMVS/聚丙烯酸丁酯(PBA)顺序互穿聚合物(PMVS/PBASIPNs),利用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和热失重分析研究了材料表面与内部的分子结构、动态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结果表明,PBA的浓度在复合体系厚度方向上呈梯度分布,其浓度从表面向内部依次增加。与PMVS相比,PMVS/PBASIPNs阻尼性能较好,其损耗因子tanδ最大值为0.63,tanδ大于0.3的温度范围为-41~-9℃。根据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分析曲线,用Doyle方法得到在分解率α=0.1~0.5时,热分解反应级数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E为143.4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乙烯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丁酯 互穿聚合物 动态力学性能 热分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甲酯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胡铭杰 孙立 +5 位作者 吴子晔 余威 黎厚斌 廖俊 黄驰 龚楚清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9年第10期41-46,共6页
为了提高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膜的渗透汽化性能,采用一锅法制备PDMS-PMA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semi-IPN)渗透汽化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究其溶胀性能和渗透汽化性能。结果表明,IPN结构的形成明显提高了PDMS膜的... 为了提高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膜的渗透汽化性能,采用一锅法制备PDMS-PMA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semi-IPN)渗透汽化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究其溶胀性能和渗透汽化性能。结果表明,IPN结构的形成明显提高了PDMS膜的渗透汽化性能;在原料液温度为70℃、PMA含量为10%时,semi-IPN渗透汽化膜的分离因子为42.0、总通量为923g·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丁醇 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甲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溶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性能研究
7
作者 戴萍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10期3913-3915,共3页
采用同步聚合的方法,制备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PDMS/PMAIPNs),并用动态力学分析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复合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复合体系中PMA用量与交联剂TEOS用量的增加,复合体系... 采用同步聚合的方法,制备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PDMS/PMAIPNs),并用动态力学分析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复合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复合体系中PMA用量与交联剂TEOS用量的增加,复合体系的损耗峰都先增加随后下降,在PMA/PDMS=100:100,TEOS为2%PDMS时,阻尼值(tanδ)达到最大,为0.65,tanδ〉0.3的温度范围拓宽了9℃。Tanδ〉0.3的温度范围拓宽至5~51℃。对不同PMA/PDMS组分比例复合体系的SEM分析表明,对于PDMS/PMA=100:100的复合体系,PDMS与PMA呈部分双相连续的特征。所研制出的材料可用于室温区域的阻尼减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甲酯 互穿聚合物 动态力学性能 结构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层自组装聚电解质用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微流控芯片修饰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友元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56-959,共4页
首次将聚丙烯氯化铵和聚丙烯酸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层层组装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芯片内部,修饰后的芯片电渗流(EOF)随pH值的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EOF在2周内的变化率为1.58%。该芯片已经用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胰岛素(ins... 首次将聚丙烯氯化铵和聚丙烯酸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层层组装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芯片内部,修饰后的芯片电渗流(EOF)随pH值的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EOF在2周内的变化率为1.58%。该芯片已经用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胰岛素(insulin)的分离,BSA和胰岛素在20 s内得到了有效的分离,修饰后的芯片对BSA和胰岛素的理论塔板数分别为4.99×104/m,1.69×105/m,分离度为2.17;而未修饰的芯片对BSA和胰岛素的理论塔板数分别为4.65×103/m,4.13×104/m,分离度为1.32。该修饰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蛋白的吸附和样品峰拖尾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聚电解质 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氯化铵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硅氧烷及其功能化产物研究 Ⅱ.分子结构表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邱玮丽 马晓华 +2 位作者 杨清河 付延鲍 宗祥福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63-468,共6页
通过正硅酸甲酯(TMOS)的水解缩合反应制备了聚甲氧基硅氧烷(PMOS),其分子式可表示为:[SiO_a(OH)_b(OCH_3)_c]_n。用丙烯酸-2-羟乙酯(HEA)进行酯交换后,制的功能化产物聚丙烯酰氢基甲基硅氧烷(PAMOS),其分子式可表示为:[SiO_d(OH)_e(OCH_... 通过正硅酸甲酯(TMOS)的水解缩合反应制备了聚甲氧基硅氧烷(PMOS),其分子式可表示为:[SiO_a(OH)_b(OCH_3)_c]_n。用丙烯酸-2-羟乙酯(HEA)进行酯交换后,制的功能化产物聚丙烯酰氢基甲基硅氧烷(PAMOS),其分子式可表示为:[SiO_d(OH)_e(OCH_3)_f(OCH_2CH_2OCOCH=CH_2)_g]_k。通过二氧化硅分析、红外光谱(FT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方法确定了分子式中a、b、c、n及d、e、f、g、k的值,是一种比较方便、快捷且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硅氧烷 功能化产物 分子结构表征 分子式 涂料 聚丙烯酰基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水分散体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庆思 朱晓丽 +3 位作者 李天铎 刘磊力 张萌 于一涛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39-845,共7页
采用N-[(1,1-二甲基-2-乙酰基)乙基]-β-二羟乙氨基丙酰胺(DDP)和双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PDS)合成了反应型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水分散体。测定了水分散体的黏度、表面张力、粒径、粒径分布及储存稳定性;观察了水分散体中粒子的聚集状态及... 采用N-[(1,1-二甲基-2-乙酰基)乙基]-β-二羟乙氨基丙酰胺(DDP)和双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PDS)合成了反应型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水分散体。测定了水分散体的黏度、表面张力、粒径、粒径分布及储存稳定性;观察了水分散体中粒子的聚集状态及胶膜断面的相分离形态;研究了水分散体成膜后胶膜的耐水和耐溶剂性能、凝胶含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热失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水分散体的黏度及表面张力随DDP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加入PDS后水分散体的黏度及表面张力减小;加入DDP和PDS均能提高胶膜的热稳定性;成膜时的交联反应及加入PDS显著提高了膜的耐水、耐溶剂性能和凝胶含量等性能,与聚氨酯水分散体相比,吸水率最大下降了45.83%,吸甲苯率最大下降了15.53%,凝胶质量分数最大增加了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1 1-二甲基-2-乙酰基)乙基]-β-二羟乙氨基丙酰胺 双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 交联剂 聚氨酯水分散体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硅改性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对胶膜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蜜 杜宗良 +1 位作者 王海波 成煦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127,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3F)和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分别为含氟及含硅改性单体,采用酮肼交联体系,通过溶液聚合合成了改性水性聚丙烯酸酯...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3F)和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分别为含氟及含硅改性单体,采用酮肼交联体系,通过溶液聚合合成了改性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改性单体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粒径及浇铸膜吸水率的影响,并对乳液浇铸膜进行了表面水接触角的测定,热重分析及红外表征。结果表明,D_3F与KH-570接入丙烯酸酯链段中,改性单体的加入使丙烯酸酯膜的吸水率降低,表面性能提升,热稳定性提高。当D_3F∶KH-570质量比约为4∶1时,胶膜吸水率低,表面接触角超过90°,热稳定性高,综合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酯 1 3 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 硅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MS有机硅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汽化脱硫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长伟 李继定 +4 位作者 赵之平 亓荣彬 陈翠仙 于宏伟 张志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75,92,共5页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正庚烷为溶剂,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聚丙烯腈为基膜,制得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腈复合膜.采用红外谱图和扫描电镜对膜的物理及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所得膜用于辛烷中噻...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正庚烷为溶剂,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聚丙烯腈为基膜,制得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腈复合膜.采用红外谱图和扫描电镜对膜的物理及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所得膜用于辛烷中噻吩的脱除,研究了硫化温度、料液温度等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料液温度下,硫化温度越高,交联硫化越完全,膜对辛烷中噻吩的选择性越高,渗透通量下降;在相同硫化温度下,料液温度升高,渗透通量增加,膜对噻吩的选择性下降.对硫化温度50℃的膜,在料液温度为30℃时,膜的渗透通量370 g/(m2·h),膜对噻吩的选择系数为5.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 渗透汽化 噻吩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P-PMS-BA三元接枝共聚物及其粘接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世强 杨自善 陈诗煌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8-30,共3页
报道了在自由基引发剂作用下,含氢聚甲基硅氧烷与氯化聚丙烯的接枝共聚及其对接枝共聚物粘接性能的研究。研究发现以丙烯酸丁酯、丙烯腈和马来酸酐改性可提高共聚物对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铝的粘接剪切强度,以丙烯酸丁酯改性提高得更... 报道了在自由基引发剂作用下,含氢聚甲基硅氧烷与氯化聚丙烯的接枝共聚及其对接枝共聚物粘接性能的研究。研究发现以丙烯酸丁酯、丙烯腈和马来酸酐改性可提高共聚物对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铝的粘接剪切强度,以丙烯酸丁酯改性提高得更为明显。固化条件影响粘接性能,当固化温度为120℃时,适当延长固化时间,剪切强度提高,添加2~3%的交联剂可使粘接强度明显提高,PP-PP间达5.2MPa,PP-铝间达8.2MPa,铝-铝间达13.1MPa。该产物还可用于其他聚烯烃粘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枝共聚 氯化聚丙烯 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DMS共混物连续挤出发泡成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明义 周南桥 +2 位作者 胡军 许佳润 晏梦雪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9-103,共5页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使用单螺杆挤出发泡系统研究了聚丙烯(P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物的发泡成型过程,研究了口模温度和发泡剂用量对发泡样品膨胀率、泡孔密度以及口模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PP发泡样品的最终膨胀率对温度的关系...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使用单螺杆挤出发泡系统研究了聚丙烯(P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物的发泡成型过程,研究了口模温度和发泡剂用量对发泡样品膨胀率、泡孔密度以及口模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PP发泡样品的最终膨胀率对温度的关系呈现一种山峰状分布,说明了高温下的气体散失及低温下熔体的硬化结晶是影响发泡样品膨胀率的两个因素。研究还发现,发泡剂用量较高(质量分数为5%和7%)时,PDMS的加入能大大提高PP发泡样品的膨胀率,对于质量比为98/1/1的PP/PP-g-MAH/PDMS共混物,当发泡剂用量为5%时得到了最高膨胀率接近23倍的发泡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二甲基硅氧烷 挤出发泡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DMS共混物连续挤出发泡成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明义 周南桥 +2 位作者 胡军 许佳润 晏梦雪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99-103,共5页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使用单螺杆挤出发泡系统研究了聚丙烯(P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物的发泡成型过程,研究了口模温度和发泡剂用量对发泡样品膨胀率、泡孔密度以及口模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PP发泡样品的最终膨胀率对温...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使用单螺杆挤出发泡系统研究了聚丙烯(P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物的发泡成型过程,研究了口模温度和发泡剂用量对发泡样品膨胀率、泡孔密度以及口模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PP发泡样品的最终膨胀率对温度的关系呈现一种山峰状分布,说明了高温下的气体散失及低温下熔体的硬化结晶是影响发泡样品膨胀率的两个因素。研究还发现,发泡剂用量较高(质量分数为5%和7%)时,PDMS的加入能大大提高PP发泡样品的膨胀率,对于质量比为98/1/1的PP/PP—g—MAH/PDMS共混物,当发泡剂用量为5%时得到了最高膨胀率接近23倍的发泡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二甲基硅氧烷 挤出发泡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DMS共混物连续挤出发泡成型研究
16
作者 王明义 周南桥 +2 位作者 胡军 许佳润 晏梦雪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8-31,共4页
以超临界CO_2为发泡剂,使用单螺杆挤出发泡系统研究了聚丙烯(P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物的发泡成型过程,研究了口模温度和发泡剂用量对发泡样品膨胀率、泡孔密度以及口模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PP发泡样品的最终膨胀率对温度的关系... 以超临界CO_2为发泡剂,使用单螺杆挤出发泡系统研究了聚丙烯(P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物的发泡成型过程,研究了口模温度和发泡剂用量对发泡样品膨胀率、泡孔密度以及口模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PP发泡样品的最终膨胀率对温度的关系呈现一种山峰状分布,从而说明了高温下的气体散失及低温下熔体的硬化结晶是影响发泡样品膨胀率的2个因素。此外,PDMS的加入能大大提高发泡剂含量较高时PP发泡样品的膨胀率,对于质量比为98/1/1的PP/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PDMS共混物,当发泡剂质量分数为5%时得到了最高膨胀率接近23倍的发泡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二甲基硅氧烷 挤出发泡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穿网络型涂料印花黏合剂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钟欣 刘伶俐 +3 位作者 章晓雨 隋晓锋 毛志平 钟毅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9-706,共8页
以交联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网络I,聚丙烯酸酯(PA)作为网络II,合成了互穿聚合物网络型(IPNs)乳液.通过探究网络I的催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质量分数、交联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质量分数,网络II的引发剂过硫酸钾(KPS... 以交联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网络I,聚丙烯酸酯(PA)作为网络II,合成了互穿聚合物网络型(IPNs)乳液.通过探究网络I的催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质量分数、交联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质量分数,网络II的引发剂过硫酸钾(KPS)质量分数等因素,优化合成工艺,并分析IPNs胶膜的力学性能、微观形态、热失重性能.结果表明,IPNs乳液最佳合成工艺为制备网络I时DBSA质量分数为10%、TEOS质量分数为3%,制备网络II时KPS质量分数为0.3%~0.5%.将IPNs乳液应用于涂料印花,印花织物手感柔软,于低温烘干即具有良好的耐摩擦牢度,无需焙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 黏合剂 涂料印花 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DMS共混物的发泡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翟丽 周南桥 +1 位作者 步玉磊 吴清锋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2-36,共5页
以二氧化碳为发泡剂,高熔体强度聚丙烯(PP)作发泡基体,在PP中引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同时用马来酸酐改性的PP(PP-g-MAH)来促进PDMS的分散,并使用间歇发泡装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PP/PDMS混合物发泡;PDMS为5.5份时,发泡制... 以二氧化碳为发泡剂,高熔体强度聚丙烯(PP)作发泡基体,在PP中引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同时用马来酸酐改性的PP(PP-g-MAH)来促进PDMS的分散,并使用间歇发泡装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PP/PDMS混合物发泡;PDMS为5.5份时,发泡制品有最好的泡孔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二甲基硅氧烷 间歇发泡 泡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